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消費主義將快樂明碼標價,書籍能提供免費的永恒歡愉;當算法強化我們的偏見,閱讀卻教會我們溫柔地質(zhì)疑;當社交網(wǎng)絡(luò)制造著虛假的連接,文字反而帶來最真實的共鳴。讀書人是幸福人:他們享有隱秘的特權(quán)——在現(xiàn)實生活之外暢游文字構(gòu)建的平行世界,以閱讀的甜中和現(xiàn)代性帶來的酸蝕。
《一日頂流》" " 作者:石一楓" " 出版社:人民文學出版社
我不算是網(wǎng)民,沒有進入過互聯(lián)網(wǎng)的虛擬世界,不會編故事寫小說,倒也喜歡在虛構(gòu)的場景里游逛。這一回被魯迅文學獎得主、小說家石一楓引領(lǐng)著,在他虛構(gòu)出來的“現(xiàn)實”+“虛擬”+“虛擬與現(xiàn)實”攪成一鍋的世界暢游了一番,掩卷之后仍留自得之意。
小說講述了一段北京“宅男”父子的人生歷程。父親本是一家鑄件廠的技術(shù)員,為了破解導致妻子意外死亡的盜版塔吊軟件,自修成了網(wǎng)絡(luò)技術(shù)“大神”,之后沉迷于虛擬世界不能自拔;兒子屬于當下社會的“躺平”一族,因在一次朋友組織的直播中充當?shù)谰邌T出現(xiàn)事故,而莫名其妙地成了“頂流”網(wǎng)紅。于是,因為不同的原因,為了不同的目的,父子倆在不得不面對的世界、不得不過的生活里進進出出,在多數(shù)人瘋了一般迎“千禧年”、少數(shù)人抓狂一樣捉“千年蟲”的1999年,在“新冠”恣肆的2022年,在“流量如電亦如霧”、像“一個逝去的世界的標本”的日常里,展開了精彩的故事情節(jié)。
“宅男”是不愿意被認識的。可是“人生何處不視頻”?生活何處無監(jiān)控?《一日頂流》以類似于視頻的硬核現(xiàn)實主義手法,推拉搖移,轉(zhuǎn)換疊加,誰能看清真實世界與虛擬世界哪個更精彩更豐富,哪個更無奈甚至更糟糕?里面的想出來,外面的想進去……道不盡。
——高級編輯、中國作協(xié)會員 何敬君
《結(jié)婚十年》" " 作者:蘇青" " 出版社:人民文學出版社
《結(jié)婚十年》是蘇青的自傳體小說。上世紀40年代,蘇青與張愛玲齊名,同是上海最負盛名的女作家。書中,蘇青以女性的敏感視角靜窺人性幽微,以手術(shù)刀般的筆觸剖開婚姻的肌理,洞見一場民國婚姻中的煙火與裂痕……十年婚姻,如亮麗的綢緞被反復漿洗最終褪色成皺巴巴的生活標本。蘇青以對人情世故的非凡見解,以及對知識女性堅韌豪爽性格的塑造,為上海種種傳奇留下一頁堅強女性的身影。
張愛玲曾在與同時代女作家比較時說:“只有和蘇青相提并論,我是心甘情愿的。”彼時《結(jié)婚十年》一經(jīng)面世便得到上海市民的追捧,共印36版,創(chuàng)造了當時出版行業(yè)的奇跡,比張愛玲的《傳奇》《流言》更暢銷,堪稱現(xiàn)象級暢銷書。
——半島都市報資深記者、副刊編輯 孟秀麗
《湖水永遠不會甜》" " 作者:[意]茱莉亞·卡米尼托" " 譯者:陳波" " 出版社:南海出版公司
有的人就生在羅馬,這句西方諺語并不適用于《湖水永遠不會甜》這部小說的女主人公,一個出生于羅馬的水深火熱中的女孩。這個很不“羅馬”的羅馬女孩,有著因貧困而顯得粗糲、潦草的童年,好在她健康茁壯、野蠻生長,似乎有足夠能力掙脫命運的泥淖……
不過,別急著翻過那些帶著傷痛記憶與卑賤質(zhì)地的刻骨過往,試圖找尋尾頁中命運的反轉(zhuǎn)抑或從中探尋生命的意義,它們并不存在。小說中的“我”與我們中的絕大多數(shù)人所經(jīng)歷的現(xiàn)實一樣,很難逾越原生家庭的屏障,即便用盡全力、以為知識足以改變命運,卻依然發(fā)現(xiàn),不是每個小鎮(zhèn)做題家都能抵達理想的彼岸。
平凡而普通的人生缺乏奇跡,但從不缺少悲欣交集的生命體驗。無須理會書封上所謂“反套路、反成功、反天才女友的女性故事”說明書,這是一本不需要上價值、更提供不了情緒價值的小說,它言辭樸素、甚至有時過于誠懇直白,如果你看過其中女主教訓背叛自己的男友和閨蜜那一章節(jié)的痛快淋漓就一定會同意我的看法。而書中描述的那份錯失的最為珍貴的友情,一定也會令你動容。
