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對現有政策、資金主管部門批復價格和政府采購成交價格的分析,結合對第三方測評公司的調研,分析得出影響軟件測評費的因素分為宏觀因素和微觀因素兩方面。典型的宏觀因素為項目所在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典型的微觀因素包括軟件開發規模、主要測評內容以及客戶測評要求。
在數字化轉型加速推進的背景下,政府投資信息化項目的軟件質量測評已成為保障數字治理效能的關鍵環節。然而,當前軟件測評費用計取面臨著政策依據分散、財政預算約束與市場價格波動的多重矛盾,實踐中常出現計費標準模糊、成本控制失序等問題,直接影響項目質量與財政資金效益,亟待建立科學化計費標準體系。
政府投資信息化項目中軟件測評工作的目的、內容和政策要求
如果把政府投資的信息化項目比作一臺精密儀器,那么軟件測評就是儀器出廠前的全面“體檢”,通過專業檢測確保系統真正能用、好用、安全可靠。依據政府投資信息化項目的可行性研究報告、初步設計方案、招投標文件、建設合同、需求說明書等,按照《系統與軟件工程系統與軟件質量要求和評價(SQuaRE)第51部分:就緒可用軟件產品(RUSP)的質量要求和測試細則》(GB/T25000.51-2016,以下簡稱GB/T25000.51)《國家電子政務工程項目應用軟件第三方測試規范》(GW0014-2017,以下簡稱GW0014)等國家相關技術標準,由第三方軟件測試機構對信息化項目軟件的功能、性能等技術指標進行驗證,檢測評估信息化項目軟件能否實現其設計目標以及技術指標。測評完成后出具《軟件測試報告》,作為項目單位或資金主管部門進行項目驗收時的技術依據。
從軟件測評包含的內容來看,根據GB/T25000.51,軟件測評側重系統功能性、性能效率、信息安全性、易用性、用戶文檔集測試,以及根據被測系統建設要求,進行系統可靠性、兼容性、維護性、可移植性測試。根據GW0014,功能測試、性能測試和安全性測試為所有電子政務工程應用軟件第三方測試的必測項。政府對企業(G2B)及政府對公眾(G2C)的電子政務應用軟件應側重效率測試和易用性測試;政府對政府(G2G)及政府對公務員(G2E)的電子政務應用軟件,以及涉及重要數據的應用軟件應側重可靠性測試。
國家、北京市的相關政策文件均對軟件測評提出了明確要求。2014年,國家出臺相關規定,要求政府投資信息化項目進行第三方測評。《電子政務標準化指南第2部分:工程管理》(GB/T30850.2-2014)要求,項目建設單位或項目監理單位應委托第三方測評機構根據項目需求、設計等文檔進行系統測評;項目相關方與第三方測評機構應共同擬定測試內容、測試指標、測試環境及方法等測試需求并簽訂合同。第三方評測機構按照合同約定開展系統測試并提交測評報告,測評報告是項目竣工驗收依據之一。
《北京市黨政機關計算機網絡與信息安全管理辦法》要求,北京市各級黨政機關已建和新建的計算機信息系統及其采用的安全產品,依據有關規定必須經過國家認可的相關機構的測評認證,并履行相關審批手續。系統未經測評認證和審批的,不得投入運行。《北京市市級信息系統升級改造項目驗收管理辦法(試行)》要求,使用財政性資金的信息系統升級改造項目在系統驗收時,滿足下面其中之一的,信息安全等級保護在三級及以上的;納入全市重要信息系統目錄的;涉及核心業務、信息資源、基礎設施、跨部門業務協同、公眾利益的重大項目,其軟件測試、信息安全測評以及其他需要的測試必須由具有資質的第三方機構實施并形成測評報告。《北京市政府投資信息化項目評審管理細則(試行)》要求,項目通過竣工驗收后6個月內,項目單位應向市經濟和信息化局提交投入使用申請。申請材料應包括軟件驗收測試報告。《北京市政府投資信息化項目評審管理辦法》要求,信息化項目應安排項目功(性)能測試,作為項目驗收的必備材料。通過對上述政策依據文件分析可以得出,北京市的政府投資信息化項目,無論是新建項目還是升級改造項目,都需要進行軟件測評,并在測評后方可投入使用。
軟件測評費用計取的現狀分析
從政府機構發布的取費標準、資金主管部門批復、市場成交價3個維度,可分析掌握政府投資信息化項目中軟件測評費計取的現狀。
國家和部分省、自治區、直轄市已經出臺了軟件測評費的取費標準。GW0014規定,軟件第三方測試取費區間一般為軟件開發費用(不包含硬件采購等其他費用)的 3 % - 2 5 % 。
2018年,財政部向有關省、自治區、直轄市、計劃單列市的財政廳(局)評審機構發布的《信息化建設項目預算支出標準(內部試用)》中提到,在項目完成后,委托第三方軟件專業測試機構對項目進行驗收測試、性能測試等方面的工作,并給出了較為詳細的分檔費率,以軟件開發費為取費基數,分為7檔計取軟件測評費。軟件開發費為200萬元及以下的費率為2 % 、200至500萬元的費率為 1 . 2 % /500至1000萬元的費率為 1 % 、1000至2000萬元的費率為 0 . 8 % 、2000至5000萬元的費率為 0 . 6 % 、5000至1億元的費率為 0 . 4 % 、1億元以上的費率為 0 . 2 % 。
