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 深刻闡明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意義,為新時代新征程全面深化農村改革提供了遵循。鄉村全面振興是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基礎工程。立足新發展階段,探討以全面深化農村改革助力鄉村全面振興的實踐進路對于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和實現中華民族復興偉業具有重要意義。
一、堅持加強黨的全面領導,緊扣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改革主題
《決定》指出:“黨的領導是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保證?!痹谌嫔罨r村改革助推鄉村全面振興的過程中, 堅持加強黨的全面領導,緊扣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改革主題,堅定不移地發揮黨在全面深化農村改革中的核心作用是新征程上推動鄉村全面振興必須牢牢把握的正確政治方向。
一是堅持加強黨的全面領導,緊扣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改革主題為以進一步全面深化農村改革助推鄉村全面振興堅定前進信心。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農村改革逐步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部分人對全面深化農村改革信心不足,對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前景感到黯淡無光。立足新發展階段,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直面進一步全面深化農村改革中的困難和挑戰,緊扣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改革主題,樹立了繼續推進改革事業,助推鄉村全面振興的堅定信心。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堅持黨中央的集中統一領導,不僅在思想層面認可,還要在實踐層面落實,以實際行動推進全面深化農村改革進程,助推農業農村現代化實現。此外,各鄉村地區要立足當地實際情況,處理好黨中央政策要求與地方實際的統籌銜接,提高改革政策的執行效率,進而確保鄉村全面振興戰略的有序推進。
二是堅持加強黨的全面領導,緊扣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改革主題為以進一步全面深化農村改革助推鄉村全面振興提供了科學方法?!稕Q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要“更加注重系統集成,更加注重突出重點,更加注重改革實效”。這是黨對全面深化改革的經驗總結和方法論詮釋。這對于以全面深化農村改革助力全面振興提供了科學借鑒。在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關鍵時期,要增強全面深化農村改革的系統性,抓牢進一步全面深化農村改革的重點,緊扣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改革主題,提高改革的時效性。這就需要發揮堅持黨全面領導的政治優勢,統籌改革各領域各環節,及時提煉人民群眾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凝練的經驗智慧,確保進一步全面深化農村改革破浪前行,進而為鄉村全面振興開辟更為廣闊的發展前景。
三是堅持加強黨的全面領導,緊扣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改革主題為以進一步全面深化農村改革助推鄉村全面振興凝聚磅礴力量。農民群眾是進一步全面深化農村改革和鄉村全面振興的實踐主體。堅持加強黨的全面領導,緊扣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改革主題能夠更好地匯聚改革共識,整合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力量,為以進一步全面深化農村改革助推鄉村全面振興提供堅實依托。因此,堅持加強黨的全面領導,推進黨的群眾路線,將黨的領導核心作用與農民群眾實踐主體力量結合起來,將農民群眾的根本利益與改革實效結合起來,緊扣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改革主題,廣泛動員農民群眾投身為以進一步全面深化農村改革助推鄉村全面振興偉大事業,書寫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新輝煌。
二、健全城鄉融合發展機制,走好中國特色鄉村全面振興道路
健全城鄉融合發展機制是推動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的重要命題,是走好中國特色鄉村全面振興道路的必然趨勢。中國特色鄉村全面振興道路是基于中國具體國情,順應農業農村發展需要,以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相關論述為依托,以實現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的關鍵舉措。在全面深化農村改革背景下,賦能鄉村全面振興,必須推動城鄉全方位多領域的有機融合,健全城鄉融合發展機制,以走好中國特色鄉村全面振興道路。
一是健全城鄉融合發展機制是貫徹新發展理念,統籌推進鄉村全面振興戰略的迫切需要。新時代新征程,我國進入了從農業大國向農業強國轉變的關鍵時期,但是城鄉要素流動不暢、城鄉二元結構對立,城鄉發展不平衡等問題依舊突出。因此,必須健全城鄉融合發展機制,將促進城鄉融合貫穿于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全過程,以推進城鄉經濟循環,促進農業強國目標實現。這就需要通過多維度的資源、資本、人口等要素流動與產業協同,破除阻礙城鄉融合的壁壘,實現城鄉間的互補與共贏,進而走好中國特色鄉村全面振興道路,推進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