茱莉亞·卡米尼托,這位未及不惑之年的意大利“80后”小說家,向我們呈現(xiàn)的是一種普遍的人生某一階段的生命狀態(tài),如她在后記中所言:“我要感謝背叛過我的人、嘲笑過我的人、憎恨過我的人、理解過我的人和擁抱過我的人。他們活著,與我共同保護這段記憶。”小說中那一灣承載著主人公年少青春記憶的生命之湖,或許不甜,卻讓她體會到生命的滋味,并潛藏著源自其童年的信念之源。那究竟是什么?你會在字里行間找到答案。
——青島日報讀書版編輯、觀海客戶端讀書頻道編輯 李魏
《你不必著急成為一個大人》" " 作者:馬家輝 張家瑜" " 出品方:時代華語
出版社:花城出版社
這是馬家輝與張家瑜以筆為舟,載滿三代人星輝的親子散文集。類似楊絳先生的《我們仨》,主講人是幽默、松弛、通達、柔情的父親,講述的是有關(guān)我們?nèi)绾巍俺蔀椤备改赣H的記憶與省思。書中既有父母眼中女兒馬雯的成長歷程,更有身為父母親的“我們”不同階段上對父母、前輩友朋,下對女兒、年輕人的感悟和分享,是足跡遍及中國香港、中國臺灣,以及日本、美國、歐洲各國的文青之家的散漫記錄。
書頁間蜿蜒著一條覺醒的暗河:父母的角色從“雕刻刀”蛻變?yōu)椤巴寥馈薄C鎸髲姟?zhí)著的女兒,母親從希望她“遵從世俗價值”到接納“她不是我的影子”,學會將期待松綁成守望的繩梯;父親的致歉信、父女對流浪貓的溫柔,旅途因錯失的等待、流離中獨居的愴然,暮年將近對童年的回望,都化作女兒抽枝拔節(jié)的生命注腳,亦是中年父親向童年倒溯的溫柔洇痕,恍悟父母如老樹扎根,目送新芽向遠方舒展枝蔓。一來一回,來來回回中,是與時間的溫柔對抗,共享記憶的時光反芻。
作為傳媒、文學、學術(shù)領(lǐng)域的多棲文化人,馬家輝是難得的走進“家庭領(lǐng)域內(nèi)的男人”,他以松弛如茶餐廳卡座的姿態(tài)執(zhí)筆,時而化身幽默老頑童將女兒寵成“港島小公主”,時而退為哲學隱士,在“躲風如躲子彈”的臺風天,在“錯失”的“迷途”等“狼狗時光”中,打撈父女共生的柔情與詩意,而“偷聽母親”“圓桌夢里人”“溫柔的免費水”的時光皺褶里,藏著文青令人心動的溫柔,宛如維多利亞港夜色里的暖黃街燈。
——文學博士,青島理工大學教師,“她書寫”主理人,青島市首批“島讀師” 阮蘭芳
《超越迷茫的勇氣》" " 作者:[日]古賀史健" " 繪者:[日]奈良野" " 譯者:田秀娟
出版社:青島出版社
閱讀和寫作都是一種與人聯(lián)結(jié)的方式。聯(lián)結(jié)的對象,既可以是他人,也可以是自己。
在編輯《超越迷茫的勇氣》時,我常想,如果我在初中時期就讀到這本書,它一定會對我有很大的幫助。即便我現(xiàn)在已經(jīng)是個成年人,閱讀這本書依然讓我受益匪淺——它不僅帶我回顧過去,還讓我獲得了許多新的啟發(fā)。
《超越迷茫的勇氣》是世界級暢銷書《被討厭的勇氣》作者古賀史健的最新力作,是他第一次專門為青少年寫的心靈成長之書,該書有著小說的外表、心理療愈的內(nèi)容和勵志的核心,給讀者提供了與自己心靈對話的方法。
這本書談到了如何辨別真假友誼、如何面對校園霸凌等青少年常遇到的問題,描寫了手機依賴等現(xiàn)狀,講述了青少年裝病請假的愧疚感、真心話說不出口的無奈、因為不理解而產(chǎn)生誤解導致的難過等心理狀態(tài)。
書中還探討了“大人的寂寞”,即在人群中無法做自己時的孤獨感,并引導讀者思考如何在這種寂寞中找到自我。對于在社交媒體或人際關(guān)系中感到疲憊的人,書中提供了一種理解自我與他人關(guān)系的新視角,幫助讀者在孤獨中找到平衡,找到真正的朋友,喜歡上真實的自己。
這也是一本告訴讀者如何寫作的書,作者提到了很多關(guān)于寫作的核心原則,提供了如何持續(xù)寫日記的技巧,以幫助讀者克服寫作瓶頸,并通過具體化的書寫過程來排解壓力,讓讀者能夠以文字療愈自己、減緩痛苦。
“我,想喜歡原原本本的自己。”一個孤獨又討厭自己的人,如何在十天左右扭轉(zhuǎn)人生方向?這個故事值得更多的人去讀,讓更多的人勇敢做自己!
