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科技期刊是以特定細分行業為依托的專業性期刊,其在內容上專注于某一細分的行業和領域,既是展現行業學術水平的重要平臺,也是廣大科研工作者交流科研成果、行業生產者和經營者獲取科技信息的重要渠道,對推動行業技術研究、傳播和科技成果轉化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是國家科技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隨著科技期刊出版方式的革新,期刊評價體系的轉變,以及作者讀者的需求變化等社會變革,行業科技期刊在當前的出版環境中普遍面臨稿源短缺、學術評價水平不高、傳播影響力日益下降的困境,嚴重影響了期刊的發展。在出版傳播格局發生新變化以及行業創新能力和競爭力有所弱化的雙重挑戰下,如何達成高質量發展目標,已然成為行業科技期刊亟待應對的難題。
《中國纖檢》于1980年創刊,是我國唯一一本由棉花等天然纖維質量監測機構主辦的科技期刊。在纖維紡織品檢驗檢測領域,該期刊在政策宣傳貫徹、技術知識傳播以及標準內容解讀等方面發揮了引領性作用,訂閱發行量一度突破萬余冊,其影響力廣泛覆蓋了全國纖維紡織檢驗檢測領域。基于此,文章依托知網歷年的《中國學術期刊影響因子年報》數據總結了紡織行業科技期刊特色化、差異化發展的一些經驗,旨在為其他行業科技期刊的高質量發展研究提供參考。
一、我國紡織行業科技期刊的現狀
(一)對行業發展的影響力不足
紡織工業是我國傳統行業,在國民經濟中占有重要地位,為我國工業和經濟的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紡織行業的眾多科技期刊大多創刊于20世紀70、80年代,長期以來,它們一直扮演著行業信息傳播“喉舌”的重要角色,為行業學術研究、學科發展、成果展示以及行業信息的傳播搭建了極為關鍵的信息平臺。然而,隨著高新技術與信息產業的快速發展,作為傳統競爭性產業的紡織工業日漸式微,相關行業科技期刊也因此面臨嚴峻的發展挑戰。一是行業科研成果減少。隨著出版行業的變革以及紡織行業政策性調整的推進,行業研究態勢趨于平緩,行業科技成果產出量也逐步趨于平穩。當前,紡織行業相關研究多聚焦實踐性應用,熱點科研項目數量相對較少,這些因素致使紡織行業對科技期刊的需求有所降低。二是研究發布轉向熱點行業。紡織業是與生活緊密相連的領域,近年來,其創新突破主要聚焦交叉學科范疇,具體體現為在醫學材料領域開展專項研究,以及推動信息技術與可穿戴設備研發的深度融合。因此,作者大多會將數量有限的跨學科成果發表在熱點行業的科技期刊上。而傳統紡織科學期刊,受學科影響力不足以及學術評價水平有限等因素制約,較難獲得優質科研成果的首發機會,也難以借助高水平學術成果發表來提升自身的學術影響力。
(二)辦刊主體分散難以實現集群發展
據《中國科技期刊發展藍皮書(2023)》統計[2],截至2022年,我國科技期刊共有主管單位1339個,其中僅主管一種科技期刊的有878個,占 65.57% ;科技期刊第一主辦單位共有3218個,其中僅主辦一種期刊的有2482個,占 77.13% ;科技期刊出版單位共有4440個,其中僅出版一種期刊的有3439個,占77. 45% 。從上述數據能夠發現,近年來,只主管、主辦、出版一本科技期刊的單位,在我國期刊出版領域占據了相當大的比例。我國許多行業的行業科技期刊具有產業鏈長、專業分工細的特點,正因如此,在各細分領域內存在眾多分屬不同主管、主辦單位的行業科技期刊,紡織行業也不例外。這些期刊均具有自身的專業特色,內容涉及纖維原料、加工技術、紡織成品加工、設備器材、檢驗檢測技術等,覆蓋紡織業全產業鏈的各個層面。在《中國學術期刊影響因子年報》(2024年版)中,“TS1紡織科學技術”學科共收錄紡織類科技期刊41種。其中,《毛紡科技》《絲綢》聚焦不同的紡織原料行業,《絲綢》《紡織器材》圍繞紡織產品展開研究,《中國纖檢》《針織工業》《中國棉花加工》則聚焦展現紡織加工技術。筆者對上述紡織行業科技期刊的出版方式展開分析后發現,這些期刊主辦單位的主營業務均不涵蓋出版領域,且受人力、資金等因素的制約,這些單位大多僅出版一本期刊,部分期刊甚至處于艱難維系的狀態。縱觀“TS1紡織科學技術”學科,僅有包括東華大學和浙江理工大學在內的高校,以及一家傳媒公司辦刊數量超過3本,其余的期刊均屬于單刊出版模式,即一個主辦單位僅出版一本期刊。基于我國中文科技期刊的現狀,行業科技期刊單刊運營模式在短期內難以轉變。同時,由于行業細分程度較高,即便處于同一行業,各期刊之間的聯系也不夠緊密,難以構建國際期刊梯隊式辦刊發展模式。
