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飛飛對“AI教母”這個稱呼并不排斥,當別人這樣稱呼她時,她只是微微一笑,說:“好吧,那就這樣吧。”既然有“AI教父”,那她做“AI教母”也未嘗不可。
李飛飛,被全球學界、商界共同譽為人工智能奠基人,2006年她開始構思發明的ImageNet圖片數據集成為新一代人工智能技術的三大基石之一,另兩大基石是GPU和神經網絡技術。可以說,如果沒有ImageNet,就沒有生成式人工智能。
然而,在這些耀眼成就的背后,是她充滿挑戰與拼搏的歷程。
1976年,李飛飛出生于北京,成長于四川成都。她的父親是一名工程師,母親是一名教師。李飛飛出生那天,父親因為一時興起去公園觀鳥,忘了時間,到醫院遲了。給女兒取名“飛飛”,也是他在觀鳥時想出來的。
童年時,父親常帶著李飛飛穿梭在成都的大街小巷,去公園、鄉村玩耍,捉蝴蝶、觀察水牛,讓李飛飛對探索自己視野以外的事物產生了永不滿足的渴望。中學時,李飛飛接觸到物理,這成了她最癡迷的科目,連騎自行車轉彎時都思考加速度和角動量的變化。她還對物理學歷史上一個又一個偉大人物感興趣,對阿基米德洗澡時發現浮力定律、牛頓在瘟疫肆虐時躲在家鄉寫《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等事件浮想聯翩。在她的成長過程中,父母不時鼓勵她追求自己的夢想,尤其是在學術領域。
1992年,16歲的李飛飛前往美國求學。初到美國,生活并不輕松,李飛飛一家住在一幢紅磚公寓二層的一居室里。她的父親找到了一份修理相機的工作,母親在一家雜貨店當收銀員。為了節省電話費,他們與遠在中國的外祖父母通話時總是語速極快。
李飛飛感受到了從未有過的屈辱,決定去掙錢。她通過報紙分類廣告找到一份中餐館服務生的工作。如果學校沒有課,她就從上午11點工作到晚上11點,每小時2美元的薪資。在餐館打雜時,趁著下午換班,李飛飛會利用難得的空隙去讀母親分享給她的文學名著,盡管餐館經理對此不屑一顧。“他覺得對我們這樣的人來說,想象力在生活中是多余的。”李飛飛回憶稱。那時,她每天回家做作業,都要準備兩本詞典,一本英譯中,一本中譯英。
為了減輕父母外出工作的煩惱,李飛飛四處籌錢,包括從老師那里借來了幾萬美元,開了一家洗衣店。她過著極其清苦的生活,無論高中時期還是大學時期,穿的衣服大多是別人扔在洗衣房里的二手衣服。
但求知的種子在不斷成長。在美國上高中時,李飛飛有段時間特別迷戀相對論,但覺得很難理解。突然有一天,她在夢中好像把相對論搞懂了,興奮得半夜起來寫筆記。沿著對物理的好奇心,李飛飛找到了自己的北極星。
她申請了三所大學:麻省理工、普林斯頓和新澤西州立羅格斯大學。最終,三所學校都發了錄取通知,普林斯頓大學更是開出了幾乎全額的獎學金。李飛飛要去普林斯頓讀書的消息轟動了整個社區,一度還登上了當地的報紙。
進入普林斯頓大學學習,李飛飛感覺這是自己到達美國后,第一次真正呼吸到新鮮的空氣。對于大多數移民來說,學業是獲得經濟來源的敲門磚,學有所成后進入醫學、金融或者工程等報酬豐厚的領域,才能擺脫社會邊緣生活。李飛飛在申請大學專業時,也糾結于此。但最終她還是順從內心,選擇了喜愛的物理專業。
憑借著勤奮與毅力,她很快適應了新環境。大二的時候,她開始讀一些物理學家的書,發現她最崇拜的物理學家,包括愛因斯坦,他們在人生的后半程,都不光思考物理的問題,還開始思考生命的問題。
1999年,大學即將畢業的李飛飛,陷入了科學抱負與現實生活的兩難境地。母親的健康狀況日益惡化,家庭債務沉重。此時,華爾街的公司向她伸出橄欖枝,承諾提供優厚的待遇、晉升機會和醫療保險,唯一的條件是讓她放棄科學研究。李飛飛內心十分糾結,她和母親有了這樣的對話:
“飛飛,這是你想要的嗎?”
