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阿莫西林、奧司他韋、阿托伐他汀鈣……這些西藥的名稱帶著濃厚的翻譯痕跡,變成漢字組合總是讓人記不住。不過,如同中國人有百家姓,西藥也有自己的百家姓,“西林”“韋”“他汀”等就是西藥的姓氏。不同“姓氏”的西藥,功效也不相同。
抗生素是20世紀醫學史上的偉大發現之一。1928年,英國倫敦大學教授弗萊明在實驗室培養了一些金黃色的葡萄球菌。等他度假回來,發現所養的細菌竟然被青霉污染了,同時意外地發現青霉的菌群周圍并沒有金黃色葡萄球菌生長。他懷疑青霉能夠合成一種抑制細菌生長的物質,經過進一步研究,最終發現了人類歷史上第一種抗生素——青霉素。
青霉是廣泛存在于自然界的一種真菌,比如,發霉的橙子上的綠毛就是青霉。青霉的英文學名是Penicillium,原意為“一撮細頭發”,名字創意來自顯微鏡下的青霉的形態——如同浸泡在水里的畫筆。而從青霉中提取出來的殺菌物質“抗生素”也就被命名為Penicillin,意譯“青霉素”,音譯“盤尼西林”。
由于“老大哥”盤尼西林的抗菌性定位,之后出現的抗細菌藥都被歸入“西林”家族,如阿莫西林、坦莫西林等,它們都有相同的詞尾。
奧司他韋(Oseltamivir)是人們所熟悉的抗流感病毒的西藥,從它的后綴可知,“韋氏家族”都是抗病毒藥物。比如,巴洛沙韋抗流感病毒、恩替卡韋抗乙肝病毒,等等。
“韋”字由“vir”音譯而來,而“vir”正是病毒virus這個單詞的前三個字母,所以,“韋先生”們的同一個夢想就是有效對抗病毒。
除了“韋”“西林”等家族,其他藥品家族的功效各不同。比如,“他汀”是降脂藥,“噻嗪”“洛爾”“地平”“普利”“沙坦”等是降壓藥,“沙星”是抗菌藥,“康唑”是抗真菌藥,“替丁”與“拉唑”是胃酸分泌抑制劑,“卡因”是麻醉藥,等等。
正如一個人有身份證名字和小名、曾用名等,藥物和人一樣也有通用名、商品名、國際非專利名、化學名等多種名字。
藥物的通用名是由國家藥典委員會按照《藥品通用名稱命名原則》組織制定的中文法定名稱,是同一種成分或相同配方組成的藥品在中國境內的通用名稱,比如蒙脫石散、布洛芬片。商品名是藥品生產企業為藥物所取的藥品名稱,以便與其他企業生產的同類產品進行區分,它們大多由比較通俗易懂的文字組成,如思密達、芬必得等。
許多西藥通用名的知名度往往不如其商品名。比如,抗感冒藥“氨酚偽麻美芬”這一通用名,知名度遠不及其中之一的商品名“白加黑”;退燒藥“美林”大名鼎鼎,但這只是它的商品名,其通用名是“布洛芬混懸滴劑”。
藥物的通用名和商品名,最簡單的區分就是看藥物外包裝的字體大小。一般來說,藥品包裝上字體最大、最顯著的是通用名,字體更小的為商品名,當然,也不是每個藥品都有商品名。
與西藥相比,中藥名字多了一些中文的美感,讀起來朗朗上口,還能體味出詩情畫意。浩瀚的中藥寶庫,每味藥名都反映了它一定的特征。
青黛,這個名字仿佛一幅淡雅的水墨畫,讓人瞬間穿越到煙雨朦朧的江南水鄉。這是一種清熱解毒的中藥,還有涼血消斑和瀉火定驚的作用。青黛又名藍露、靛花,是用馬藍、蓼藍或菘藍的莖葉加工后制作成的粉末、顆粒或團塊。除了內服,還可外敷治療蟲蟻咬傷、瘡口腫瘍。
半夏,讓人想到“風吹半夏碧山青”的詩句。半夏是應季節而生的,是植物半夏草的塊莖,通常在仲夏時節成熟,此時夏天剛好過去一半,于是命名為半夏。半夏性溫,能祛濕化痰,消痞散結。
京墨,名字大氣儒雅,它是由松煙末加入膠汁、香料制作而成的一種中藥。自唐代以來,已有以墨為藥的記載,歷代醫學著作記載,“墨”主要用作止血。它和醋合用涂抹患處,還可以消腫。
竹瀝,聽上去自帶音樂功能,眼前仿佛出現了郁郁蔥蔥的竹林,雨滴落下,輕拍竹葉,沙沙作響。作為中草藥的竹瀝,正是竹子的汁液。竹瀝的名字源于古人制藥時的步驟,將新鮮的竹子砍去枝葉,去掉竹節,劈開,再用柴火烘烤中部,等兩端慢慢有透明的汁液一滴滴落下,再用器皿收集起來。它可以清心火、降肝火,也能治牙痛、明目、化痰。
南星、辛夷、云苓、紫蘇、決明子……說不完的中藥名與中華五千年燦爛的文化水乳交融,頗具韻味。那么,中藥的命名有哪些規則?
不少中藥以植物藥用部分命名。比如,葛根、板藍根等都是以根入藥,而枇杷葉、側柏葉等以葉入藥,以花入藥的有菊花、金銀花等,以莖枝入藥的有桂枝、桑枝等。
一些中藥以藥物特有的氣味來命名。如麝香、丁香、松香、乳香等,以其具有特異香氣而得名,而苦味的龍膽草、苦參,甜味的甘草、甜杏仁,多味的五味子,咸味的咸蓯蓉,等等,均以其藥味作為命名的依據。
不少中藥以藥物性能作用命名。如活血調經的益母草,清肝明目的決明子、石決明,治創傷、骨折的續斷、骨碎補,瀉熱導滯的番瀉葉,舒筋通絡的伸筋草,等等。
還有一些中藥,以最早發現和應用該藥的人的名字來命名。比如,徐長卿是一種蘿科植物,具有祛風、化濕、止痛、止癢的功效,它是古代一位名叫徐長卿的郎中發現的,他常用這種草藥治療相關疾病。類似的還有杜仲、劉寄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