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eeding of a High Yield and Drought Resistant Maize Variety Zhongkenyu 77
YUAN Xiaoli',ZHENG Fuguo2,MA Jiujun1,WANG Bingyu2, ZHU Jia,WANG Zhengqian1,SONG Weizhou2 (Gansu Agricultural Reclamation Seed Co.,Ltd.,Jingtai 730400; 2Gansu Yasheng Seed Industry Group Seed Research Institute Co.,Ltd.,Lanzhou 730030)
玉米作為世界上最重要的作物之一,為人類提供食物、動物飼料和生物燃料等原料[1-2]。近年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玉米所蘊含的經濟價值愈發凸顯,在我國的種植面積呈現出迅猛擴張的態勢。目前市場上各種玉米品種層出不窮,但真正能夠實現優質與高產兼備的品種相對較少。特別是在高海拔玉米主產區,干旱與低溫這兩大環境因素的影響日益突出,已成為導致玉米減產的關鍵因素之一,嚴重影響到當地農民的經濟收入與農業產業的可持續發展[3]。
甘肅農墾良種有限責任公司積極響應市場需求,以高產、多抗為育種目標,經南繁北育的多年穿梭育種,自主選育出玉米品種中墾玉77。該品種全生育期123d,適宜在云南省海拔 1 2 0 0 m 以上的玉米生產區種植。本文概述了中墾玉77的選育過程、品種特征特性及栽培技術要點,以期為該品種的高產優質栽培和示范推廣提供技術依據。
1親本來源及選育過程
1.1母本母本LKM1505是2010年以先玉335作基礎材料,選擇優良單株套袋自交,經自交8代,于2015年育成抗病性較強、結實性好、活稈成熟、遺傳性狀穩定的二環系。其幼苗葉鞘綠色,株型半緊湊,葉片較窄,葉片數17\~18片,雄穗分枝數3\~6個,雄穗穎殼綠色,花藥、花絲淺紫色,株高 2 1 5 c m ,穗位高 9 0 c m ,穗長 1 6 c m ,穗粗 4 . 2 c m ,穗行數16\~18行,行粒數29粒,百粒重 3 3 g ,出籽率 8 5 % ,籽粒半馬齒型、橙黃色,穗軸白色。
1.2父本父本LKF641是2009年以玉米外引自交系 外引自交系646為基礎材料,并以外引自交系646回交一代,選擇優良單株套袋自交,經連續自交7代,于2015年育成抗病性較強、抗倒性突出、果穗均勻、遺傳性狀穩定的二環系。其幼苗葉鞘淺紫色,葉片淺綠色,株型披散,葉片數19\~20片,株高 1 7 5 c m ,穗位高 7 0 c m ,雄穗分枝數7\~9個,雄穗穎殼淺紫色,花藥、花絲淺紫色,穗長 1 4 . 0 c m ,穗粗 4 . 5 c m ,穗行數14\~16行,行粒數27粒,百粒重2 7 g ,出籽率 7 4 % ,籽粒硬粒型、橙黃色,軸色為白色。
1.3選育過程中墾玉77是2016年以LKM1505為母本、LKF641為父本,在海南樂東組配的雜交種。2017年在云南彌勒進行初級鑒定,收獲時經田間調查,與其他雙親姊妹系組合相比,其配合力更高、結實性更好,且活稈成熟、產量和抗性突出,較對照五谷3861增產 1 2 . 1 % ,綜合評價為優秀,定名為中墾玉77。該雜交種于2017年冬季在海南省進行大量復配。2018-2019年參加云南中高海拔區域多點鑒定,綜合表現突出。2020-2021年參加云南秋慶種業玉米試驗聯合體中高海拔組區域試驗與生產試驗。2022年通過云南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審定編號:滇審玉米2022236號。
2 品種特征特性
2.1農藝性狀中墾玉77全生育期123d,品種發芽勢強,幼苗葉鞘紫色,葉色綠色,株型半緊湊,雄穗分枝數7\~10個,花藥、花絲淺紫色,葉片數18\~19片,株高 2 9 0 c m ,穗位高 1 2 5 c m ,穗長 2 0 . 6 c m ,穗粗5 . 5 c m ,果穗筒型,穗行數16\~18行,行粒數40.6粒,軸色為白色,籽粒橙色、半馬齒型,百粒重 4 4 g ,出籽率 8 6 . 8 % 。
2.2品質分析2022年經四川省農業科學院農業質量標準與檢測技術研究所檢測,中墾玉77籽粒容重 8 0 6 g / L ,粗蛋白質含量 1 0 . 8 % ,粗脂肪含量 4 . 6 % ,粗淀粉含量 7 2 . 5 1 % ,賴氨酸含量 0 . 3 1 % 。
2.3抗性 2021-2022年由云南省農作物抗性鑒定站進行田間主要病害接種鑒定,中墾玉77中抗灰斑病、大斑病與南方銹病(MR),抗禾谷鐮孢穗腐病(R),高感紋枯病(HS)。
3產量表現
3.1區域試驗中墾玉77于2020-2021年參加云南秋慶種業玉米試驗聯合體中高海拔組區域試驗,該試驗采用隨機區組設計,小區面積 次重復,5行區,行長