(三)學術評價普遍不高
近年來,社會對期刊的評價普遍與學術評價體系掛鉤,重點關注期刊的總被引頻次、影響因子、他引影響因子、量效指數(JMI)等。然而,由于行業科技期刊在學術研究水平和研究內容上無法與綜合性期刊相比,難以獲得較高的學術評價[3-4]。
行業科技期刊的主辦單位一般為期刊所屬科技專業的行業歸口單位,這些單位有的承擔著國家部委下達的各類科研任務,范圍可能涉及全產業鏈,具有較好的學科優勢[5]。然而,一些承擔地方或行業監管等職能的主辦單位,科研研究只是其工作內容的一部分,這導致它們主辦的期刊在研究實力和學術水平方面均略遜一籌。比如,《中國纖檢》定位為專注于棉花等天然纖維以及紡織產品質量監管與品質檢測的期刊,其主要作者和讀者群體集中在纖維紡織品檢驗檢測領域,屬于紡織行業鏈末端的服務領域。基于上述情況,《中國纖檢》在科學技術方面缺乏較高的創新研究價值與熱度,被其他行業引用和關注的頻次較低。近年來,學界呼呼創新期刊評價模式的聲音愈發高漲,部分期刊出版單位也陸續構建了創新學術評價體系,如武漢大學中國科學評價研究中心等發布的“中國應用型期刊評價研究報告”。然而,其中多數體系尚處于起步階段,尚未形成廣泛的影響力。
(四)欄目內容同質化明顯
由于學術影響力有限,投稿作者往往受到職稱評審體系、績效考核體系等外部因素的制約,不愿意將稿件投給行業科技期刊。即便有些作者無需顧慮這些問題,為使自己的研究成果產生更廣泛的影響,他們仍會優先選擇向綜合性研究期刊投稿。在激烈的競爭形勢下,許多非核心行業科技期刊的來稿量和約稿量逐步下降,不得不采取縮減版面、延長出版周期、擴展收稿范圍的辦法解決稿源不足的問題。例如,在中國知網《中國學術期刊影響因子年報》(2024年版)收錄的紡織科學技術學科期刊中,除了少數核心期刊的載文量能保持穩定甚至小幅增長,其余期刊的載文量都呈下降趨勢,有的期刊載文量與之前相比甚至減少了一半,很多細分領域期刊年度載文量不足百篇,稿源匱乏已然成為行業科技期刊的普遍性問題。同時,筆者通過分析各類紡織行業科技期刊還發現,隨著各類期刊在收稿內容上的擴展,欄自和征稿內容同質化成為期刊發展的問題之一。例如,《中國纖檢》作為專注于紡織產品質量監管與品質檢測的科技期刊,常設《標準分析》和《檢測研究》等主要欄目。然而,從中國知網收錄的紡織科學技術學科期刊來看,至少有16種期刊也存在相同或類似的《標準》《檢測》欄目,占比約 39% 。這種同質化的欄目設置使得行業內的期刊在欄目設置、選題策劃、論文內容等方面存在高度相似性,缺乏獨特的視角和深度,難以滿足讀者多樣化的知識需求,也不利于期刊品牌的塑造與個性彰顯。
二、行業科技期刊高質量發展的路徑
2021年6月,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聯合印發的《關于推動學術期刊繁榮發展的意見》[6]明確指出,“著力解決內容同質化問題,支持現有學術期刊合理調整辦刊定位,鼓勵多學科綜合性學報向專業化期刊轉型,突出優勢領域,做精專業內容,辦好特色專欄,向‘專、精、特、新’方向發展”。該意見對紡織行業科技期刊同樣具有指導意義,只有專注于行業的資源和優勢,實現專業化、特色化發展,才能突破現有困境,實現高質量發展。
在紡織行業,許多科技期刊已經進行了一定的探索。例如,《絲綢》雜志通過搭建“世界絲綢網”“絲綢雜志”“紡織非遺”等行業網站和自媒體平臺,在專業研究和產業應用之間切實發揮了橋梁作用;承擔并深度參與國際絲綢聯盟秘書處、全國絲綢信息中心等行業社團和平臺組織的運行工作,以專業服務和行業活動搭建起學術和產業之間的橋梁[7]。《棉紡織技術》將服務對象定位于紡織企業內容層級技術人員,同時兼顧教學、科研、管理的需要,結合行業發展實際,積極探索與實踐,與時俱進不斷調整辦刊坐標,辦出了有別于注重學術理論的“學報”和著重普及的“科普刊物”,形成了注重“前瞻性、創新性、適用性、操作性”的獨特辦刊風格[8]。近年來,《中國纖檢》通過一系列的專業化、特色化辦刊舉措,取得了一定的工作成效。
