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258.6 [文獻標志碼]B[文章編號]1005-6041(2025)02-0044-05
1引言
世界經濟論壇(WorldEconomicForum)在2020年1月發布《未來學校:為第四次工業革命定義新的教育模式》報告,提出“教育4.0”全球框架中的八個關鍵特征;在2022年5月發布《推動“教育4.0”全球框架:投資未來學習,實現以人為中心的復蘇》,從教育經濟學的視角對教育4.0的投資回報進行分析,并提出行動建議。世界經濟論壇發布的來自美國、英國、加拿大、芬蘭等國家16所未來學校的典型案例顯示,未來教育的主要趨勢表現為:個性化教育、跨學科融合、創新能力培養、信息化與數字化、人工智能應用、實踐導向、全球視野、終身學習等;教育過程由“傳遞知識”走向“發展心智”,“知本”教育走向“創新”實踐,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學習;教學方式轉向“線上 + 線下”的混合式教學,學校形態向“實體學校 + 學習組織 + 虛擬社群 + 其他”相結合的復合形式轉變;評價體系將會體現“學力”重于“學歷”“能力”高于“文憑”的多元機制。“教育4.0”是與第四次工業革命相適應的新型教育模式,旨在培養適應未來生產力發展需求的高素質創新型人才。
2未來學習中心建設初衷與構想
著眼于當前國際教育4.0的發展趨勢以及社會創新人才的急切需求,我國高等學校迫切需要利用新技術、新理念重塑未來學校形態。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2022年11月發布《中國未來學校創新計劃3.0?? ,教育部高教司在2023年工作要點中提出探索推進“未來學習中心”試點建設,要求發揮高校圖書館優勢,整合學校各類學習資源,利用新一代信息技術,打造支撐學習方式變革的新型基層學習組織。
對照教育部高教司的建設初衷,業內專家學者對未來學習中心具體建設構想各有側重與期待。例如教育部副部長吳巖[1]曾指出,通過文獻資源整合、空間流程再造,構建智慧學習空間,鼓勵探索團隊式、協作式、主題式學習,把圖書館建成信息服務中心、學生學習中心、教學支持中心;清華大學圖書館張秋2認為,將先進的網絡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相結合,硬件與軟件并重,實現教學、管理和服務“智能化”,營造師生互動、生生互動、有溫度的精神空間;上海交通大學圖書館徐璟等[3認為,建設的核心要點主要體現在沉浸式閱讀促進用戶深度學習、多元化體驗滿足用戶全方位感知、交互性虛擬現實推動新技術持續迭代;中國科技大學圖書館樊亞芳[4認為,主要包括教學支持空間、學習支持空間和創新支持空間三種類型的空間。
未來學習中心是高校圖書館順應時代發展需求,積極應對、推進、引領學習方式變革的一種主動探索。高校圖書館要充分利用新技術,把圖書館的空間、資源與用戶有機地整合在一起。通過全域智能的新基建、聯通開放的新空間、智慧精準的新服務、聯動共建的新機制等四個維度建設其外部的學習環境生態;通過以人為本的包容理念、開放平等的共生關系、科學探索的創新精神、濟國利民的人文情懷等四個方面構建其內在的人文生態。由外而內構建一個以未來學習特性為導向的開放、智能、包容、多元、終身的教育新生態,從學習者核心素養視角出發,尊重個性發展,培養創新能力,實現個性化和終身性學習的價值回歸。
3未來學習中心外部學習環境生態建設
高校圖書館應將“技術 + 空間 + 資源 + 平臺 + 服務”五大要素融合融通。在學習生態建設方面,須聚焦新型基礎設施升級,打造滿足多元需求的新基建;推動數字平臺互融互通,創設支持學習變革的新空間;促進管理服務模式創新,提供面向未來學習的新服務;強化基層組織聯動協同,探索構建融合共享的新機制[5]。圖書館全域性基礎建設是未來學習中心提能增效的底座,互聯空間重塑混融是延伸學習觸角廣度的條件,創新的智慧服務是未來學習中心精細化工作的重要形式,基層聯動共建機制是未來學習中心長效化運行的保障。
3.1提升全域動態、智能融合的新基建生態
