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懷疑自己得了抑郁癥,做了10道題后更焦慮了”“刷到ADHD(注意缺陷與多動障礙)自測視頻,越看越像自己”……近年來,短視頻平臺涌現大量心理疾病“自診”內容,吸引眾多用戶參與測試。便捷的測試鏈接、直擊痛點的文案,讓“自診”成為許多人尋求心理答案的首選。
當下,公眾對心理問題的關注度逐步提高,心理健康意識也在不斷增強,而我國專業心理醫生和咨詢師缺口大、部分地區精神衛生服務覆蓋率不足,這些都容易導致人們更多地轉向網絡求助。但北京師范大學應用心理學碩士、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李英告訴《瞭望東方周刊》:“‘自診’的流行可能有助于人們對心理疾病保持警惕,但其背后也可能隱藏著誤判風險與商業陷阱。”
打開某社交媒體話題欄,會發現這樣的一組數據:“抑郁癥”有26.5億次瀏覽、“焦慮癥”有8.5億次瀏覽、“軀體化”有1.4億瀏覽,“心理疾病”有17.6億次播放,“精神疾病”有7.3億次播放……“我之前刷到了一條‘警惕焦慮癥’的視頻,里面提到了心慌、心悸、出汗、游走性疼痛等各種癥狀,看得我一陣陣緊張,感覺自己條條都中了。”市民任鷺告訴本刊記者。
流量助推下, 一些人會長期處于“ 心理疾病” 話題的信息繭房中,有的人逐漸增加了“我確實有問題”的自我暗示。比如因偶爾失眠懷疑自己患焦慮癥,或因短期情緒低落認定自己患上抑郁癥。
無獨有偶,在一條“注意力不集中,超過這幾條就要小心了”的帖子中,用看似專業的詞句詳細講解了何為ADHD,并在最后提供了所謂的“測試問卷鏈接”。不少網友在評論區表示:“走神、坐不住、健忘等特質疊加起來,越看越覺得說的是自己?!?/p>
李英說,相比線下就醫,網絡自診無需預約、排隊,只需搜索癥狀即可獲得“診斷”,迎合了現代人追求高效的心理?!捌脚_也會通過算法推送諸如‘心理測試’‘NPD(自戀型人格障礙)自測’等內容,這也會讓部分用戶強化此類焦慮,形成‘越看越像是這樣’的自我判斷?!蹦贤ù髮W人工智能與計算機學院教授顧翔以短視頻為例分析,每條短視頻都會有若干標簽,在算法層面,人們在觀看時,后臺就會對近期標簽進行特征提取并記錄。“當算法判定用戶對符合這類特征的內容感興趣時,就會持續打包推送類似內容?!鳖櫹枵f。
流量助推下,一些人會長期處于“心理疾病”話題的信息繭房中,有的人逐漸增加了“我確實有問題”的自我暗示。比如因偶爾失眠懷疑自己患焦慮癥,或因短期情緒低落認定自己患上抑郁癥。北京大學第六醫院精神科副主任醫師張衛華在臨床中見過不少類似情況?!坝腥俗约鹤隽藴y試題后,覺得癥狀異常,因此來醫院?!睆埿l華告訴《瞭望東方周刊》,人對自身情緒的感知本就主觀,如果過度接觸單一信息就容易扭曲判斷,甚至將正常情緒波動病理化。
“正規的科普類測試具有一定的參考性,但主要是初步提示作用,通過互聯網搜索自行對疾病作出診斷并不可取。”張衛華介紹,精神科醫生需要系統學習掌握臨床醫學基本理論知識和技能,并接受精神科專業化、規范化培訓,此后還需經歷數年臨床診療實踐積累,才能熟練進行診斷,“這個過程累計不少于15年”。
張衛華提到,最近他經常在門診碰到懷疑自己是ADHD的求醫者?!笆聦嵣?,ADHD需要嚴格診斷,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類似求醫者的增多,則和這一概念的‘流行’有一定關系。信息傳播得越廣,人們對它的關注度自然會上升?!?/p>
《瞭望東方周刊》觀察發現,心理疾病“自診”內容的火爆,背后常常暗含了“焦慮—測試—變現”的商業模式。有的博主以“科普”為名,實則推銷高價課程、保健品或心理咨詢服務——這些“測試”都是付費解鎖模式,基礎報告、深度報告的價格不等,并設置了“解決方案”,通過嵌入一些所謂的“專家咨詢”來引導測試者購買。“流量高的測試‘魚龍混雜’:有的改編自權威測試表但刪減了關鍵題目,有的為吸引流量故意簡化診斷邏輯,還有的甚至直接捏造‘診斷標準’。”李英說,“傳播過程中也可能因文字表述偏差而影響結果。例如,‘最近是否感到疲勞’可能被改為‘你是否總覺得自己很累’,這就導致用戶理解誤差?!?/p>
