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大爺是一名惡性黑色素瘤患者,他遵醫囑服用了某種具有抗腫瘤作用的藥物。在一個陽光明媚的午后,沒有采取任何防曬措施的李大爺在家人的陪同下來到公園散步,沐浴了數小時的陽光。當晚,李大爺的面部就出現了紅斑并伴有明顯的瘙癢和灼熱感。家人很是擔憂,次日一早便帶他前往醫院就診。經過醫生的詳細詢問和檢查,診斷結果顯示,李大爺的癥狀是由于服用抗腫瘤藥物后日曬引起的光敏反應。
光敏反應或光毒性反應是指服用特定的藥物后,暴露于紫外線或可見光輻射之下產生的皮膚不良反應。李大爺所服用的抗腫瘤藥物,恰恰是一種會引發光敏反應的藥物。其實,存在光敏性或光毒性的藥物種類繁多,其中不乏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的常用藥物。
抗菌藥物是最容易引發光敏反應的藥物種類之一,在應對細菌性感染疾病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可能引起光敏反應或光毒性的抗菌藥物涵蓋了諸如四環素、多西環素、米諾環素、環丙沙星、左氧氟沙星等。
解熱鎮痛藥物可以說是家庭藥箱中不可或缺的常備“成員”。除了應對感冒發熱外,此類藥物還可用于緩解女性痛經、牙痛、關節痛等常見病癥。容易引起光敏反應的解熱鎮痛藥物包括吡洛昔康、萘普生、雙氯芬酸、吲哚美辛、塞來昔布等。
針對高血壓的降壓藥物也可能引起光敏反應,這些藥物主要包括氫氯噻嗪、吲達帕胺、雷米普利、喹那普利、依那普利等。
抗心律失常藥能通過控制心率來改善患者的心臟功能。該類藥品中的胺碘酮和奎尼丁是引發光敏反應的高風險藥物。
部分降脂藥物中也易引發光敏反應,包括辛伐他汀、阿托伐他汀、普伐他汀、非諾貝特等。
抗腫瘤藥物。傳統化療藥物中引起光敏反應的常見藥物,主要有氟尿嘧啶、替吉奧、卡培他濱、甲氨蝶呤、長春新堿等。需要特別注意的是,口服靶向藥物是光敏反應的“重災區”,例如維莫非尼、伊馬替尼、厄洛替尼、阿法替尼等在陽光暴露下可能出現光敏反應或使原有的皮膚毒性加重的現象。
抗精神病藥物,包括氯丙嗪、奧氮平、利培酮、丙咪嗪等傳統抗精神病藥物,以及西酞普蘭、帕羅西汀、氟西汀、文拉法辛等新型抗抑郁、抗焦慮藥物,乃至阿普唑侖等鎮靜催眠藥,都有可能誘發光敏反應,值得患者高度重視。
其他藥物。除了上述提及的藥物外,還有其他多種藥物也可能引發光敏反應。例如,避孕藥物中的炔雌醇,皮膚科常用的異維甲酸,抗組胺藥物中的苯海拉明和雷尼替丁,降糖藥物中的二甲雙胍、格列本脲、西格列汀,以及護胃藥物中的泮托拉唑、埃索美拉唑等,均有可能在特定條件下導致光敏反應的發生。
服用了以上藥物的患者是不是一定要完全避光呢? 其實,每種藥物導致光敏反應的嚴重程度和發生率并不完全一樣。除了藥物本身的特性,患者的種族、基因型、年齡、性別、生活習慣等多種因素均有可能影響光敏反應的發生率和嚴重程度。因此,并不意味著一旦服用了具有光敏反應風險的藥物,患者就必須完全避免與陽光接觸。
醫生建議,患者在開始藥物治療前應充分了解即將使用的藥物是否具有光敏反應。光敏反應通常會在藥品說明書的“不良反應”或“注意事項”中提及,患者朋友們在使用所有藥物前務必仔細閱讀藥物說明書,同時可咨詢專業醫生及藥師,知悉待使用的藥物是否有光敏反應的風險。若待使用的藥物確實具有光敏性高風險,如胺碘酮、維莫非尼等,患者應遵循醫囑,建議盡可能避免與陽光接觸,若必須外出則應嚴格做好防曬措施;而使用阿托伐他汀、塞來昔布等中、低風險藥物的患者通常不需要額外地避光措施(除進行登山、日光浴等過度日曬情況外),但若患者有光敏反應史或當前正伴隨紅斑狼瘡等皮膚疾病則需要盡量避免日曬。

患者可以采取哪些措施避免光敏反應的發生呢?
在使用光敏性藥物期間,應盡量避免在日照強烈的時段(如上午10 點至下午4 點)外出,以此減少紫外線直射的風險。如果必須外出,務必要做好全面的防曬措施,包括在面部、頸部、手臂等陽光暴露部位均勻涂抹防曬系數SPF≥30的高效防曬霜;同時穿著防曬衣,佩戴遮陽帽及太陽鏡,打遮陽傘等,以全方位保護皮膚減少日曬,盡可能地避免光敏反應的發生。
需要注意的是飲食習慣對光敏反應也有影響,葡萄柚、檸檬、芹菜、茴香、芥末以及咖啡等食物可能會加劇光敏反應的發生。大量攝入這些食物后應盡量避免長時間暴露在陽光下。
此外,不止是夏天,藥物引發的光敏反應全年都有可能發生,夏季尤慎。
若在使用藥物期間不慎發生光敏反應,如癥狀較為輕微,僅出現皮膚局部發紅、瘙癢,無水皰或破潰,不必過于擔憂,可用4℃左右的濕毛巾進行冷敷,每次10~15 分鐘,同時防曬工作也不可放松,觀察24~48 小時看癥狀是否有所好轉。
但如果患者皮膚反應嚴重,例如紅腫面積較大、嚴重瘙癢、伴隨水皰等,應立即就醫尋求專業治療,并告知醫生正在服用的藥物。不建議患者在沒有醫生指導下,隨意使用藥物控制皮膚癥狀或擅自停用治療藥物,否則可能會延誤病情或導致原有疾病(特別是惡性腫瘤、精神類疾病等)復發等更嚴重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