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論】高中歷史統編教材實施以來,如何有效地使用教材就成為了教研的熱點問題。從表面上看,老師們比較集中討論兩個問題——一是如何完成教學進度,二是如何落實學科核心素養。而在我的教學實踐和調研中,認為存在著更深層次的問題。我覺得老師們在使用教材的時候起碼存在著8個方面的突出矛盾:一是教材容量巨大與課時相對不足的矛盾;二是教材內容龐雜與教學內容取舍的矛盾;三是初中高中銜接與教學內容選擇的矛盾;四是必修、選必銜接與教學重點確立的矛盾;五是部分內容艱深與教師專業水平相對滯后的矛盾;六是先進課程理念與教師固有觀念的矛盾;七是核心素養目標與課堂教學落實的矛盾;八是新的考試命題思路與傳統備考方式的矛盾。這些矛盾的解決需要有新的教材處理思路和教學設計方法,也需要有系統的結構性思維,即這些矛盾有待我們使用統籌的思維來綜合解決。
在我們4年多的教學實踐中,我們認為要解決這些矛盾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突破口——充分發揮教材的工具性特點。中學的歷史教材既體現了資源性的特點,也彰顯了工具性的特征。資源性的內容是廣大師生容易理解和接受的,就是要認真掌握教材所編撰的內容,而工具性的內容是廣大師生容易忽視的,這意味著我們要根據教材的編寫特點幫助學生掌握一套歷史學的思維方法。
從本期刊載的7篇文章我們可以看到,7位高中老師的教研有兩個明顯特點——一是立足教材的資源,在教材資源沒有充分利用好的前提下,慎用新增的素材;二是發揮“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的觀念,把教材的內容轉化成為教學問題和教學任務來呈現,幫助學生掌握相應的歷史思維方法和操作技能。胡文根老師和馮波老師在鉆研教材方面取得非常突出的成績,深譜個中三昧,從中找到無窮的樂趣,也取得了顯著的教學效果。他們堅信,用好教材是學好歷史的基礎和前提,在教材都沒有掌握好的情況下,大量增補課外的素材意義不大。姜涵丹老師的文章從宏觀的角度論述了教材處理的方式,認為教材的結構化脈絡屬于教材工具性的重要特點,掌握了脈絡也就掌握了建構脈絡的思維方法。范宗寶和鄭秋潔都從史學觀念的角度來挖掘教材的內涵,利用教材資源來培育學生的唯物史觀。張巧萍老師著力于利用教材資源涵養學生的家國情懷。郭圣有老師和陳曉鉀老師則聚焦于教材圖片的運用。這些嘗試都有力地推動了高中歷史統編教材的研究和使用,又蘊藏著教材使用觀念的重大更新。希望讀者能夠從中領悟到——教材的資源是拿來使用的,不是拿來單純背誦的。如何通過各種新的教學方式來發揮教材的工具性特點,是一個值得深入研究的大課題。 (黃牧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