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明代的廣西狼兵與抗倭英雄群體

2025-06-16 00:00:00韋英思
文史春秋 2025年3期

自元末明初開始,至史書上最后出現(xiàn)倭寇記載的明天啟四年(1624年)七月的我國沿海抗倭之戰(zhàn),是中華民族反抗日本侵擾的先聲。明代中期,廣西瓦氏夫人率狼兵赴江浙一帶抗倭,戰(zhàn)功顯赫,享譽古今中外,已為世人所熟知。而早于瓦氏夫人,以韋虎臣為代表的東蘭韋氏土司,一門四代五任土司,前赴后繼,赴萬里之外的東南沿海抗倭,前后持續(xù)60年,其第三代土司還與瓦氏夫人一同領(lǐng)兵伐寇,這雖鮮為人知,但在中華史上絕無僅有。先后與瓦氏夫人和韋氏一門同一時期抗倭的,還有南丹土司、那地土司以及多位在東南沿海帶領(lǐng)當?shù)孛癖娍官恋墓鸺倮簟_@是廣西各族人民從來不畏強暴、愛國抗敵、堅決捍衛(wèi)民族尊嚴的歷史見證,是深入廣西人血脈的不懼生死的偉大愛國情的生動展現(xiàn),并在后來的各個歷史時期弘揚光大。

狼兵之勇的起源與抗倭傳奇

廣西土司制度,源于秦漢的土官土吏,開始于唐代的羈縻制度,形成于宋代,繁榮于明代,崩潰于清代,消亡于20世紀初的民國時期,長達1000多年,以桂西地區(qū)為著。據(jù)明嘉靖十年(1531年)《廣西通志》記載,桂西的土司地區(qū),“概為夷者,土官治之”。

土司制度是一種軍政合一制度,土司不僅是世襲的有管制一個地方絕對權(quán)力的頭領(lǐng),而且都各自擁有一支數(shù)量不等的軍隊,俗稱“土兵”。明崇禎《梧州府志》卷十二《目兵》記載:“按粵志,土司兵故精勁以其出自土司,故曰土兵,以其有頭目管之,故曰目兵,又以其多狼人,亦曰狼兵。”清張廷玉等修撰的《明書》卷七十二具體寫道:“粵西瓦氏、東蘭那地、南丹、歸順諸州,俱曰狼兵。”

廣西狼兵因地形因素,加之自幼錘煉,故十分剽悍,清雍正本《廣西通志》卷九十二《諸蠻》記載:“善伏弩,獵山而食。兒能騎犬,引弓,射雉、兔,掘鼠。少長習甲騎,應募為狼兵。”這些訓練有素的狼兵,不免為需要武力維護的朝廷所用,在朝廷平亂御侮中發(fā)揮了重大作用,因而聲譽日隆。清《續(xù)文獻通考·兵考》記載,明成祖永樂元年(1403年)閏十一月,詔廣西剿賊,兼用土軍,即1403年調(diào)用的廣西兵中已有土軍即狼兵。《明史》等最早提到狼兵的是明正統(tǒng)二年(1437年),當年廣西總兵官都督山云上奏:潯州切近大藤峽等山,瑤眾不時出沒,劫掠居民,阻截行旅,近山荒田很多,為其占耕。“而左、右兩江土官地方,人多田少,其狼兵素勇,為賊所憚。若選委頭目,起領(lǐng)前來,屯種一帶近山荒田,斷賊出沒之路,不過數(shù)年,賊徒坐困,地方寧靖矣。”山云所奏獲許,“嗣后東南有急,輒調(diào)用狼兵,自此始也”。從遠地調(diào)用軍隊是一把雙刃劍,《明史》記載:“西南邊服有各土司兵。湖南永順、保靖二宣慰所部,廣西東蘭、那地、南丹、歸順諸狼兵,四川酉陽、石硅秦氏、再氏諸司,宣力最多。末年,邊事急,有司專以調(diào)三省土司為長策,其利害亦恒相半云。”因此,在明武宗正德五年(1510年)三月,當朝作出“勿輕用狼兵”之令。隨著狼兵被不斷征用,民國劉錫蕃在《嶺表紀蠻》中說:“由是狼兵聲譽逐聞于全國,狼兵田畝逐遍于省境。人皆羨其榮,畏其威,久而久之,凡征調(diào)土官之兵,不問儂、僚、佯、僮,一律皆以‘狼’名矣。”后來,狼兵演變成廣西兵的代名詞。

極為嚴厲的管制,是狼兵善戰(zhàn)的又一大因素。明魏濬著、福建巡撫采進本《嶠南瑣記》中寫道:“狼兵鶯悍,天下稱最,必土官親行部署,才出。”明唐順之《荊川集》中也提到:“土官法嚴足以制狼兵。”這是由于在特殊的體制下,土司掌握著治下土民的人身控制權(quán)。被譽為明代《山海經(jīng)》的鄺露所著的《赤雅》中說,狼兵不僅天下最悍,且“性極貪淫,動不可制。嚴志明律,用之勝,否則敗”,“土司法極嚴肅,鞭笞殺戮,其人死無二心。民怯于私忿,勇于公斗,似秦。嚴刑酷法,嫻于文司,似鄭”。但后來有些書籍只提狼兵貪淫之性,不提或少提其法紀懲治之苛嚴

朝廷征用狼兵抗倭,在明代史志中有不少記載。明鄭若曾、邵芳編輯,浙江總督胡宗憲牽頭并審定,得到抗倭名將譚綸、戚繼光等人鼎力支持,被視為近代海防專著始祖的圖志《籌海圖編》載:“廣中狼、柳之兵善舞牌者,其臨陣如鳥而進,不必盔甲,而賊皆墻立不能敗,此廣中所最尚者。”其《附錄客兵》中贊譽出兵抗倭的狼兵:“廣西狼兵,于今海內(nèi)為尤悍東蘭、那地、丹州之狼兵,能以少擊眾,十出而九勝!”明代思想家、文學家、軍事家、教育家,心學集大成者王守仁(號陽明)任南贛巡撫時說:“南、贛之兵,素稱疲弱,見賊而奔,乃其長技。廣、湖所用,皆土官狼兵,賊所素畏,夾攻之日,勢必偏潰江西,今欲請調(diào)狼兵以當其鋒。”明朝末期,身為大臣的名將袁崇煥奏方略疏中,也力主倚重狼兵:“至廣西之狼兵,雄于天下,沖鋒陷陣,恬不畏死。須于田州調(diào)二千,泗城州調(diào)二千,龍英州調(diào)二千。”

