[摘 要]鋼琴家陳培勛的鋼琴作品《平湖秋月》運用了豐富多彩的節奏織體與和弦,樂曲旋律婉轉悠揚,表現了湖光月色、詩情畫意的中國江南風光。本文通過分析陳培勛的鋼琴作品《平湖秋月》,總結出演奏該作品時,需要將樂曲中富有民族風格的意境與韻味融入演奏技巧當中,以豐富鋼琴作品的藝術表現力。
[關鍵詞]《平湖秋月》;民族風格;演奏分析
[中圖分類號] J647.4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2233(2025)06-0-03
鋼琴作品《平湖秋月》是陳培勛于1975年,改編自同名粵曲《平湖秋月》的鋼琴獨奏作品。粵曲《平湖秋月》,是廣東傳統音樂作品的代表之一,由我國近代民族音樂家呂文成于20世紀30年代在杭州西湖游覽時,欣賞西湖十景之一—平湖秋月所作。粵曲《平湖秋月》采用了浙江民間音樂,同時具備廣東音樂的風格特點。陳培勛在保留原有的廣東音樂特點的基礎上,以傳統粵曲為載體,為單旋律線條加入了豐富飽滿的和弦,展現了鋼琴作品多聲部的表現力,將中國民族音樂的意境美、朦朧美與鋼琴演奏技法相融合,為我國鋼琴作品民族化作出了有價值的探索。
一、音樂分析
(一)曲式結構
鋼琴作品《平湖秋月》的篇幅不長,旋律呈現自由伸展,樂句結構較為松散,段落分明。曲子基本分成4段,可以視為“起、承、轉、合”4個部分,形成了多樂句的結構形式。樂曲最基本的旋律在第2—9小節,全曲由這8個小節的旋律衍生變化而成,具有核心音調貫穿全曲發展的特點。
《平湖秋月》是一首典型的中國民族五聲調式鋼琴作品,全曲調式是降D宮七聲調式,多采用宮調體系內的羽調式,調式轉換以同宮調體系內宮、羽調式交替為主,各小段音樂多由強調宮音開始而結束于羽音。《平湖秋月》的曲式結構靈活而富有變化,同時充分運用了五聲調式的特點,使得整首曲子既具有中國傳統音樂的韻味,又不失現代鋼琴音樂的表現力。這種調式轉換使得曲子的演奏效果柔和自然、意味淡雅,具有濃厚的民族風韻和高潔優雅的音樂格調。
(二)民族元素
中國鋼琴音樂是我國民族音樂家在對西方鋼琴音樂進行研究的基礎上,結合我國民族音樂文化,形成獨具特點、自成一派,具有中國文化魅力的音樂風格。中國鋼琴音樂與西方鋼琴音樂的差異集中體現在民族性上,這一差異由地域、文化、環境等因素共同塑造而成。因中國鋼琴音樂作品具有鮮明的民族性,中國鋼琴作品更加注重作品的內涵。鋼琴作品《平湖秋月》,描述自然與人文景觀,抒發個人情感與內心世界,融合了民族民間音樂元素,這些豐富的內涵使《平湖秋月》在世界音樂舞臺上獨樹一幟,成為中國鋼琴音樂作品中具有代表性、不可或缺的作品之一。
鋼琴作品《平湖秋月》在搭配西方作曲技法的同時,保留了樂曲的民族元素,塑造了一首具有廣東音樂特色的中國鋼琴作品。在《平湖秋月》中,作曲家使用琶音等元素,對高胡的音色、滑奏效果進行模仿,以求保留廣東傳統音樂的靈魂特點。此外,樂曲第三部分中出現的八度短倚音模仿琵琶、古箏等民族彈撥器樂的撥弦音色,震音記號模仿琵琶輪指的技法,顫音模仿洞簫、笛子的音色。通過對民族器樂音色的模仿,將西洋樂器鋼琴與廣東本土音樂進行融合,使鋼琴曲保持清新靈動、明快輕松的旋律風格的同時,兼具廣東傳統音樂的韻味,使鋼琴作品《平湖秋月》成為一首具有中國民族風格的鋼琴獨奏曲。
《平湖秋月》通過鋼琴這一西方樂器,巧妙地展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韻味與魅力,以西方樂器之音,仿中國民族樂器之意,將自然景致與人文情感連接起來。樂曲通過鋼琴的獨特音色與演奏技巧,營造出一種淡泊悠遠、虛無縹緲的意境,充滿音樂的美妙與和諧,將動態與靜態結合,細膩地描繪出西湖秋夜的寧靜美景。既展現了湖面的靜態美,又通過旋律的起伏與節奏的變化,將清風吹拂后湖面漣漪蕩漾的畫面展現給聽眾。
二、演奏探析
(一)演奏處理
鋼琴作品《平湖秋月》,全曲共25個小節,速度記號是“Lento”,分為“起、承、轉、合”4個部分,需要演奏出悠揚寬闊、優美明朗的感覺。《平湖秋月》全曲使用了大量的連線,在演奏時應注意音符的流暢銜接以及清晰的旋律線條。
