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月球上的地名很有意思。那些環形山,感覺像“科學名人堂”:牛頓、瓦特、焦耳、門捷列夫……幾乎涵蓋了課本里所有的科學家。這些月球上的地名,都是怎么來的呢?
1610年前后,伽利略用自制的望遠鏡觀察月亮,第一次發現月球表面坑洼不平。于是他手繪了月面圖,并開始給月球上的不同地方命名。伽利略所在的大航海時代,西方探險家喜歡給新發現的地方冠以家鄉地名。伽利略也如此對待月球。比如,月面正中最明顯的一條山脈,伽利略就用意大利的“亞平寧山脈”為其命名。后世的月球研究者也沿襲了這個傳統,至今月球山脈依然以地球名山為名。
月面上比較暗的部分,早先被認為是海洋,所以被叫作“風暴洋”“靜海”等。后來得知月球上沒有液態水之后,科學家們覺得也沒必要重新取名,暗色地區(月海)依然以海、湖、沼等水體為名。
后來,大量月球地名個人色彩濃厚且相當混亂,研究和交流起來很麻煩。1919年,國際天文學聯合會(I A U)成立,成為各國公認的權威天文學術組織。I A U專門成立了委員會,負責處理月球地名問題。
這個委員會先把已經命名的地方進行統一規范。對于新增地名,I A U采取兩種方式:一種是由I A U的命名小組直接定名;另一種是個人或組織基于科研需要向I A U提出申請,申請時以“誰發現、誰命名、誰提交”為原則,審批通過,就可以成為官方名稱。
各類地貌中撞擊坑(環形山)的數量最多,通常用哲學家、科學家、發明家命名,柏拉圖、牛頓、愛迪生等都榜上有名。有些撞擊坑曾以文學家命名,如李白、雨果、巴爾扎克,但后來這幾個“文豪坑”都改名了——I A U把詩人、文學家的名字用在了水星上。
目前月球上有35個中國相關地名。2007年以前的15個地名,都是國際“友情贈送”的。IAU直接定名時,本著文化多樣性原則,選擇了一些中國的杰出科學家和月球相關元素,祖沖之、張衡、郭守敬等中國古代科學家名列其中。
2007年“嫦娥一號”成功發射,開啟了我國自主命名階段。基于“嫦娥”的繞月探測工程全月面影像數據,IAU于2010年批準了我國的首次申報,將月面三個撞擊坑分別命名為蔡倫、畢和張鈺哲(中國現代天文學奠基人)。
2016年年初,“嫦娥三號”著陸區內的4項命名再度申報成功:著陸點周邊77米區域,包括“玉兔號”月球車巡視路線及其東側重要地貌命名為“廣寒宮”,旁邊三個較大的撞擊坑分別命名為“紫微”“天市”和“太微”。
2021年,“嫦娥五號”又在月球上劃定了“天船基地”和周邊的兩座山峰、五個撞擊坑,兩座山峰命名為“華山”“衡山”,五個環形坑分別命名為“裴秀”“沈括”“劉徽”“宋應星”和“徐光啟”。相信在未來,月亮上會有越來越多的“中國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