二是健全城鄉融合發展機制需要完善強農惠農富農支持制度。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重城輕鄉”、“農業支援工業”等發展傾向導致城鄉差距不斷拉大。現階段,完善強農惠農富農支持制度不僅能夠對鄉村產業、鄉村經濟和鄉村居民收入進行全方位保障與提升,也能夠為鄉村發展建設創造良好條件,進而吸引資本、人才回流,為鄉村全面振興戰略注入動能。因此,必須完善強農惠農富農支持制度,以此確保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穩步推進與可持續性發展態勢。這就需要將“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的政策方針落到實處,采取加快健全糧食安全保障機制,將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放在突出的位置;利用市場“看不見的手”完善農產品價格形成體系,保障鄉村居民收入及農業可持續發展等措施,夯實農業農村現代化基礎,縮小城鄉發展差距,促進城鄉融合,為鄉村全面振興戰略有效實施提供堅實支撐。
三是健全城鄉融合發展機制需要把縣域作為推動城鄉融合發展的關鍵支撐??h域是連接城鄉社會的重要節點,是促進城鄉融合發展的主要單元,我國大部分人口將縣域作為生產生活的主要空間??h域承載著銜接城市、輻射帶動鄉村發展的獨特作用。因此, 在全面深化農村改革背景下,“把縣域作為城鄉融合發展的重要切入點,推進空間布局、產業發展、基礎設施等縣域統籌”,對于實現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走好中國特色鄉村全面振興道路至關重要。可以通過推動縣域城鄉空間融合,優化城鄉發展空間布局;增強縣域經濟輻射帶動能力,助推鄉村產業融合;加大資金扶持向農村傾斜力度,推動城鄉基礎設施服務均等化等措施,助力城鄉繁榮發展的新局面的形成,為全面深化農村改革,走好中國特色鄉村全面振興道路提供強有力保障。
三、深化鄉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推動鄉村集體經濟高質量發展
深化鄉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推動鄉村集體經濟高質量發展是全面深化農村改革的重要任務,也是實現鄉村全面振興的必由之路。然而隨著全面深化農村改革的不斷深入,鄉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難度愈發提升,鄉村集體經濟發展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限制,影響著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的推進。因此,以更大力度深化鄉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推動鄉村集體經濟高質量發展成為加快鄉村經濟社會發展和增加鄉村居民收入的現實之需。
一是深化鄉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推動鄉村集體經濟高質量發展需要加大宣傳力度,提高鄉村居民參與改革的意識。深化鄉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是為了更好地適應新時代農業農村現代化經濟建設和發展需求,更好地發揮鄉村集體經濟在鄉村全面振興中的作用。因此,需要在鄉村社會加大宣傳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力度,以更強大的農民群眾主體力量推進鄉村集體經濟高質量發展。一方面,可以通過充分利用融媒體多渠道傳播的技術優勢,使鄉村居民深入理解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為實現鄉村集體經濟高質量發展奠定良好的群眾基礎。另一方面,可以通過完善鄉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監督考核機制等舉措,提高鄉村基層干部對實現鄉村集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認識和重視程度,進而確保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工作的順暢開展,為以全面深化農村改革助推鄉村全面振興奠定堅實基礎。
二是深化鄉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推動鄉村集體經濟高質量發展需要強化鄉村集體資產管理, 提高鄉村集體資產利用效率。強化鄉村集體資產管理,提高鄉村集體資產利用效率可以保障鄉村集體經濟組織及鄉村居民的合法權益,為深化鄉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奠定物質基礎,為鄉村集體經濟的高質量發展提供財務支撐。因此,必須采取措施盤活鄉村集體資產。一方面要建立健全鄉村集體資產管理制度,對鄉村集體資產進行數據分析,打造鄉村集體資產數據平臺,引導鄉村集體經濟組織依托數據平臺科學規劃鄉村集體資產,提高鄉村集體資產利用效率。另一方面要加強對鄉村集體資產管理平臺的監督,確保鄉村集體資產管理公開透明,嚴格落實責任追究制度, 確保鄉村集體資產高效運作,進而推動鄉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深化和鄉村集體經濟的高質量發展。
三是深化鄉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推動鄉村集體經濟高質量發展需要加強鄉村人才培養,完善鄉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人才支撐。加強鄉村人才培養是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重要途徑。鄉村人才的質量、數量和專業對口程度是推動鄉村集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關鍵?;鶎诱梢耘c當地各高校合作,根據鄉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需要,有針對性地培養經營、管理、財會等專業性人才,為鄉村集體經濟發展注入人才活水。各鄉村可以積極探索鄉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人才吸納機制,吸引外來人才參與鄉村集體經濟建設發展。同時,要完善鄉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激勵機制,調動鄉村人才推動鄉村集體經濟改革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從而有效促進鄉村集體經濟發展。
