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牌、長期資金試點,保險公司正加速入市步伐。作為資本市場的“壓艙石”,險資的一舉一動牽動著市場神經。
近日,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下稱“金融監管總局”)公布了保險公司一季度資金運用情況。數據顯示,保險公司資金運用余額為34.93萬億元,較2024年末增長5.03%。從資產配置動向看,投向股票的保險資金為2.82萬億元,環比增長16.03%。
這意味著,和2024年四季度投向股票的2.43萬億元相比,保險資金一季度凈買入高達約3900億元。同時,人身險公司和財產險公司增配股票比例也有所提升,分別從2024年末的7.57%、7.21%提升至8.43%、7.56%,環比提升0.86%、0.35%。
加倉近3900億元資金,市場關注險資究竟買了哪些股票?據相關險企投資人士表示,今年以來險資確實進行了大力度加倉,比較傾向于選擇科技成長類股票和港股。未來險資也會逐步提高對消費類、軍工類股票的關注度。
Wind(萬得)數據顯示,截至一季度末,險資對銀行股的持股數量和市值均位居首位,持有銀行股278.21億股,持股市值達2657.8億元。同時,對京滬高鐵等交通運輸行業個股大幅加倉。另外,對中信銀行、中國建筑等個股持股數量均超1億股。
從今年以來的險資舉牌節奏來看,有明顯加快趨勢。截至目前,險資年內已舉牌16次,數量上已接近去年全年20次的水平。本輪舉牌呈現偏好港股特別是銀行H股、舉牌主體以頭部險資為主的特征,舉牌標的包括郵儲銀行H股、中國儒意H股、上海醫藥H股等。
總體來看,今年以來險資加倉主要還是高股息邏輯。市場關注,今年險資加倉行情能否延續?
多位險企投資人士表示,目前諸多保險公司需要通過權益類資產,增厚投資收益以匹配負債成本,預計將會繼續加倉。平安資管副總經理張劍穎表示,受外部及宏觀環境影響,今年大類資產的波動性明顯加劇,險資投資難度進一步加大。持續看好權益市場的投資機會,特別是在市場波動中不斷涌現的更多長期投資機會。
政策也在鼓勵險資積極入市。證監會主席吳清在1月23日上午的國新辦發布會上表示,對商業保險資金,力爭大型國有保險公司從2025年起每年新增保費的30%用于投資A股;今年1月,中央金融辦等六部門聯合印發了《關于推動中長期資金入市工作的實施方案》,提出要“提升商業保險資金A股投資比例與穩定性”等。
據金融監管總局近日公布數據顯示,截至一季度末,保險公司資金運用余額為34.93萬億元,較2024年末增長5.03%。其中,投向股票的保險資金為2.82萬億元,環比增長16.03%,相當于三個月凈買入約3900億元。
Wind數據顯示,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險資共出現在735只個股的前十大流通股東名單中,合計持股數量為607.98億股,持股市值達5808.83億元。
總體來看,今年以來險資加倉仍保持高股息邏輯。從背后投資動因來看:首先,債券等固收類產品是險資配置壓艙石,國債利率下滑,利差損風險成為險企面臨的主要挑戰,為應對這一壓力,加大權益投資成為必然選擇,因低估值、高股息類股票未來仍有增長空間,增持性價比較高。
其次,在實行新會計準則的大背景下,保險公司長期持有紅利股的分紅,可以以FVOCI(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其他綜合收益的金融資產)計入報表,公允價值波動不影響當期凈利潤。
民生證券非銀金融團隊最新研報指出,整體來看,險資一季度加倉股票、減持基金的趨勢明顯。伴隨監管持有優化償付能力對于險企股票投資的約束,保險資金投資股票空間有望進一步打開,投資彈性有望進一步增強。
險資今年以來為何大力度加倉?答案是:國家政策鼓勵和資本市場回暖背景下,保險公司自身投資盈利需求。
“今年以來,險資入市比較積極。”一位中型險企權益投資人士表示,隨著資本市場回暖,險資權益投資賺錢效應有了一定改善。
從保險公司自身角度來看,一位大型險企投資部負責人表示,目前很多保險公司也需要通過股票投資尋求超額收益,以此提高浮動收益類保險產品的競爭優勢。“今年以來眾多壽險公司主打分紅險,對投資收益的依賴程度明顯加大。從各家保險公司一季報亦能看出,股票投資的收益貢獻已成為業績增長主要因素之一。”
中國人壽副總裁、首席投資官劉暉認為,目前保險行業還存在一定資負久期缺口,利率變動賬面影響量級仍然較大。如果以防范后續可能出現的大規模利差損風險為首要目標,則需要繼續盡可能地縮小久期缺口乃至不保留久期缺口,以形成對利率變化的基本免疫。由于投資組合承受波動的空間受限,權益投資策略也要進行一定程度的調整。
華泰資產總經理楊平亦表示,隨著社會資本回報率趨勢下移,險資存在利差損與久期錯配風險。他建議,加大權益配置力度,增厚長期收益。“參照境外的長期資金資產配置,境內長期資金權益類的配置一向是偏低的,建議汲取國際經驗主動提升配置。”楊平認為,未來一段時間國內利率或維持中性偏低水平,可以增配股息類資產。支持服務新質生產力發展是長期資金的重要方向,建議多種措施提升長期資金的投資風控能力等。