韋虎臣少年隨父出征最早抗倭

東蘭王司始于宋朝文蘭峒蠻長韋君朝。宋崇寧五年(1106年),韋氏歸附宋朝,朝廷始設羈糜蘭州并由韋君朝的兒子韋宴鬧任知州,世代相傳。至1919年鳳山縣最后一任土司韋述勛,這一世系世襲土司800多年,是中國史上土司世襲時間最長的一支支脈。

韋虎臣生于明弘治八年(1495年),祖輩都是操刀舞劍的武官。少年時,他既勤讀書,也好武藝,師從五臺山覺空禪師,專習兵機韜略擊技,并在州署附近的銀海洲筑城堡,建演武廳,辟跑馬射箭場,勤奮演練,加之替父率狼兵到貴州參加平叛時得到王守仁的指點,因此武藝高強,臂力過人,且精通韜略。1947年,國民黨東蘭縣縣長蔣晃在《東蘭縣政紀要》中還載明:銀海洲系明代“武夷侯韋虎臣習武之處,其跑馬道仍清晰可見”。

日本窺伺中國歷史久遠。為防歲至倭船,元大德八年(1304年)四月丙戌,朝廷已置千戶所戍定海。至明代,倭寇侵擾愈加猖獗頻繁,燒殺搶掠,無惡不作,給沿海人民帶來深重災難,朝廷屢剿不絕。因在短時間內(nèi)以極小代價平息貴州北部匪患,朝廷不僅御封東蘭州第二十二任土司韋正寶為“平北侯”,明正德四年(1509年),又令他率千余狼兵出征廣東惠州、潮州一帶剿倭。故韋正寶是廣西壯族史上抗倭第一人,比瓦氏夫人早45年。其子韋虎臣,時年僅15歲,即隨父出征。

在攻取增城縣城荔城之后,惠州行營令韋正寶率狼兵為前鋒,進攻倭寇重新集結(jié)的九連山敵巢。因陷入敵數(shù)重圍困圈,身先士卒的韋正寶中箭受重傷。韋虎臣在向官軍領(lǐng)兵主帥請求發(fā)兵營救無果之下,怒發(fā)沖冠,帶領(lǐng)余下狼兵破入敵陣,以一當十,力斬敵酋,奪護父親回營,隨即與官軍乘勝追擊,全殲九連山倭賊。韋正寶當晚在惠州行營不幸去世。朝廷嘉其忠烈,準許韋虎臣接任東蘭第二十三任土司,護送父親寢柩回籍安葬。韋正寶墓志銘由3名進士分別撰文、書丹、篆額。九連山之戰(zhàn)讓狼兵一戰(zhàn)成名,在東南沿海不脛而走。

明正德八年(1513年),江西、福建、廣東沿海一帶倭患又起。韋虎臣奉命率1600名東蘭狼兵第二次出征,跟隨經(jīng)略王守仁,征討廣東大帽山、大庚嶺、橫水、左溪諸地,歷時3年多,經(jīng)大小數(shù)十戰(zhàn),連戰(zhàn)皆捷,最后平定福建武夷山。皇帝獲知,欽賜“哀孝忠勇”匾額。此次出征,韋虎臣還帶上弟弟韋虎林等一眾親族。

明正德十年(1515年),韋虎臣在廣東雷州大敗日本海盜,假倭及土匪自首者達3000余人。次年初,按朝廷征招,率部赴江西南康、贛州等地,配合王守仁平叛匪亂。同年夏,經(jīng)王守仁提議,朝廷令韋虎臣率1500名狼兵赴海南抗倭救急,并統(tǒng)領(lǐng)瓊州衛(wèi)所官軍,將萬州、瓊州、昌化倭寇逐一掃平。但在七月得勝班師途中,韋虎臣被奸臣借犒師之名,賜“御酒”毒害,時年21歲,而他父親犧牲時,也只有32歲。父子倆均是英年早逝。

韋虎臣曾作為王守仁麾下的一員猛將隨征,身經(jīng)數(shù)十仗,很得王守仁的欣賞。11年后,經(jīng)再度得到重用的王守仁親筆寫題本,實奏獲準,朝廷追謚韋虎臣為“武夷侯”,并從優(yōu)撫恤,將骸骨運回東蘭,厚葬于今東蘭太平那臘村。韋氏土司以享受奉訓大夫即五品之職獲一伯一侯封號的殊榮,是其他土司所望塵莫及的,可見朝廷對韋氏土司的嘉許。

狼兵征剿倭匪,在戰(zhàn)斗中展現(xiàn)的戰(zhàn)法深有章法。不管面對的敵人有多少,狼兵幾乎都是七八人一隊,有刀手,有盾牌手,攻防兼?zhèn)洌⒆Ψ捷^弱的一人,全力攻擊砍殺。

這種對敵戰(zhàn)法簡單而實用,故當時朝中許多官員向朝廷建議官軍練習土兵之法。御史徐栻倡議“于本處應募民兵中,擇其最驍勇者,各照狼兵、土兵法,編為隊伍,結(jié)為營陣,象其衣甲,演其技藝,習其勁捷,隨其動止飲食。以一教十,以十教百,推而上之”,認為“日漸月染,若與俱化,斯隱然示狼、土兵之長技在我,又足以分其勢,制其悍氣而資吾實用。積之月日,兩兵相為表里,無分主客,然后漸次查照發(fā)回,以遠客兵之害,省養(yǎng)兵之費,其或制客兵之要乎!”隨之有將領(lǐng)開始仿效土兵、狼兵的陣法操練官軍。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八月,抗倭名將戚繼光上《練兵議》:“衛(wèi)所缺訓練之兵。一時當事之臣悉從權(quán)宜之計,遠調(diào)湖廣、山東、河南等處狼兵土目…于是具呈督臣胡宗憲、撫臣阮鶚…誠得浙士三千親行訓練,比及三年,足堪御敵,可省客兵歲費數(shù)倍。”近代中國睜眼看世界的先驅(qū)、清人魏源認為:“譚綸、戚繼光之鴛鴦陣法,即土兵之法。”戚繼光依據(jù)狼兵等戰(zhàn)法研制出許多克制倭寇的獨門武器和陣法,編練成戚家軍,這些武器和陣法日后成為戚家軍克敵制勝的重要原因,揚名天下。

