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農業有“智”,又有“質”。踏入農忙時節,廣東各地掀起了春耕熱潮。與此同時,各地都在積極探索“AI+農業”的融合發展路徑,讓前沿科技為傳統農業賦能。從配備“AI大腦”的農業無人機,到荔枝、菠蘿、蘭花等細分農業領域的AI數字人,AI正引領著廣東農業發生深刻變革。
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需要向創新要動力。廣東老區交出了一份亮眼的答案。如今,AI農業在廣東老區已成為助力農業生產的得力“新農具”,覆蓋種植、管理、決策等各個環節。在本期“他們作出了好示范”專題報道中,茂名荔枝產業大數據平臺的創新實踐令人矚目。茂名荔枝產業大數據平臺率先將生產建議從“經驗驅動”轉變為“數據驅動”。該平臺完成了DeepSeek的本地化部署,接入荔枝病害防治知識庫、茂名地區生產氣象等超500萬條數據,診斷準確率提升至95%以上。AI依托海量氣象、病蟲害數據給出精準決策建議,不僅有效降低種植風險,更讓生產效率大幅提升30%。
在恩平市君堂鎮太平村委會高蓢村,植保無人機、旋耕機、插秧機在廣袤田野間來回作業;鶴山址山鎮昆陽村的更鼓垌水稻高產示范片,插秧機的轟鳴聲不絕于耳。無人駕駛的旋耕機、插秧機、移栽機有序作業,與空中巡航的農業無人機相互配合,共同勾勒出一幅充滿科技感的廣東春耕新畫卷。
圍繞廣東農產品“12221”市場體系,徐聞菠蘿AI“菠蘿君”、高州荔枝AI“高智荔”、四會蘭花AI“蘭先生”、普寧青梅AI“普寧美梅”和農業保險AI數字人“探險家”等相繼誕生,極大地提升了農產品品牌影響力與市場競爭力。
在推動“AI+農業”發展的過程中,廣東農業與三大運營商緊密合作,借助5G、物聯網、云計算等前沿技術,在“AI+植保植檢”等細分領域創新應用,打造出多元化的“AI+農業”項目集群。此外,廣東大力實施“粵強農裝”工程,完善智能農機產業鏈創新體系,用現代裝備武裝農業,推動農業全產業鏈技術裝備升級,促進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目前,全省已建成8個智慧農場示范點,并將成功經驗推廣至全國32個建設示范點,為全國智慧農業發展提供了可借鑒的“廣東方案”。
不知不覺間,“AI+農業”雖然還處于初級階段,但已成為廣東老區農業發展的核心驅動力,必將為農業向“新”提質、“智”創未來,注入澎湃動能。從“汗水農業”邁向智慧農業,不再只是遙不可及的夢想,而已經在老區的田間地頭生根發芽。如今,在廣袤的田野和現代化大棚中,從種植到養殖的各個環節,5G、物聯網、人工智能、機器人等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正讓農業生產管理更加智慧、精準。
眺望未來,隨著AI+農業的深度融合,廣東老區農業借“創新之風”,馭“發展浪潮”,銳不可當,必將乘風破浪,開啟波瀾壯闊的新航程,駛向高質量發展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