今年一季度,市場長端利率階段性上行,10年期國債收益率較年初上升14個基點,權益市場總體波動較大。從上市險企投資業績來看,新華保險一季度年化總投資收益率為5.7%;中國太保、中國人壽一季度總投資收益率分別為1.0%、2.75%;中國平安實現非年化綜合投資收益率為1.3%,同比上升0.2個百分點。
4月8日,金融監管總局下發《關于調整保險資金權益類資產監管比例有關事項的通知》,提出上調權益資產配置比例上限,將部分檔位償付能力充足率對應的權益類資產比例上調5%,進一步拓寬權益投資空間。
去年9月,中央金融辦和證監會聯合印發《關于推動中長期資金入市的指導意見》,明確了推動各類中長期資金入市、構建“長錢長投”制度環境的重點工作安排。
從險資具體投向來看,Wind數據顯示,險資對銀行股的持股數量和市值均位居首位。截至一季度末,險資持有銀行股278.21億股,持股市值達2657.8億元。前十大重倉股中有七只為銀行股,包括民生銀行、浦發銀行、興業銀行等。
今年以來,險資舉牌節奏明顯加快。截至目前,險資年內已舉牌16次,數量上已接近去年全年20次的水平。本輪舉牌呈現偏好港股特別是銀行H股、舉牌主體以頭部險資為主的特征。
在上述16次險資舉牌中,其中一半(8次)舉牌的皆是銀行股,涉及農業銀行、郵儲銀行、招商銀行、杭州銀行等。而在這8次舉牌銀行股中,中國平安貢獻了6次,成為舉牌銀行股的“大戶”,新華保險和瑞眾人壽各舉牌一次銀行股,分別是中信銀行和杭州銀行。
從中國平安近期舉牌銀行股來看,其5月19日公告顯示,平安資產受托平安人壽資金,投資于農業銀行H股,在5月12日達到農業銀行H股股本的10%,觸發舉牌。5月16日,平安人壽也發布了舉牌公告,稱平安資產受托于平安人壽資金,在5月9日投資于郵儲銀行H股股票,達到股本的10%,觸發舉牌。
針對銀行股投資,平安集團聯席首席執行官郭曉濤在5月13日下午的2024年年度股東會上曾回應,“我們買了很多高分紅的銀行股,因為很早看到利率下行周期,提前進行資產配置,提前布局看趨勢。”他表示,未來會從更長周期、全面化的角度配置資產。
中信證券研報表示,基于對銀行商業模型風險預期和增長預期的再定位,疊加2025年經濟和政策的情景分析,銀行板塊估值仍有確定性上行空間。
獨立財經評論員郭施亮表示,目前市場上無風險利率較低,投資優質資產的股息率較高,遠高于當前的無風險利率,甚至遠高于1年期、3年期的定期存款利率。“相較之下,低估值、高股息率的優質資產的投資吸引力更高,進而也提升了險資舉牌投資的需求,意在進行財務投資,提升資產配置能力。”
除銀行股,Wind數據顯示,交通運輸、房地產、通信、公用事業等行業也受到險資關注。2025年一季度,險資對京滬高鐵等交通運輸行業個股大幅加倉。此外,險資新進成為近180只個股的前十大流通股東,對中信銀行、中國建筑等個股持股數量均超1億股。
同時,險資長期投資改革試點今年以來按下“加速鍵”。近期,金融監管總局再新增第三批長期投資改革試點,擬再批復600億元,加上第二批、第三批獲批金額,批復總金額共計為2220億元。目前已經完成首期的500億元投資,后續還將有1720億元長期資金陸續流入資本市場。
6月3日,中國太保正式發布總規模500億元的太保戰新并購基金與私募證券投資基金。其中,太保戰新并購私募基金(暫定名,以基金正式備案名稱為準)目標規模300億元,首期規模100億元,聚焦上海國資國企改革和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的重點領域,推動上海戰新產業加快發展和重點產業強鏈補鏈。太保致遠1號私募證券投資基金(暫定名,以基金正式備案名稱為準)目標規模200億元,聚焦股息價值核心投資策略。
5月30日,平安資管獲金融監管總局正式批復,同意設立恒毅持盈(深圳)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下稱“恒毅持盈”),該公司注冊資本3億元,將落戶深圳前海。據了解,恒毅持盈將作為基金管理人向平安人壽定向發行契約型私募證券投資基金,首期基金規模300億元。
總體來看,保險資金長期投資改革試點基金主要投向公司治理良好、經營運作穩健、股息相對穩定、股票流動性相對較好的大盤藍籌公司。以鴻鵠基金為例,其投資標的包括中國電信、伊利股份、陜西煤業等大市值優質企業。
同時,多家險企表示,未來將穩步加大A股市場投資規模,特別是對戰略性、新興產業等投資力度。
另外,今年5月,中國人保集團旗下的人保資本聯手中意資產,設立了130億元規模的新基金,管理人是同為人保系的資管公司中誠資本。這只新基金是繼去年7月,中國人保牽頭設立100億元現代化產業基金后的又一次出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