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velopment Status,Challenges and Revitalization Strategies of Seed Industry in Yunnan Province
云南省多樣的氣候和生態類型、豐富的少數民族傳統文化,孕育了豐富多彩的地方特色資源,是我國作物育種和農業科技原始創新的重要基因寶庫。2021年以來,云南省委、省政府積極響應國家關于種業振興的號召,將振興滇系種業作為 重點產業的重要一環,啟動建設云南種子種業聯合實驗室,推進種源關鍵核心技術和育種聯合攻關,培育了一批“滇系”特色新品種,特別是在資源保護和種業基地建設等方面發展成效顯著,國家級區域性農作物良種繁育基地和制種大縣紛紛崛起,省級種業基地和農作物種質資源庫(圃)建設布局逐步完成,供種保障能力大幅提升,種業企業實力不斷增強,種業發展已具備良好基礎,為高原特色農業發展提供了根本保障。
1云南省種業發展成效
種質資源方面,云南省共保有農作物種質資源8416份,種質資源精準鑒定率為 4 % ;品種審定、登記方面,近3年云南省內通過國家審定稻、玉米品種
99個,通過省級審定稻、玉米、小麥、大豆品種922個,登記馬鈴薯、油菜品種68個,引種品種300余個;種業企業方面,現有農作物種子生產經營企業260余家,資產總額約91.1億元,銷售收入32.1億元,其中國家育繁推一體化企業1家(云南大天種業有限公司),種子企業科研投入比例較低,研究和試驗發展活動經費投入占企業種子銷售收入的比例僅為 5 % ;制種基地方面,全省各類作物制繁種基地達5.33萬 (80萬畝),其中雜交玉米制種達3.33萬
(50萬畝),玉米果穗烘干線20余條,年加工能力達到1.2億 k g 以上,玉米種子烘干加工能力及技術水平得到全面提升,制種社會化服務覆蓋率為 6 0 % 左右;市場監管方面,農作物種子質量抽檢合格率達 9 8 % 以上,種子認證面積
畝),種業市場得到有效凈化。
1.1種質資源保護利用體系不斷完善云南建有省級以上農作物種質資源庫(圃)36個(含國家級4個),共規范保存各類糧經作物種子、植株11.3萬份,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儲存野生種質資源19萬份。全省共征集農作物種質資源8416份,維西糯山藥、維西攀天閣老黑谷等資源人選全國優異種質資源,甘蔗、茶樹、野生稻等地方特色作物種質資源年分發共享1660余份次。云南是全國“十四五”期間唯一同時布局建設農作物種質資源中期庫、畜禽遺傳資源基因庫、水產資源庫建設項目的省份,項目完工后將為建成國內一流、面向南亞東南亞、西南地區規模最大資源保護中心奠定堅實基礎。
1.2育種聯合攻關初見成效全省通過國審、省審的主要農作物品種達3400余個;通過國家登記的馬鈴薯、大麥等非主要農作物品種達1500余個,占全國總數的 4 . 6 % 。省內熱帶玉米單倍體誘導系、油菜小孢子誘導系的培育以及小麥單倍體育種技術也獲得突破。一批自主培育的稻、玉米、麥類、薯類、油菜、甘蔗品種入選國家和云南省農業主導品種,共研發花卉品種1000余個,引進數千份國際優良品種種質資源。高山杜鵑、特色蘭花、山茶等商業品種得到研發推廣,實現了花卉行業新品種選育方面的突破。月季、非洲菊、百合、滿天星等50余個花卉自主產權新品種已投入商業化應用。
1.3種業基地建設成效顯著云南省10個縣(市、區)被認定為國家區域性農作物良種繁育基地,陸良、元謀入選國家制種大縣;云南是除海南外的第二大南繁基地,承擔全國的南繁任務,現有省級農作物種業基地23個,各類農作物種子制繁種面積達5.33萬 (80萬畝),雜交玉米制種面積超過3.33萬