以NPD為例,診斷標準要求至少存在9項特征中的5項,且需持續觀察6個月以上,絕不是簡單以“喜歡照鏡子、打斷別人說話”等日常行為作為依據。事實上,每個人都存在一定程度的自戀傾向,只要此類傾向未對他人造成影響,亦未損害自身社會功能,則不屬于心理疾病范疇。
又如ADHD的網絡自測題中,常包含“經常丟三落四”“難以專注”等普遍性描述,不少人“對號入座”后誤以為患病,卻忽略了ADHD的核心診斷標準——癥狀需持續至成年且嚴重影響社會功能。而抑郁癥的診斷需滿足“情緒低落持續兩周以上,且伴隨興趣喪失、睡眠障礙、自我評價過低”等核心癥狀,但網絡測試往往僅截取片段化特征,極易導致誤判。
更隱蔽的案例是輕躁狂狀態?!盎颊呖赡鼙憩F為異常愉悅、效率激增,甚至享受這種狀態,但周圍人能察覺明顯異常。這類情況需通過長期觀察和專業評估才能確診,自測根本無法識別。”張衛華解釋道。
“如果真的要做測試題,一定要查看信息來源。正規心理測評應來自醫院、高?;驒嗤C構,而非一些‘自制測試’。”李英提醒,更重要的是避免付費陷阱,“真正的心理評估不會要求‘限時購買課程’或‘加群領取解決方案’。”她同時列出了一些值得警惕的“信號”:長期失眠、情緒低落、興趣喪失,可能是抑郁癥信號;社會功能受損如無法工作、學習、社交,或出現自傷/自殺念頭,需立即就醫;長期頭痛、腸胃不適等,檢查無生理病因時,需考慮心理因素。
張衛華表示,現代社會節奏快、壓力大,情緒問題在所難免,但一個簡易的判斷標準是:“關注情緒問題”是否占據了自己絕大部分的生活內容。

心理疾病的復雜性遠超想象,其診斷需要結合癥狀持續時間、社會功能影響、生理指標等多維度評估;而心理活動更是連續的譜系,不能簡單劃分為“正常”或“患病”。李英介紹,科普應傳遞“動態評估”理念,引導公眾關注癥狀背后的多重誘因,打破“非黑即白”的認知誤區?!氨热?,對因壓力導致的暫時性焦慮、低落等短期情緒波動,可以通過運動、社交或調整作息緩解。而對考試緊張、失戀悲傷等正常應激反應,也應意識到這屬于人類正常情緒體驗,無需病理化?!?/p>
張衛華認為,專業的事要交給專業的人做?!皬目陀^的診斷標準來講,對抑郁、焦慮的核心診斷近二三十年并沒有發生大的變化。診斷標準都是公開的,但解釋起來卻有差別。非專業人員隨便念念標準就下診斷,顯然不科學。”他說,即使真的被網絡信息“提示”和“初篩”了,首先要做的也不是“自診”,而是及時就醫?!氨惶崾?、被初篩都不是目的,怎么去治療和改變才是目的。要去正規醫院的相關科室做專業評估,讓醫生了解你的具體情況,再有針對性地給出建議。”
他進一步提醒,現在網絡上還有不少關于藥物治療的相關建議,千萬不要通過自行搜索來簡單判斷哪個藥好、哪個藥不能用?!八屑膊〉乃幬镏委熓菍I性最高、最復雜的,一定要遵醫囑。如果確實出現不能適應的情況,可先停藥,再找醫生進行調整,而不是看到網絡信息里介紹的‘副反應’就隨意停藥,這樣可能會耽誤治療?!?/p>
治療心理疾病往往要結合心理咨詢的情況。李英表示,須警惕心理咨詢機構“包治百病”“速成證書”等宣傳。“以下認證可以作為參考。一是國家衛生健康委認證:初級/中級/高級心理咨詢師需通過職業資格考試,具備心理學、醫學等相關學歷。二是醫療機構背景:優先選擇醫院心理科或精神衛生中心注冊的醫師(如心理治療師、精神科醫生)。三是可選國際認證:如APA(美國心理學會)認證的臨床心理學家,但需核實證書真實性?!?/p>
普及真科普、完善診療體系、強化行業監管,才能避免“自診”淪為“自擾”,讓真正需要幫助的人獲得及時救治。面對網絡上偽科普的泛濫,多位受訪者建議,醫院、學會等專業機構應加強權威內容輸出,諸如制作短視頻解析診斷流程、邀請專家直播答疑、發布“避坑指南”等;同時,要引導自媒體增強內容創作的專業度與社會責任感,自覺避免為流量而夸大或扭曲疾病概念;平臺亦需優化算法,加強內容審核,要求涉及疾病診斷的信息均應附上權威文獻來源,從而減少誤導性內容推薦,并可增設“專業認證”標簽進行區分,提高科普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