(一)打造行業科技期刊的專業品牌
行業科技期刊天然具有行業專業性,一是其主辦單位通常為該期刊所屬科技專業的行業歸口單位,長期以來承擔著國家部委下達的各類科研任務,具有較好的學科優勢[9];二是行業科技期刊對技術應用的研究更加符合行業從業人員,這使得其讀者的黏性更強,更容易獲得行業認同感;三是行業科技期刊與行業聯系緊密,擁有大量的專家資源,有利于期刊探索利用專家智庫,從而為行業的科技發展和技術創新提供指導和支持,提升期刊的行業引領力。
《中國纖檢》的主辦單位中國纖維質量監測中心,是我國棉花等天然纖維的質量監測機構,負責組織實施全國棉花等天然纖維的質量監測工作,制訂相關標準、承擔相關行業的科研項目。主辦單位在纖維領域的權威地位與專業公信力,為《中國纖檢》提供了辦刊支持,使得該刊成為核心信息樞紐,為從業者提供獲取行業動態與技術發展的各類信息,并持續釋放覆蓋全行業的輻射效應。為順應期刊多元化、綜合化的發展趨勢要求,《中國纖檢》將自身定位轉變為“影響纖維紡織檢驗檢測行業質量”的科技期刊,以檢驗檢測為突破口,深入紡織服裝產品質量管控領域,進而在行業內獲得廣泛的影響力。近年來,《中國纖檢》始終將《質量》《檢測技術》及《標準解讀》作為核心辦刊欄目。在歷次欄目優化過程中,該刊堅持將作者投稿量居高的《檢測技術》和《標準研究》等欄目列為重點選題方向,結合多級審校制度,嚴格把控論文質量,保證錄用的論文不偏離辦刊主旨,在眾多的同行業科技期刊中具有很強的專業性和辨識度,是纖維紡織檢驗檢測行業作者投稿的首選。作為行業科技期刊,《中國纖檢》還積極參加行業相關的展覽會,如紡織機械展、紡織面輔料展、服裝服飾展等,通過與產業鏈上下游企業構建緊密聯系,為相關作者的研究成果轉化開辟新路徑,搭建了產學研一體的交流平臺,這也是行業科技期刊的重要使命之一。
(二)聚集行業熱點,策劃精品欄目
越來越同質化的內容導致行業科技期刊在稿源方面的競爭日益激烈,尤其對技術應用類型的行業科技期刊而言,在核心評價處于劣勢的情況下,如何實現差異化、體現期刊自身特色,成為亟待思考的問題[10]。
2024年,《中國纖檢》打造《專題與述評》欄目,緊密圍繞行業的關鍵技術問題與應用創新熱點,積極策劃精品選題。一方面,《中國纖檢》借助作者來稿,將圍繞同一話題的論文整合為期刊專題欄目并進行刊發。例如,2024年第2期的“智能大數據在紡織質量領域的應用”,第4期的“纖維素醋酯纖維定量分析”以及第8期的“天然纖維標準及檢測技術綜述”,均聚焦行業當下的熱點話題展開專題探討。這些專題在檢驗檢測機構中引發了一定的話題熱度,獲得了行業讀者的認可。另一方面,針對行業熱點話題,《中國纖檢》編輯部應定期發布專題征稿,通過邀約行業專家、學者對話題進行討。例如,2024年第5期發布的“廢舊紡織品回收利用發展展望”專題,以“雙碳”戰略和循環利用發展為切入點,結合主辦單位對絮用纖維產品標相關的標準,提前3個月通過期刊微信公眾號公開征集稿件,獲得了行業各方的關注,累計收到投稿共10篇,經篩選后刊發6篇。截至目前,該專題論文在知網的下載量累計已經達到1491次,遠超同年發表的其他論文。可見,做好專業內容,即便是在小眾領域,依然能提升行業科技期刊的學術水平,甚至是學術影響力。因此,行業科技期刊應結合自身的行業優勢,依托專業特色,跳出期刊內容同質化競爭的紅海,走向藍海的高質量發展之路。
(三)搭建行業交流平臺,提升行業知名度
行業科技期刊具有與行業聯系緊密的重要屬性,是行業技術發布和交流實踐的平臺。它向上連接著政策發布與科研成果,向下對接技術應用,影響力覆蓋整個產業鏈。因此,除了通過刊發論文推廣實踐技術研究,行業科技期刊還可以發揮媒體的引領作用,舉辦具有行業特色的學術會議、技術研討會等學術交流活動,以圍繞期刊文章展開討論、分享行業見解與經驗,增強讀者黏性與參與度,拓寬期刊的傳播渠道與范圍,從而進一步促進行業成果轉化和技術提升,為行業鏈上下游的深度交流與合作提供服務平臺。2024年,《中國纖檢》聯合廣州檢驗檢測認證集團有限公司策劃組織了“2024中國纖檢·纖維紡織行業檢驗檢測高質量發展暨技術交流會”,匯集了全國纖維質量監測機構一線技術人員和本行業的技術專家、標準編制專家等。通過舉辦此類行業交流會議,《中國纖檢》讓行業上下游的從業者齊聚一堂,共同探討檢驗檢測技術難題,總結一線實操經驗,交流結果判定準則,為紡織檢驗檢測行業的規范化發展提供了參考依據。