“你知道我想要什么,媽媽。我想成為一名科學家。”
“那還有什么好說的呢?”

就這樣,李飛飛拒絕了誘惑,踏上了科學家的道路。她研究的方向很明確:神經科學和計算科學。她在比較了斯坦福大學和麻省理工學院等院校之后,最終選擇了加州理工學院。
在加州理工學院,李飛飛選擇了計算機視覺作為研究方向,這一領域在當時并不被廣泛認可。她意識到,盡管圖像識別技術已經存在多年,但計算機能夠識別的物體卻寥寥無幾。2005年,她獲得電子工程博士學位,并開始在斯坦福大學從事人工智能研究。她的博士論文聚焦于人類視覺感知如何影響機器學習,這為后來的研究奠定了基礎。
在博士生生涯即將結束時,李飛飛再次處于人生的十字路口。讀博期間,她的母親患上了充血性心力衰竭,再也無法工作。他們只能賣掉干洗店,一家三口擠進了加州理工學院的小宿舍。李飛飛從未如此沮喪,她甚至認為自己每天追求夢想、不管家人死活,是一種自私至極的魯莽做法。她去參加了麥肯錫招募合伙人的面試,并被錄取。當她急切地想跟母親分享這個好消息時,她的母親卻嚴肅而堅定地說:“我的女兒不是管理顧問,她是個科學家。”“我們走到這一步,不是讓你現在放棄的。”這一次,她終于聽進去了母親的話,并且再也沒有質疑自己的道路。
在斯坦福大學擔任教授期間,李飛飛積極推動人工智能研究的發展。她成立了斯坦福人工智能研究所(SAIL),并培養了一批優秀的學生,其中包括后來在OpenAI和特斯拉工作的安德烈·卡帕西等人。李飛飛曾擔任多個國際會議的主席,并發表了大量高影響力的學術論文。
2009年,李飛飛及其團隊推出了ImageNet,一個包含1500萬張標注圖片的數據集。這一項目不僅為深度學習模型提供了豐富的數據基礎,還成為計算機視覺研究的重要里程碑。ImageNet的數據集涵蓋了數千個類別,使得計算機能夠通過大量樣本學習如何識別不同物體。ImageNet的成功實現,使得計算機視覺技術得到了廣泛應用,并推動了深度學習的發展。
2012年,基于ImageNet數據集進行訓練的深度學習模型在圖像分類比賽中取得了顯著成績,標志著深度學習技術進入了一個新的時代。這一成果引發了全球范圍內對深度學習和計算機視覺研究的熱潮。2017年,李飛飛加入谷歌云擔任首席科學家,負責推動公司的AI戰略。
2024年,李飛飛離開谷歌,創辦了自己的公司——WorldLabs(空間智能),專注于將AI模型從2D像素平面提升到完整的3D世界。公司的目標是構建大型世界模型(LWM),以感知、生成與3D世界互動。這一領域被認為是AI發展的下一個前沿,與語言處理同樣重要。在短短幾個月內,WorldLabs便獲得了超過2.3億美元的融資,估值突破10億美元。
李飛飛認為,空間智能將改變我們與世界互動的方式,使得AI能夠更好地理解和生成三維環境中的信息。在她看來,視覺是智能產生的基礎,“看”和“做”之間的循環正在加速機器人的學習進程。因此,她希望通過WorldLabs推動這一領域的發展,實現更高層次的空間智能。她曾提到:“未來,我們將看到AI不僅能識別圖像,還能理解圖像背后的故事。”這意味著AI將能夠處理更復雜的信息,從而為各行各業帶來革命性的變化。
作為科技行業的重要人物,李飛飛始終關注AI技術對社會帶來的影響。在多個場合,她強調科技公司應承擔起社會責任,以確保技術的發展符合人類利益。她呼吁科技界要加強對AI倫理問題的重視,包括數據隱私、算法偏見等問題。“我們必須確保我們的技術是公平和透明的,”李飛飛說,“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實現科技為人類服務。”
2023年11月,李飛飛出版了自己的自傳《我看見的世界》。中文版于2024年推出。她說自己是個害羞的人,不善于表達自己,但堅持要出一本書,因為她不能讓人工智能領域缺失女性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