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曲藝歷史悠久、魅力獨特,具有深厚的民眾基礎,是我國“非遺”的重要藝術門類之一。截至目前,國務院公布國家級非遺項目共1557項(包含新增和擴展),曲藝類213項,占比為13.7%。隨著城市化和工業化進程的加快,傳統“非遺”根植的基礎農耕文明正在日漸衰弱,造成了“非遺”原產地的生態環境逐步惡化,使曲藝類非遺項目和傳承人都面臨著“保護難、傳承難、傳播難”的發展困境。如何充分挖掘地方曲藝資源,加強與高校師資合作,是我們面臨的問題。
筆者作為南昌清音代表性傳承人,又是高校聲樂教師,在多次參與南昌清音授課、排練、演出、比賽中,深刻感知作為地方優秀傳統文化要傳承好、創新好,校館合作是一個重要的路徑。
2018年南昌師范學院音樂舞蹈學院與南昌市東湖區文化館簽訂了“南昌清音進高校”文化戰略協議,在學院授牌建立市級南昌清音傳承基地。5年間,南昌師范學院音樂舞蹈學院與東湖區文化館取長補短,共建合作,取得了一系列成績。對提高師資隊伍建設,推廣地方文化品牌、固化傳承效果具有積極意義。本文從校館橋梁搭建起來、合作陣地鞏固起來、師資力量合起來、作品編創“活”起來、平臺建設“熱”起來,探索校館合作的有效路徑。
一、校館橋梁搭建起來
高等院校與文化館在職能上各有不同,高等院校音樂舞蹈學院從人員上看,有穩定的師資、龐大的學生學習隊伍;從專業技能上,有專業的聲樂、民樂、作曲、配器教師,但缺乏對曲藝的了解及相關政策的支持;文化館有著國家級、省級、區級傳承人的信息,有政府對曲藝文化的支持政策,有大量的演出、比賽機會,但缺乏穩定的專業學習人員。高等院校與文化館的合作,恰好互相彌補了各自的不足,又強強聯手。
高校在課程設置如何凸顯地方特色上常有想法,也有實際措施。在2023年全國本科院校水平評估上、高等院校音樂學師范論證上,專家對于我校在音樂學本科課程中開設江西地方民間音樂賞析課程(涵蓋民歌、戲曲、曲藝、舞蹈)給予了肯定,支撐了學院的應用性辦學定位,服務了地方經濟文化。
自校館合作以來,東湖區與南昌師范學院開展“大、中、小”一體化教學,將南昌清音納入音樂舞蹈學院本科教學體系。建立南昌清音班,分別與豫章路小學、經開區二小等學校建立傳承基地,貫穿了大、中、小學校學生學習的橋梁。
二、合作陣地鞏固起來
高校作為我國人才培養的主要陣地,在對曲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中,具有先天的優勢。在硬件與軟件方面的資源具有極大的基礎支撐,通過對多種資源優勢的整合,將其效用發揮到最大程度。首先,地方高等院校應該積極對師生進行引導,提高師生對曲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實施重要性的認知,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形成共識。特別在高等院校開展思政教育的課程時,曲藝有天然優勢。曲藝中有經典的歷史人文故事、傳遞著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禮、義、廉、孝,可以從中知美丑、明善惡,對當代學生的品格塑造有著積極的意義。曲藝通俗易懂,采用方言演唱、道白,都是老百姓喜聞樂見的。同時,學校又是傳播知識和育人的重地,“非遺”的傳播應大力在學生中展開,尤其要注重在高等師范院校中展開,因為高等師范院校培養的學生大都是未來中小學的教師,他們具備一定的文化認知能力和研究能力,一個準教師掌握了,就意味著一個學校的學生了解了,一個學校的學生家長了解了。如此產生幾何效應,其傳播面之廣實可預見。所以守好高等教育這塊陣地,顯得尤為重要,這就要求地方高等院校從課程設置、校園文化建設等,加以完善,對各方之間的利益關系實現良好的協調,保證資源效用發揮,形成合力。
三、師資力量合起來
南昌清音為說唱曲藝,是鼓曲類的一種,說唱兼備,既不同于歌曲也不同于戲曲。它的范式是依字行腔,其最大特點是角色的跳進跳出,也就是說觀眾僅從表演者的體態變化、聲音高低等就能判定人物有了轉化。這就對表演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要求從身、眼、手、法上進行訓練。在排練作品《巧渡》中,筆者就有深刻體會,其中男學生要在整場演出中扮演村民、白軍甲、白軍乙、朱德軍長,角色形象分別為樸實憨厚的村民、蠻橫猥瑣的白軍甲、貪財好色的白軍乙、靈活機智的朱德軍長,4個角色的樹立都靠一個人在簡短的幾句對白中完成,這就要求作者要反復揣摩角色心理、編創動作。高校教師長期進行課堂教學,舞臺作品一般是一人一個角色,一幕到底,對舞臺表演中一人多角色的訓練較少。
