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李(化名)近日在抽血后發現手臂上有一片明顯的淤青,這不禁讓他有些疑慮。同樣,好多人去醫院做血液化驗時,也會遇到這樣的情況,讓人感到萬分困擾。
抽血后出現淤青或血腫是個常見的問題。抽血時,采血針會穿過皮膚和血管,形成兩個針眼:一個是皮膚表面的針眼(表皮可見的穿刺點),另一個是血管壁上的針眼(血管壁的穿刺點)。如果按壓方式不正確,如僅按壓皮膚針眼、按壓時間不足或手臂彎曲,可能會導致血液從血管針眼滲出至皮下組織,形成皮下淤血,進而出現淤青或血腫。
抽血后,正確的按壓可以顯著減少抽血后手臂淤青和血腫的發生率。按壓的目的是幫助血管迅速閉合,減少血液從針眼處滲出的風險。
抽血后,針眼處通常位于肘窩附近。按壓時,應該用三到四個手指并攏,按壓在針眼的上方1~2 厘米處,覆蓋皮膚針眼和血管針眼,而不是直接按壓在針眼上。因為采血針是水平進針的,兩個針眼之間有一定的距離,只按壓皮膚針眼可能會導致血管針眼未有效閉合。
按壓的力度要適中。過輕地按壓可能無法有效閉合血管,而過重地按壓則可能導致血管受損。一般來說,按壓的力度應以感到血管的搏動,但不感到疼痛為宜。
通常建議按壓10~15 分鐘。如果按壓時間過短,血管可能尚未完全閉合,血液仍有可能滲出。如果按壓時間過長,可能會導致局部血液循環不暢,引起不適。
按壓時,手臂應保持伸直狀態,避免彎曲。彎曲手臂可能會增加血管內的壓力,導致血液更容易從針眼處滲出。同時,保持手臂伸直也有助于減少局部血液循環的阻力,促進血管閉合。
按壓后應避免立即進行劇烈活動,以免增加血管內的壓力,使血液從針眼處滲出。建議在按壓后休息10~15 分鐘,待血管完全閉合后再進行活動。保持局部清潔,避免感染。可以用消毒棉球輕輕擦拭針眼處,避免使用刺激性強的消毒劑。密切觀察局部情況,如果發現局部有腫脹、疼痛或淤青加重的情況,可能是血腫或其他并發癥的征兆,應及時就醫。
淤青不是疾病,本質是皮下微量出血的表現,不會有任何后遺癥以及不良影響。淤青面積小于拳頭、無進行性擴大、無劇烈疼痛,均為正常現象,無需特殊處理,淤青會在1~2 周內自然消退。如果想加速淤青消除,可采取以下措施:
24 小時內進行冷敷,用冰袋或冷毛巾敷在淤青處,每次15~20 分鐘,間隔1 小時重復。可收縮血管,減少血液滲出,緩解腫脹和疼痛。
24 小時后,可以改用熱敷,用熱毛巾或熱水袋敷在淤青處,每次15~20 分鐘,每天2~3 次。可促進局部血液循環,加速淤血的吸收和消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