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不少老年人都曾因為“便血”而愁腸寸斷過,希望是痔瘡,又擔心是結直腸癌。其實,引起老年人便血的疾病還有很多,缺血性結腸炎便是其中一種。
消化道由食管、胃、十二指腸、小腸、大腸組成,大腸又包括盲腸、結腸、直腸。看似不起眼的長約80 厘米的結腸承擔著吸收水分、形成糞便的關鍵任務。每段腸道都需要接受血液的滋養才能正常工作,但當結腸的血液供應突然中斷時,該血管所滋養的腸道局部缺血,會引起缺血性結腸炎,輕則腹痛便血,重則導致腸壞死,甚至危及生命。
血管堵塞
若滋養腸襞的分支血管出現了血液栓塞,則會像巨石堵住河流一樣,腸襞由于干涸從而逐漸缺血、壞死。有些是大血管的栓塞,比如血栓、膽固醇栓塞等,有些是小血管的栓塞,比如由糖尿病、類風濕性關節炎、淀粉樣變、系統性紅斑狼瘡或者大動脈炎等疾病所引起的。
低血容量狀態
有些時候血管并沒有被阻塞,但是沒有足夠的血液量,一樣會引起腸襞的缺血和壞死,比如消化道出血所致的低血容量狀態,燒傷或腹瀉大量丟失體液所致的低血容量性休克,以及重癥感染所致的感染性休克等。如果得不到及時的補充,身體會優先把血液供應給心臟、腎臟、肝臟、腦部等重要臟器,從而導致腸道血管的缺血。
非閉塞性缺血
即使腸道大血管通暢,糖尿病小血管病變或免疫性疾病中的小血管炎所致的微循環障礙,以及便秘、腸梗阻所致的腸道內壓增高,同樣會引發腸道缺血危機,從而引起成缺血性結腸炎。
60 歲以上老年人:其血管彈性下降, 側枝循環代償能力弱。
“三高”患者(高血壓、糖尿病、高脂血癥)和心血管疾病患者(房顫、心衰、動脈硬化患者):這類人群血液黏稠度高,血管彈性下降,易造成動脈栓塞或靜脈血栓形成。
慢性便秘患者:腸道內壓升高壓迫血管,長期毒素蓄積損傷血管內皮,誘發局部缺血。
長期服用某些藥物(如激素、化療藥、避孕藥等)患者:此類特定藥物可損傷血管內皮,造成局部缺血。
缺血性結腸炎的典型癥狀為腹痛和便血,左半結腸血供不豐富,是最容易造成缺血的部位,因此,腹痛多位于左下腹,多為突發性絞痛,輕重不一,進食后加重,腹痛時多伴有便意。部分患者可在24 小時內排出與糞便相混合的鮮紅色或暗紅色血便,其他癥狀有厭食、惡心、嘔吐、低熱等。
首先,對于出現腹瀉、嘔吐的高危患者,一定要及時補液,避免脫水造成血液黏稠度升高,從而阻止缺血性結腸炎的發生。不方便靜脈補液者可以口服補液鹽或者淡鹽水,補充血容量的同時還可以糾正血電解質(如血鉀、血鈉、血氯)水平紊亂。
其次,對于缺血性結腸炎的患者應立即禁食,避免由于腸道蠕動而加重缺血,必要時醫生會為患者的下胃管給予胃腸減壓改善腹痛腹脹癥狀,同時靜脈補充營養,應用擴張血管類藥物(如鹽酸罌粟堿、銀杏葉、前列地爾等)來改善腸道血供。
此外,腸道中也存在多種菌群,正常情況下,腸襞黏膜完整,細菌黏附于腸襞上,無法進入血液,但當出現缺血性結腸炎時,腸襞黏膜及血管內皮受損,原本附著于腸襞的正常菌群趁機入血,從而導致菌血癥,患者會出現發熱、畏寒、寒戰等表現。由于正常腸道菌群以革蘭氏陰性桿菌和厭氧菌為主,為了避免菌血癥的發生,醫生會給予覆蓋革蘭氏陰性桿菌及厭氧菌的抗生素供患者服用。
當患者出現腹膜刺激征(即腹部壓痛、反跳痛及肌緊張)、腸穿孔或者保守治療無效時,應及時進行手術治療。
控“三高”,護血管
“三高”人群為缺血性結腸炎的高危人群,因此,積極控制“三高”對于腸道血管的保護非常重要。
高血壓患者要低鹽飲食,規律服用降壓藥物,血壓建議控制于140/90 毫米汞柱以下,合并糖尿病者建議控制于130/80 毫米汞柱以下,避免血壓劇烈波動。糖尿病患者,建議低糖飲食,糖化血紅蛋白(HbA1c)控制在7% 以下。高脂血癥患者,建議低脂飲食,規律服用降脂藥物調脂,穩定血管內斑塊。
對于“三高”患者或患有動脈粥樣硬化(包括冠脈硬化、腦血管硬化及外周動脈硬化)的患者,建議每年篩查腸系膜血管超聲或者腹部CT 血管成像(CTA),以評估腸系膜血管的通暢程度,一旦發現問題,及時給予藥物或手術治療。
改善腸道微環境
缺血性結腸炎患者康復后每日應保證25~30 克膳食纖維量(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包括燕麥、魔芋、西藍花、芹菜等),每日可以適當飲用酸奶或乳酸菌飲料,或者服用腸道微生態制劑(如雙歧桿菌等益生菌,乳果糖等益生元,以及合生元)調整腸道菌群。
對于便秘患者,建議通過改善生活方式(如多飲水、增加飲食中蔬菜水果的含量或養成定時排便的習慣等),或服用非刺激性瀉藥(如乳果糖、四磨湯、復方聚乙二醇電解質散等)潤腸通便,慎用刺激性瀉藥(如番瀉葉、酚酞等),此類瀉藥可能損傷腸道神經,加重缺血風險。
除此之外,還需要戒煙戒酒,因香煙中的尼古丁可直接損傷腸道血管內皮,酒精則會加劇脫水和高凝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