多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也制訂了本地區的軟件測評費取費標準,如重慶市首席信息官(CIO)協會發布的《政務信息化項目造價規范》、河南省財政廳印發的《關于省級政務信息化建設項目支出預算標準的規定》、海南省大數據管理局和海南省財政廳聯合印發的《海南省政務信息化項目投資編制標準(試行)》、廣西壯族自治區財政廳印發的《廣西壯族自治區本級政務信息化建設和運維項目預算支出標準》。
從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發布的第三方軟件測評取費標準看,大多參考了財政部的《信息化建設項目預算支出標準(內部試用)》,基本采用差額定率累進法計算,即軟件測評費
取費基數 × 軟件測評費率,但廣西壯族自治區在這個基礎上乘以項目類型調整系數為最終費用,項目類型分為以軟件開發為主的項目和以系統集成、IT基礎設施、智能化等內容為主的項目。
在取費基數方面,重慶市、河南省的取費基數均為軟件開發費,海南省的取費依據為軟件開發費與成品軟件購置費之和,廣西壯族自治區的取費基數為工程建設費(不含成品軟件)。
在檔位劃分方面,各地與財政部的檔位劃分基本一致。從各檔測評費率來看,河南省直接采用財政部發布的費率,其他地區略有不同,比如,重慶市采用的軟件測評費率分別為2 . 8 % 、 2 . 4 % 1 2 % / 1 . 6 % / 1 . 2 % / 0 . 6 % /0 . 6 % ,廣西壯族自治區采用的費率分別為 2 . 5 % 、 2 % 、 1 . 5 % 、 1 % 、 0 . 5 % /0 . 4 % 、 0 . 2 % 。
在測評內容方面,主要測評軟件的功能與性能,并根據軟件測評的內容來調整測試費用。如重慶市和河南省主要為軟件的功能測試和性能測試,廣西壯族自治區除了軟件功能與性能檢測外,還包含了系統的源代碼安全審查以及設備檢測(硬件設備、軟件產品查驗)。
從北京市發展和改革委近10年批復的政府投資信息化項目可以發現,大部分因為缺少取費依據無法對申報金額進行評估,直接對該項予以核減。近年來,考慮到軟件測評為政府投資信息化項目投入使用的前置條件,該項費用為必要費用,為保證投資完整性,對申報的軟件測評費暫予軟件測評的取費基數基本為軟件開發費,主要是軟件開發費用在很大程度上體現系統的規模和復雜度。其中,系統的規模包括系統的功能模塊數量、代碼行數、接口數量等可量化參數,規模越大會造成測試用例量增加,測評工作量也越大。
北京市政府采購網等網站中軟件測評項目的成交記錄顯示,有些軟件測評項目僅包含功能測試,較為全面的測評內容包含了系統功能、性能、兼容性、易用性、可維護性等測試內容,部分測試項目包括安全測試內容,如信息安全、源代碼安全等。不同項目根據軟件測評內容的不同,測試單價各不相同,且區間差異較大。例如,“首都精準天氣預報服務和重大活動人工影響天氣保障工程”項目的氣象應用軟件開發費大約為9100萬元,軟件測評內容包含功能性、可靠性、易用性、性能效率和文檔集,軟件測評中標金額為236萬元,約為軟件開發費的 2 . 6 % ;“‘智慧民政’一期工程”項目的軟件開發費用大約為3200萬元,軟件測評內容是對該項目7個軟件系統的業務流程、平臺功能、外圍接口、系統性能、可靠性等進行全面測試,軟件測評中標金額為130.5萬元,約為軟件開發費的 4 . 1 % :“2021年西城區重大信息化”項目擬測試的18個系統的開發費用為4425.37萬元,軟件測評內容對信息系統進行軟件測評,了解和掌握信息系統的狀況,發現其中存在的問題,軟件測評中標金額為240.66萬元,約為軟件開發費的5 . 4 % 。
影響軟件測評費的典型因素分析
通過對現有政策、資金主管部門批復價格和政府采購成交價格的分析,結合對第三方測評公司的調研,分析得出影響軟件測評費的因素分為宏觀因素和微觀因素兩方面。典型的宏觀因素為項目所在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典型的微觀因素包括軟件開發規模、主要測評內容以及客戶測評要求。具體影響因素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經濟發展水平。不同地區的人力成本和市場環境不同,會造成軟件測評費在不同地區間存在差異,經濟發達地區的軟件測評費標準通常較高,表現在取費標準上是同一檔位上的費率較高。以重慶市、廣西壯族自治區以及河南省為例,重慶市的軟件測評各檔費率要高于廣西壯族自治區和河南省。根據《中國統計年鑒 2 0 2 4 ? ,重慶市2023年城鎮單位就業人員平均工資明顯高于廣西壯族自治區和河南省。聚焦到軟件開發行業,根據2023年中國軟件行業基準數據(CSBMK
