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剛和朋友暢聊新出的耳機,購物App立馬精準推送;家庭聚會才提及旅游計劃,手機瞬間被旅游攻略、機票信息“攻占”……這些場景,你是否似曾相識?手機仿佛長了“耳朵”,把我們的隱私聽得一干二凈。
“正是因為安裝了很多應用App,讓智能手機存有偷聽我們日常對話的可能。”綠盟數據安全咨詢專家曾令平說,合法合規的App獲取語音權限是為了正常使用,并不會偷聽我們。但一些惡意App可就不一樣了,它們會偷偷開啟麥克風權限,在后臺悄悄“監聽”我們的一舉一動。
此外,黑客也可能瞅準手機系統漏洞,遠程植入竊聽程序,收集我們的語音信息。手機一旦被偷聽,手機耗能會異常增加,可能會出現掉電過快、發熱發燙、CPU和內存占用高等現象。
不過,中國電子技術標準化研究院網安中心測評實驗室副主任何延哲透露,手機偷偷錄音雖說技術上可行,但成本高得嚇人、效率低下,還得冒著觸犯法律的風險,并不劃算。“實驗檢測發現,并沒有哪款App存在真正意義上的將語音信息上傳之后的偷聽行為。”
既然手機沒有偷聽,那為何它能精準洞悉我們的各種潛在需求呢?
很多時候我們感到被“偷聽”,其實是AI算法推薦機制在起作用。一些App會根據我們在網上的搜索關鍵詞、瀏覽記錄等蛛絲馬跡,繪制出細致入微的用戶畫像,進而開展個性化的內容和廣告推薦。“這種基于大數據構建的用戶畫像越豐富細致,廣告推送就越精準,從而讓我們產生被手機偷聽的錯覺。”曾令平說。
從成本角度考量,App偷聽用戶的可能性也幾乎為零。智能語音行業某頭部公司的語音轉文本服務,市場售價10元/萬秒,成本價2元/萬秒。大數據與人工智能專家劉鵬算了一筆賬:日活一億的App日偷聽用戶1小時,一年下來成本高達263億元,商業上根本行不通。
另外值得慶幸的是,隨著智能手機操作系統安全性的不斷迭代,App通過麥克風偷聽用戶超過1分鐘,都會被操作系統切斷,根本無法維持長期偷聽狀態。
雖說手機偷聽的概率微乎其微,但我們也不能掉以輕心。在下載應用軟件時,應優先選擇官方應用商店的合規App。安裝過程中,務必仔細查看麥克風、攝像頭等敏感權限申請,非必要堅決不授權。同時,別忘了及時更新手機系統和軟件,以堅固的“防護鎧甲”抵御黑客入侵。
對于因算法推薦產生的被“偷聽”錯覺,保護個人隱私是關鍵。除了謹慎授權App權限,防止個人信息泄露外,在公開網站上也要“守口如瓶”,不輕易填寫個人真實信息。不明網站千萬別點,來歷不明的App堅決不碰,公共場所的免費Wi-Fi更要慎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