(50萬畝),居西南地區第1位、全國第3位,花卉種苗(種球)生產面積達
(6600畝),年產量約為12億株(粒);生物育種玉米制種滿足了全省產業化示范種植用種需求。保山市施甸縣是全國公認的最佳兩系雜交稻親本繁育中心,水稻兩用核不育系親本種子的繁種 8 0 % 在此進行。西雙版納州景洪市是除海南以外的全國第二大冬繁科研基地,四川農業大學、云南大學等多家院校在此開展玉米、水稻等冬繁工作。宣威市建成了西南最大年產能1億粒的脫毒種薯生產基地。楚雄州元謀縣成為全國重要的藏區青稞加代育種和蔬菜冬繁基地,西藏、青海等藏區青稞推廣品種中 8 0 % 以上在元謀加代選育,近1500t蔬菜種子保障了全國200萬
(3000萬畝)蔬菜種植需求。
2云南省種業振興存在的問題與挑戰
2.1資源保存優勢尚未轉化為創新優勢農業種質資源收集保存、評價利用體系有待進一步完善,種質資源對育種研究支撐作用發揮不明顯,種質資源共享共用機制不健全,通過表型與基因型精準鑒定、應用于育種創新的種質資源不到保存數量的 1 0 % 。種質資源交流共享和深度挖掘利用不夠,資源優勢沒能有效轉化為育種研發優勢。育種創新能力整體較弱,難以適應云南高原特色農業產業高質量發展需求,種業創新資源不均衡,資源、技術、人才向企業流動的體制機制仍然不暢,企業商業化育種體系尚未有效建立。品種同質化嚴重,審定、登記的品種數量多,突破性新品種以及廣適性大品種少,“仿種子”冒頭;高產品種多,優質品種少;傳統品種多,特色品種少。
2.2市場主體經營融合發展不充分種業企業多、小、散現象突出,企業研發能力效用不強,產業引領科研作用弱,種子企業“重營銷、重品種、輕質量”觀念尚未得到根本轉變,產業集中度不高,經營模式創新不夠,適應農業結構調整的多元服務和轉型升級動力不足,與工廠化集中育苗(秧)集成配套的農機農藝服務等增值業態發展不充分,以新品種開發、成果轉化、種子種苗繁供為引領,帶動優勢特色農產品生產加工的三產融合發展模式未有效建立,整合上下游產業鏈的能力弱[1]。全省農作物種子生產經營企業僅有260家,省級發證企業有70家,資產總額約91.1億元,銷售收入32.1億元,整體缺乏有突出影響力的種業龍頭企業,省內種子企業普遍規模小,各自為政,研發投入不足。以玉米、水稻種子為例,2023年企業研發總投入1.24億元,僅占種子總銷售收入21.68億元的 5 . 7 % 。種子研發投入前10強企業共投入0.58億元,占全省總研發投入的 4 6 . 8 % 。多數特色產業只注重產業下游和短期利益,在不愿意為創新研發投人高昂的成本和時間的同時,更傾向于穩定盈利,無法對產業上游品種選育形成正向反饋。
2.3制種基地高質量種源供給能力亟待提升生產基地主體培育滯后,專業生產型企業和新型經營主體缺乏,配套公共服務能力不足,基地穩定性和抵御自然災害能力不足,制種單產低,生產資源優勢沒有充分轉化為種子生產優勢,距建成“規模化、機械化、標準化、集約化、信息化”要求的高質量制種基地仍有一定差距,優質種源對高原特色產業發展貢獻率不高。省內基地分散且不穩定,企業投資基地意愿不強,由于比較收益低、勞動力缺乏、保險理賠難等,制種成本不斷上升。與新疆、甘肅等制種大省相比,云南省制種基地地塊小而分散,山地多、平地少,地塊間起壟分割,大型機械化設備使用不便,同時也限制了高效率水肥一體化管網鋪設與使用,高標準種子田建設受地形限制較大,改造成本高。新疆玉米制種全程機械化率達到 89 % 以上[,玉米去雄、采收等環節省時省工,而云南省僅在種子烘干、倉儲以及加工包裝環節實現機械化,且只有部分龍頭企業在種管收環節實現半機械化,去雄、撿穗環節仍需大量勞動力。