-202310),重慶市2023年的軟件開發的費率基準數據為2.46萬元/人/月,高于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和河南省鄭州市的2.28萬元/人/月和2.1萬元/人/月。
軟件開發規模。軟件測評的取費基數基本為軟件開發費,主要是軟件開發費用在很大程度上體現系統的規模和復雜度。其中,系統的規模包括系統的功能模塊數量、代碼行數、接口數量等可量化參數,規模越大,測評工作量也越大。系統復雜度包括系統的技術架構、業務邏輯復雜程度等,復雜度越高,測評難度越大。因此,一般而言,軟件開發規模越大,軟件測評工作量越大,軟件測評費也會相應增加,但并非線性增長,隨著軟件開發費的增加,軟件測評費的增長率呈現遞減趨勢。
主要測評內容。軟件測評內容的全面性對費用有著顯著影響,不同的測評內容所需的工作量和專業性不同,因此會影響測評費用。若僅進行功能測試的項目,其測評費明顯低于包含系統功能測評、性能測評、信息安全、可靠性、維護性、易用性、兼容性等測評內容的測評項目。
客戶測評要求。客戶對于測評工作的各種要求也會影響測評費用,包括測評周期、測試環境、測試報告、后續服務等。測評周期短,緊急程度高的可能需要額外的人力投入,從而增加成本;測試環境復雜,需要搭建特殊的測試環境或使用特殊的測試工具,也會增加測評成本,從而影響軟件測評的費用;如果需要提供更詳細或多種格式的報告,會增加工作量;如果測評服務包含后續的問題修復驗證或持續的咨詢服務,也會影響軟件測評費用。
此外,測評機構的資質和聲譽、測評機構之間的競爭都可能會影響到報價。
對北京市政府投資信息化項目軟件測評費計取的建議
基于上述分析,針對北京市政府投資信息化項目,結合地區實際情況,提出軟件測評費的計取相關建議。
軟件測評費用適用于第三方測評機構,依據國家、北京市相關政策文件要求,受項目單位委托,在信息化項目驗收前,應按照有關規范和技術標準,對信息化項目的系統功能、性能效率、可靠性、易用性、可維護性等技術指標是否符合質量驗收要求,進行相對全面的檢測,評估所收取的費用。
建議可采用差額定率分檔累進法計取軟件測評費,計算公式為軟件測評費
取費基數 M× 軟件測評費率。采用差額定率分檔累進法,既能保證小型項目的軟件測評質量,又可避免大型項目軟件測評費用過高的問題。
在檔位劃分方面,建議北京市與財政部的檔位劃分保持一致,分為7檔,200萬元及以下、200至500萬元、500至1000萬元、1000至2000萬元、2000至5000萬元、5000至1億元、1億元以上,各檔的費率分別為 2 . 8 % /2 . 5 % 、 2 % 、 1 . 6 % 、 1 % 、 0 . 5 % 、 0 . 2 % 。費率隨著軟件費用的增加而遞減,體現規模效應。同時需考慮到軟件測評的固定成本,對于小型項目(軟件費用200萬元以下)設置最低取費標準,即軟件費用不足200萬元的,以200萬元為基數計取。
上述各檔費率是參考財政部和其他省市的取費標準,并結合北京市的經濟發展水平綜合考慮后制訂的。根據《中國統計年鑒2024》,2023年北京市城鎮單位就業人員平均工資相較于重慶市、廣西壯族自治區以及河南省,分別是其的1.9倍、2.3倍、2.6倍,因此北京市的軟件測評費率相比財政部和其他地區可適當提高。
在取費基數方面,建議為信息化項目中的軟件費用,可包含包括軟件購置費(不含操作系統、數據庫、中間件)及軟件開發費。取費基數包含軟件購置費主要是為了鼓勵成熟軟件的購置,從而減少定制開發,節約整體的投資并縮短工期。
本文提出的適用于北京市政府投資信息化項目的軟件測評費取費建議,旨在為政府投資信息化項目的預算編制和評審提供參考,助力規范軟件測評市場,提高測評質量,促進信息化建設的健康發展。
然而,隨著信息技術和軟件開發方法不斷革新,軟件測評的內容和方法也在不斷發展。因此,軟件測評費取費標準也應與時俱進,定期進行評估和調整。建議相關部門建立軟件測評費用監測機制,定期收集和分析軟件測評項目的實際費用數據,為未來的標準調整提供依據。
此外,還需要注意的是,取費只是保證軟件測評質量的一個方面,更重要的是要建立健全軟件測評制度,提高測評機構的專業能力,加強對測評過程的監督管理,確保測評結果的客觀性和可靠性,真正發揮出軟件測評在保障政府投資信息化項目質量中的作用,為政府決策和公共服務提供可靠的信息化支撐。
(作者單位:北京北咨信息工程咨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