位于東蘭縣三石鎮(zhèn)納臘村的武夷侯公園

韋起云與瓦氏夫人率狼兵遠征

韋起云是韋虎臣長子,字葵軒,生于明正德九年(1514年)。父亡時,因他幼小染病,由叔父韋虎林代理州務,叔父成為第二十四任土司。接任土司前,韋虎林已隨哥哥韋虎臣到沿海抗倭。《王明陽全集》中記載有《分調(diào)土官韋虎林進剿事宜牌》令,要他“挑選驍勇慣戰(zhàn)精兵三四千名”,親率歸軍門指揮和參戰(zhàn);也有因韋虎林和那地土官羅廷鳳等“帶領(lǐng)兵夫,屯守日久,勞苦良多,即今歲暮天寒,豈無室家之念”而予慰勞等。

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十月,韋起云正式接掌東蘭土知州職,為第二十五任土司。

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倭寇犯浙江臺州,破黃巖,大掠象山、定海諸邑。七月,朝廷以都御史王杼巡視,不久改任他為巡撫。王杼以參將俞大猷、湯克寬為心腹,征狼、土諸兵及募溫、臺諸下邑桀黠少年,分隸諸將,布列瀕海各鎮(zhèn)堡,嚴督防御,浙江局勢得以穩(wěn)定。

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三月,倭患再次大舉侵犯江浙一帶,濱海數(shù)千里同時告警,朝廷令兵部尚書張經(jīng)指揮各路軍馬抗擊。張經(jīng)曾總督兩廣軍務,以廣西狼兵征剿過大藤峽瑤民起義,對狼兵的強悍戰(zhàn)力了解頗深,于七月奏請朝廷將貴州總兵白泫和廣西都司都指揮鄒繼芳任為游擊將軍,往田州、歸順、南丹、東蘭、那地調(diào)狼兵,各帥至浙直御倭。參將俞大猷寫給當時總督軍門張經(jīng)的揭帖也說:“倭賊矯悍,攻之洋中,我得上策,一被突入,陸路追戰(zhàn),兵無素練之律,賊懷必死之心,勝負之形斯判矣。今若調(diào)到各省之兵,如湖廣廣西土兵,雖不受教練,彼亦自有一家紀律,足以勝敵。”朝廷遂起調(diào)桂西諸土州狼兵出征。其中,田州狼兵4100人,女侍從40余人,戰(zhàn)馬450匹,由田州官婦瓦氏統(tǒng)土目鐘南、黃仁先行出發(fā),曾孫岑大壽、岑大祿隨征;歸順州862人,南丹州550人,那地州590人,東蘭州750人,由東蘭州土司韋起

云率領(lǐng),第二批出發(fā)。兩批狼兵總計6852人。狼兵一路風餐露宿,跋山涉水,歷時數(shù)月,于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初進抵抗倭前線。

瓦氏夫人雕像

瓦氏夫人領(lǐng)兵先至,欲速戰(zhàn),張經(jīng)不允,要待東蘭諸兵繼至,兵力占優(yōu)勢后才準許各部投入戰(zhàn)斗。巡視東南防倭事宜并祭奠海神的嚴嵩義子趙文華輕敵狂傲,以狼兵善戰(zhàn),擅自命令瓦氏夫人率狼兵出戰(zhàn)。三月下旬,小分隊的廣西狼兵在松江突然與200余名倭寇相遇,雖眾寡懸殊,狼兵毫不畏懼。《江南經(jīng)略》記述:狼兵“以二十人當賊二百人,為賊所困,力戰(zhàn)得出,殺賊五十余人,狼兵死六人,其間二人尤驍勇,賊至劉家行,單騎追之。自是狼兵少怯”。四月五日,瓦氏奉趙文華令帶兵到曹涇往探倭哨,陷入敵人的重重包圍,頭目鐘富、黃維等14人戰(zhàn)死。

駐閔行。瓦氏所率狼兵配屬副總兵俞大猷,為西路軍,屯金山衛(wèi)。歸順、思恩及東莞之兵則由參將湯克寬統(tǒng)轄,駐扎乍浦。3支隊伍成掎角之勢,相互呼應。當時東南沿海一帶流行民謠“俞龍戚虎,殺賊如土”,“俞”即指抗倭名將俞大猷,狼兵自此開始在他指揮下抗倭。

韋起云率領(lǐng)東蘭、那地、南丹狼兵1890人到達,歸游擊將軍鄒繼芳部,組成北路軍,待永順和保靖土兵開到,廣西狼兵等各路軍攜手進剿倭巢,在浙江展開系列戰(zhàn)斗。首先是盛墩之戰(zhàn)。倭寇在多處進占中受阻后,為期會于蘇州,在嘉善合兵,進至盛墩。知縣任環(huán)與知府林懋舉等率狼兵自北擊之,俞大猷率宣慰司彭翼南兵等自南擊之。狼兵不僅戰(zhàn)功突出,而且拒絕倭寇收買,明《籌海圖編》記載:“狼兵首其渠魁一人,賊氣阻,捐資于狼兵求脫,弗聽。東西皆阻水。官兵南北夾擊之,賊遂大敗,斬首三百余級。”盛墩因此更名為勝墩。倭寇回竄嘉興西南的石塘灣,被痛擊后,逃竄至西北的王江涇。明《殊域周咨錄》記載:“倭眾四千攻圍金山城,久據(jù)乍浦,尋擁至平望王江涇諸處。巡按御史胡宗憲督參將盧鏜、總兵俞大猷所統(tǒng)部卒及狼苗等兵大戰(zhàn)于百步橋,悉擒斬之,筑京觀。”王江涇戰(zhàn)斗斬倭首1900余級,焚溺死者甚眾。嘉興府城東六里處的雙溪橋,是總督府進出的必經(jīng)路橋,戰(zhàn)斗打響前,張經(jīng)調(diào)狼兵400余人前去死守,趕到時恰逢倭寇到達,雙方隨即開戰(zhàn)。明《倭變事略》曰,四月十一日,“倭由嘉善進犯嘉興,焚發(fā)雙溪橋。適狼兵至郡,郡侯令餉犒兵,狼兵即擊賊。一兵甫弱冠,獨奮身沖鋒,連殺七賊。兵眾乘勝追擊,斬獲數(shù)十,賊皆披靡棄舟走”。韋起云率狼兵與官軍乘勝追擊至陸涇壩,斬獲企圖乘船逃跑的日本海盜首級300余顆,燒毀海盜船30余艘。此為威震江南之王江涇大捷,又稱“石塘灣大捷”。《明世宗實錄》說:“自有倭患來,東南用兵…此其第一功云。”當?shù)貍餮裕骸爸T州兵惟東蘭為強,而土官韋起云者,沉勇可任。”

