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斯特魯加國際詩歌節創設的20世紀60年代正處于冷戰時代,當時的世界處于分裂狀態,作家之間的交流變得非常困難。斯特魯加詩歌之夜傳播詩歌及其價值,在分裂的世界中承擔著重要的“彌合”使命。一直以來,它都像一座真正的“橋”,連接著世界上所有語言創作的詩歌。
斯特魯加以被歷史選擇的奇妙方式成為世界詩歌地圖上一個不能繞過的地方,率先成為當代詩歌流派、全世界所有最重要的詩歌成就的展示中心之一。在這里,詩歌能夠促進和鼓勵不同語言、國家、文化和文明之間的對話。這也是迄今閉幕式一直都在黑德里姆河河口的橋上舉辦頒獎典禮和閉幕式朗誦會的原因,由“橋”架設起的國際詩歌聚會,既是現實場景,也以其象征性的名稱反映了詩歌節設立的意圖。
除大型的開幕式、閉幕式,特別的金花環獎詩人種樹環節之外,詩歌節主要的活動便是朗誦、研討,有些場次會有多媒體藝術形式的配合。不過令人難忘的朗誦場地多是那些與自然融為一體的環奧赫里德湖古老教堂、修道院。在圣約翰教堂觀景平臺,某個奧赫里德八月里的最美落日是聽著各語言詩歌的韻律節奏沉入湖中的;在近阿爾巴尼亞的圣瑙姆修道院午后庭院的陰涼地里,置身詩人群中,一只漫步的孔雀看上去也像一位明艷的詩人代表……

“世界讀書日”,可以說是西班牙加泰羅尼亞地區獻給世人的禮物。
1995年,西班牙政府將“世界圖書日”的構想方案提交給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這一構想的原型就是西班牙“讀書日”(紀念大文豪塞萬提斯)。1930年,西班牙“讀書日”由塞萬提斯的誕辰改到忌日4月23日。
圣喬治的傳說在加泰羅尼亞頗有“讀書日”溯源神話的意味,圣喬治屠龍救出公主后收到的公主贈禮,是一本書。很久以來,每到這一天,加泰羅尼亞的女人便會送給丈夫或男友一本書,而男人們則會回贈一枝玫瑰。花與書的故事還以另一種形式在巴塞羅那上演——在花神慶典中舉行詩歌比賽的傳統可以追溯到中世紀,從那時起,花神節便成為激發加泰羅尼亞詩歌創造力的重要工具。而巴塞羅那詩歌節這一賽事未曾中斷,成為當今歐洲和世界最古老的詩歌賽事之一。自1985年開辦,到2025年,巴塞羅那詩歌節已舉辦至第40屆。每年的節期都設定在鮮花盛開的五月,具體日期不固定。
西班牙是世界上節慶活動最多的國家之一,如果你赴今年的詩歌節,節前你可以到訪“圣喬治中世紀周”(4月23日至5月5日),在傳說中屠龍的發生地蒙特布蘭克度過“世界讀書日”后,再在中世紀戲劇、集市、游行、晚餐氛圍中體會作為歐洲古人的感覺。在詩歌節后趕赴一個真正的花節——吉羅納鮮花節(5月11日至19日),從花枝招展的城市里搖曳而過,帶回從古至今的盈袖詩情與花香。

法國最大規模的詩歌活動“詩人的春天”已經變成了三月里的詩歌海洋,無邊無際,從中國到加拿大,從摩洛哥到羅馬尼亞,到處都有它的活動現場。2020年主題詞是勇氣,2021年是渴望,2022年短暫,2023年邊界,2024年恩典,2025年——火山。
一年有300天以上晴天的小城塞特,有小馬賽之稱,也因運河水道貫通,又被稱為法國威尼斯。隨著時代的發展,塞特港不再有往昔的繁華,但它始終是法國人的度假勝地。這座城市以其傾斜的街道、公園、廣場以及沿運河排列的餐廳而聞名,停泊在運河邊的小船又為它增添了一份寧靜。這里的食物美味,價格實惠。你不僅可以品嘗到當天捕撈的魚蝦,還有混合海水和淡水養殖的風味獨特的牡蠣。更不要忘記品嘗塞特的火腿、魚湯,還有獨具特色的墨魚餡餅“tielle”。
塞特也被稱為保爾·瓦雷里之城,瓦雷里是20世紀法國最偉大的詩人。詩歌在塞特始終有著不可撼動的地位,當地的自由文化協會每年唯一的活動就是組織“生動的聲音”詩歌節,通常在9天的時間里設計多達650場以上的活動。
詩歌節每年能吸引7萬名世界各地的游客前來,促成詩人間和其他藝術家間富有成效的交流。還有為聾啞人寫作并使用手語的詩人,當手語專家將詩轉換為手語詩歌時,讓人感覺到“手的詩篇”的存在。
位于塞特市中心的高區是城市的古老起源地,最早是一處漁村。這里遠離了夏季海灘度假游客的喧囂,所以成為詩歌節活動的主場區:從廣場、街道、學校到城市著名景點無不參與其中,海洋劇院、博物館,哪怕是防波堤上的一些船只也是活動場地。在這些地方,眾多詩人、藝術家帶領讀者踏上多元化的詩歌發現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