1.“起”
第1—9小節為樂曲的起始段,是“起、承、轉、合”中的“起”部分,由和弦琶音與32分音符組成。引子部分由沉穩的二分音符開始,引出綿延流暢的主旋律線條。演奏二分音符時需要注意觸鍵時的音色,在手指沉穩觸鍵,將力量注入琴鍵的同時,要保證音色輕柔。第2小節的第2拍作為琶音主旋律的引入部分,在藝術處理方面可以將速度放緩,由慢到快,突出旋律線條。
第2小節的第3拍,主題正式出現,表情符號為“dolce e espr.”,意為柔和的、有表情的,強度記號由之前的p變為mp,右手的旋律音中的琶音和短倚音模仿民族器樂中高胡的滑奏。伴隨著力度的加重與琶音和弦的突出處理,旋律線條變得更加清晰,在演奏時需要注意漸強與漸弱的記號處理,使琶音主旋律突出和弦中的最高音,強化樂曲的歌唱性。左手的32分音符節奏均勻,貼鍵演奏,使音符飽滿綿密,觸鍵時擴大手指接觸琴鍵面積,以揉搓、撫摸的感覺觸鍵(見譜例1)。
在第5、第7小節的最后一拍,隨著漸強記號的推進加強,加以漸慢的藝術處理,使樂曲的情緒不斷向上遞進。演奏第8小節右手的32分音符時,將重心放在最高音上,營造音樂層次,突出單線條旋律,力度不斷加強,將樂曲推向第一個高潮。直至速度記號“rall.”出現,拉寬節奏,為第一部分的結束鋪墊,最后在節奏與力度不斷地漸慢漸弱上,結束樂曲的第一部分,為第二部分的引入做好鋪墊(見譜例2)。
2.“承”
第10—13小節是“起、承、轉、合”中的“承”部分,從第10小節起,速度記號為“a tempo”,意為恢復原速,節奏由32分音符轉變為64分音符,這一部分與第一部分結尾時漸強推向頂點再緩慢落下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左右手的力度記號不同,右手為pp,左手為mp,左手承擔主旋律線條持續進行,表情符號為“dolce e espr.”。第二部分的旋律進入,能夠使人感受到更加豐富的情緒,主旋律在中低音區不斷徘徊,左手慢觸鍵,配合手臂的力量推送,使觸鍵更加渾厚并且富有婉轉的歌唱性。演奏時注意強弱記號與連線的處理、音樂層次的區分。第13小節的強弱變化豐富,演奏時需要仔細處理,注意右手的保持音演奏,主旋律由左手轉為右手,力度漸強,為承接第三部分做好準備。
3.“轉”
第14—22小節是“起、承、轉、合”中的“轉”部分,第三部分出現了六連音、七連音,以及少分部分的九連音與十連音,各種伴奏節奏音型出現。在不同的節奏類型中,應區分32分音符和64分音符的演奏速度,保持演奏時節奏和速度的均衡。第三部分標注了較多的保持音,在右手演奏時要突出最高音的旋律線條。
第14—16小節由第二部分的柔和過渡到明亮清透,情緒開始轉換,演奏時旋律線條連貫起伏、綿延前進,演奏時將手臂力量集中于指尖,使音色飽滿、層次分明。第16、17小節,左手在演奏震音記號時模仿琵琶輪指的音色,右手演奏的短倚音要清亮明快,模仿古箏、琵琶等民族器樂彈撥弦的音色。
第18—19小節是全曲的高潮部分,主旋律轉變為左手,標注保持音,表情符號為“marcato e espr”,意為強調的、加重音的與有表情的,左手力度為ff,右手力度為f。情感不斷向上推進,情緒更加激動,演奏中也要兼具變化對比與層次,演奏出琶音、重音,使旋律變化銜接流暢。高潮部分整體方向都是強而有力、高亢激昂的,但是也有不同強度區分的處理(見譜例3)。
第三部分出現了三段節奏相同的音型,樂句語氣宛若激昂后的幾聲嘆息,層層遞進,激昂的情緒緩緩進入平靜,表情符號“poco rit.”“meno mosso”,意為一點點減慢、速度稍慢些,以及表情符號“dolce e espr.”,顯示出此刻演奏已漸漸歸于寧靜,轉為悠揚婉轉。
在漸強記號的鋪墊下,第21小節音階不斷上行,力度變化為mf,情緒再次變換。表情符號為“a piacere”(隨意的),在演奏的藝術處理上稍微放緩速度,為拉寬節奏做鋪墊。隨著音階不斷上行至最高點,迎來了第三部分的結尾小節,力度記號為pp,輕輕落下。在進入“largamente”(寬廣的、莊重的)的速度前,出現一個16分休止音符,配合左手二分休止符的延長記號,延長此處的休止,塑造戛然而止,使人流連忘返的氛圍與情緒,為后面寬廣而有力的旋律做鋪墊。隨著由強到弱的顫音處理,順利進入樂曲的尾聲部分。