——青島出版社童書編輯 梁穎
《腦補》" " 作者:包愛民" " 出版社:山東科學技術(shù)出版社
信息泛濫時代,遇見一部優(yōu)秀的科普書太不容易了。《腦補》就是這樣一部寫給困在信息繭房的蕓蕓眾生的好書。
人類的大腦是區(qū)別于其他動物伙伴的最重要的特征。
該書以樸實直白的文字,科學而準確地講述了人腦的生理結(jié)構(gòu)和功能。它反映的是迄今為止人類探索大腦所達到的最前沿,在不過度使用專業(yè)術(shù)語的情況下,把科普精神弘揚到了極致。
喜歡閱讀故事是讀者的天性,而生動有趣、煙火氣濃厚的故事更能引人入勝。作者從故事入手,引入科學新知,使讀者在不知不覺中提升了科學素養(yǎng)。《腦補》和它的作者做到了。
該書最令人稱道的是解惑。AI能夠稱霸世界嗎?機器人會不會打敗人類?作者令人信服地宣布:不會。因為每一個人都有一個不斷產(chǎn)生潛意識的大腦,而人類才是這個小宇宙的主人。
——出版人、青島出版集團原副總編輯 高繼民
《氣呼呼的小詞典》" " 作者:老安" " 繪者:盧悅" " 出品方:鑄刻" " 出版社:文匯出版社
特別喜歡“詞典”類文學書和思想書,之所以“詞典”加上引號,即并非真的工具書類的字典、詞典,如《新華字典》《漢英詞典》。“詞典”書則是一種斷想式的文體,輕便、易讀,其中的詞條解釋看似互不相關(guān),實則形散神不散。老安的這本書也屬此類。
上世紀80年代,有本《魔鬼辭典》非常風靡。作家韓少功的《馬橋詞典》也很經(jīng)典,他借鑒了米洛拉德·帕維奇《哈扎爾詞典》的寫法。此外,瓦爾特·本雅明和羅蘭·巴特的寫作也全是詞典式的。有詞條,無上下聯(lián)系,但有思想的張力。黃永玉的《永玉三記》也是詞典式的。《氣呼呼的小詞典》寫了40多年,可以看作是歷年散記的集成。
書中說到,從古到今,來中國且書寫中國的有三個意大利人,一是馬可·波羅,二是利瑪竇,三是老安。老安是1981年來的,他先是一家意大利鋼鐵企業(yè)收入很高的駐華代表,在中國除了商務(wù)談判,即走街串巷地拍照和寫隨筆,后來他就干脆辭了差事,做起了旱澇不保收的自由藝術(shù)家。當然,他一直有著良好的心態(tài),他站在西方人的本位上看中國,如他者;又站在中國的土地上瞧世界,如鏡像。他的身份,使他無縫銜接地觀察與概括,產(chǎn)生了大量熟悉的陌生感,有疏離的效應(yīng)。而其中最珍貴的是他把握的細節(jié),非常年體察者不能道也。
林語堂曾自謂:“兩腳踏東西文化,一心評宇宙文章。”老安此書差強似之。而老安的妙處在于不得結(jié)論,于是有著更豐富的滋味。
當年以評論王小波而知名的作家李靜的序文寫得很好。此外,同是意大利人的后輩亞歷的書《我用中文做了場夢》也可與此書互參而讀。
——書畫家、文藝評論家、文化學者 宋文京
《我們工作的理由、不工作的理由、不能工作的理由》" " 作者:[日]稻泉連" " 譯者:熊芳
出版社:上海譯文出版社
這是一部關(guān)于年輕人職業(yè)選擇的訪談紀實作品,作者采訪了8位不同背景的日本年輕人,聚焦他們的困惑與選擇,記錄他們面對職業(yè)、人生價值時的掙扎與思考,展現(xiàn)多元化的職業(yè)觀和生活態(tài)度。
缺乏求職熱情的高材生,被職場壓力擊垮的營銷員,追求音樂夢想的學生,不求長期穩(wěn)定工作而連續(xù)打短工的年輕人,試圖擺脫各自困境的青年、護理員、補習機構(gòu)經(jīng)營者以及逃離都市的沖浪者,分別講述各自的經(jīng)歷和思考,他們的故事打破了傳統(tǒng)職業(yè)路徑的單一性,揭示了職業(yè)背后復雜的社會、心理和經(jīng)濟因素。