2021年9月22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十四五”時期科學布局和推進建設以信息網絡為基礎、技術創新為驅動的新型基礎設施[6。圖書館利用現代新技術,創新發展圖書館的新網絡、新平臺、新資源、新場景以及新應用、新安全,是時代發展和社會需求推動下的必要之舉。
在新網絡建設中,圖書館要充分利用國家公共通信資源,加大對5G、物聯網、ZigBee、LoRa等一批新興網絡技術的應用,建設更高質量的通信網絡基礎設施,推動現有基礎設施向泛在、智聯、高速、全域等方向不斷升級;在新平臺建設中,借助云計算中心、邊緣計算中心、數據分析平臺等,建設圖書館數據中臺、業務中臺、知識中臺的“互聯網 + 圖書館”
新型數據中心;在新資源建設中,通過數據采集與存儲、云計算、可視化技術、知識發現等技術,對圖書、期刊、數據庫等資源進行有效融合。同時,借助“ AI+ 數字閱讀”將文獻資源類型拓展到圖像、音視頻、3D模型等多媒體介質,推動圖書館文獻進行數字化、立體化、多元化呈現;在新場景建設中,借助人工智能、大數據、虛擬現實等新技術,創設情境化學習環境,打造虛實融合、開放協同、智能個性、沉浸休閑的多模態環境,支持生活化、活動化、游戲化的學習場景;在新應用建設中,完善提升“紙電一體化”的資源體系、“互聯網 + 圖書館”新型數據中心,拓展圖書館在教育多元發展、科研信息咨詢、學習共享交流、研學研修創新、政策決策評估等方面的服務;在新安全建設中,嵌人高清視頻監控、行為識別、圖像算法跟蹤、智能分析等技術,加強圖書館智能算力基礎設施,通過數據分析整合安全防范點,提升圖書館資源有序流通和安全運營效率。全域動態、智能融合的新基建生態,使圖書館的資源設備、知識流與用戶流之間的平滑對接,有效融合,契合未來圖書館數字化、知識化、智慧化的需求,有助于平衡智能升級與讀者需求的關系,讓圖書館服務提質增效。
3.2打造互通互聯、開放協同的新空間生態
未來教育4.0時代,鼓勵個性化學習、體驗性學習、沉浸式學習、項目式學習,學習場景呈現生活化、活動化、游戲化等特點。圖書館需要對實體空間進行改造重塑,對線上虛擬空間以及虛實融合空間進行拓展建設,對外延性社會空間進行延伸,讓學習呈現多樣式、多空間、多事件的聯動狀態。在實體特色空間建設方面,圖書館在保留傳統文化空間基礎上,還要建設新型特色空間,提供滿足個性化需求的朗誦導讀區、作品展覽區、影音視聽區、交流研討區、放松休閑區等。在空間形態上,以導學、助學、促學為目的,重建圖書館的空間形態,將平面藝術、電子屏幕、現代裝置乃至園林景觀引入圖書館,實現閱讀、沉思、發表、碰撞、展陳、熏陶為一體的特色場域。在空間功能拓展上,建設智慧教學復合空間,支持教學視頻庫建設、慕課與微課錄制、教學演示、觀摩研訓、課堂分析與檢測等;建設綜合創客空間,支持師生知識創新、文化創意、科技創造等活動,如有些高校圖書館創辦VR創作室、3D打印室、3C創客空間、媒體實驗室、數字創制室、創意活動室、制造實驗室等,
助力學生知識轉化。
在線上虛擬空間以及虛實融合空間建設方面,圖書館將智能設備、知識數據與用戶集合融通,構建3D漫游館、虛擬VR空間、數字體驗空間、混合式泛在課堂空間、線上研討空間、閱讀社交空間等,打造虛實結合、交互融通、體驗沉浸式的無障礙學習環境。例如,咪咕元宇宙書房集合“內容 + 科技 + 融合創新”三大要素,打通讀者、內容與文化場景的連接,打造“看、聽、讀、購、玩\"五大體驗,構建“觸手可及”的超級閱讀空間。虛實空間重塑,進一步打破了學習活動的時空限制,讓圖書館從“書的空間”螺旋上升到“書、人、景、場”互聯融通的場所,形成混融交互、開放多元、協同共生的新空間生態。
3.3創新智慧化、精準化的新服務生態
圖書館在智能技術支撐下,基于用戶行為不斷優化服務流程,在閱讀推廣、信息支持、個性化體驗、沉浸式交互、人性化管理等方面,構建數字化、智能化的新服務體系,推進建設精準化、扁平化和人性化的服務生態。在閱讀推廣服務中,圖書館大數據平臺采用數據可視化技術,將館藏資源數據、讀者數據、服務數據進行可視化展示,包括館藏資源總量、新書熱門書、入館人數、用戶畫像、區域客流數據、圖書流通數據等,更好地揭示閱讀資源與服務數據。在未來的閱讀市場,針對不同讀者需求,AI有望提供更加個性化的內容服務,如基于用戶偏好的智能推薦、基于內容相關的信息推薦、基于社交屬性的社群推薦。在閱讀過程中,借助AI技術實現信息提煉、文本分析、實時回答與翻譯等功能。在圖書資源推介上,利用一站式圖書漫游中心,實現名師導學、新書導讀、主題研讀、讀者薦購等功能。
