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紅細胞,顧名思義,是呈紅色的細胞,將血液抽出來靜置后,沉在下面紅紅的那部分就是紅細胞。紅細胞是血液中主要的細胞成分,正常男性的紅細胞占血液體積的40%~50%,正常女性占35%~45%,血液因富含大量的紅細胞便也呈紅色。
紅細胞負責把吸入肺部的氧氣運送到身體的各部位,再把身體產(chǎn)生的部分二氧化碳運輸?shù)椒尾浚ㄟ^肺的呼吸運動排出體外。它形似一個圓盤,邊緣厚、中間薄、兩面凹陷,有點像柿餅,也有點像沒有洞的甜甜圈,只有6~8 微米大小。紅細胞長成這可愛模樣是為了增加自身面積,能攜帶更多的氧氣,利于體內(nèi)氣體交換;“雙凹”形態(tài)增強了其變形能力,能變化形體穿梭在“千奇百怪”(粗細不一)的血管中而不破裂。若出現(xiàn)鐮刀狀細胞型貧血癥、遺傳性球形紅細胞增多癥等病理情況時,紅細胞形態(tài)發(fā)生了變化,就可能影響其攜氧功能,導致身體缺氧。
紅細胞是在“超級加工廠”——骨髓里生成的,從釋放入血開始,其平均壽命為120 天。每天有上千億的紅細胞生成,也有大致相等數(shù)量的到期紅細胞“犧牲”,紅細胞的生成與破壞之間維持著一種動態(tài)平衡。“生產(chǎn)制造”紅細胞需要的“原材料”主要有蛋白質(zhì)、脂類、鐵、銅、葉酸、維生素等。由于機體有“廢物利用”的能力,即可以分解利用部分“壽終正寢”的紅細胞作為生成新紅細胞的原料,所以我們只需保持正常飲食即可滿足“生產(chǎn)”。
但在特殊情況下,比如疾病、妊娠、減肥、偏食等可能導致某些原料不足時,則需要在醫(yī)生的指導下進行針對性的補充或治療,不然可能導致貧血的發(fā)生。此外,對于健康的成年人而言,合理獻血以及抽血體檢是不會對身體造成傷害的,我們的機體有能力補上損失的紅細胞。
紅細胞計數(shù)(RBC)
體現(xiàn)了血液中紅細胞的數(shù)量,正常成年女性紅細胞計數(shù)為(3.8~5.1)×1012/升,成年男性為(4.3~5.8)×1012/升。
血紅蛋白(Hb)
指每升血液中含有血紅蛋白的量。血紅蛋白是紅細胞的主要成分,占紅細胞干重的95% 左右,承擔了紅細胞氧氣運輸?shù)墓δ堋U3赡昱匝t蛋白為(115~150)克/升,男性為(130~175)克/升。
紅細胞比容(HCT)
指紅細胞占全血體積的比例,與紅細胞數(shù)量、紅細胞大小及血漿量有關(guān),主要用于血液稀釋和濃縮變化的判斷,以及貧血、紅細胞增多的診斷。
紅細胞形態(tài)方面的相關(guān)指標
主要有平均紅細胞體積(MCV)、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量(MCH)、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濃度(MCHC)、紅細胞分布寬度(RDW)四種。比如平均紅細胞體積、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量、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濃度都降低而紅細胞分布寬度增高,提示小細胞低色素性貧血,最常見于缺鐵性貧血;如果前兩個指標都增大且最后一個指標增高,提示大細胞性貧血,最常見于維生素B12或葉酸缺乏導致的巨幼細胞性貧血;如果前三個指標都正常但在報告中卻顯示貧血,則可能是再生障礙性貧血、急性失血等。
紅細胞相關(guān)性疾病種類繁多、病因多樣,但總體分為紅細胞減少和增多兩大類疾病。
紅細胞減少
貧血就是指紅細胞計數(shù)(RBC)或血紅蛋白濃度(Hb)低于正常水平,導致血液攜氧能力下降的一種病理狀態(tài)。貧血嚴重程度用血紅蛋白來劃分,血紅蛋白在90 克/升到正常值之間為輕度貧血;在90克/升到60 克/升之間為中度貧血;60 克/升到30 克/升之間為重度貧血;低于30 克/升為極重度貧血,嚴重時將威脅生命。貧血患者常有疲勞、頭暈、乏力、皮膚黏膜蒼白、心慌、氣促等癥狀,當身體出現(xiàn)這些癥狀時,需及時就醫(yī)進行血常規(guī)檢測,紅細胞計數(shù)及血紅蛋白濃度可幫助醫(yī)生判斷是否存在貧血以及貧血的嚴重程度,并根據(jù)形態(tài)參數(shù)找到疾病大致的方向。
紅細胞增多
既然紅細胞是確保身體健康的大功臣,那是否多多益善呢?答案是否定的,紅細胞多了少了都是病。
紅細胞生理性增多常見于新生兒(其紅細胞數(shù)量較成年人顯著增高20%~35%)、高山居民等人群,也會在劇烈運動、體力勞動等情況后出現(xiàn)。紅細胞病理性增多主要有相對增多和絕對增多兩種情況,前者見于嘔吐、高熱、腹瀉、多汗等體內(nèi)水分大量丟失導致的紅細胞數(shù)量相對增多;后者可見于組織缺氧如心臟病等導致的代償性增多,也可見于骨髓增殖性腫瘤導致的紅細胞過度增生,如真性紅細胞增多癥等。
紅細胞增多最常見的共同危害是血液黏稠度過高導致血栓,出現(xiàn)心梗、腦梗等并發(fā)癥。值得注意的是,不同疾病下的紅細胞增多可能還伴隨其他并發(fā)癥,因此,即使是沒有癥狀的紅細胞增多,也需要尋求專業(yè)醫(yī)生的評估,以免漏診和延誤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