戰(zhàn)后,趙文華為了冒功,誣張經(jīng)“養(yǎng)寇損威,殃民糜餉”,將其殺害,俞大猷也被控擁兵觀望而受降職處分,將士寒心。又因明代對漢兵出征發(fā)安家、行糧兩項銀子,對土兵則只給行糧及每人每天一分二厘銀子,后勤保障不力,出現(xiàn)土兵對民間的劫掠,也引起各方非議。韋起云拒絕領(lǐng)取朝廷的一切封賞,告假班師回鄉(xiāng),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病逝。中國歷史上第一位抗倭女英雄瓦氏夫人,被朝廷封為“二品夫人”,因已有年歲,侄兒岑匡又戰(zhàn)死沙場,身心俱疲,積勞成疾,也告病返鄉(xiāng)。巧合的是,她與韋起云同年辭世。

受兵力、武器、環(huán)境等條件所限,狼兵打仗難免有敗。五月底,2000余名倭寇進攻江陰城,雙方攻防大戰(zhàn)打得天昏地暗。狼兵、官兵、義勇約1000人在城民的支持下,依仗城墻,輪番守城,倭寇始終無法將城攻下,退據(jù)城南外南閘,每天分小股人馬四處搶掠,百姓紛紛逃進城里。知縣錢鎳請求援兵不到,不顧敵眾我寡和兵備副使王崇古勸阻,以200名狼兵為前鋒,率領(lǐng)400余兵力出南城門,殺向倭寇。狼兵已接連苦戰(zhàn)多日,到九里灣時,“伏四起,狼兵悉奔”。

韋應龍兩次討伐倭寇奏奇功

韋應龍是韋起云長子,生于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與祖父一樣,他少年時就隨父出征上海金山衛(wèi)等地抗倭。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韋應龍接任東蘭土知州加武職四級服色。

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初,因群盜連歲為患,倭寇繼至,兩廣提督吳桂芳采納兵備副使方逢時的建議:調(diào)大兵先平倭寇,而后徐及山賊,“遂…調(diào)取狼兵三萬,分三將王詔、門崇文、湯克寬等分領(lǐng)之,而以總?cè)钟岽箝喽街苫葜缴竭M至海豐,與潮兵合勢進攻倭寇,大敗之,擒斬三千八百余級”。門崇文是廣西桂林中衛(wèi)人,任副將,后為參將。這次征調(diào)抗倭的廣西狼兵最多,包括東蘭土兵。

明嚴從簡《殊域周咨錄》記載,當年三月,倭賊屯潮之烏石,有3000余人。都閩范欽會同兩廣軍門吳桂芳、恭順侯吳繼爵督兵進剿。據(jù)袁慧著的《范欽平傳》記載:“總兵俞大猷移營,五鼓發(fā)兵,以福兵王詔、門崇文二參將下,兵分三大支而進,午時逼賊寨。賊率精銳出寨擺定,分兵來沖。福兵先與相持,半頃未決。俞大猷督后,急遣人斬哨長首級兩顆,遍行宜示。于是福兵奮勇先登,王、門二參將狼兵繼之,吶喊直奔賊中,大戰(zhàn)良久,一鼓破之。”俞大猷指揮各部,在粵東取得鄒堂之捷。

殘存倭寇逃到海豐縣城東九龍山時,俞大猷事先布置在此堵截的數(shù)千名廣西狼兵,由副總兵湯克寬率領(lǐng),已“恭候”多時。狼兵隊伍住在當?shù)禺屪宕逭铮刻焓睾蛟诔被蒹A道旁的山林中,待潰逃倭寇進人伏擊圈,在頭目帶領(lǐng)下,揮戈而起,殺向倭寇。時暴雨傾瀉而下,電閃雷鳴,倭寇到來時早已筋疲力盡,又遭早就憋足了勁的狼兵圍殺,“斬其梟帥三人”,倭寇被打得鬼哭狼嚎,昏頭轉(zhuǎn)向。倭酋乃令部分真倭斷后,自己率領(lǐng)200余名真倭及400余名從倭,逃入九龍峒的山林叢莽中,由潮惠驛道向潮州方向逃跑。在九龍山下以逸待勞守候的狼兵,配合俞家軍出其不意,與斷后倭寇展開殊死廝殺。殘倭散遁入山藪,官兵分道搜索,陸續(xù)擒斬倭寇662人,部分倭寇逃到潮州。九龍山之戰(zhàn),共擒斬倭寇1300余人,潰敗下海倭寇又被追斬1660余人。天遣人怒,殘余倭寇奪舟而遁,忽又起颶風,覆溺殆盡。

九龍山殲滅戰(zhàn)是俞大猷帶兵以來最重要的勝利,史稱“九龍山之捷”,因九龍山屬海豐縣境,故又稱“海豐大捷”。此戰(zhàn)之后,廣東倭患基本平息,俞大猷在碣石衛(wèi)城留下“萬世太平”的石刻。

參加九龍山前后戰(zhàn)斗的狼兵、土兵隊伍,是俞大猷在部署東征潮州之前的上年底,派王詔招收的廣西東蘭狼兵和四川土兵。俞大猷就狼兵的部署向吳桂芳建議:“狼兵只宜在海豐取路來揭陽,一則便會剿,一則阻賊去路。若發(fā)來潮陽則繞,猷已行王(詔)參將矣。”他就調(diào)東蘭等兵說:“合調(diào)東蘭等兵,偶與尊意相合,不知名公已籌及。”俞大猷謀劃將狼兵安置在惠州海豐,作為一支奇兵使用。

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因駐守的桂林城被古田農(nóng)民軍攻陷,韋應龍遭革職。明隆慶三年(1569年),他又奉調(diào)開赴廣東南海衛(wèi)(今東莞、大鵬一帶)抗倭。像先輩們一樣,韋應龍帶著3個弟弟及韋氏土司副將黃文光的4個孫子共赴沙場,未到1個月,斬獲倭首1000余級。兩廣軍門據(jù)實奏報,朝廷恢復其東蘭土知州加武職四級服色。明萬歷十六年(1588年),韋應龍病故,終年54歲,后被敕封為明威將軍。

韋氏一門四代五任土司衛(wèi)國抗倭,可歌可泣。東蘭人的愛國傳統(tǒng)和情懷傳承到現(xiàn)代,涌現(xiàn)出革命將領(lǐng)如上將韋國清、中將韋杰和覃健、少將覃士冕和韋祖珍等。他們在中國共產(chǎn)黨領(lǐng)導的中華民族波瀾壯闊的偉大抗日戰(zhàn)爭、解放戰(zhàn)爭中大顯身手,戰(zhàn)功赫赫,成為新中國耀眼的開國將領(lǐng)。