在信息支持服務中,學科館員嵌入知識合成研究團隊,利用物聯網技術搭建智慧知識服務體系,提供文獻源選擇、文獻檢索分析、數據評價、數據合成等服務,提供數據分析與數字評判,培養用戶信息增值與學術產出的能力。在圖書館元宇宙空間,讀者可以創建自己的數字人形象,并在線與其他讀者、館員、專家交流互動,讓虛擬人擁有自主學習能力,從而推動推動實體人與虛擬人智慧交互與信息傳遞[8]。借用現代社交媒介,構建以讀者為中心的動態交互式知識服務平臺,將圖書館的知識信息服務進行共享和外延。
在人性化管理服務中,構建基于微服務架構的數據中臺,對圖書館各要素全面感知、廣泛互聯、深度融合與可視化管理。例如,智能書架可為讀者提供智能檢索與精準定位服務;AI視覺技術應用通過視覺掃描,實現圖書信息自動采集、處理及分析,完成圖書的實時智能盤點;依托數字孿生技術、人臉識別、近場感應技術等多元技術,構建館內的智能書架、智能座位、門禁閘機等設備的三維實景模型,提供智能座位導航服務[9];“無感借還\"智慧流通服務系統采用紅外光幕技術、人臉生物識別技術、RFID無線射頻識別技術,可實現出館即可借書,入館即可還書的無感體驗[10];通過物聯網技術,實時監控場館內空調、燈光、消防等設施的運行狀況,根據需求和環境進行動態調配管理。
3.4強化基層聯動、共建共治的新機制生態
教育部高教司指出了圖書館在探索推進“未來學習中心”試點工作中的重要角色。未來學習中心建設是大學教育模式與學習生態重構的重要舉措,涉及校內財務、教務、學工、資產、信息技術等多部門機構,其建設需要強化基層組織聯動協同,構建多機構之間資源融通、共建共治的機制生態。高校圖書館可以設立校級層面的領導小組,對未來學習空間建設進行整體規劃和宏觀指導,提升全盤規劃與頂層設計的能力。圖書館積極尋求與校內各機構協作,打通融合渠道,建立有效的聯動機制和良好的協助關系,使校內知識資源、技術平臺、成果評價等互聯互通互認,形成科學教育合力。在信息資源整合共享方面,圖書館與學院合作,將各學科的課程教學資源、科研成果資源、教師智庫資源等串聯融合,形成互聯互通的有機體;在技術系統協作通用方面,圖書館與信息技術中心協作統籌全校的信息技術力量和資源設備,解決校內信息系統部署分散、數據標準不一、無法集中調度等難題,打造業務協同與數據共享的綜合管理平臺;在評價體制互通互認方面,圖書館與教務部門、學工部門合作建立多元化的綜合考核系統,依靠科學的學習數據、動態的學習活動、創新的學習成果等對學生在圖書館的學習進行評價和認證[\"],其評價結果可以與教務系統互通互認。在未來學習中心共建共享中,學校可以引導創新管理方式和運作模式,匯集校內外優勢資源,采取“項目制”等管理方式,通過引人專業公司、購買服務、與校外相關單位合作等方式,吸納社會力量參與建設和管理,構建基于合作的“政府-學校-社會”之間的新型關系,形成不同教育利益主體共建、共享、共治的格局。
4未來學習中心內在人文生態構建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明確提出“強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協同”,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是培養全面發展人才的兩個重要方面。作為未來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還要從學習者核心素養和情懷人性的視角出發,關注內在的人文生態建設,秉持以人為本的包容理念,保持開放平等的共生關系,鼓勵科學探索的創新精神,倡導濟國利民的人文情懷,為科技進步和國家發展筑牢堅實的“人才后盾”。
4.1以人為本的包容理念