四、聚焦推進鄉村精神文明建設,提升農民幸福感營造和美鄉村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精神是一個民族賴以長久生存的靈魂,唯有精神上達到一定的高度,這個民族才能在歷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奮勇向前?!痹谌嫔罨r村改革的大背景下,聚焦推進鄉村精神文明建設不僅是實現全體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內在前提,更是助推鄉村全面振興,提升農民群眾幸福感,營造和美鄉村的關鍵途徑。
一是聚焦推進鄉村精神文明建設有利于增強農民群眾科學文化素質,提高精神風貌。農民群眾是鄉村全面振興的主體力量,其科學文化素質和精神風貌直接影響農業生產的效率和質量。聚焦推進鄉村精神文明建設能夠充分發揮先進文化德潤人心的作用,對于鄉村社會移風易俗和鄉村文化建設水平提高有重要影響,是實現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必然要求。這就需要通過完善鄉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活化利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資源,因地制宜地規劃鄉村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布局,以有效發揮鄉村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對于農民群眾溝通交流和維系日常情感的橋梁作用。此外,鄉村公共文化基礎設施的完善要尊重農民群眾主體地位,從農民群眾的實際需求出發,有針對性地為其提供公共文化服務。
二是聚焦推進鄉村精神文明建設能夠為鄉村全面振興注入持久的能量和動力。“物質富足、精神富有是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根本要求。”在推進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的發展背景下,聚焦推進鄉村精神文明建設能夠為鄉村文化建設激活新潛能,為鄉村產業發展增添新的著力點,能夠激發農民群眾參與鄉村生態建設的自覺性,培育鄉村人才振興新動能,為鄉村組織振興注入新的文化活力。可以從完善體制機制、暢通協調聯動渠道等方面用功用力,實現鄉村精神文明建設與鄉村文化振興、產業振興、生態振興、人才振興以及組織振興之間的協調配合,激活鄉村精神文明建設生命力,實現農民群眾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共同富裕,進而推進全面深化農村改革,為鄉村全面振興賦能。
三是聚焦推進鄉村精神文明建設能夠提升農民群眾幸福感營造和美鄉村。和美鄉村中的和諧、融洽、包容等特點是農民群眾精神生活待升級的折射。聚焦推進鄉村精神文明建設能夠提升農民群眾對自我價值定位和社會貢獻發揮的正確認知,從而提升在鄉村建設中的主體能動性,進而獲得更強幸福感??梢詫⒕裎拿鹘ㄔO與農民群眾生活生產實踐相結合,擴大鄉村精神文明建設的時空場域,以更為豐富的實踐內涵構筑起現代化鄉村精神文明建設體系。此外,可以運用數字技術構建綜合智慧鄉村精神文明建設平臺,推動實現線上線下的鄉村精神文明建設融合發展,進而推動和美鄉村建設,實現鄉村全面振興。
五、創新鄉村治理加強改革實效,激發鄉村全面振興的內生動力
“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基層治理現代化是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鄉村全面振興背景下,創新鄉村治理加強改革實效, 是當前與今后全面深化農村改革的重要任務, 是鄉村社會在快速推進現代化進程中保持和諧穩定的重要保障。
一是創新鄉村治理加強改革實效是推動鄉村社會經濟發展和可持續發展的關鍵環節,對于提升鄉村社會治理效能,推進鄉村社會治理體系的現代化具有重要作用。鄉村治理是以解決農民群眾問題為出發點,實現各方合法權益協調聯動的動態平衡過程。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痹谖覈青l融合不斷推進的背景下,創新鄉村治理加強改革的實效對于全社會治理效能提升尤為重要。這就需要積極創新鄉村自治實踐,持續推動鄉村法治建設,著力提升鄉村德治水平,堅持“三治融合”,使得鄉村治理更加科學、規范和高效,最終推動全社會綜合治理水平的提高,為社會的繁榮發展提供堅實支撐力量。
二是創新鄉村治理加強改革實效需要以基層黨組織為引領,形成基礎黨建與鄉村治理的良性互動,促進鄉村治理水平不斷提升,進而激發鄉村全面振興的內生動力,推動農業農村現代化進程。鄉村治理的關鍵在人的治理,核心問題是協調好人與人之間的合法權益?;鶎狱h組織引領鄉村治理是切實維護鄉村居民合法權益的應有之義,更是構建和諧社會主義新鄉村的現實之需。因此,要夯實基層黨組織在鄉村社會的執政根基,切實發揮基層黨組織的引領功能。可以通過嚴格基層黨員考核制度,切實發揮黨員先鋒模范帶頭作用;完善基層黨支部選優配強機制,加強兩委班子建設;加強基層黨支部教育培訓,完善基層黨支部干部隊伍建設等措施, 創優基層黨組織,提升基層黨建引領鄉村治理的能力,為創新鄉村治理加強改革實效做好政治保障。
三是創新鄉村治理加強改革實效需要利用數字技術,加強鄉村數字治理,提高鄉村治理實效。一方面,數字技術賦能鄉村治理需要提升鄉村居民的數字素養,培育其數字思維和參與意識。依托網絡信息員推進“數字下鄉”,數字技術引入鄉村專題講座等形式為鄉村弱勢群體加大數字化培育扶持力度,提高鄉村居民在生產生活中的數字化技術運用能力,激發農民群眾參與鄉村數字化治理的興趣。另一方面,可以運用數字技術創新鄉村生活場景,打造智慧宜居鄉村??梢岳么髷祿?、區塊鏈等技術精準捕捉鄉村居民多元化的生活需求,提供“數字化+便民服務”,為鄉村居民答疑解惑。這不僅能夠推動數字技術與鄉村生活深度耦合,而且能夠使鄉村居民在潛移默化中適應數字化鄉村社會,推動鄉村社會數字治理的進一步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