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珊·福沃德在《中毒的父母》一書中說:“小孩總會相信父母說的有關自己的話,并將其變為自己的觀念。”也就是說,孩子會通過父母的反饋來形成對自我的認知,多用正面語言鼓勵贊美他,他就會自信樂觀。

電影《好東西》里,女孩王茉莉在上臺表演前,因為害怕表現不好而把自己關在柜子里,媽媽王鐵梅在一旁安慰她:“如果你沒有準備好可以不上臺的,沒關系,沒有人會怪你。你可以選擇晚一點再表演,好嗎?”這句話的意思是,你的感受很重要,我會尊重你的感受;你的選擇很重要,我會尊重你為自己做出的選擇。
人的情緒有很多種。我們能接受正面情緒,卻總是排斥、打壓、忽略甚至嘲諷負面情緒。情緒從來沒有好壞之分,每種情緒的存在都是有原因的。負面情緒更是每個人都無法避免的,孩子也不例外,他們需要經歷、感受自己的內心從平靜到被擾亂,經過發泄或者自我消化,最終又走向平靜的過程。
當孩子情緒不佳時,一句接納的話語、一個擁抱、牽牽小手、拍拍后背,都能讓孩子感受到自己是被接受的、被愛的。
著名作家三毛曾在散文中寫道:“我這一生的悲哀,并不是要賺得全世界,而是要請你欣賞我。你的一句話,就定了文章生死。世界上,在我心目里,你是最嚴格的批評家,其實你并不存心,是我自己給自己打的死結,只因我太看重你。”這個“你”指的是三毛的父親。三毛雖然寫出了很多經典的作品,得到了很多人的喜歡,但是父親的不認可一直困擾著她,她甚至將父女之間的矛盾稱之為“一生的戰役”。直到《朝陽為誰升起》發表,三毛的父親才在信中稱贊道:“深為有這樣一枝小草而驕傲。”看了父親的話,三毛如釋重負,回信說:“我等你這一句話,等了一生一世,只等你——我的父親,親口說出來。”即便已經是非常成功的人,三毛最在意的也還是父母的肯定。
事實上,一個人的自信來自和世界的碰撞。父母對孩子的肯定、認可和贊賞,是深深的愛——這是他最初和世界碰撞得到的正向反饋,是孩子成長道路上最大的勇氣和底氣。今后即使遇見了再大的困難,他們也能克服。
每個孩子,都想讓父母覺得他“好”。而父母每一次對孩子的認可都是在表達愛。請珍視孩子每一次的努力,正面的認可比批評和打擊更容易喚醒孩子的內驅力。
有一則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的泰國公益視頻《豆芽引發的夢想》,片中的小女孩看到市場上的豆芽賣得很好,就問媽媽:“我們可以種豆芽,然后拿去賣嗎?”媽媽先看向豆芽攤,再將目光轉回到小女孩的臉上,堅定地對她說:“嗯,我們試試!”第一次嘗試,母女倆完全沒有經驗,在錯誤方法的指導下,她們失敗了。可媽媽毫不灰心,說道:“沒關系,我們再試!”
第二次嘗試,女兒小心翼翼地問:“這次會成功嗎?”媽媽微笑著說:“我們試試!”結果,母女二人又失敗了。這次,媽媽還是沒有放棄,抬起頭又對女兒說出了那句充滿魔力的話:“我們試試!”終于,在第三次嘗試后,母女二人大獲成功。欣喜若狂的同時,媽媽還不忘鼓勵女兒:“要不要去嘗試種植別的東西?”此時的女兒,受到了媽媽的影響,勇敢而又堅定地說:“我們試試!”正是這簡單的四個字,讓短片的主人公一路讀到了博士。
誰也不能靠著自己以往的經驗來活剩下的歲月,沒有新的嘗試,不就是一味重復嗎?接受生活的挑戰,大膽試試,一切皆有可能。剛開始接觸羽毛球時,兒子雖然感興趣,但還是有點抵觸,他怕自己學不會,總在往后退縮。“試試吧,先拿起球拍再說。”當他不畏懼開始時,在練習中又遇到了困難——接不準球,他非常沮喪。“你知道嗎,每個人在學會打羽毛球前,都會先失敗上百次。你才失敗了十幾次……”不知道他有沒有數過失敗的次數,反正現在他已經可以和我對戰了。
所有的偉大都源于勇敢地嘗試,不然你永遠都只能去做本來就會做的事。把“我試試”放進我們的日常語言體系中,在這個過程中你會發現,孩子能做的事情有很多,他們真的很厲害!
培養一個優秀的孩子很簡單,多問問他今天過得好不好,聽他講講他的心情。當他沒有考好時,多鼓勵他、幫助他;當他考好時,多肯定他的努力,而不要只在意他考了多少分。
一個孩子對每天的生活充滿熱情,就已足夠優秀。
責編/季守芳
E-mail:148358195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