他們“工作的理由”是追求經(jīng)濟獨立、自我價值實現(xiàn)、社會歸屬感;“不工作的理由”是出于對職場異化的抗拒、對標準化人生模板的懷疑;“不能工作的理由”則源自心理壓力、經(jīng)濟與社會結(jié)構(gòu)的限制等。
作者認為,“選擇工作即選擇生活方式”。工作不僅是謀生手段,更是自我實現(xiàn)的途徑,在職業(yè)選擇中應(yīng)平衡現(xiàn)實壓力與自我需求。一方面要正視困惑,認識到職業(yè)迷茫是全球化時代的共同課題,無需過度自責;另一方面要在“穩(wěn)定”與“熱愛”之間尋找平衡,先要能養(yǎng)活自己,再拓寬可能性,探索多元人生路徑。同時,作者也呼吁構(gòu)建更包容的社會環(huán)境和更完善的保障機制,為不同選擇提供支持。
書中人物的迷茫與掙扎,跟當下青年面臨的職業(yè)困惑與焦慮形成共鳴。雖然本書發(fā)表于2001年的日本,但仍是一面映照當下國內(nèi)青年精神狀況的鏡子,非常值得面臨同樣問題的人和有關(guān)職能部門參考和借鑒。
——藏書家、獨立書店合伙人 邱國偉
《唐風流韻》" " 作者:楊樹云" " 出版社:青島出版社
一提到87版的《紅樓夢》以及《唐明皇》《武則天》《大明宮傳奇》《絲路花雨》這些曾經(jīng)轟動一時的影視劇,大家都會記得那些大演員或?qū)а莸拿帧F鋵崳x開一個幕后關(guān)鍵人物,像林黛玉、楊貴妃、武則天等家喻戶曉、令人難忘的經(jīng)典人物形象是難以完美呈現(xiàn)的——他就是早年曾師從中國古代服飾研究大家沈從文和敦煌研究奠基人常書鴻,當今我國第一代國寶級學者型化妝師楊樹云先生。
《唐風流韻》是楊樹云先生40多年從事古裝影視舞臺劇妝容裝束創(chuàng)作的自述,記述了他在主持的多部經(jīng)典古裝影視劇中為眾多著名影視演員進行妝造的鮮為人知的故事,書中還介紹了古今妝容藝術(shù)審美和裝扮技巧方面的案例。這讓我們知道了一個完美的人物形象不僅是演員演出來的,還是幕后妝造高人打扮出來的。
《唐風流韻》猶如一堂生動精彩的妝造大師的妝容裝束美學課,值得從事此行的專業(yè)人士和廣大愛美女性一讀。
——青島市文聯(lián)副主席 、青島出版社原總編輯 劉詠
《創(chuàng)意行為:存在即答案》" " 作者:[美]里克·魯賓" " 譯者:重輕" "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當格萊美獎得主阿黛爾在錄音棚崩潰大哭時,制作人里克·魯賓只對她說了一句話:‘把麥克風忘掉,先回答我——你現(xiàn)在真實的感覺是什么?’”如此細節(jié)在書中不勝枚舉,九獲格萊美獎的里克·魯賓奉獻的這本《創(chuàng)意行為:存在即答案》,并非尋常的成功學手冊,而是一本“反方法論”的創(chuàng)作寶典。
魯賓以78則看似矛盾的知識碎片,揭露了藝術(shù)與商業(yè)世界中最吊詭的真相:真正的創(chuàng)造力,往往始于對“控制”的放手。書中開篇題記引用美國畫家羅伯特·亨利的話:“我們的目的不是制造藝術(shù),而是要進入那美妙的境界,讓藝術(shù)無可避免地發(fā)生。”或許透露出這本書渴望告訴讀者的核心信息。
78篇睿智的短文,充滿靈性,字字珠璣,沉浸其中,仿佛是聽一位有故事的聰明人在講智慧的故事,每一篇都發(fā)人深省,舍不得一口氣讀完。《華盛頓郵報》認為這是“一部卓越的著作,仿佛在暗示:即使種種跡象表明宇宙已不再眷顧我們,它依然向我們展露微笑。”
——高級編輯 于學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