南丹土司與那地土司等的抗倭

據(jù)明《土官用兵議》記載,當時慶遠三土州各有精兵近萬。除韋氏一門四代土司,瓦氏之后的田州及南丹、那地土司狼兵等,也不止一次參加遠征抗倭。

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隨瓦氏和韋起云征剿倭寇的南丹、那地、田州三土司,在韋起云與瓦氏率部回鄉(xiāng)3年多后,于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又由也是世襲的頭目率領(lǐng),參與明朝的抗倭剿倭。

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底,一股倭寇侵入廣東惠來縣磚頭、崎石等地,右副都御史范欽“即飭廣東嶺道親詣該處,會同巡視海道副使林懋舉、都指揮孫敖、惠潮守備于憲,各督發(fā)原調(diào)田州報效狼兵黃真等,及揭陽、程鄉(xiāng)兩縣精勇鄉(xiāng)夫,相機設法捕剿;仍咨兩廣軍門調(diào)發(fā)南丹、東蘭等士兵前去策應,且為風汛之備”。《殊域周咨錄》載:“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二月,倭寇犯饒平,流入漳州等處。督闔范欽遣都指揮孫敖會兩廣兵進剿,親率狼兵及千戶張春等,二次斬級七十七顆,生擒九名,奪回被虜官民人口一百八十名,牛馬二百二十余頭匹。”這是田州狼兵第二次出征剿寇的歷史記錄。

十月,倭寇船2艘,300余人,從廣東潮陽海口燒船登岸,侵掠潮陽縣,參將鐘坤秀等率官兵防截。倭寇不斷聚集。明《廣東通志》載:“秋八月,遣官軍及那地等州狼兵往剿德慶、高要等州縣。”“是年,調(diào)廣西那地等州狼兵往潮州協(xié)剿倭寇。”鐘坤秀調(diào)南丹州官族莫善目兵1900余人,指揮陳鶚領(lǐng)田州報效官族黃真目兵1000人,于饒平險要茅山分水立二營防線,并令募兵500人、圍操打手300人守協(xié),由指揮馮良佐統(tǒng)領(lǐng)。由鐘坤秀指揮狼兵,概因他是廣西宜山籍的武進士。倭寇攻不下潮陽城,肆掠鳳山、錢岡諸村而去。

十一月庚午,倭寇千余人會同廣東潮州海寇商人許朝光等攻海門所城,官軍用銑箭擊死倭賊甚多。倭賊300余徒駕船突入牛田洋,登岸打劫錢岡等處鄉(xiāng)村,范欽奏議道:“通判翁蘿鯉督發(fā)鎮(zhèn)撫等官,協(xié)同南丹州目兵莫善前去攻剿。”莫善率目兵與水哨指揮孫敏水陸并進,追至石牌澳,又擊敗之。倭賊遁還,從饒平分水關(guān)進攻黃崗鎮(zhèn),屯于南洋灣,指揮馮良佐、土目莫善等率兵分為二哨夾擊,大破其眾。倭寇仗馬驢等搶船而奔,聚于辟望港,官兵追至楓洋對岸。倭寇掠侵揭陽縣棉湖寨,軍門發(fā)目兵500余人截捕,越10日,賊出揭陽蓬州都外沙村焚掠,官軍、目兵、鄉(xiāng)夫共斬獲寇賊并奸細67人。賊節(jié)節(jié)敗退,只得自棉湖寨突往蘆清嘗。

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春,倭寇2萬多人侵擾潮州各地,朝廷急調(diào)各土兵與狼兵4.5萬人,為抗倭中征用土兵、狼兵最多的一次。明代著名地理學家、旅行家徐霞客在游記中提到,倭寇進犯到他家鄉(xiāng)江蘇江陰時,廣西永定、永順的土司也應朝廷征召,派狼兵前往剿倭:“嘉靖間調(diào)二土司至吾鄉(xiāng)剿倭者,所云狼兵是也。”

客籍他鄉(xiāng)的一批抗倭英雄

廣西明代抗倭除桂西土司和狼兵以及在官軍中為將的鐘坤秀、門崇文之外,廣西籍載入史冊的抗倭英雄,還有在東南沿海的羅拱辰、羅向辰、唐一岑、陳文明、夏汝礪、鄧繼科與御史曹學程等多名官吏和壯士李安。

一、松陽知縣羅拱辰和福清知縣羅向辰兄弟雙雄抗倭

羅拱辰是馬平縣(今柳州市)人,舉人,一度與韋虎臣、瓦氏夫人聯(lián)手抗倭,而且長期在東南沿海抗倭一線,是明代廣西籍抗倭時間最長、功績最顯赫的地方官員。明清的《明通鑒》《國榷》《明紀》《嘉靖東南平倭通錄》《全邊記略》《上海縣志》《松江府志》《吳淞甲乙寇變志》《滬城備考》等,均有記載,稱他“其后卒官,吏民惜之”。

羅拱辰有膽力,善弓馬,尤精于標槍,數(shù)十步之外擊無不中,原發(fā)解為吳川縣學教諭,因率兵殲寇,升松陽縣知縣。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倭寇長驅(qū)至嘉興城外,官兵在孟家堰御賊,損失慘重。一股倭寇進犯海寧,僧兵也與戰(zhàn),不敵,多死于赭山下。其時官吏多不知兵,唯羅拱辰嫻于武藝,挾悍勇家丁數(shù)十人自衛(wèi),后調(diào)守浙東西諸處,所在皆有功。浙江最早雇募的兵就是羅拱辰督率的處州兵。

松江是明代倭亂的重災區(qū)。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四月,倭寇攻破紹興臨山衛(wèi)后西進,羅拱辰立即督處州兵奮力抵御,殺敵一批。倭寇從海上逃離,又被俞大猷截擊,“斬首六十九級”。這是麗水歷史上反侵略戰(zhàn)爭的首捷。其后,倭寇于五月攻打乍浦所,羅拱辰奉命前往增援,倭寇被迫丟棄所掠財物,夜逃金山。倭進犯余姚,當?shù)烙职l(fā)文令其往援。當年夏,參將湯克寬移守金山,因以羅拱辰來代,權(quán)攝把總,兼統(tǒng)主客兵。他立營教場,分軍設伏于外,又于沖要掘坑塹自固,親與倭戰(zhàn),多斬馘功。

抗倭中因時間急迫,不能按時做飯,羅拱辰令伙夫烙餅卷以各種蔬菜,行軍時充饑。其時正好是端午節(jié)前后,松陽的老百姓為了紀念羅拱辰,每年端午節(jié)都吃這種薄餅,一直延續(xù)至今。