筆者所在的學校在與文化館的合作中,分別請來南昌清音省級傳承人范金蓮老師、國家一級演員辜青、江西省曲協主席李小英等文化名家,他們長期扎根曲藝舞臺,有著豐富的演出經驗。他們對南昌清音傳承班全體師生進行授課,從舞臺人物角色的“身、眼、手、法”訓練、演唱演員與伴奏演員的有效配合、地方方言的咬字吐音等方面,全方位進行訓練,有力地提升了師生的舞臺表演能力。
四、作品編創“活”起來
說唱曲藝一般是原著故事進行重構重組、范式轉換和創新編纂。改編后的曲本或話本增飾了很多環境、人物、情節元素。尤其是情感表達、心理描摹,加之不同地域不同藝人不同曲種不同風格的表演,往往豐富和深化了原小說的內容,使小說呈現活潑生動的民間情趣,更具有吸引力、感染力。如四大名著中的《紅樓夢》就改編成了相聲《紅樓百科》、彈詞《寶玉夜探》和京韻大鼓《雙玉聽琴》等數種經典曲藝作品。江南才子王勃在南昌滕王閣中舌戰群儒,寫下千古名句“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滕王閣序》,也創作編纂于南昌清音《今日猶聞翰墨香》中,成為經典之作。
2022年,學院教師主創和排演《信仰》作品。《信仰》講述了江西籍革命英雄方志敏自懷玉山被捕后押解南昌,一路大義凜然,所到之處宣傳信仰,終抵南昌東湖區監獄后,在監獄中與敵人頑強斗爭,并與夫人繆敏隔窗相思終未謀面的感人故事。作品彰顯了革命英雄們在革命年代中的奮斗精神、犧牲精神,具有偉大革命先驅的崇高理想抱負,以此作品宣揚方志敏精神,引領崇尚英雄、正氣浩蕩的濃厚氛圍,讓英雄精神薪火相傳。筆者根據方志敏同志忠于革命的事跡,寫下清貧頌的故事進行編創。該作品在創作后,團隊成員一直在思考如何做到推廣,讓不同的受眾喜歡。為此,我們根據社區戶外表演、茶樓表演、大學生比賽等項目,從時間上、故事情節上演繹了不同的版本,演出時獲得觀眾好評。且該作品于2022年獲得江西省曲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新創作品展演一等獎、作品創作三等獎,同時該作品也入選了第18屆馬街書會優秀曲藝節目網絡展演。
南昌清音作品《巧渡》,是一首創作改編的紅色題材作品,講述了在井岡山革命斗爭時期,贛江邊百姓為了掩護紅軍渡河,軍民合作,巧妙地與敵軍斗智斗勇,最后劃著木筏躲過了敵軍追擊的故事。該作品,我們排練了教師版本、大學生版本、小學生版本、廣場版本,以不同的版本參加各項比賽活動,如:第十九屆群星獎選拔賽、第八屆江西藝術節、第三屆大學生曲藝周、2023年全國非遺展演等活動,并在學院多次文化交流活動中演出(如印度尼西亞、波蘭格但斯克音樂學院等國外文藝團體蒞臨我院學術交流)。
南昌清音的傳統作品《東湖十景》,這個曲目是清末民初時期,根據南昌(又名洪都)城內的一些主要景點為觀賞內容而創編的,東湖、月龍橋、百花洲、豫章溝、龍王廟、狀元橋等為景點,并以更時為序,一曲一景,極富詩情畫意。如何對其進行改編,靈活進行推廣,團隊成員構思,將南昌現有的網紅打卡地、紅色旅游資源等融進歌詞,請省級傳承人與師生共同表演,并制作二維碼。觀眾只要掃描二維碼,南昌清音的視頻就會自動播放,這種靈活、即時傳播途徑對推廣南昌清音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五、平臺建設“熱”起來
自校館合作開展以來,筆者所在學院于2018年成立南昌清音班、南昌清音傳承基地,并在此基礎上獲批“江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基地”;先后發表了《南昌清音音樂形態研究》等多篇論文,獲批江西省社科規劃課題、江西省藝術科學規劃等省級科研課題項目2項,在《中國藝術報》、《江西日報》等媒體發表評論文章3篇;承辦“2022年江西省曲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論壇”“省政協文化文史和學習委員會調研會”“2024年‘曲藝創作與表演’傳承人研修班”等研討、培訓活動;受邀參加江西省非遺與旅游融合發展活動周等活動。
各地公共文化館是基層群眾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陣地,也是人民群眾的美育學校。高校又是我國人才培養的主要陣地,高校與地方文化館要進一步加強合作,不斷創新交流合作方式、內容和載體,本著曲藝創作“見人、見物、見生活,留形、留痕、留神韻”的追求,共同為豐富基層群眾精神文化生活、繁榮發展曲藝事業展現使命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