,采用穴播法,每穴2粒,保苗6.0萬株
。收獲時每小區取中間3行,兩頭各除去2株,按實收面積計產,計產時水分換算為標準含水量 1 4 % 。
試驗結果表明,該品種2年每 平均產量約 1 1 1 2 4 k g ,較對照增產 2 0 . 4 % ,增產點率 100 % ,其中2020年平均產量 1 1 0 6 9 k g ,較對照海禾2號增產2 6 . 2 % ,增產極顯著,增產點率 100 % ;2021年平均產量 1 1 1 7 8 k g ,較對照五谷3861增產 1 4 . 5 % ,增產極
顯著,增產點率 100 % 。
3.2生產試驗中墾玉77于2021年參加云南秋慶種業玉米試驗聯合體中高海拔組生產試驗,小區種植行數8\~16行,每品種播種面積 ,設置不少于3行的保護區,無重復,保苗密度6.0萬株
。播期、田間灌溉施肥、病蟲害防控等同當地大田保持一致。全區收獲計產,計產時以標準含水量 1 4 % 進行折算。試驗結果表明,中墾玉77每
平均產量1 1 2 5 9 k g ,較對照五谷3861增產 1 0 . 9 % ,增產點率 8 3 % 。
4栽培技術要點
4.1播種與種植密度中墾玉77適宜種植在云南省海拔 1 2 0 0 m 以上的區域。推薦采用直播栽培方式,當地表 1 0 cm 深度的土壤溫度穩定達到 以上時,應抓住情,及時播種。播后做好保工作,以確保種子順利發芽生長。種植密度5.7萬\~6.0萬株
以6.0萬株
為宜,保苗5.7萬株
以上,同時確保田間通風良好。
4.2水肥管理由于玉米各個生育階段的生理特性不同,其對土壤水分和養分的需求也存在顯著差異。拔節期至抽穗開花期玉米生長迅速,代謝活動旺盛,此時對養分的需求最為強烈,達到了整個生育期的峰值,施肥方面建議每 施 N 、P、K含量均為 1 5 % 的復合肥約 3 7 5 k g ,同時配合施用有機肥約 1 5 0 0 0 k g 。追肥以氮肥為主,配合增施磷鉀肥及硫、鋅等中微量元素,分2次追肥,即拔節期每
追施尿素 1 5 0 k g 左右,大喇叭口期追施尿素 2 2 5 k g 左右,后期根據田間長勢結合灌水進行適量追肥。
4.3病蟲害防治農業防治是基礎防線,通過科學合理的輪作倒茬破壞病蟲害的生存環境,減少其滋生繁衍;定期深翻土地破壞病蟲害的越冬場所,降低病蟲害基數;及時清理田間的病株殘體,杜絕病蟲害的滋生源頭;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機肥,增強土壤肥力和植株的抗病能力。針對玉米紋枯病這一常見病害,在發病初期需精準用藥防控,重點針對玉米基部及葉鞘進行防治。藥劑選擇上,可使用稀釋1000\~1500倍的 5 % 井岡霉素水劑,每 用量控制在 4 5 0~6 0 0 m L ,兌水 3 3 0~4 5 0 k g 進行噴霧作業;也可選用稀釋1000倍的 4 0 % 菌核凈溶液或稀釋500倍的 7 0 % 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噴霧,同樣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4-5]。
另外,科學的栽培管理措施對病害防控也十分關鍵。施肥時應避免過度偏施氮肥,保證營養均衡;依據玉米品種特性合理密植,保證田間通風順暢、光照充足,有效降低田間濕度,營造不利于病害發生的環境,進而減輕病蟲的為害程度。
4.4適時采收通常10月上旬是中墾玉77收獲的最佳時期,此時收獲的籽粒品質最佳,能夠最大程度保證產量和質量。
5 制種技術要點
為保證種子質量,必須嚴格把控親本的純度,通常是在原種的基礎上開展擴繁工作。在種子生產實踐中,不同地區應根據自身獨特的氣候、土壤等條件,采用適宜的制種播種方式。以河西走廊地區為例,當地制種時會先行播種母本,待5d之后,進行一期父本的播種;之后,間隔3d再開展二期父本的播種。這種錯期播種的方式能有效協調父母本的花期,為提高制種產量與質量提供有力的保障。
參考文獻
[1]劉丹,安雨麗,陶笑笑,王孝忠,呂典秋,郭彥軍,陳新平,張務帥.西北地區制種玉米產量及氮素吸收對供氮水平的響應.中國農業科學,2023,56(3):441-452
[2]王冬梅.玉米種植現狀與新技術應用的效率分析.世界熱帶農業信息,2023(4):7-9
[3]張興富,王燕林,柴洪燕,謝榮芳,李瓊仙,彭澤宏.高海拔山區玉米雜交種會單112號.中國種業,2022(3):129-130
[4]李石初,唐照磊,杜青,磨康.玉米紋枯病的防治藥劑篩選試驗研究.山東農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21,52(1):19-22
[5]章慧敏,宋旭東,周廣飛,張振良,冒宇翔,陳國清,陸虎華,石明亮,黃小蘭,薛林,郝德榮.玉米紋枯病研究進展.江蘇農業科學,2022,50(2):8-14
(收稿日期:2025-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