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到這個題目,你可能覺得很奇怪:《水滸傳》不是學校指定的必讀書嗎,不是四大名著之一嗎,為什么不能給我們看?
事情沒有那么簡單。其實只要你從頭到尾通讀過《水滸傳》, 就會發現, 里面有許多很殘忍、血腥的場面。比如說梁山英雄在江州劫法場這一段:
晁蓋便叫背宋江、戴宗的兩個小嘍,只顧跟著那黑大漢走。當下去十字街口,不問軍官百姓,殺得尸橫遍野,血流成渠,推倒翻的,不計其數……這黑大漢直殺到江邊來,身上血濺滿身,兀自在江邊殺人,百姓撞著的,都被他翻筋斗都砍下江里去。晁蓋便挺樸刀叫道:“不干百姓事,休只管傷人!”那漢那里來聽叫喚,一斧一個,排頭兒砍將去。
所以, 有敏感的同學問我:“李逵這樣濫殺無辜,難道也算英雄?”
不只李逵,很多梁山好漢都有“殺得性起”的時候。武松為了報仇,血濺鴛鴦樓,殺了蔣門神、張都監、張團練,可也殺了無辜的丫鬟、馬夫、仆人等, 制造了一場滅門慘案,后來在蜈蚣嶺又殺了個無辜的小道童。菜園子張青夫婦開黑店,把過往的客人用藥迷倒,制成包子餡賣。
宋江更狠。他在江州被下獄,是因為黃文炳告狀。為了出氣,他叫弟兄們連夜進入無為軍,殺了黃文炳全家,還把黃文炳割碎烤著吃了。為了逼秦明落草為寇,他竟然用栽贓的手段,派人假扮秦明,去青州城外殺了許多老百姓。
這難道不是反人類反社會的罪行嗎?所以,有人說《水滸傳》是本很壞的書,甚至有把《水滸傳》再列為禁書的提議。
其實,《水滸傳》的命運一直是非常坎坷的,明代就被一些衛道士看不順眼,列為禁書,清代也經常進入禁書的名單。原因是“誨盜”——教年輕人不學好,做強盜。至今民間還流傳著“少不看水滸,老不看三國”的說法。
也有人主張給《水滸傳》動動手術,把血腥場面、不人道的描寫都刪掉, 做成節選本, 再給孩子們看。事實上真的有人這樣做了。2 0 世紀五六十年代,香港曾經出版過一部“潔版水滸”,把原著里很多殘酷場面都刪去了。
《水滸傳》難道真是一本不該閱讀的壞書嗎?當然不是。也許有老師會說,這是古代小說的歷史局限性,但這樣說未免太簡單,說服不了口味越來越挑剔、思考越來越深入的孩子。實際上, 如何評價《水滸傳》里的“負能量”,涉及兩個大問題。第一個問題是,我們閱讀古代文學作品的時候,應該有什么樣的心態?你如果細看就會發現,《水滸傳》的作者,雖然寫了無數的兇殺場面,卻只當是很尋常的事。他并沒有刻意地說這種行為多么正確,也沒有說這種行為不對。
這其實涉及第二個問題:《水滸傳》對普通人的生命,是漠視的、“無感”的。這種“無感”,普遍存在于古代社會中。今天很多人并沒有意識到:古代與今天比起來,是非常殘酷和不安全的。古人見到的死亡太多,生存也太過艱難。
造成大量死亡的首先是疾病。古代醫療條件很差,因一場小病死亡是太常見的事。今天的剖宮產只是個小手術,古代難產可就十有八九要了產婦的命。而且,新生嬰兒很容易死亡。一對夫婦生五六個孩子,有一兩個養不活的情況非常常見。即便是條件比較好的文人階層,也都記錄過孩子夭折的事。平民百姓更不用說了,死亡對他們來說,簡直是家常便飯。如果鬧一場瘟疫,更是經常奪去幾千幾萬人的生命。
除了疾病還有饑荒。古代饑荒暴發的頻繁性、嚴重性,是今人很難想象的。即便是經濟發達的宋代,也出現過多次“人相食”;元代更多,短短九十七年, 見于史料記載的“ 人相食”就有幾十次。所以,《水滸傳》的創作者多次寫吃人肉,今天的人驚呼好殘忍,但當時并不覺得有什么下不去筆。在這樣的背景下,人們當然不覺得死個人有什么了不起。
其次,當時的國家法律也支持或默許屠殺無辜。商周時期是有殉葬制度的,奴隸主或貴族死后,都要殺很多奴隸,埋進墓里。周文王、周武王、姜太公、齊桓公等都曾經殺害過無辜的奴隸。這種習慣甚至延續到了明代。明代皇帝死后,伺候過他的妃子、宮女就被逼著上吊殉葬,一次也有幾十人。清初也有殉葬制度,到康熙年間徹底廢除。
