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疼痛發作時,人們常陷入兩種極端:或是咬緊牙關拒絕服藥,認為忍一忍就過去了;或是加量服藥,試圖盡快緩解疼痛。殊不知,強行忍耐可能會讓急性疼痛演變為慢性疼痛,而隨意加量服用止痛藥的行為,則會損傷肝臟。面對止痛藥,我們要理性對待,科學使用。
很多人認為疼痛不是病,能忍則忍,這是錯誤的觀念。疼痛不僅會使患者精神痛苦、生活質量下降、勞動力喪失,長期延綿不斷的疼痛,還會使人體各器官系統的功能發生紊亂,免疫力低下而誘發各種并發癥,大大縮短人的壽命。疼痛是身體發出的警報,例如頻繁頭痛可能是腦部疾病的前兆,關節疼痛可能是關節炎的早期表現。及時就醫找出疼痛原因,才能對癥治療,避免延誤病情。
很多人對止痛藥望而卻步,主要是擔心成癮。其實,止痛藥分為兩大類,成癮性因類型而異:
非甾體抗炎藥(NSAIDs):這是最常見的止痛藥,包括布洛芬、對乙酰氨基酚、雙氯芬酸等。它們主要用于緩解輕至中度疼痛,如頭痛、牙痛、女性經期痛等。這類藥物不具有成癮性,可以放心使用。
阿片類止痛藥:如嗎啡、曲馬多、哌替啶等,主要用于治療劇烈疼痛或癌痛。這類藥物具有一定成癮性,但受到嚴格管制,需要在臨床醫生指導下合理合規使用。患者切記不可自行調整用藥劑量。
過量服用止痛藥會對身體造成多個方面的危害,常見的消炎鎮痛藥如布洛芬、阿司匹林等,可能刺激胃黏膜,導致胃潰瘍 、胃出血等;對乙酰氨基酚類解熱鎮痛藥如撲熱息痛、泰諾林等,過量服用易導致急性肝損傷、腎功能損傷等。值得注意的是,過量服用止痛藥物,不會增強止痛效果,反而會加重藥物副作用。若過量服用,應立即催吐,可通過按壓人中等居家急救方法,并立即攜帶藥物包裝到就近醫院就診,方便醫生快速判斷藥物成分并采取相應治療措施。
常見止痛藥有4 種劑型,每種劑型的使用方法都有所不同,正確使用才能發揮最佳止痛效果,具體劑量應嚴格遵醫囑服用。
口服制劑
包括即釋制劑和控緩釋制劑:
即釋制劑:如布洛芬膠囊,這類藥物起效快,適合急性疼痛。服用時需用溫水送服,避免食用過冷、過熱或刺激性食物,避免空腹服用,以免出現疼痛加重和刺激胃黏膜。
控緩釋制劑:如鹽酸羥考酮控釋片、硫酸嗎啡緩釋片等,這類藥物緩慢釋放,適合慢性疼痛管理。需按時服用,不能掰開或嚼碎,否則會破壞藥物的控釋結構,導致藥物快速釋放,增加不良反應風險。
貼劑
最常見的止痛貼膏有麝香止痛膏、傷濕止痛膏和氟比洛芬巴布膏。使用時要注意:皮膚破損、潰爛或過敏者禁用;孕婦、兒童及老年人應在醫生的指導下使用;避免長期或大面積使用,如使用后疼痛未得到緩解或加重,應及時就醫。
噴劑
如云南白藥氣霧劑,使用前請搖勻藥液,噴于患處。使用時保持適當距離,避免接觸眼睛、口腔等黏膜部位。口腔潰瘍或咽喉疼痛時可使用利多卡因噴劑,但需注意不要誤吸。
栓劑
栓劑通過直腸給藥,使用時需將栓劑輕輕推入直腸內。使用后保持平臥姿勢15 分鐘,避免排便。例如,吲哚美辛栓可用于緩解急性疼痛,但需注意使用頻率和劑量。
止痛藥雖然能緩解疼痛,但也可能帶來一些不良反應。了解這些反應并采取預防措施,可以最大限度地減少風險。
非甾體抗炎藥(NSAIDs)的常見不良反應有胃腸道不適(如惡心、嘔吐、胃潰瘍)、肝腎功能損害。應避免空腹服藥,可飯后服用;長期使用需定期檢查肝腎功能。如果出現胃部不適,可同時使用胃黏膜保護劑,如鋁碳酸鎂。
阿片類止痛藥常見的不良反應有便秘、頭暈、惡心嘔吐、呼吸抑制等癥狀。便秘是阿片類止痛藥最常見的不良反應,發生率高達90% 及以上,并且不會隨著用藥時間延長而緩解,建議從開始用藥時就預防性使用緩瀉劑,如麻仁丸、乳果糖等;飲食上增加膳食纖維的攝入,多吃蔬菜、水果和粗糧;每天保持足夠的水分攝入,適當運動,促進腸蠕動,養成規律排便的習慣。頭暈主要發生于用藥初期,通常用藥后幾天能自行緩解。使用過程中應注意休息,避免快速變換體位,如突然起床或深蹲,行走時需要小心,避免摔倒,必要時由家屬攙扶。
惡心嘔吐同樣在用藥初期出現,大多數患者4~7 天后逐漸緩解,嚴重的惡心嘔吐可使用止吐藥,如甲氧氯普胺等。飲食選擇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少量多餐,避免辛辣、油膩食物。嘔吐后及時漱口,保持口腔清潔無異味。如果患者出現呼吸不暢,要引起警惕,應立即就醫或聯系急救人員,采取停用藥物、吸氧、納洛酮解救等緊急處理;緊急情況下可自行按壓人中來拮抗阿片類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