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桑葚,又名桑椹、桑仁,為桑科落葉喬木桑樹的成熟果實。《詩經·國風·氓》中有“于嗟鳩兮,無食桑葚”之語,可見桑葚是一味古老的藥食兩用食物。
中醫認為,桑葚性寒,味甘、酸。入肝、腎經,有滋陰補血,生津潤燥,潤腸通便之功,適用于肝腎陰虧所致的頭暈耳鳴、目暗昏花、關節不利、失眠、須發早白,津傷口渴、消渴及腸燥便秘等,為中醫臨床常用的滋補強壯藥。桑葚作用平和,可單用,或鮮品食用,或加入復方中使用,或熬膏常服。《本草經疏》言其“為涼血補血益陰之藥”。《本草綱目》言其“利五臟關節,通血氣。久服不饑,安魂鎮神,令人聰明,變白不老……釀酒服,利水氣,消腫”。《滇南本草》言其“益腎臟而固精,久服黑發明目”。《隨息居飲食譜》言其“滋肝腎,充血液,祛風濕,健步履,息虛風,清虛火”。
桑葚營養豐富,含糖、鞣酸、蘋果酸、維生素、胡蘿卜素等物質。桑葚能補充胃液的不足,增強胃腸的消化吸收能力,并能刺激胃腸,使消化液分泌增多,蠕動增強,因而可幫助消化,促進大便排出。產后貧血、習慣性便秘、產后便秘及老人血虛便秘者,服食尤佳。
《本草新編》載:“桑椹采紫者為第一,紅者次之,青則不可用。”未成熟桑葚含生物堿和過量鞣酸,食后易引起胃腸道癥狀,如惡心、脘腹痛等,或損傷胃黏膜等,故采摘桑葚以紫黑者為佳。成熟的桑椹質油潤,富有糖性,味微酸而甜,入食、入藥以個大、肉厚,紫黑色,糖性足者為佳。桑葚含糖豐富,故糖尿病者不宜多食。
正常人群食用桑葚應適量。桑葚中含有溶血性過敏物質、透明質酸等,人體大量食用容后容易發生溶血性腸炎。桑葚性寒,且有通便之功,故孕婦、脾胃虛寒、平素大便稀溏或泄瀉者不宜食用。
下面提供幾道食療方選供選用:
桑葚15 克(鮮者加倍),大米50 克,蜂蜜適量。將桑葚擇凈,放入鍋中,用清水適量,浸泡片刻,而后同大米煮粥,待熟時調入蜂蜜,再煮一二沸即成,或將鮮桑葚榨汁,待粥熟時同蜂蜜調入粥中,再煮一二沸服食,每日1 劑。蜂蜜益氣補中,養脾氣。大米補脾,益五臟,壯氣力。中醫認為,脾為氣血生化之源,腎藏精,精血互生,肝藏血。肝腎同源,脾腎互補。故此方可補益肝腎,養血明目。適用于肝腎虧虛引起的頭目眩暈、視力下降、記憶減退、耳鳴、腰膝酸軟、須發早白、腸燥便秘等。
桑葚、蜂蜜各適量。將桑葚洗凈,晾干,放入瓶中,加入等量蜂蜜拌勻,蜜漬1 周即成,每次10~15克,每日2~3 次,含咽,或沖飲,或調入稀粥中服食。可養陰補血,適用于毛發異色、脫落,頭暈目眩,女子月經不調、閉經,各種貧血等。
桑葚、蜂蜜各適量。將桑葚水煎取汁,共煎3 次,三液合并,文火熬膏,加入等量蜂蜜收膏即成。沖服,或含服,或調入稀粥中服食,每次10~15 克,每日2~3 次。可滋陰補血,適用于陰血虧虛所致的須發早白,頭目暈眩,女子月經不調、閉經等。
鮮桑葚、枸杞子、熟地、當歸各等量,蜂蜜適量。將上述中藥擇凈,放入藥罐中,加清水適量,浸泡片刻,水煎取汁,共煎3 次,三液合并,文火濃縮后,加入等量蜂蜜,煮沸收膏即成。每次20 毫升,每日2次沖飲。中醫認為,頭發為血之余。桑葚、枸杞子、熟地、當歸等均為中醫臨床補血藥,可養陰補血,適用于須發早白、毛發脫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