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0日,備受矚目的全球新能源產業巨頭寧德時代(3750.HK)于香港正式上市,最終發售價263港元/股。開盤首日,寧德時代表現亮眼。晨間開盤后,寧德時代高開12.55%,截至午間休盤,寧德時代報307.6港元/股,總市值達到1.4萬億港元,漲16.96%。
隨著多項支持境內企業赴港上市的利好政策出臺,近期“A+H”公司名單擴容增速明顯。在此之前,2022年至2024年分別僅新增4家、1家、3家“A+H”公司,其間甚至一度長達19個月未有上新。2025年未過半,已有2家A股上市公司正式掛牌港交所,另有3家已獲港交所聆訊,或很快上市,這也意味著,年內新增“A+H”公司數量料將超過2022年。南都灣財社記者梳理發現,4月以來,又有多家公司密集公告正籌劃赴港上市或已遞表港交所。
在融資目的上,多數公司均希望借助港股的融資能力,加速國際化進程。而從上市后的表現來看,去年港股上市的三家A股公司在2025年一季度業績同比均有增長。
更多優質標的的加入,也有助于港交所進一步吸引資金流入。德勤預計,2025年港股IPO募資總額有望達1300億至1500億港元,有潛力重返全球新股市場前三名。
近期“A+H”公司名單擴容增速明顯,進入2025年以來,尋求赴港上市的A股公司數量顯著增加。據南都灣財社記者統計,2025年以來有22家A股上市公司首次遞表港交所,其中,有11家于4月遞表。
目前共有25家A股上市公司遞表港交所,其中22家為今年首次遞表。
除此之外,4月以來,還有多家公司密集公告正籌劃赴港上市,據南都灣財社記者統計,4月以來共有12家A股上市公司發布相關公告,其中不乏牧原股份、視源股份等行業龍頭企業。工程機械龍頭三一重工曾于2月宣布籌劃赴港上市,不過目前尚未遞表。
2025年已有2家A股公司實現“A+H”兩地上市,而在今年首次遞表的A股上市公司中,寧德時代、恒瑞醫藥已通過港交所聆訊,在今年三度遞表的吉宏科技也已通過聆訊,或很快上市。
此外,行業頭部企業三花智能、海天味業也已獲證監會備案通知書,滿足了安排聆訊的前置條件。據中信證券研報預計,2025年下半年將出現A股公司港股發行潮。
在此之前,2022年至2024年“A+H”公司數量分別僅為4家、1家、3家,這也意味著,2025年新增“A+H”公司數量將創近年新高。
從融資目的上看,多家A股上市公司希望借助港股的融資能力,加速國際化進程。
“香港作為全球金融中心,在香港上市會吸引全球投資者關注,也有利于企業出海擴展新的市場”,前海開源基金首席經濟學家楊德龍向南都灣財社記者表示。
在此次“A+H”公司擴容潮中打頭陣的家電巨頭美的集團2024年9月17日在港交所掛牌,募資逾300億港元,創近年紀錄。但美的集團高管曾表示,赴港上市不是為了募集資金,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港股具備突破性、便利性和快速性。
美的集團招股書顯示,募資用途將用于全球范圍內的科技研發、智能制造體系的持續建設及供應鏈管理的升級、完善全球銷售渠道網絡及提高自有品牌的海外銷售、運營資金和一般公司用途等。
順豐控股的募資用途也包括用于加強及提升亞洲,尤其是東南亞的物流服務及網絡覆蓋,以及有選擇性地推行戰略舉措以提升國際及跨境物流能力與升級洲際物流網絡和基礎設施。
在登陸港股后,兩家公司業績尤其海外業務均取得增長。據美的集團官網披露,2025年一季度,美的家電業務的海外電商銷售同比增長超過50%,整體營收同比增長20.6%,目前海外營收占公司總營收40%以上。順豐控股2025年一季報顯示,一季度順豐控股營收、凈利均實現增長,供應鏈及國際業務收入同比增長9.9%。
寧德時代于5月20日掛牌,預計募資總額為40億至50億美元之間。據南都灣財社此前報道,2022年,寧德時代在匈牙利德布勒森投資的電池生產基地投入建設,該項目分三期建設,其中一期和二期總投資約為49億歐元,此次港股上市募資的90%均將投向這兩期項目的建設。
已公告籌劃赴港上市的牧原股份有關負責人此前回應南都灣財社記者時也表示,希望借助香港全球金融中心地位,打造國際化資本運作平臺,豐富融資渠道和工具,推進公司國際化戰略布局、提升企業形象及國際知名度,招攬更多國際人才,加速海外團隊建設,加強與境外資本市場對接。
此次赴港上市潮始于2024年4月以來的系列支持政策。
2024年4月12日,國務院發布《關于加強監管防范風險推動資本市場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意見》,明確要求拓展優化資本市場跨境互聯互通機制。拓寬企業境外上市融資渠道,提升境外上市備案管理質效。
為配合《若干意見》實施,2024年4月19日,中國證監會發布5項資本市場對港合作措施,其中之一便包括支持內地行業龍頭企業赴香港上市。公告顯示,境外上市備案管理制度規則發布實施一年來,已有72家企業完成赴港首次公開發行(IPO)備案,赴港上市融資渠道暢通,有力支持內地企業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規范發展。中國證監會將進一步加大和有關部門的溝通協調力度,支持符合條件的內地行業龍頭企業赴港上市融資。