古代的法律,都是有株連的條款的,所以你經常會聽說“滿門抄斬”。《水滸傳》出版時的明代,是出了名的用刑殘酷。明初光胡維庸案、藍玉案這幾起大案,就滿門抄斬了好幾萬人。宋代刑法算寬松的了,但也有“族誅”的刑罰。一個叫杜延進的武官謀反,被“夷其族”,就是把他整個家族都殺了。一個叫田忠霸的人當了賊寇,地方官彭乘“夷其家”。如果說藍玉、杜延進等人犯了法, 該殺, 那他的家人,操持家務的妻子、未成年的孩子、上了年紀的老人,又有什么罪過,要被拖到刑場上砍腦袋?這還是“合法”的殺戮無辜,那些被冤殺了的,不知該有多少。
第三是戰爭。戰爭給人帶來的痛苦,是我們沒有經歷過戰爭的人難以想象的。宋朝到明朝這幾百年間,爆發了無數場戰爭,死的人不計其數。先是宋遼打仗,然后是金滅了北宋,再然后是元滅了金和南宋,最后又是朱元璋滅了元。戰爭直接殺死的人、戰后流離失所凍餓而死的人、戰后疾病流行病死的人,不知該有多少。元軍攻陷現在的北京、成都、銀川等地時,都曾經屠城,一次就是幾萬幾十萬的人命。
所以并不獨是《水滸傳》對生命“ 無感” , 整個古代社會對生命基本上都很“ 無感”。文學是反映人心的。科技沒那么發達,社會沒那么安定,法律沒那么有人性,都會直接影響人們的普遍心態。影響到文學上,就是拿人命不那么當回事。這種心態直到新中國成立后,經濟發展了,社會穩定了,才慢慢消失。
我們今天生活在和平的環境里,一切都是秩序井然的。同學之間鬧矛盾,有老師、家長解決; 在街上出了交通事故,有警察解決;起了法律糾紛,有法庭解決。人民向政府納稅, 政府保護人民…… 但是,今天的秩序井然是何等的珍貴,人類經歷了幾百上千年的貧困和戰亂,才換來了今天的和平與繁榮。
今天我們不會凍餓而死,不會因為親戚犯法無辜地被拖去砍頭,不會因敵人侵略慘遭屠城。今天的我們更關注法治、自由、愛心,而在古人尤其平民那里,這三樣實在是太奢侈了,他們拼命要抓住的前三樣是生存、生存,還是生存。
讀古代文學作品有兩種讀法,一種是時時刻刻拿著現代的標準去衡量古人,這樣就很容易得出這樣的結論:古人愚昧,古人野蠻,歷史上一片黑暗,這些文學作品毫無價值——但這樣有什么意義呢?第二種是盡量站在古人的立場和背景上了解他們,知道他們為什么這么做,這么寫,從而報以“同情之理解”,而不是指責某個具體的人物滅絕人性。
于是,我們再來問第二個問題——文學的作用到底是什么?
有人主張,文學一定要傳播道德,弘揚正氣。誠然,有些文學作品是可以充當道德的教科書的。比如說,看了《西游記》,可以學到堅韌不拔的精神;讀了李白的詩,可以激發對祖國名山大川的熱愛……文學當然可以起到這樣的作用,然而思想品德課本豈不更有效?還有些人走向了反面,認為文學只是給人娛樂。看書只是圖個樂呵。但是,樂呵之后呢?會不會覺得少了什么?
文學當然有許多種類,但最頂尖的作品,都是在深刻地描寫人性。弘揚正氣還是娛樂大眾,只是它的副產品。人性有光輝的一面,也有陰暗的一面。好的作品,一定不會無視、回避,而是如實地書寫。《水滸傳》里的殘酷,不是因為創作者嗜血殘酷,而是人性中就有這樣的殘酷, 當時的社會就是這樣的殘酷。寫出來之后,創作者的任務就已經完成。該思考的,是我們自己。
所以, 當你看到《水滸傳》里各種血腥描述時,如果感到不舒服,這就對了。我們獲得今天良好的社會秩序,獲得對生命的普遍珍視,是經歷了多少殺戮才總結出的經驗,經歷了多少科技發展才擁有的條件!這是你接觸世界應該懂得的第一課。
老實說, 聽到你們質疑《水滸傳》這些問題的時候,我是十分開心的。因為我知道, 以人為本、珍愛生命,已經在你們善良的心中生根發芽,你們不再是冷血的看客。但你越是善良,就越應該有勇氣正視《水滸傳》里的殘酷。這是極其真實,所以也極其寶貴的東西。對待殘酷的態度,是人性的試金石,也是理性的反光鏡。它不會因為你不喜歡就要從你面前消失。事實上,它一直縈繞在所有人上空,甚至悄悄潛藏在你的內心深處。只有了解到危險在哪里,長大后依然善良的你們,才會有能力保住今天來之不易的和平與安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