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半年來,小李(化名)總是出現連續打噴嚏、流鼻涕的癥狀,給日常生活造成很大的困擾。特別是他近期養寵物貓后,更是雪上加霜,鼻塞、嗅覺減退等問題接踵而至。鼻部的嚴重不適讓小李苦不堪言,萎靡不振。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周水洪主任表示,像小李這樣的情況臨床上并不罕見,許多人誤以為自己感冒,但其實卻是慢性鼻竇炎在作祟。
慢性鼻竇炎是耳鼻咽喉科常見疾病。依據是否伴有鼻息肉,慢性鼻竇炎可分為慢性鼻竇炎伴鼻息肉、慢性鼻竇炎不伴鼻息肉兩種類別。根據我國最新流行病學調查,慢性鼻竇炎總體患病率已達8%,我國約有1 億患者。
慢性鼻竇炎在我國發病率逐年增高,其中25%~30%的患者會伴隨鼻息肉生長,這一疾病不僅影響呼吸功能,還會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社交有影響,顯著降低患者的生活質量,甚至導致社交障礙。
過去,病人對于慢性鼻竇炎伴鼻息肉的重視程度不夠,覺得只要不影響正常的吃飯睡覺即可。等到前來醫院就診時,癥狀往往已經相當嚴重,甚至出現呼吸困難,例如鼻息肉慢慢腫大,撐大鼻腔,骨頭變形,這就是所謂的“蛙臉”。對此,醫生提醒,慢性鼻竇炎要盡早診斷、及時治療,因為長期不處理可能導致不可逆的嗅神經細胞損傷。
慢性鼻竇炎伴鼻息肉是一種高度異質性疾病,其發病與反復感染、解剖結構、環境和遺傳等多種因素有關。
一些患有急性鼻竇炎的患者,在治療中因為延誤治療時機以及治療中采取的措施不當等,導致沒有完全治愈。因而出現鼻竇炎的反復發作,進而導致急性鼻竇炎向慢性鼻竇炎轉化,這是目前慢性鼻竇炎伴鼻息肉的主要發病原因之一。
過敏反應是慢性鼻竇炎伴鼻息肉的重要誘因之一,常見的過敏原主要包括塵螨和花粉。塵螨以人類皮屑為食,常生活在床墊、床底、枕頭、地毯、家具及絨毛玩具中。塵螨及其排泄物含有強過敏原,如果長期處于塵螨較多的環境下,會引發過敏性鼻炎,而過敏性鼻炎患者如果不及時治療,很容易并發鼻竇炎。花粉作為另一常見過敏原,其引發的過敏性鼻炎也很常見。花粉濃度與過敏性鼻炎患者就診數量呈正相關。這些過敏原會引發鼻腔組織的炎癥反應,導致鼻竇排泄通道阻塞,進而誘發慢性鼻竇炎伴鼻息肉。
還有一些患者出現慢性鼻竇炎伴鼻息肉是因為鼻腔結構異常,例如鼻中隔偏曲或鼻息肉,可阻礙鼻竇的正常引流。這種結構問題會導致鼻腔內局部通氣不良,為病原體的滋生提供了條件,從而引發慢性鼻竇炎伴鼻息肉。
外界環境和不良生活習慣對慢性鼻竇炎的發生也有重要影響。例如,長期暴露于空氣污染、吸煙或接觸有害化學物質,都會加重鼻腔黏膜的炎癥反應并誘發病情。
慢性鼻竇炎伴鼻息肉的典型表現之一是持續性的鼻塞,可導致呼吸困難,特別是在夜間或躺下時加重。這種癥狀常是由于鼻腔內的炎癥和分泌物導致氣道阻塞。如果鼻塞、咳嗽、流涕、發熱等癥狀持續時間超過10 天,或是癥狀在減輕后突然又加重,就要注意判斷是否為鼻竇炎。
嗅覺減退或完全喪失是慢性鼻竇炎伴鼻息肉的另一個重要信號。這種癥狀通常由鼻腔炎癥導致嗅覺神經功能受損,患者可能難以感知日常氣味甚至完全喪失嗅覺。
除此之外,患者還有可能出現頭脹頭痛,尤其是在低頭或彎腰時加重,常因鼻竇內壓力增加所致。

慢性鼻竇炎伴鼻息肉雖然復雜且難纏,但通過早期治療和科學預防,患者可以緩解癥狀、提高生活質量。
如果患了感冒、急性鼻竇炎等,要及時治療。在早期進行治療,避免炎癥感染遷延不愈。目前,慢性鼻竇炎伴鼻息肉的治療有藥物治療、手術治療以及生物制劑治療三種。藥物治療是大部分患者的普遍選擇,適用于癥狀較輕的患者。對于藥物治療無效或病情嚴重的患者,鼻竇手術是主要治療選擇。此外,手術還可能結合治療基礎疾病(如哮喘或免疫缺陷),以提高整體療效。
手術治療也有不足和風險。患者術后息肉復發率高,且常伴有哮喘等合并癥,其中嗜酸性粒細胞(EOS)性慢性鼻竇炎伴鼻息肉患者尤為嚴重,傳統治療手段難以有效解決這一問題。生物制劑可通過調節嗜酸性顆粒細胞水平,能更顯著地改善癥狀并降低復發風險。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助于預防慢性鼻竇炎的發生。應戒煙,遠離空氣污染源。此外,養成規律作息、均衡飲食的習慣,提高身體對炎癥和感染的抵抗力。
增強免疫力是預防慢性鼻竇炎的關鍵。可通過適量運動、補充維生素C 和D,以及減少壓力來提升免疫功能。同時,保持鼻腔濕潤有助于減少刺激物的侵入。
避免接觸過敏原是有效的預防措施。對塵螨過敏的人群,家庭環境需保持清潔,請定期清洗床上用品,使用防螨床罩,也可以合理使用空氣凈化器,減少塵螨滋生。如果對花粉過敏,應盡量避免在花粉高峰期外出,或在外出時戴口罩,加強防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