2.4種業進出口機制與國際區位優勢不匹配云南地處祖國西南邊陲,與南亞、東南亞多國接壤,是連接“一帶一路”的重要節點。利用云南區位優勢、技術優勢帶動周邊區域農業生產,對拓寬我國糧食進口來源具有戰略意義,但目前種子企業走出去還存在部分問題。一是種子企業對種子進出口政策了解欠缺。2022年農業農村部出臺了《農作物種質資源管理辦法》,加強了對種質資源的保護,促進了資源的交流和利用,《進出口農作物種子(苗)管理暫行辦法》也于同期廢止。但多數企業及科研單位依然按照原《進出口農作物種子(苗)管理暫行辦法》指導種子進出口相關業務,對種質資源的分類管理政策不明晰,對種子出口辦理程序及環節不了解。二是種子出口審核及檢疫時間較長,復雜繁瑣的手續延長了產品出口時間,耽誤了種子銷售流通[3]。三是行業協會、服務平臺及自媒體等信息渠道無法滿足走出去的需要,對種子進出口等相關業務的培訓及解答較少。
3云南省下一階段的種業振興策略
3.1加強種質資源鑒定評價與利用加快推進農作物種質資源中期庫建設,引導地方和科研院所、種業企業結合科研育種、保護地方特色種質資源需要,建設專業性種質資源庫(圃),構建以省級種質資源庫為核心,區域性特色專業庫(圃)為支撐,原生境保護區為補充的種質資源保護體系。推進種質資源精準鑒定與評價,建立科學的鑒定標準和統一的技術規范,對核心種質資源進行精準鑒定與評價,深化優異性狀和重要經濟性狀遺傳機理研究,加快挖掘功能基因,構建分子指紋圖譜庫,夯實育種創新基礎。加快提升種質資源共享利用水平,充分利用農業種質資源普查成果,以省級以上種質資源庫(圃)為重點,建立集資源特征特性、普查收集、鑒定評價等信息數據為一體的省級農業種質資源數據庫[4]。根據本地區實際情況,適時制定和出臺農作物種質資源發放和利用辦法。
3.2強化種業基礎性和突破性創新加強種業基礎性、前沿性研究,圍繞糧食、花卉、蔬菜、中藥材等優勢特色產業,推動重點研發團隊和重點實驗室建設,深化科企合作,構建以企業為主的商業化育種體系,打通種業產業鏈技術堵點。組織實施農業新品種選育重大科技專項,選育特色產業新品種,鞏固提升新品種選育優勢,不斷補齊短板,提高育種攻關能力,選育一批優良“滇系”特色品種。圍繞糧油、蔬菜、水果、中藥材、花卉等農業戰略和特色主導產業發展需求,堅持優質、高產、高效、生態、宜機、抗逆等品種選育方向,加快新品種選育和更新換代。建立區域化、協同化、智能化的現代育種聯合攻關新模式,堅持自主選育與優勢資源引入相結合,加大鮮食玉米、特色瓜果蔬菜等品種育種創新,破解部分優質良種依賴進口的局面。
3.3分類指導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堅持內培外引并重,引導企業通過兼并重組整合資源,提高產業集中度。按照“扶強、促優、強合作”的思路,實行差異化發展策略,對種業企業進行分類指導,更好地體現企業特色優勢[5]。著力把種業陣型企業及龍頭企業發展培育成為育繁推一體化企業,引導企業進駐云南種子種業聯合實驗室,在種質資源鑒定、生物技術育種、品種聯合研發等方面實現強強聯合;結合4 重點產業,把具有云南地方特色和優勢的專精特新企業培育成為特色型骨干企業,在咖啡、中藥材等優勢特色品種創新選育和市場推廣方面實現更大突破,強化優勢特色品種向產業端的覆蓋影響能力;把以經銷、代繁代制為主的企業培育成為區域供種保障型企業,著力提升生產、加工、倉儲等基礎設施設備建設,完善經營網絡體系,提高生產供應能力,使其成為省內供種主渠道[5]。充分發揮云南面向南亞、東南亞的窗口優勢,鼓勵具有出口優勢的企業走出去,推進特色優質品種在國內外推廣,不斷擴
大優勢品種市場。