倭寇入侵,肆意橫行,溫、臺、寧、紹、杭、嘉、蘇、湖、揚、淮十郡各州、縣、衛(wèi)、所,被其攻焚者凡二十余。官員多有棄民眾、城池于不顧,望風而逃。羅拱辰因積極抗御強敵,“能以孤軍當勁敵”,升任浙江按察司僉事。

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春,廣西狼兵到達,羅拱辰與家鄉(xiāng)狼兵聯(lián)手作戰(zhàn)。倭寇千余人竄乍浦、澈浦后,沿海塘占石墩,侵袁花,所經(jīng)之處殺掠甚慘。據(jù)明《海昌外志》記載,督撫王伃,繳僉事羅拱辰、參將盧鏜、都指揮周應禎領(lǐng)兵來援,在海寧與倭寇戰(zhàn)于石墩,斃傷倭數(shù)百,但狼兵傷百人。俞大猷和羅拱辰等卻被奸人借機陷害,受奪俸、停俸戴罪殺賊和降級處罰,羅拱辰改任寧紹臺三府兵備。

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夏,倭寇大舉進攻上海縣,羅拱辰奉命馳援,事后調(diào)任海防同知。上海縣的城垣是此前上一年因倭亂而匆忙修建,羅拱辰到任后,增筑城門上的敵樓,環(huán)濠溝加高土墻,在要害處加建高臺層樓。羅拱辰相當有軍事造詣,著有《戰(zhàn)守二議》,收錄于《籌海圖編》,是抗倭斗爭的重要文獻,其中提及的手牌是當時步兵用輕型盾,明《武編前集》引其《牌論》作說明。

明萬歷元年(1573年),針對海寇頻繁竊據(jù)南澳的局面,任漳州府海防同知的羅拱辰受命赴南澳踏勘,并“議設參將一員,同兵屯扎,筑城三座…互相聯(lián)絡。立墩臺瞭望,調(diào)兵哨守,有田三處,約五萬畝,召軍民給牛耕種,可以扼寇盜之險,而免輸將之勞,計畫甚周”。這對明代官方出屯南澳發(fā)揮了積極作用。民國《南澳縣志》記載:“雖有師船防守,以無城堡難資控制,兩省當事題準,建二城于澳境…委拱辰董其役,拱辰規(guī)劃監(jiān)筑,城成,而澳防鞏固。”

明隆慶四年(1570年),羅拱辰任漳南府同知。他加強了漳州懸鐘古城城防,戚繼光、俞大猷都曾屯兵城內(nèi);設計和營建了迄今仍為漳州歷史文化名城象征的威鎮(zhèn)閣。漳人皆稱“羅公非獨廉且能也,倕工般巧,若天授焉”。羅拱辰并修建了云霄縣的云霄城,為清初保靖縣土司彭鼎夫婦墓志撰文。他多才多藝,征戰(zhàn)中在多地留下詩文,存至今日;后升任云南僉事。

與羅拱辰同時期的,還有他的兄弟羅向辰,也是舉人出身,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出任福建省福清知縣。前任知縣急于成功,棄險于城外,未把縣城西面的山嶺圈于城內(nèi),當年四月被倭寇借此攻入縣城,放火燒掉縣衙,原知縣被免。羅向辰到職,即率所部積極備戰(zhàn)。倭寇復又來襲,縣城城墻因此被毀數(shù)十丈,羅向辰率眾在一夜之間豎立木柵、補葺完畢。倭寇驚駭,多次攻擊未能得逞。當?shù)毓偌澝癖姼心畈灰眩Q歷任有功德于福清的知縣中,羅向辰居第一。年底羅向辰修復城池,把北面城墻增高4尺(1尺約等于0.33米),又造敵臺3座,同時深挖護城河,深、廣各2丈(1丈約等于3.33米),砍伐樹木作為木柵欄放于城郊。此后陰雨雖不斷,但城池隨崩隨砌,倭寇終無法攻破。之前,羅向辰因抨擊時弊,被貶任湖北省京山知縣。他為官清廉,體恤民情,時逢京山三年大旱,朝廷下?lián)艿馁c災銀兩被前任知縣據(jù)為己有,百姓苦不堪言,羅向辰不惜身家性命巧妙追贓。為警示后人,他立戒石銘碑,刻文于縣府甬壁,其箴文為:“爾俸爾祿,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難欺。”對官員起到很好的警策教化作用。畢竟是好官難得,羅向辰萬歷年間升任云南省布政司左參議。后來,“黃體漢書”戒石銘碑文傳入日本,1749年被日本二本松藩主刻在當?shù)氐囊粔K巨石上,為官者必誦之記之;至當代,得知此銘源于中國京山,二本松市與京山市結(jié)為友好城市。

二、崇明知縣唐一岑抗倭與抓發(fā)展并舉

唐一岑,字惟高,廣西臨桂人,舉人。他文武雙全,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底赴崇明任知縣。

崇明位于長江口北岸,四面環(huán)海,地處江海前沿,像出頭椽子,每次倭寇來必先進犯此地。其外控夷島,內(nèi)蔽蘇松,但唐一岑到任時,守軍僅有兩個千戶守御所,共2240名官兵,且由于兵制積弊,實際官兵不足半數(shù),水師艦船也僅有兩艘哨船。千戶所自從正官升任南匯衛(wèi)所指揮后,一直缺位,實際兵事由副千戶高才、翟欽等掌控。

唐一岑初來乍到,事情千頭萬緒,但他審時度勢,確定防御倭寇入侵為當務之急,立即部署守御所募兵補員。因崇明各沙島之間隔海較遠,不利于援救,他又讓各沙島自建民兵,開展團練,與官軍共守家園。兩副千戶消極備戰(zhàn),而且借募兵補員之機培植親信,暗中盡招不逞之徒,為協(xié)守城防,唐一岑親自到各地招募義勇鄉(xiāng)兵200名,日訓夜練。

三沙舊縣城因海潮災害,東門之北的東墻、北墻全坍,東北角僅以木柵欄代替城墻。太倉州知熊桴和前任知縣尹轍,選址于平洋沙遷建新縣城。城建僅完成部分土基和縣署用房時,尹轍因母親去世,辭官回家守孝,唐一岑繼任。

春夏之際是倭患高發(fā)時期,唐一岑決定搶建新縣城。因朝廷不撥城建錢款,崇明又無制磚工業(yè),唐一岑便沿襲傳統(tǒng),以泥代磚,建造泥城。但高才、翟欽糾集的一批地主土豪因兼并土地,私吞漲田,在平洋沙擁有不少隱占的私田,搬遷新縣城觸犯了他們的私利,便借口建城勞民傷財,竭力阻撓。

