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夏,北京通州大運河森林公園里,游人沿河賞景,鳥兒枝頭鳴唱,構成一幅人鳥和諧的生態畫卷。
“4月有兩筆新記錄產生:4月18日,在北運河甘棠閘記錄一只毛腳燕;4月19日,在潮白河記錄一只黃爪隼,均為通州區鳥種新記錄。4月通州區共記錄鳥種數187種,較2024年同期增長4種。”5月5日,通州區生態環境保護志愿者團隊愛鳥匯在其官方微博發布鳥調數據。
通州是北京鳥類多樣性保護重點區域,每年有上萬只水鳥在此越冬。野鳥種類和數量的增多,是通州生態系統質量提高、生物多樣性提升的縮影。
通州,北京城市副中心所在地,京東門戶,有2200多年建置史,素以“一京二衛三通州”享譽大運河兩岸。
“近年來,通州以建設生態文明示范區為統領,堅持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構建藍綠交織、水城共融的濱水綠色生態城市,生物多樣性保護領域取得顯著成效。”通州區園林綠化局副局長高瓊告訴《瞭望東方周刊》。
開展生物多樣性保護,摸清家底很重要。
自2023年起,通州區園林綠化局連續開展生物多樣性調查監測工作,實施多維度調查監測,評估生物多樣性現狀,包括豐富度、受干擾情況等,初步建立全域生物多樣性的生態本底數據。
“調查監測就是摸家底,好比給身體做體檢——得知道自己的身體狀況,才能有針對性地維護健康。”該調查監測項目的負責人、華北科技學院[應急管理大學(籌)]副教授李秀忠告訴《瞭望東方周刊》。
本次調查監測針對植物、鳥類、昆蟲、獸類、兩棲和爬行動物、浮游動物、浮游植物、大型底棲無脊椎動物、土壤微生物等多個類群以及生態環境要素,截至目前,共記錄植物345種、昆蟲772種、鳥類327種、獸類8種、兩棲和爬行動物9種、浮游動物59種、浮游植物151屬、大型底棲無脊椎動物15種、土壤微生物216門。
數據顯示,2024年較2023年新增記錄昆蟲84種,其中,51種新增昆蟲發現于保育小區,顯示昆蟲多樣性呈上升趨勢,通州區生態環境持續向好。
浮游生物是通州區生物多樣性調查監測的亮點,考慮到通州濕地資源豐富,團隊在本次調查監測中專門增加了這一類群。
肉眼看似清澈無物的水中,隱藏著微觀大世界。種類繁多的浮游生物以微小而奇妙的生命形態,在廣闊的水域中漂浮、繁衍,構成了一個復雜而精細的生態網絡。
水是通州這片土地的靈魂。通州屬于永定河、潮白河的洪積沖積平原,地理位置處于“北京灣”下方。這里地勢低洼,多河匯聚,自古有“九河末梢”之稱,區內19條河流匯聚,河道總長239公里,被譽為“北方水城”。
“此前,少有科考團隊在生物多樣性調查監測工作中考慮浮游生物類群,浮游生物多在水環境監測中涉及。”李秀忠介紹,“我們專門組建了浮游生物多樣性研究團隊,探秘河底微觀世界,掌握了大量一手資料,稱得上是生物多樣性領域的探索性工作。”

團隊選取了通州境內10條代表性河流,包括潮白河、北運河、溫榆河、涼水河等,共設置68個采樣點。監測結果顯示,潮白河和溫榆河的浮游生物多樣性最為豐富。
李秀忠介紹,野外采樣是個技術活也是個體力活,每到調查季,團隊需要連續開展野外工作。“白天帶上儀器設備,拎著大包小裹,晚上七八點回到實驗室,還得抓緊處理好樣本進行儲存,每天工作超過12小時。”
在位于通州區林業工作總站的生物多樣性實驗室內,整齊存儲著野外采集的樣品,工作人員用移液槍將0.1毫升的清澈水樣滴在樣本框上,然后放置于顯微鏡下,就看到類似蟲子模樣的浮游動物,有的觸須、軀干、頭部、尾巴皆清晰可見。
“最大的那只叫長肢秀體溞,這充分說明了監測水體中生物多樣性的價值。”李秀忠介紹。
