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親子沖突都集中爆發在青春期。青春期也是青少年建構穩定的自我認知、實現社會化過渡的關鍵發展階段。
青春期孩子的父母,需要同步迭代自己的養育認知。但一些家長正用“愛的誤區”把孩子越推越遠。

每當有父母對我說:“孩子變了,以前他那么聽話,現在卻學會了頂嘴、反抗,他是不是故意和我作對?”我都會問父母們:“如果15歲的孩子現在還對你言聽計從,你覺得怎么樣?”他們普遍都會說:“那我好像也會有點擔心?!?/p>
青春期的孩子通過自我思考、內外部整合來形成對自己的身份認同。頂嘴、反抗父母,這些不聽話的表現,本質上是在表達對自主權的渴望,在確認自己的“個人品牌”。他們也在試探,“當我要保持自我時會不會得到父母的尊重,我們和父母的關系會不會破裂?!币坏└改疙斪×诉@個壓力,孩子便會迎來巨大的成長空間。認識個體發展的科學規律,更好地支持孩子破繭成蝶,這需要父母有被拒絕的勇氣。
真相:孩子頂嘴不是在否定你,而是在尋找自己。
如何定義好的親子關系呢?有些家庭會走入這樣的誤區:沒有爭吵,風平浪靜,你好我好大家好,就是關系好。為了維持這樣的“和諧”,有的父母選擇回避問題,但也帶來了很多問題。
有一個孩子曾對我說:“我媽最近變化挺大的,但我常常有一種不真實感。我不知道她說她不生氣到底是不是真的,其實她可以表達自己的不高興,只要不是用大吼大叫的方式就可以?!?/p>
一段良好的關系是可以有沖突的。當我們在親子關系里就事論事,不進行人身攻擊,用建設性的沖突替代破壞性沖突,陪孩子探索如何在更廣泛的人際關系中管理沖突,他們會越來越成熟。
真相:真正的親密關系是允許沖突存在的。
對孩子放手是逐步把責任歸還給孩子,父母不斷后撤,這伴隨著養育的每一個階段。
有一次,我讓一位媽媽給自己在管控孩子方面的表現打分,總分10分,她打出了8分。她的孩子目前上高一,她擔心孩子照顧不好自己,也害怕對孩子的期待落空,遲遲不敢放手。孩子以前很配合,現在卻不斷試圖掙脫束縛,家庭沖突每天上演。這位媽媽意識到必須改變,但又很無奈地說:“我必須放棄嗎?”放手,是一個主動的選擇,但放手也絕對不是放棄。
青春期的孩子需要試錯空間,但同時也需要父母在關鍵問題上提供支持。放手的過程,是父母依然必須履行職責的過程。
真相:放手是信任的開始,放棄是責任的終結。
孩子頻繁請假,不想上學,父母通常會認為孩子在偷懶,韌性不夠,意志力不強。如果就此和孩子互動,反而會加劇孩子的拒學情緒。
美國心理學會發布的數據研究顯示,超過60%的青少年因情緒問題產生拒學行為。孩子在現實環境中遇到了困難,比如學業壓力、社交障礙、親子矛盾等,都可能導致孩子拒學。如果我們簡單地給孩子貼上“偷懶”的標簽,就很容易掩蓋真正的問題。這些問題不被關注、不被討論,孩子可能會陷入更大的困境,甚至受到人身傷害。比如,有些孩子遭遇校園霸凌,不敢和父母說,只是不想去學校。只有真正關注孩子正在面對什么,發生了什么,才能陪伴孩子走出陰霾。
真相:拒學行為可能是心理出現問題的信號。
有些父母給孩子提供了優渥的物質條件,每當孩子遇到困難,父母就第一時間為孩子輸送資源,幫助孩子解決問題。孩子哪門學科學得不好,就有頂級的國內外老師幫助他。孩子不適應這個學校,父母就給他換另外一所學校。但父母逐漸發現,孩子的狀態越來越差,把自己包裹得越來越緊。
養育孩子不是做項目,孩子的成長也不能簡單地追求高效。只有讓孩子去經歷挫敗,甚至痛苦,他們才能探索出策略、錘煉出韌性。
有研究顯示,凡事都被父母過度包辦的孩子抑郁風險會增加23%。愛孩子,就要教會孩子如何面對挑戰。
真相:過度保護會降低心理免疫力。
取得好成績、考上好學校,依舊是大多數家庭對孩子的期待。
孩子成績好,仿佛一切錯誤就能輕易被原諒:粗魯一些沒關系,激怒別人不要緊,破壞了規則也沒什么大不了。曾經有一個成績很好的孩子,考上了一所知名大學,但入校后不知道努力的方向在哪里,對生活沒有激情,報復式玩手機,和舍友的關系也很疏離。終于,他辦理了休學。忽視孩子成長階段最關鍵的問題,只注重孩子的成績,并沒有讓孩子得到真正的成長。
成長原本就不是一帆風順的過程,該經歷的風雨,一樣都不會缺席。成績好的孩子不是沒有“問題”,而是問題被成績掩蓋了。
真相:被成績掩蓋了的問題,可能是更大的問題。
經常有孩子對我說:“我很煩的時候,父母就會對我說‘你別想就好了,你就是想太多了’,但這些安慰的話對我根本不管用,我更苦惱了?!备改赶胪ㄟ^這樣的方式安慰孩子,但會讓孩子誤以為情緒不重要,情緒是敵人,把情緒忽視掉就好了。所以,有不少孩子對情緒的認知是非常初級的,比如他們會認為必須開心,必須情緒好,有一點難過都是不對的,只有情緒好了,才能去學習、去考試……
有些父母擅長用“壓制”的方式來處理孩子的情緒:“不要哭,這點小事有什么值得哭的?!庇行└改干瞄L用“轉移”的方式來處理孩子的情緒:“別想了,我們吃點蛋糕吧。”然而,這些處理方式往往無法消解孩子的情緒,那些未被妥善處理的情緒會轉化為隱性壓力,在孩子心中不斷積壓,最終可能引發更為嚴重的問題。
父母陪伴孩子認清情緒本質,回應孩子的情緒需求,很多問題都會迎刃而解。
真相:未被處理的情緒會轉化為更大的問題。
當父母走到一個覺醒的階段,主動思考與孩子相處的思維方式、互動方式等,他們便開始自我改變,這個過程對父母來說很不容易。有一些父母說:“我已經改變了啊,他怎么還是對我愛理不理,他怎么還是沒能去上學?”事實是,不是父母做得不夠好,而是需要給孩子更多的時間,讓各自的變化都從表面深入到本質層面。
真相:耐心向前走,便會看見自己和孩子的進步。
責編/季守芳
E-mail:148358195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