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國現任總統唐納德·特朗普(DonaldTrump)重返白宮的頭幾個月,已經讓許多人將其與羅納德·里根(RonaldReagan)的放松管制時代、亞歷山大·漢密爾頓(AlexanderHamilton)的產業政策、2O世紀20年代的喧囂繁榮、20世紀50年代的狂熱愛國主義,以及20世紀60年代尖銳的文化分裂相提并論。
但說到特朗普標志性的政策舉措之一,也就是對進入美國的外國商品加征關稅,歷史先例是清晰可循的:特朗普實施或提議的關稅上調,將推動美國的進口稅率回升至大約80年前(即20世紀40年代中期)的水平。那是美國貿易政策保護主義時代的尾聲。這一時代始于20世紀20年代,其間經歷了“大蕭條”(GreatDepression)和第二次世界大戰(WorldWarII)的沖擊。
1947年《關稅及貿易總協定》(General AgreementonTariffsandTrade)的簽署有效地降低了全球貿易壁壘,這一保護主義篇章隨之終結。降低關稅意在促進國際貿易。事實上,在一場近乎毀滅性的戰爭讓大多數的工業化國家陷入動蕩之后,降低貿易壁壘顯然對美國的制造商有利。《關稅及貿易總協定》開啟了此后不斷加速的全球化時代,并最終演變為世界貿易組織(WorldTradeOrganization),也為《北美自由貿易協定》(NorthAmericanFreeTradeAgreement)的簽署創造了條件—這項于1994年生效的協定極大地促進了美國、加拿大和墨西哥之間的商品流動。
如今,我們似乎正在見證新一輪的貿易政策巨變。特朗普反復無常的“美國優先”(AmericaFirst)議程,已經導致美國與三大貿易伙伴(北美洲的兩大鄰國和中國)的貿易戰不斷升級。諸如大型汽車、啤酒罐、住宅、計算機處理器這些最具美國特色商品的原材料亦成為其關稅政策的懲罰對象。根據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PetersonInstituteforInternationalEconomics)的數據,即便是于1930年簽署的、最高稅率達到 41% 、臭名昭著的《斯姆特-霍利關稅法案》(Smoot-HawleyTariffAct)也僅僅影響了美國國內生產總值(GDP)的 1.4% ,而特朗普在截至今年3月宣布的關稅將波及大約 5% 的美國經濟基本面,涉及商品價值高達1.5萬億美元。
說得委婉一些,美國商界對此憂心忡忡。美國稅收基金會(TaxFoundation)的埃麗卡·約克(EricaYork)告訴我,衡量新聞報道情緒的貿易政策不確定性指數,在特朗普的第二任期開始兩個月之后便創下新高,如今已經“突破天際”(此前的峰值出現在特朗普的第一任期內)。
那么,首席執行官應該如何應對?進化生物學中經常討論的“抗爭或轉移,僵化或討好”反應模式,或許能夠提供一些啟示。
首先是“僵化”(freeze)。市場厭惡不確定性這句老話一點不假。自今年1月以來,不確定性幾乎成為了唯一的常態。今年的企業并購活動創十年來的最差開局;首席執行官信心指數跌至12年來的最低點;投資者紛紛從股市轉向黃金,導致標準普爾500指數(Samp;P500)進入回調區間。“這確實造成了不確定性,徹底瓦解了今年市場的看漲情緒。”獨立經紀交易商LPLFinancial的亞當·特恩奎斯特(AdamTurnquist)表示,“首席執行官和小企業主根本無從規劃?!?/p>
對一些企業來說,“轉移”(flight)—即把生產線遷回美國本土一成為一種對沖風險的策略。如今,跨國企業集團爭相承諾在美國建廠,或者至少在考慮這一選項。本田(Honda)選擇在美國的印第安納州(而非墨西哥)生產思域混動車(CivicHybrid);大眾(Volkswagen)和沃爾沃(Volvo)也在考慮將生產線遷至美國。