實驗室配置有科普展廳,展架上陳列著昆蟲、植物等標本,最引人注目的是數十幅浮游生物的放大圖像,用相框精心裝裱起來,它們姿態各異,為參觀者打開了一扇認識微觀世界的大門。
多場“微觀世界的生物多樣性”主題活動在這里開展,中小學生通過參觀展廳,在實驗室工作人員指導下操作顯微鏡、超凈臺等實驗儀器,零距離感受微觀世界里的生物多樣性。
生物多樣性實驗室是北京市園林綠化系統參與建設的第一個生物多樣性實驗室,由通州區園林綠化局與通州區林業工作總站、北京林業大學、華北科技學院[應急管理大學(籌)]等相關單位于2024年初簽署共建。
“通州區加強與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引入高水平科研技術團隊,以生物多樣性保育等基礎科學研究為依托,引導、形成一批可轉化的高水平林業科技成果。”高瓊表示。
除了助力生物多樣性調查監測外,生物多樣性實驗室緊密結合通州區實際需求,開展多個實驗項目,屢放“大招”。
在通州區林業工作總站小院內,種著5株約50厘米高的小樹苗,雖其貌不揚,卻大有來歷,它們是通州區300多歲“活文物”古樹塔榆的后代。
“一支塔影認通州”,塔指的是燃燈塔,始建于北周年間,為大運河四大名塔之一,是通州的地標性建筑。清康熙年間重修燃燈塔時,有榆錢隨泥被帶至塔頂瓦壟間,生出幼苗,靠著瓦壟間的一層薄土,歷經近300年的風雨,長成大樹,當地人親切稱其為“塔榆”。1987年,人們將它精心移植于塔下,如今依然枝繁葉茂。其生命的頑強與堅韌成為通州人的驕傲。

2024年5月,生物多樣性實驗室工作人員從塔榆樹上采集了200多枚榆錢,保存部分種子用于標本展示和實驗研究后,采用泡水催芽、密封催芽、沙藏催芽等多種方法,促進種子萌發并栽植培育,院內的那5株小幼苗便由此而來。
“古樹是寶貴的物種資源,這是通州首次通過‘幼化’的方式延續古樹‘香火’,以保護和傳承古樹的長壽、抗逆基因。”通州區林業工作總站站長張楠告訴《瞭望東方周刊》,“這些幼苗將為今后綠化新品種的培育、美化城市副中心提供更多可能性。”
名園易得,古樹難求。北京是名副其實的古樹之都,擁有古樹名木4萬余株,通州區有150株,總量在全市最少,品種卻是最多,有14個品種。未來,包括通州區張家灣鎮600多歲國槐、梨園鎮200多歲楓楊在內的150株古樹,都有望通過種子繁育、扦插等技術傳宗接代。
探索航天育種是生物多樣性實驗室的另一“大招”。
在通州區張家灣集體林場,有一家科技小院,是生物多樣性實驗室的分站點。
張家灣集體林場場長張紅豐告訴《瞭望東方周刊》,科技小院從全國收集30余個金銀花品種建立種質資源圃,其中部分種子于2024年9月27日—10月11日搭載“實踐十九號”試驗衛星遨游太空并成功返回,異常珍貴。“航天育種工作穩步推進,助力花卉新質生產力培育。”
航天育種,是指植物種子搭乘返回式航天器,到太空“出趟差”,利用宇宙射線、微重力、高真空等特殊環境作用,產生基因變異,回到地面后,經過多代篩選培育,最終形成特性穩定的新品種。

通州是北京平原地區首個“國家森林城市”,森林覆蓋率達34.19%,全區平原生態林養護面積近30萬畝,10個鄉鎮生態林全部委托轄區集體林場養護管理。
張家灣集體林場位于千年古鎮張家灣,林場養護生態林面積2萬余畝。元明清時期,張家灣為京杭大運河北端的皇家漕運碼頭,曾有“大運河第一碼頭”之稱。通州之名,即取“漕運通濟”之意。
4月29日,《瞭望東方周刊》前往張家灣集體林場的一處生態保育小區,體驗這里的生物多樣性保護。
該保育小區位于張家灣鎮后街村,建于2023年,面積約330畝,內有一處約20畝的小微濕地,沿著小路往里走,有鳥聲蛙鳴相伴,林間可見高大的楊樹、柳樹等喬木,海棠、丁香等亞喬木,金銀木、忍冬等灌木,紫花地丁、二月蘭等草本植物。
張紅豐指著林場外側一大片麥地說:“外面有農田,里面喬灌草結合,還有濕地,共同構成了一個生態復合體。”