唐一岑像

唐一岑在幕僚的支持下打擊了一批地主土豪。高才和翟欽為逃避懲罰,自導自演了一出負荊自首的鬧劇,主動交出不法隱田和貪污軍款,并轉(zhuǎn)為支持搬遷。在大敵當前的局勢下,唐一岑以團結(jié)為重,繼續(xù)讓兩人掌軍,同時率領(lǐng)軍民掘泥挖壕,夯基筑墻,壘堞建垛,于閏三月中旬倭寇大規(guī)模進犯前,建成新縣城。新縣城鋪商利市,護境保民,初步建成后民心大振,萬眾歡欣。唐一岑同時打擊社會非法組織,令夫人傳授推廣家鄉(xiāng)苗郡的織布技術(shù)。

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五月三日,在勝墩被狼兵等擊敗的倭寇竄至崇明,偷襲縣城東南的水門,被擊退,又于夜間進攻縣城東北角。因新城未固,四面環(huán)海,遠地的泛兵都觀望,未來增援,且高才通敵,暗放倭寇入城并做向?qū)В埔会受娛颗c倭寇進行巷戰(zhàn),手刃數(shù)敵后,負重傷戰(zhàn)死街上。倭寇大批入城,燒毀縣署及附近民房。民兵義憤填膺,誓為唐一岑報仇,與倭寇展開血戰(zhàn),斬其200余人。倭寇逃竄,縣城很快收復。

為表彰唐一岑的功績,嘉靖皇帝追封他為光祿少卿,賜謚號“愍忠”,立祠祭祀,同時附祭唐夫人,封蔭為國子生。唐一岑率領(lǐng)軍民抗倭斗爭,奠定了崇明成為抗倭前沿的地位。崇明水師隨后重建,朝廷撥銀4萬兩修建崇明縣城史上的第一座磚城。《明史》列傳等多處和《天下郡國利病書》以及萬歷本《廣西通志》等,均收錄了唐一岑的抗倭事跡。其墓現(xiàn)為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

三、松溪縣丞陳文明危難之時挺身而出勇抗倭

陳文明,桂平城廂人,生于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嘉靖末年中舉,攻讀于太學后,旋任福建省松溪縣丞。

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冬十二月,一股上千人的倭寇從溫州登陸,一路打家劫舍,大肆殺戮,不到20天時間便攻破福安、壽寧、政和3個縣,逼臨松溪。其時,參將戚繼光的平倭隊伍已離閩返浙,福建地方官吏及統(tǒng)兵將領(lǐng)多是貪生怕死、平庸無能之輩,松溪被困數(shù)天,竟無一兵一卒前來救援。倭寇已在閩東北連續(xù)屠城好幾座,而松溪只是個全縣人口不超過3萬的彈丸小縣,縣令王賓畏怯,寫信求和。陳文明挺身而出,自愿承擔指揮抗倭守城的任務。明人魏濬在以廣西史事為主的筆記著作《西事珥》中,有一篇《陳丞公全城跡略》,記載了陳文明的抗倭英勇事跡。清康熙版《松溪縣志》也記載:“縣丞陳文明心雄氣壯,總督八門,能振士氣,攻守得宜,揮霍曉兵。”

陳文明召集城中士紳議定守城方案,把全城守兵和精壯百姓集中起來分守城郭,自己坐鎮(zhèn)無護城河的城北險區(qū)指揮,與倭寇展開對戰(zhàn),初戰(zhàn)“乃以間出兵數(shù)與賊戰(zhàn),殺傷兩相當”。倭寇以鳥銑向城上射擊,火力密集,威脅頗大,陳文明毫無怯意,督率士兵報以強毒矢,居高臨下,射死不少敵人。相持數(shù)日后,倭寇多次攻城失敗,屢遭重創(chuàng),佯言設宴求和,爾后撤退。陳文明氣憤地說:“堂堂天朝命吏,豈有與奴賊會宴之理!”面對倭寇“刳其肝生吃”的威脅恐嚇,他毫無畏懼地說:“是欲屠吾城。藉令不幸如政和丞,為賊所蠻肉,亦分也,誓必死。”他義無反顧繼續(xù)募集鄉(xiāng)兵,加強防備,誓與倭寇拼殺到底。

倭寇加緊制作云梯,再次強行攻城。城上守軍英勇抵抗,紛紛把竹木亂石擲下,倭寇云車不能靠近城墻。倭寇又操縱云梯,揮舞大刀蜂擁而上,城上守軍一時不知所措,膽小的往后退縮。陳文明握刀上前,大喝道:“誰敢后退,格殺勿論!”帶頭的勇士張德向敵人沖去,將上城之敵砍落多人,倭寇不支潰退。陳文明派人在民間收集油燈數(shù)千盞,交戰(zhàn)時點燃,投擲到倭寇云車上,云車著火,倭寇死傷甚眾,進攻又被挫敗。幾天后,倭寇在鳥銑火力掩護下,用云梯又一次攻城。陳文明“令煮糞池以待,使人灼而潑之”,“賊皆潰爛,墜自相壓”,后又使“炮石亂下”,倭寇及云梯俱焚毀,再次敗下陣來。倭寇對縣城久攻未下,陳文明又令義士偷襲倭營,至次年正月十五日,倭兵大潰,拔營遁去。

陳文明等固守松溪40余天,犧牲軍民100余人,但全城百姓得以保全性命,取得了明代對抗倭寇少見的以少勝多戰(zhàn)例。松溪抗倭勝利,阻止了倭寇長驅(qū)直入,避免了福建省更多地方遭難。時人評論說:“公(文明)功不在松,在閩也。”陳文明以功升廣東瓊州府感恩縣令,到職不久,因子幼辭官歸鄉(xiāng),幾年后病逝。他為人低調(diào),對自己的抗倭壯舉沒有外傳,及至卒后50余年,松溪人魏濬任廣西省提學僉事,來桂督學提起,家鄉(xiāng)人始知他的抗倭功績。

