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場賽事的余波,或將重塑中國城市發展的邏輯——競爭可轉化為合力,差異能升華為共識。正如網友所言:“吵歸吵,鬧歸鬧,永遠蘇大強。”
當貴州“村超”以鄉土氣息點燃全民熱情時,2025年的江蘇以另一種姿態創造了體育奇跡——江蘇省城市足球聯賽(以下簡稱“蘇超”)。這場以“城市榮耀”為核的賽事,不僅在賽場上掀起“楚漢爭霸”“早茶德比”的文化狂歡,更以“賽事+”模式撬動區域經濟與文旅產業的深度融合。其爆火絕非偶然,而是江蘇對城市競爭與協同發展的一次戰略重構。
“蘇超”到底有多火
與傳統省級聯賽不同,“蘇超”以城市命名隊伍,江蘇13座地級市分別組建一支球隊出征,參賽球員需滿足戶籍、學籍或社保條件,這使得參賽隊伍構成既有職業球員,也有個體工商戶、大學生和高中生等業余球員。對此網友評論:“這是唯一不可能有‘默契球’的聯賽。”
自5月10日揭幕以來,“蘇超”迅速成為江蘇全省乃至全國關注的焦點。
在社交平臺上,關于“江蘇城市聯賽”的話題播放量突破10億次,短視頻占比超70%,網絡直播吸引1365萬人次云端觀賽。賽事覆蓋全省13個設區市,12場比賽場均觀眾達8798人,甚至超過同期中甲聯賽6467人的上座率。鎮江對揚州揭幕戰18000名觀眾、鹽城對泰州15000人上座率的紀錄,印證了“城市榮譽+全民參與”模式的強大號召力。
這種熱度不僅體現在體育場內。虎撲App緊急新增“江蘇聯”頻道,上線首日訪問量破百萬;端午假期期間,江蘇主場城市銀聯異地渠道消費總額增長14.63%,南京、蘇州、無錫等城市的酒店預訂量增速全國領先,常州恐龍園躋身全國熱門主題公園Top5。更值得關注的是,賽事期間多地夜間消費額同比增長超30%,突顯了“賽事+”模式對經濟增長的強勁拉動作用。
從流量到留量
“蘇超”的成功,核心邏輯在于將賽事流量轉化為城市留量,實現價值倍增。
各地通過賽事鏈接文旅資源,創造了遠超門票收入的綜合效益。據統計,端午假期,常州中華恐龍園、淹城春秋樂園等各大景區共接待揚州游客超10萬人次。鎮江隊和宿遷隊比賽期間,鎮江西津渡景區夜游人數較平日增長3倍。鹽城推出“觀鳥+觀賽”套餐,預訂量超過2萬單。
圍繞“美食”,各地亦是招數頻出。在此前“蘇超”賽事中,淮安推出“吃貨球迷狂歡套餐”,100元套餐既包括比賽門票,還有小龍蝦、淮揚小吃等。鹽城將文旅促消費活動延長至11月2日,外地球迷憑“蘇超”所有場次入場票和身份證,均可免費游覽鹽城A級景區一次;若持鹽城主場賽事門票,還可免費領取鹽城雞蛋餅一份。泰州主場期間,泰州文旅集團還推出“景區門票免費+早茶特惠+酒店8折”福利,早茶店向“蘇超”觀眾免費提供五味干絲品嘗。
這些創新既滿足了觀眾的多元需求,又強化了城市品牌辨識度。江蘇省體育局數據顯示,賽事期間全省文旅品牌搜索量增長47%,城市品牌溢價效應初步顯現。
城市研究專家、中小城市研究院院長牛鳳瑞說,“蘇超”的紅火,其賽事效應進一步外溢到文旅、城市歷史文化的展現等方面,進而從更大程度上拉動經濟發展。“蘇超”是一個很好的平臺,城市文化、美食、非遺等都可以通過這個平臺進一步展現。
模式可否復制?
“蘇超”的成功引發其他省市的關注,但復制其模式并非易事。
從經濟方面看,2024年,江蘇13個設區市全部進入城市GDP100強,其中9個城市進入全國城市50強,這9個城市分別是蘇州、南京、無錫、南通、常州、徐州、揚州、鹽城和泰州,蘇南4城、蘇中3城、蘇北2城。2023年,常州高質量邁入GDP萬億之城,是繼蘇州、南京、無錫、南通之后,江蘇第五座GDP超萬億城市。各地經濟自主性強,無需依賴省會資源反哺,為城際賽事的平等開展奠定了基礎。
從地理上看,江蘇全省超86%的平原覆蓋率冠絕全國,13座城市直線距離均在300公里內,發達的高鐵和高速網絡使城市間串聯便捷,為高頻城際賽事提供保障。
從人口規模看,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顯示,江蘇有11個城市城區人口超過100萬人,包括10個設區市和昆山這個縣級市,這為賽事提供了龐大的潛在觀眾池。
與此同時,江蘇獨特的地域文化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每個城市都有自己的地方特色,彼此之間的良性競爭形成了適合足球這項運動的土壤和文化。確實,沒有哪一個省能像江蘇一樣,集齊地域文化各異的“十三太保”,爆梗出圈——蘇州和無錫之間的蘇南德比,兩隊1∶1戰平后球迷總結為“蘇州保住了太湖,無錫保住了機場”;南京和無錫的比賽變成了鹽水鴨VS水蜜桃,“輸了水蜜桃加鹽,贏了鹽水鴨加糖”,徐州與宿遷的比賽則被戲稱為“楚漢之爭”……
此外,主辦方的提前籌劃更是關鍵。據江蘇省足球運動協會副主席王小灣介紹,從推進到落地,“蘇超”花了半年的時間,江蘇省組織召開了13市的城市聯賽籌備工作啟動會議。其次,“蘇超”背后是一整套專業的競賽系統在支撐,包括賽事的信息統計系統,選派的技術官員、裁判員等,都是按照職業聯賽的模式和標準執行的,賽程也是使用中足聯軟件編排,部分場次的裁判還是中超的裁判。
中央財經大學體育經濟研究中心主任王裕雄教授認為,其他地方完全有可能出現類似“蘇超”的賽事,但能否獲得全網關注則不一定,這需要相關部門開拓思維、創新形式。
當政府以開放姿態激活地域文化基因,市場以創新思維打通消費閉環,民眾以主人翁精神參與共創,體育賽事便能超越競技本身,成為激活區域經濟、凝聚社會共識的超級杠桿。這場賽事的余波,或將重塑中國城市發展的邏輯——競爭可轉化為合力,差異能升華為共識。正如網友所言:“吵歸吵,鬧歸鬧,永遠蘇大強。”
(本刊編輯綜合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