未來學習中心是以學生為中心,指向學生素養全面發展和終身教育,對人的本性、個性的重視與包容,是未來學習中心教育理念的基石。根據人的本性,尊重每一個學習者的獨特性,重視每一個學生的內在驅動力、興趣志向和風格差異,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和創新精神;根據人才成長目標,推送精準化的信息資源,指導個性化的學習路徑,培養學生的終身學習能力和習慣;根據人的學習心理特點,鼓勵學生通過自我探索、合作交流和實踐操作,主動參與到學習過程中;根據人才成長軌跡,營造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社會氛圍,鼓勵探索、寬容失敗的創新文化。未來學習中心建設思路,不是圖書館單方面的設計定位與自我構思,圖書館需要尊重學習者的人本特性,包容用戶的差異性和特異性,將用戶的習慣、興趣、期待、靈感緊密聯系,綜合考量顯性需求和隱性需求,提高未來學習中心功能服務與學生的匹配度,使其“建有所用”,學生“學有所求”“需有所配”。
4.2開放平等的共生關系
未來學習中心要堅持平等互惠的原則,堅守公平公正原則,對一切人開放,一切文獻都開放。無論讀者的身份、地位、職業、文化背景如何,都能受到公平對待,得到一視同仁的公正服務,并且全部服務免費提供。在師生關系方面,基于“人人皆學、人人皆教”的公平學習環境,以能長者、博學者、精專者為師,師生是互相啟發與教育的平等關系;另外,教師是“人與智能機器”共存的身份,形成人機共教、虛實并行的開放教育狀態。在建設治理方面,未來學習中心實行“共建共享共治共服務”的服務模式,館員、教師和學生每個主體既享有權利,又承擔義務,都是其中的建設者、管理者和服務者,也是學習者和受益者。在管理服務方面,館員與學習者不是管理與被管理的關系,而是平等的合作伙伴關系。館員角色將轉變為學習者身邊的網絡信息過濾者、資源推薦中介者、智能技術導航者等,也可以是學習研究陪伴者、個性發展指導者、心理情感呵護者、矛盾糾紛調解者等。開放的共生關系體現了未來學習中心平等視角下的教育立場和形態。
4.3科學探索的創新精神
未來學習中心從核心素養視角出發,尊重學生的人格及創造精神,通過發現式、啟發式、討論式、協作式等學習方式,引導學生想學、會學、善學,推進“學生為主體、探索為主線、思維為核心、創新為目標”的學習教育思路。首先,要注重培養學習者的創新思維意識,提升學生觀察力和洞察力,對所學習或研究的事物要保持探索的好奇心、求新的欲望和敢為人先的銳氣,打破迷信經驗和慣性思維,跟著問題走,通過頭腦風暴、認知跳躍等方法,激發創新思維,科學應變、主動求變。其次,關注培養學習者求真求實的科學素養,通過多元式學習和實操性實驗,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強調理性與實證,以科學實踐活動正確反映客觀現實,克服主觀臆斷和人云亦云;同時培養提升學習者批判性思考能力,通過創設問題情境和開放式辯論,鼓勵學生透過現象看到本質,對接收到的信息和觀點進行獨立分析和思考,反對獨斷、虛偽和謬誤。再次,注重倡導學習者探索創新精神,開展跨學科知識的交叉融合,在實踐活動、設計項目、問題情境中,通過項目式學習、探究式學習等方式激發潛能,鼓勵創新與實踐;最后,還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全球視野,培養對全球事務的關注和思考能力,鼓勵參加國際學術交流合作項目或者國際學術競賽等活動,拓寬視野和知識面,增強未來人才國際競爭力。
4.4濟國利民的人文情懷
教育工作者培養未來創新型人才,不僅要關注知識與技能的開拓創新,更要關注學生濟國利民的人文情懷、社會交往和情感發展能力的提升,包括愛國情懷、社會責任感、奉獻精神、同理心、合作精神、公民素養等。科學知識和創新技術是推動社會發展進步的重要工具,但同時也是一把雙刃劍,既是推動力量,又潛藏著不容輕視的挑戰和風險,關鍵在于掌握新技術和新知識的人怎樣正確合理地使用。學校教育工作者需要采取積極的態度應對,一方面通過教育和引導,幫助學習者正確認識和理解科技進步的意義和價值,規范使用科學知識和創新技術,為人類造福利;另一方面繼續鼓勵加強科技創新,通過科技手段解決科技發展中出現的問題,實現科技與社會和諧共生。未來學習中心培養適應未來工業發展和技術革新的戰略儲備創新型人才,必須懷有濟世之心、擔當之責,以高尚的情操和博大的胸懷,致力于學術研究,推動人類文明進步,要把濟國利民的人文情懷作為一種精神價值內驅力,驅動學生利用所學知識和技能去做對他人、對社會、對自然、對國家有價值的事。濟國利民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最高情懷與普世理念,既是人文情懷,也是時代使命,其本質即是一種“至誠向善”的文化內涵,其目標是創造人們的美好生活,推動社會發展進步。