四、福建南安知縣夏汝礪固城抗倭立功勛

夏汝礪,籍貫廣西融縣(1952年撤銷,今屬融安縣和融水苗族自治縣),舉人,奉派福建南平任縣學教諭。后來的大清官海瑞恰好也是在南平教諭之位開啟仕途傳奇。夏汝礪后來調(diào)任浙江於潛縣教諭,湖廣景陵縣、通城縣和廣東仁化縣知縣,均留下好政聲,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出任福建南安知縣。該縣舊無縣城墻,倭寇屢次侵擾,他到任前一年該縣就曾被倭寇攻陷,前知縣因守備不力被革職。為抵御倭寇,夏汝礪采用“計田出值、計丁出夫”的辦法,用一年九個月的時間甃石為城,稱豐州城,福建至今有“先有豐州,后有泉州”之說。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四月,倭寇攻郡城,夏汝礪率軍以石拒之。倭寇散據(jù)鄉(xiāng)村,農(nóng)不能耕,米價高漲,夏汝礪發(fā)倉捐帑,多方買進糧食以濟。因此,他活著時就被百姓在唐愛的祠中塑像奉祀。夏汝礪因功擢福寧州知州。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戚繼光入閩蕩寇。八月,夏汝礪組織州、縣密切配合戚家軍作戰(zhàn),于寧德橫嶼一役斃敵2600余人,生擒90余人,解救被擄百姓3700余人。此后連戰(zhàn)皆捷,經(jīng)3年苦戰(zhàn),倭患終告平息。其事跡在南平、於潛、景陵、通城、霞浦、柳州諸縣志,以及《泉州府志》《寧德地區(qū)志》《廣西通志》均有記載。

五、壯士李安高強武藝沖鋒在前以身殉國

據(jù)《粵西文載》記載,抗倭壯士李安,富川人,常熟縣簿李昭宗的養(yǎng)子,素驍勇。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春,倭奴焚掠松江、太倉。李安時時欲赴斗,養(yǎng)父制止他:“逾境殺賊,非吾職也。”冬十月,賊航海犯常熟,直抵福山鎮(zhèn)。賊頑的分隊逼尚野,離縣治僅八九里,城中騷動。知縣奉命率民兵抵抗,以李昭宗為前鋒,李安隨從。李昭宗對李安說:“第先往,以毒箭潛布路口,激之使來,來且佯奔,俟機發(fā)自中也。”李安笑著回答:“箭不須布,吾執(zhí)此而后朝食也。”他與一名同事躍馬而前,遇倭賊7人正劫民舍。李安隔江罵道:“賊出就吾刀!”一寇賊超距而來,李安彎弩射去,寇賊應弦而斃。又兩人馳刺李安,李安連連揮刀,斷其手足而斃。余賊4人見勢不妙,合力圍擊李安,交戰(zhàn)中,李安盾牌忽裂,且跌倒泥渣中,被倭寇殺害。因他先斃的一人是倭寇酋長,力大技高,倭賊因此喪氣,當夜逃竄,背后嘖嘖稱嘆李安:“好漢好漢!”李安時年24歲,尚未婚配。這位廣西青年以自己的英勇與武藝,逼迫倭寇遁去,保全了縣邑。

六、廣東惠州府推官鄧繼科以抗倭功升同知

據(jù)《四庫提要著錄叢書·集部》記載,鄧繼科,號瑩臺,廣西宣化縣(治所在今南寧市)人,舉人。任廣東惠州府推官時,該府常受倭寇騷擾,他因退倭有功,擢升為云南府同知,天啟年間(1621一1627年),祀鄉(xiāng)賢。

七、“強項御史”曹學程冒死主張援朝抗倭

曹學程,廣西全州人,20歲即中進士,在湖北石首和浙江海寧任知縣期間,修水利,開荒田,減徭役,興學校。明萬歷十八年(1590年),曹學程在海寧積極組織力量抵御沿海的倭寇,因政績卓著,被提拔為廣東道御史。明萬歷二十年(1592年)五月,日本侵略朝鮮。朝鮮國王向明朝求援,神宗朱翊采納主戰(zhàn)派意見,出兵朝鮮;后偏信主和派之言,撤兵議和。時任御史的曹學程得知此事,即向皇帝呈奏《諫封倭疏》,主張警惕日本的狼子野心,堅決抗倭,反對妥協(xié)和東封,被神宗怒而逮捕下獄等候處斬,被關(guān)押了10年。其子曹正儒3次刺血上書,愿以身代不許。在太后等勸說下,神宗終于釋放曹學程,謫守湖廣寧遠衛(wèi)。因在牢中備受折磨,曹學程出獄后僅兩年便去世。明熹宗念他孤忠,贈太仆寺少卿。記載曹學程的史書較多,后人稱他“節(jié)炳如丹”。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久久国产精品嫖妓| 波多野结衣无码AV在线| 亚州AV秘 一区二区三区| 麻豆国产精品一二三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性| 一区二区午夜| 国产美女无遮挡免费视频| 高潮爽到爆的喷水女主播视频| 国产精品视频白浆免费视频| 日韩无码视频播放| 色婷婷成人网| 国产麻豆精品手机在线观看| 在线a视频免费观看| 国产三级国产精品国产普男人 | 日韩国产黄色网站| 国产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桃花视频| 国产高颜值露脸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尤物在线| 国产精品99在线观看| 巨熟乳波霸若妻中文观看免费| 在线免费看黄的网站| 国产免费观看av大片的网站| 国产成人免费视频精品一区二区| 国产剧情无码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H片无码不卡在线视频| 国产日韩欧美在线播放| 久久伊人操| 亚洲欧美在线精品一区二区| 欧美精品三级在线| 国产91透明丝袜美腿在线| 国产高潮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三级av及在线观看| 国产91丝袜| 亚洲成aⅴ人片在线影院八| 伊人福利视频| 网久久综合| 五月天天天色| 国产亚洲欧美日韩在线观看一区二区| 日本一区二区不卡视频| 日本少妇又色又爽又高潮| 91蝌蚪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亚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 69精品在线观看| 爽爽影院十八禁在线观看| 国产高清在线丝袜精品一区| 欧美日本在线观看| 青青草原国产精品啪啪视频| 亚洲中文字幕23页在线| 国产剧情国内精品原创| 日韩精品亚洲人旧成在线| AV不卡国产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自拍区在线观看| 国产亚洲欧美在线人成aaaa| 四虎国产精品永久在线网址| 热九九精品| 国产喷水视频| 亚洲Av激情网五月天| 国产精品熟女亚洲AV麻豆| 国产丰满大乳无码免费播放| 女同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亚洲精选高清无码| 国产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优播 | 91精品国产丝袜| 日本一区二区不卡视频| 97精品国产高清久久久久蜜芽| 国产中文一区a级毛片视频| 国产一级在线播放| 日韩黄色大片免费看| 美女啪啪无遮挡| 久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日韩| 亚洲香蕉在线| 亚洲人成影院在线观看| 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电影| 欧美三级视频在线播放| 在线中文字幕网| www亚洲精品| 最新午夜男女福利片视频| 国产成人亚洲精品无码电影| 国产办公室秘书无码精品| 欧美亚洲一二三区| 国产免费羞羞视频| 日韩免费中文字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