4.“合”
第23—25小節是“起、承、轉、合”中的“合”部分,是樂曲的尾聲部分。速度記號“Tempo Ⅰ”(按初速)。八度和弦的落下,緊接減弱的顫音,模擬蕭的音色。在藝術處理上較為自由,出現了速度記號“rall.”,演奏時注意處理強弱、速度。恢復原速后,力度逐漸減弱,聲音逐漸模糊空靈,意境縹緲虛幻,輕輕落下,演奏者應細膩處理,加以柔音踏板輔助。結束音d的力度記號為ppp,演奏時不必急于抬起,等待聲音逐漸消失后雙手抬起,結束全曲(見譜例4)。
(二)踏板應用
在演奏中應用踏板時,要與演奏者的演奏技巧相結合,通過綜合運用這些技巧,更加生動地表現作品的意境與情感。同時,需要深入理解作品的內涵以及作曲家想要表達的內容,只有真正理解了作品的內涵,才能更好地應用踏板展現作品的意境美,豐富作品的音響效果。
由上可知,為營造鋼琴作品《平湖秋月》清新婉轉、寧靜悠揚的意境氛圍,延音踏板的加入必不可少。延音踏板能夠擴大音響效果,豐富音樂的表現力,使音色更加飽滿。在應用踏板時,需要把控切換踏板的時機以及踩踏的力度,避免音響效果混亂,旋律線條模糊。例如,在樂曲的引子部分,旋律穩定進行,徐徐展開,音色柔和舒展,踩踏力度不宜過重,可以每半拍換一次延音踏板,避免音響效果沉悶。
從第10小節開始,進入全曲的第二部分,此時整體演奏力度、聲音較弱,在演奏時為了讓樂曲迅速進入柔和、朦朧的演奏氛圍,增加演奏時的意境之美,可以在第10小節—11小節第三拍時加入柔音踏板,第11小節第三拍,加入了漸強的力度記號,左手旋律線條逐漸清晰明亮,隨著漸強記號的出現,結束柔音踏板的使用(見譜例5)。
從第23小節起,進入樂曲的尾聲部分,在演奏速度與力度兩個方面都和上一部分形成了對比,在明亮、寬廣延展的旋律線條之后,迎來了如歌唱般輕柔婉轉的主旋律線條與伴奏音型。因此,為了烘托尾聲部分縹緲柔美的意境,可以在這一部分適量添加柔音踏板的使用。尤其是在第23小節,左手伴奏音型為快速上行的32分音符,為避免音響效果模糊不清,在演奏方面需要控制指尖,保持靈活,也可以加入柔音踏板進行輔助。柔音踏板的加入,既符合力度記號不斷減弱的要求,又能夠營造層層遞進、輕柔唯美的意境。
此外,在演奏旋律起伏較大、高潮與尾聲的銜接部分時,可以配合演奏實際情況,加入柔音踏板。例如,樂曲旋律起伏時,由平靜到激動、含蓄委婉到情感釋放,使用柔音踏板可以起到很好的過渡作用;樂曲的高潮部分情感激烈,音響效果宏大,在尾聲處適當加入柔音踏板,突出高潮部分的演奏力量,以及為尾聲營造柔和、寧靜、縹緲的意境。在演奏時需要注意控制柔音踏板與延音踏板的深淺與時長,避免過度使用導致音色模糊,踏板切換需要自然流暢,做好準備,避免帶來突兀的音響效果。演奏者要充分發揮踏板的作用,更加生動地展現中國鋼琴作品的魅力。
結 語
《平湖秋月》作為一首經典的中國鋼琴作品,其獨特的曲式結構與五聲調式的運用,不僅展現了中國傳統音樂的精髓,也賦予了鋼琴這一西方樂器新的生命力和表現力。通過對該作品的民族風格與演奏技巧的融合進行分析,能夠深刻感受到其旋律的優美與意境的深遠,以及作曲家在創作中對中國傳統音樂文化的傳承與發展。鋼琴作品《平湖秋月》不僅使更多人了解了中國傳統音樂和文化,而且促進了中西方音樂文化的交流,為中國音樂文化乃至世界音樂文化的發展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參考文獻:
[1] 彭基巨.鋼琴曲《平湖秋月》的民族特性及演奏藝術[J].武漢音樂學院學報,2002(1):98-100.
[2] 劉小莎.探究鋼琴曲《平湖秋月》的民族特點和演奏技巧[J].黃河之聲.2022(8):110-112.
(責任編輯:李 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