5結語
未來學習中心作為創新學習范式和教育場域,是構建面向未來的教育新生態,其建設不僅是對教育本質的回歸,更是培養具有全球視野、創新能力和社會責任感的未來人才。未來學習中心外部學習環境生態是創新型人才培養的基礎條件和機制保障,內在人文生態是創新型人才發展的內驅動力和長遠戰略,兩者猶如“鳥之兩翼”“車之兩輪”相輔相成,確保中國式現代化建設能夠行穩致遠。高校圖書館要以“交融、育才、創新、引領”的工作理念,加快探索未來學習中心的目標架構和建設方案,在“數字中國”及“教育數字化”發展戰略下,為圖書館“內涵式發展”“創新性發展”和“可持續發展”提供切入口和突破口,助力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
[參考文獻]
[1]王宇,孫鵬.高校圖書館未來學習中心建設的邏輯起點、時代機遇與探索路徑[J].大學圖書館學報,2022,40(4):26-32,40.
[2]西南交大圖書館.讓圖書館走進未來學習的中心:2023年川渝高校圖書館“專家論壇”順利舉辦[EB/OL].[2023-11-1].https://www.lib.swjtu.edu.cn/Home/ServiceDetail/6488.
[3]徐璟,董笑菊,李新碗.大學圖書館未來學習中心建設的思考與實踐[J].大學圖書館學報,2022,40(4):12-18.
[4]樊亞芳,李琛,王青青,等.高校圖書館未來學習中心建設與服務實踐: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圖書館為例[J].大學圖書館學報,2022,40(4):5-11.
[5]劉琳,王春春,桂慶平.高校未來學習空間建設如何著眼未來[N].中國教育報,2023-12-18(7).
[6]李克強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要求做好跨周期 調節穩定合理預期保持經濟平穩運行等[EB/OL].[2024-11- 25].https://www.gov. cn/xinwen/2021 -09/22/content_ 5638715.htm.
[7]周杰,胡靜.圖書館新基建:內涵特征、實施路徑、發展趨勢[J].圖書館研究,2023,53(6):29-35.
[8]王東波.基于數字孿生的智慧圖書館應用場景構建[J].圖書館學研究,2021(7):28-34.
[9]郭亞軍,郭一若,李旭,等.供需視角下的公共圖書館視障用戶信息無障礙服務模式[J].圖書館論壇,2023,43(8) :69-76.
[10]趙伯銳.5G通信時代的讀者行為趨勢及應對策略[J].農業圖書情報,2019,31(7):50-55,73.
[11]萬喬.未來學習中心:育人范式、基本特性及空間構建[J].農業圖書情報學報,2023,35(9):57-65.
[收稿日期]2024-12-26
[作者簡介]萬喬(1977—),女,本科,副研究館員,三峽大學圖書館;柯俊(1981一),女,本科,館員,三峽大學圖書館;孫靜(1976—),女,碩士,館員,三峽大學圖書館。
[說明]本文分別系2024年湖北省高校圖工委科研基金項目“教育4.0背景下圖書館未來學習中心生態建設研究\"(項目編號:2024-ZDX-04)、2023年湖北省高校圖工委科研基金項目“教育數字化背景下高校圖書館思政與文化育人路徑研究\"(項目編號:2023-YB-06)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