韓國的現代汽車(Hyundai Motor Co.)、LG電子 (LGElectronics)和三星(Samsung)都在醞釀擴大美國業務;中國臺灣的電子制造商仁寶集團(Compal)和英業達集團(Inventec)據稱正在美國的得克薩斯州考察新廠址。奢侈品巨頭路威酩軒集團(LVMH)坦言,美國的政策正在促使其“嚴肅”考慮減少法國產能,轉而在美國建立生產線。關稅支持者認為,總部設在美國的跨國公司遲早也會效仿這些做法,將生產線“回遷”至本土。
自由貿易的巔峰與轉折
21世紀初,各類貿易協定推動美國關稅持續走低。
1.2%2008年的美國進口商品平均關稅稅率8.4%根據美國總統唐納德·特朗普提案估算的2025年平均關稅稅率SOURCE:TAXFOUNDATION
這可能意味著關稅政策正在實現其重振美國工業的初衷—抑或只是企業為順應新的政治風向而作出的姿態。承諾建廠容易,但真正落地投產卻需要經年累月。更何況,由于美國的制造業和建筑業高度依賴受到關稅影響的進口原材料,各環節成本正在全面飆升。事實上,考慮到價格和法規的劇烈波動,這些尚在襁褓中的計劃,與其說是附帶動工時間表和就業崗位的實質性承諾,不如視為企業的審慎表態,充其量不過是對美國項目的樂觀宣言罷了。
與此同時,“討好”(fawn)策略也在上演:當規則朝夕可變時,最穩妥的辦法就是和制定規則的人搞好關系。為此,商界領袖或單槍匹馬,或三五成群,紛紛涌向白宮,試圖讓政府認可他們心儀的政策方向。最典型的場景莫過于特朗普就職典禮的前排席位:那些向就職基金豪擲數百萬美元、創下募捐紀錄的科技巨頭掌門人濟濟一堂;又或是企業領導者每人奉上500萬美元,只為獲得海湖莊園(Mar-a-Lago)那場“燭光晚宴”的入場券。
最后就剩下“抗爭”(fight)了—或許用“謹慎談判”來表述更合適一些。部分受沖擊最嚴重行業的首席執行官公開痛陳關稅可能帶來的災難性后果,他們或許盤算著反正也沒有什么可以失去的了。為獲得關稅赦免而四處游說的福特汽車(Ford)的首席執行官吉姆·法利(JimFarley)警告稱, 25% 的關稅將給汽車業“轟出一個大窟窿”。美國鋁業(Alcoa)的首席執行官威廉·奧普林格(WilliamOplinger)則向記者透露,鋁業可能因此而裁撤12% 的工作崗位。
但更多的商界領袖盡管在私下里表示對美國現任總統失去信心,卻不愿意冒著觸怒龍顏的風險而公開批評他?!八麄儚奶乩势盏牡谝蝗纹趯W到的教訓就是,老虎屁股摸不得。”耶魯大學(YaleUniversity)的管理實踐教授杰弗里·索南菲爾德 (JeffreySonnenfeld)指出,“至少得抱團行動?!闭蛉绱?,不少首席執行官選擇依托行業協會代為發聲,而非自己強出頭。例如,美國全國制造商協會(National Association ofManufacturers)就表示,其成員正在面臨“生死攸關的考驗”。
歸根結底,無論選擇何種應對之策,切記不可孤軍奮戰:值此特殊時期,商業領袖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需要與同行(乃至競爭對手)同舟共濟,攜手應對這場關稅浪潮。譯者:任文科 財富掃碼閱讀分享本文《貿易戰生存指南》FORTUNEChina.com
美國關稅稅率125年變遷史
從歷史維度看,當政府優先保護本土產業時,美國關稅就上升;當政府希望為美國企業打開海外市場、讓消費者獲得更廉價的商品和材料時,美國關稅就下降。平均關稅稅率涵蓋所有進口商品,包括應稅與非應稅商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