張楠介紹,近年來,生態林養護理念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轉變。“原來主要是看好地、管好樹,現在注重打造生態系統,要將單一人工林提質為喬灌草結合的異齡復層混交林。”
一些用心打造的小空間分散于林間各處:用松枝等搭建的昆蟲旅館,用石塊、樹枝搭建的本杰士堆,用木板搭建的人工鳥巢,都是特意為昆蟲、小型動物、鳥類準備的“免費旅館”。
小微濕地的水池里,許多小魚在游弋。張紅豐介紹,一開始,工作人員從市場上買來人工飼養的小魚,放進水池作為生態基底,吸引野鳥前來捕食。當野鳥通過糞便和爪子間的泥土,將他處野生魚類的魚卵帶到這里,魚卵就會在濕地孵化為生命力極強的野生魚,逐漸構建起野生循環系統。現在,此處常能見到野兔、松鼠、雉雞等小動物出沒。
“這真是個神奇的過程。”站在小微濕地旁,張紅豐感嘆道,“一定要有水,有水才能吸引鳥類、小動物們過來。”
小微濕地旁,一臺2米多高的儀器頗為引人注目。
“這是一臺有害生物智能監測設備,可進行蟲臉識別。”生物多樣性調查監測團隊骨干成員隋學良告訴《瞭望東方周刊》,“此類設備在通州共布設了80臺,是生物多樣性智能化監測手段的新探索。”
該設備以燈誘、性誘等引誘方式將有害生物如天牛、螟蛾、蝗蟲等吸引過來,通過設備搭載的攝像頭、傳感器等,將捕獲的有害生物信息、監測區域的環境信息發送至數據分析平臺,平臺利用人工智能識別技術識別有害生物的種類和數量,并運用大數據模型進行統計分析,繼而對有害生物的發生進行預警,必要時給出防控建議。
“有害生物智能監測設備可替代測報人員在野外環境進行全天候有害生物的實時監測,實現有害生物防控的自動化、數字化、智能化。”隋學良介紹。
初夏的大運河畔,天高云淡,綠意盎然,河面碧波粼粼,河畔蘆葦長勢正盛。沿著木棧道來到一處觀景平臺上,用微信掃碼開啟一旁的智能觀景終端,近百米外的河道中央小島上,清晰可見鳥兒在枝頭梳理羽毛。
島叫湖心島,又名鳥島,是一座狹長的小島。島上人跡罕至,樹木枝繁葉茂,是鳥類的樂園,這里有記錄的鳥類超過200種。
“你看,那棵大樹上,站著好多灰色的大鳥,那是蒼鷺;水面上游著的是綠頭鴨,正在吃東西;那邊還有喜鵲在打架……”李秀忠興奮地向大家介紹著遠處的野鳥物種資源。
在附近不遠處,有一個監測站小屋,屋內放了很多鳥類科普宣傳品。這里既是一個野生動物救助的基層站點,也常開展科普活動,培養青少年對觀鳥的興趣。
截至2024年底,通州區累計記錄鳥類368種,約占全市鳥類種數的七成。
大鴇是通州鳥類中的明星物種。它是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為鴇形目鴇科大鴇屬的大型地棲鳥類,常出現于河流、湖泊沿岸和鄰近的干濕草地,是衡量生態環境優劣的指示物種。大鴇在世界范圍內的種群數量普遍處于下降趨勢。

2017年2月,愛鳥人士首次在通州區臺湖鎮水南村周邊發現大鴇。這一消息逐漸在觀鳥愛好者中傳開,為了讓這些珍稀鳥兒安穩過冬,志愿者在棲息地旁勸導觀鳥愛好者文明觀鳥,并在周邊樹木上張貼文明觀鳥的提醒,他們還畫了一張圖,詳細標注了大鴇的活動范圍和觀鳥者的拍攝區域。
高瓊介紹,大鴇在臺湖鎮水南村越冬的棲息地,原為收割后的玉米地、大豆地,面積約1.5平方千米。為保障大鴇冬季覓食需求,經多部門共同協作,自2022年越冬季起,該地塊在收割玉米后不再種植冬小麥,也不鋪設防塵網,為大鴇留足棲息地。截至2024年,大鴇已連續8年在水南村越冬。
“我們要敬畏生命、敬畏自然、敬畏綠色,珍視那些自由奔跑的野生動物,把城市打造成為人與動物共同的和諧家園。”高瓊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