3.4推動高原南繁種業基地建設一是按照“規模化、集約化、標準化、機械化、信息化”要求,推進國家制種大縣和區域性良種繁育基地建設,統籌布局非主要農作物或區域特色種子種苗制繁種基地;繼續開展省級農作物種子基地遴選創建,圍繞玉米、水稻、馬鈴薯、蔬菜、花卉等優勢特色產業遴選建設一批省級重點制種基地。鼓勵種子企業開展制種與生產種植輪作,提高基地綜合利用率。引導種子生產基地建設向產業優勢產區集中。二是利用云南多生態區優勢,合理布局高原南繁優勢基地。重點提升建設元謀縣麥類及蔬菜育制種基地,呈貢區、大姚縣花卉基地,大理州熱帶、亞熱帶血緣玉米制種基地,開遠市、耿馬縣甘蔗育制種基地,景洪市玉米南繁基地等一批區域性、綜合型、專業型高原育制種基地,有效提升各類作物育種研發及良種供應能力,打造上下貫通的育種推廣體系,加快形成完善的西南熱帶血緣玉米、馬鈴薯、高原粳稻、茶葉、堅果、花卉、中藥材、咖啡、甘蔗等特色種業基地。
3.5提升種業市場監管服務能力強化種子管理體系建設,健全種業管理和技術服務隊伍,加強部門協作聯動和信息聯通,積極構建靈活多樣、分工明確、治理高效的監管模式。以宣傳貫徹即將修訂出臺的《云南省農作物種子條例》為契機,突出抓好地方優勢特色產業品種引進推廣和種苗集中繁供,制定完善種子種苗管理、品種試驗管理等配套辦法。改善各級種子質量檢驗中心設施設備條件,盡快建立全省標準樣品和審定品種DNA指紋庫,提高品種真實性鑒定能力,完善種子質量檢驗體系,形成覆蓋全省、分工明確的種子監管技術支撐網絡。探索建立適合種業領域的守信聯合激勵對象和違法聯合懲戒對象的“紅、黑”名單制度,將企業誠信經營作為給予資源保護、育種創新、基地建設等種業項目支持的前置審核條件,對企業違法行為依據法律法規及時做出相應處罰,發布失信企業典型案例,增強對違法失信行為的震懾力度。
3.6構建長期穩定的種業政策支持體系一是加大財政扶持。重點支持種業基礎設施建設,現代種業基礎性、公益性研究等關鍵環節,實施種質資源保護、現代種業提升工程、區域性良種繁育基地建設、良種聯合攻關和核心種源科技攻關計劃、優良品種推廣后補助獎勵。二是強化金融支持。鼓勵和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種子收儲的信貸支持,結合農作物品種的制種周期,推出周期短、使用靈活的流動資金貸款產品。積極探索新型擔保方式,建立涉農部門和信用擔保公司之間的“政擔合作”機制,成立種業專項擔保基金,向符合條件的種業龍頭企業和信用骨干企業提供銀行貸款擔保。三是創新體制機制。深人推進種業領域科研成果權益分配改革,完善成果分類評價制度,健全成果權益分享機制。探索種業科技人員分類管理機制,進一步完善和落實人才引進政策,對企業和科研單位引進高端種業領軍人才給予財政資金獎補,釋放人才活力。
4總結
根據種業振興行動總體安排,云南省“三年打基礎”階段性任務已圓滿完成,現在正奮力實現“五年見成效”的關鍵時期,在未來的“十五五”時期必須攻克“十年實現重大突破”目標任務。云南省種業振興需要準確把握新一輪種業科技革命機遇,面向大面積單產提升、高原特色農業發展、農業機械化等產業急需,培育優良品種,在積極主動融入服務國家大局的基礎上,建設國家高原南繁育制種基地,發揮云南種質資源大省和特色產業發展優勢,為國家種業振興作出云南貢獻。
參考文獻
[1]徐瑤,孫昕.推動江蘇現代種業強省建設的路徑和政策研究.中國種業,2024(4):6-12
[2]殷長生,沈仁飛,湯靄婭.提升云南省雜交玉米供種保障水平的幾點建議.種子科技,2024(8):142-145
[3]賀利云.中國種子企業走出去現狀、問題及建議.中國種業,2016(4):1-3
[4]趙杰平,瞿桂鑫.云南省種業現狀及加快推進種業建設的建議.種子,2022,41(8):136-139
[5]余小林.浙江省種業振興面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浙江農業科學,2024,65(5):985-990
(收稿日期:2025-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