(四)提升期刊服務質量,培養優質作者
優質的作者和創作內容,是期刊發展的推動力。為了解決行業科技期刊的稿源短缺問題,《中國纖檢》一方面通過加強編審力度,提升論文發表質量,實現期刊高質量發展;另一方面積極探索融媒體等新技術,旨在為作者和讀者提供優質服務。為了吸引優質作者,《中國纖檢》為優秀論文和研究成果提供多種發表服務。比如:為應對紙質媒體上論文發表周期較長這一狀況,《中國纖檢》向中國知網申請了網絡首發服務,以此實現論文早上網、早被下載、早被引用;為了增強優秀科研成果的傳播力,《中國纖檢》利用大數據精準推送方式,與維普、知網等數據庫合作,面向專業作者、讀者定期推送期刊優質論文和專題論文;為充分發揮移動端傳播優勢,《中國纖檢》不定期在期刊的微信公眾號上發布熱點文章的摘要內容,從而拓展論文的傳播深度和廣度;為了促進論文的國際化傳播,《中國纖檢》積極與美國EBSCO等國外數據庫合作,推進了期刊國際化進程。同時,《中國纖檢》要求編輯在審稿過程中加強與作者的交流和溝通,及時反饋審稿意見,提出修改建議,耐心地講解科技論文撰寫要求及相關格式規范。具體來說,對一線技術人員提交的初稿,編輯應在選題合理的基礎上幫助他們進行反復修改,使他們的論文最終達到發表要求;對多次修改仍無法達到發表要求的論文,編輯也應力爭做到“退稿不退人”,鼓勵作者繼續投稿[10]。此舉獲得了行業作者的廣泛認可,許多作者已成為該刊的長期投稿者,并積極向同行推薦該刊作為優質投稿平臺。由此,該刊的稿件來源得到了進一步拓展,無論是單位投稿的數量,還是個人投稿的數量,近三年都呈現普遍增長的態勢,基本擺脫了“無稿可用”的困境。同時,退稿率也不斷提升,這為該刊提升學術質量奠定了堅實基礎。
三、結語
綜上所述,行業科技期刊雖然在當今的信息發展體系下面臨諸多挑戰,但是其通過“打造行業科技期刊的專業品牌”“聚集行業熱點,策劃精品欄目”“搭建行業交流平臺,提升行業知名度”“提升期刊服務質量,培養優質作者”等策略,能夠為推動行業科技進步與創新傳播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閻磊,楊家密.紡織類科技期刊面臨的挑戰與思考[J].西安工程科技學院學報,2007(06):732-736.
[2]中國科協學會服務中心.中國科技期刊發展藍皮書(2023)[M].北京:科學出版社,2023.
[3]董清芝.我國科技期刊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及建設路徑[J].中國傳媒科技,2024(10):125-128.
[4」梁超,周茂,邱彥,等.高影響力中文期刊的識別與分檔評價[J].江蘇科技信息,2024(08):61-70.
[5]祝晚華,龔桂勝.行業科技期刊的學術水平和影響力提升路徑研究:以《絕緣材料》為例[J].沿海企業與科技,2024(03):112-117.
[6]中共中央宣傳部教育部科技部印發《關于推動學術期刊繁榮發展的意見》的通知[EB/OL].(2023-05-31)[2025-03-08 ].htps://www.nppa.gov.cn/xxgk/fdzdgknr/zcfg_210/gfxwj_215/202106/t20210623_4706.html.
[7]杜一娜.小小一本《絲綢》刊,研究應用一線牽[N].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2023-10-17(008).
[8]本刊編輯部.《棉紡織技術》創刊50周年紀念座談會暨第二十六次編委會在武漢召開[J」.棉紡織技術,2024(01):6.
[9]郭偉,唐慧.高校學報:以專業化轉型服務學科建設[J].科技與出版,2021(09):12-18.
[10]趙彥,王汝芹.高校科技期刊特色發展的思考:以《防災科技學院學報》為例[J」.新聞研究導刊,2022(05):4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