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葛洪是個人才,知識面很廣,包括軍事、醫學、化學、哲學、文學、天文學,李白和杜甫都是他的粉絲,1700多年以后,屠呦呦老師從他的書里得到啟發,發現了青蒿素,獲得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葛洪還有很多個“第一”和“最早”:世界上第一個記載天花的人,世界上第一個用免疫法治療狂犬病的人,中國最早觀察、治療結核病的人。他寫的書, 《肘后備急方》是中國最早的“120”急救手冊;《抱樸子》集他生前所有神仙學說之大成,最早確立了中國道教體系。
不過, 葛洪一生, 成就很高,家境卻不大好,早年只能靠打柴艱難維持生計。雖然生活艱辛,但葛洪還是抓緊一切能讀書的機會,拼命吸收知識——因為他想做官,想為天下蒼生做一份貢獻。
葛洪家在還沒有沒落以前,是三國東吳的名門。當時東晉朝廷有個歧視政策:祖上是東吳的, 不能參加經術考試,不能當官。好在作為一個名門之后,葛洪爭取到其他名門人士的推薦,依然有入仕的機會。所以當時有人發動叛亂,朝廷讓東吳的這些名門子弟去圍剿的時候,葛洪也跟著去了。
但葛學神和這些名門子弟的畫風完全不一樣。在魏晉南北朝,等級劃分非常嚴格,名門子弟覺得跟階層低一點的人說話,都是一種恥辱。但葛洪特別興奮地和那些下層兵士打成了一片。這樣不分貴賤的畫風,當然和其他名門子弟玩不到一起,于是打仗勝利以后,其他人都當了官,葛學神還是一介平民。
葛洪生活的東晉,戰亂頻繁,百姓死亡是很常見的事。沒當上官的葛洪思考之后,覺得自己的人生追求正在于此:“讓百姓活下來。”所以,他選擇了學醫。
當時醫學并不發達,懂醫術的人不多,老百姓一旦得了急病,還沒來得及見到大夫,人就已經死了。葛洪把當時比較流行的藥方篩了一遍,把其中比較容易找到藥材的方子挑出來,編了一部《玉函方》。醫書涵蓋了當時所有的急癥。一旦家里有人生病,只要把這本書翻出來一看,馬上就能找到解決方法。
但是,作為一個精益求精的學神,葛洪覺得《玉函方》還不夠好, 因為這本書想求全,內容特別多,足足有100卷。葛洪覺得,要是真的遇到什么事, 翻起來不是很麻煩嗎?不行,要給產品升個級。于是,葛洪從100卷的《玉函方》里面, 挑了一些專治急病的方子,縮減成了8卷的實操手冊《肘后備急方》。葛洪治學嚴謹,選的都是質量特別高、經得起時代驗證的方子。所以一直到明清,都過去1400多年了,《肘后備急方》還沒被淘汰。
葛洪雖然修道,看上去已經出世,但終其一生,他始終關心著黎民百姓,蒼生安危。這個入世的出世人,一生都沒有遺忘最初的夢想。他用另一種方式, 完成了自己心中的“兼濟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