境外上市備案管理相關制度規則為2023年3月實施的一項新規。在此之前,境內企業赴港上市需先向證監會提交相關上市材料,獲受理通知書(即“小路條”)后方可向港交所遞表,獲得證監會核準上市的批復(即“大路條”)后方可安排聆訊,新規發布以后流程有所簡化,企業遞表前不再需要“小路條”,僅需在遞表后3個工作日內向證監會備案,聆訊的前置要求則由“大路條”改為“備案通知書”。
新規出臺后,2024年共有3家A股公司通過備案上市。美的集團、順豐控股于2023年10月24日、2023年8月21日首次向港交所遞表,分別于273天、287天后獲備案通知書,龍蟠科技2023年10月24日遞表,2024年1月18日獲備案通知書,耗時86天。
5項資本市場對港合作措施出臺后,監管多次發聲鼓勵境內企業赴境外上市,并強調將提速備案。
2024年11月,中國證監會主席吳清在參加國際金融領袖投資峰會時表示,將進一步提升境外上市的備案效率。今年5月7日,吳清在參加國新辦新聞發布會時,再度表示將進一步提高境外上市備案質效,支持境內企業赴境外上市。
南都灣財社記者梳理證監會公布的備案情況發現,企業在遞交備案材料后通常被要求補充材料,備案獲批時間仍通常在三個月以上,但在較短時間內獲批的案例也有出現。
2025年2月11日,寧德時代遞表港交所,3月25日即獲上市備案通知書,總耗時僅42天。此外,海天味業于節前遞表,2月24日公告獲證監會接受,4月30日獲備案通知書,審批時間為65天。
與此同時,香港地區監管部門亦宣布提速審批。2024年10月18日,香港證券及期貨事務監察委員會與港交所作出聯合聲明,宣布將優化新上市申請審批流程時間表,符合一定資格的A股公司將按快速審批時間表進行審批。
在審批提速之外,A股公司赴港上市門檻也有望降低。此前港交所曾刊發有關優化首次公開招股市場定價及公開市場的建議咨詢文件,建議降低A+H股發行人須于香港上市的最低H股數門檻至已發行股份總數的10%;或上市時預期市值至少為30億港元。
來自A股的龍頭企業對資金的吸引力顯著。
2024年,港交所以881億港元募資額重回全球第四大募資池,募資額較2023年提升約90%。其中,美的集團、龍蟠科技、順豐控股募資額分別為356.66億港元、5.5億港元和58.31億港元,總共占到整體募資額的47.92%。而即將上市的寧德時代募資規模最高或超400億港元,或將成為今年以來全球最大規模的IPO。
“A股龍頭企業對于香港投資者不會過于陌生,有助于提高香港投資者對參與投資的意愿”,香頌資本董事沈萌在接受南都灣財社記者采訪時指出,一方面龍頭企業在香港發行的股份具有一定規模,為高流動性提供了基礎,另一方面龍頭企業的業績更穩定、更具成長性,對投資者的吸引力也更突出。而在香港發行新股,既可以借助香港實現融資目的,也有助于香港鞏固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
德勤中國華南區主管合伙人歐振興表示,精簡新上市申請流程審批時間表和與香港資本市場優化合作的措施將會鼓勵更多A股發行人和內地龍頭企業來港上市,2025年IPO數量預計有80宗,募資總額有望達1300億至1500億港元,有潛力重返全球新股市場前三名。
從上市后的表現來看,2024年港股上市的三家A股公司業績同比均有增長,上市后的股價亦有上漲,公司AH價差于上市后收窄明顯。
據南都灣財社記者統計,美的集團2024年9月17日在港交所掛牌上市,發行價每股54.8港元,這一價格相較當時的A股價格折價約20%,截至5月15日收盤,美的集團股價78.20港元,較發行價上漲42.70%,按當日匯率計算,股價較A股折價僅5.62%。
2024年11月27日,順豐控股正式登陸港交所,發行價34.3港元,較當時A股股價折價約24%。截至5月15日收盤,順豐控股股價38.65港元,折價縮窄至18.50%。10月上市的龍蟠科技AH價差目前則與上市時基本一致。
而在今年實現AH兩地上市的公司中,赤峰黃金發行價13.72港元,在當時折價約四成,而在登陸港交所后,赤峰黃金AH股均走出上漲行情,截至5月15日收盤股價24.25港元,較A股折價縮窄至14.15%。鈞達股份H股公開發行價格為每股22.15港元,截至5月15日收盤股價22.95港元,較A股折價47.79%,與上市時相比價差有所擴大。
兩家即將在港股上市的公司也已發布定價,其中,恒瑞醫藥每股定價41.45至44.05港元,較A股5月14日收盤價折讓約23%至27.6%,寧德時代計劃發行價格上限為每股263港元,若按發行價格上限計算,折價將不到5%。定價發布以后,截至5月15日收盤,兩家公司股價均有所上漲,這意味著價差或進一步收窄。
“A股上市公司在港股上市的發行價往往比A股要低,有利于吸引南向資金,也會吸引更多外資流入港股”,楊德龍在接受南都灣財社記者采訪時表示,“而在上市以后,AH股差價逐步變小,這是一個好現象,說明滬港通、深港通等兩地的互聯互通機制逐步減少了兩地差價,讓兩地市場定價更加一致,體現出A股和港股定價更加理性。”同時,價差的縮小對于后續赴港上市的企業也是一件好事,楊德龍認為,這意味著企業將可以在港股吸納更多資金來發展業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