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常德絲弦是我國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承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和獨特的藝術魅力。在當今新媒體傳播途徑迅猛發展、多元化文化娛樂方式爆發的時代背景下,常德絲弦面臨生存空間被擠壓及傳播途徑的挑戰。扎實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系統性保護,更好地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進而增強文化自信,以及在堅守傳統的基礎上,與其他傳統藝術及流行文化進行融合創新,為常德絲弦的發展開辟新局面,已成為亟待解決的重要課題。筆者在創作和演出實踐中,多次進行上述融合創新,積累了一些作品,并逐步探索出行之有效的新模式、新方法。
一、常德絲弦的傳統曲藝定論
(一)歷史淵源與發展脈絡
常德絲弦起源于明清時期,是江浙一帶時調小曲與常德本地風土人情、方言融合的產物。常德作為五省通衢的重要商埠,便捷的交通和繁榮的商業促進了文化的交流與融合。外地樂師和表演者帶來的音樂元素,在常德這片土地上生根發芽,逐漸演變成具有獨特風格的常德絲弦。其發展歷程經歷了從最初在茶樓、酒肆中為官宦商賈、文人雅士喜愛的“雅樂”,到后來走進民間,成為普通群眾喜聞樂見的曲種。
(二)音樂特點與藝術特色
從音樂結構角度來看,常德絲弦的音樂可分為曲牌體、板腔體和過場音樂三大類。曲牌體的曲調源于民歌和小調,經過藝人加工提煉,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時長較短,曲風凝練精致;板腔體突破了時間限制,能夠抒發更為復雜的情感;過場音樂用于前奏、引子及樂句之間,起到銜接和烘托氣氛的作用。上述音樂結構在當代常德絲弦作品創作中,常常融合使用,常德絲弦講究腔從字出、音隨韻轉,旋律活潑俏麗,演唱以唱為主、說為輔,說唱交替穿插,擁有豐富的傳統曲目,超過100種,其獨特的音樂風格和表演形式展現了常德地區的文化風貌。
二、與多種藝術形式的融合實踐
(一)與長沙彈詞的融合—《我們都是雷鋒的傳人》
長沙彈詞和常德絲弦都屬于湖南曲藝中的國家級非遺項目。常德絲弦的曲牌音樂有一百多種,特點輕快活潑,偏向小調;板腔體源于戲曲音樂,風格較為大氣,敘事性更強。長沙彈詞的音樂較為簡單,而常德絲弦的音樂則較為豐富,因此二者的融合空間較大。考慮到作品格調的正向和積極,在音樂融合上選擇了節奏與音樂色彩趨同的常德絲弦曲牌音樂。在該作品中,主要運用了【渭腔】和【剪剪花】。【渭腔】的特點是按字行腔,明快直接,較好地符合了作品“說中帶唱”的形式。【剪剪花】曲牌在按字行腔的基礎上,輔以“依兒喲,呀依喲”等襯詞,在作品的首尾使用【剪剪花】,突出常德絲弦的音樂特點。絲弦通過女聲的主唱與伴唱交替呈現,與長沙彈詞的男聲形成對唱的格局,更加渲染了《我們都是雷鋒的傳人》主題的青春、向上向善、傳統與現代相融合的曲風。通過湖湘這兩種國家級非遺項目的融合創新來詮釋“雷鋒精神”,也是守正創新的體現。
(二)與陜北說書的融合—《湖南陜北同報告》
曲藝聯唱《湖南陜北同報告》以紀念毛主席誕辰130周年為契機,并作為創意的靈感來源,以緬懷和感恩毛主席的豐功偉績與偉大貢獻為切入點,以賡續紅色血脈、譜寫時代華章為主線,以展現湘陜兩地兒女從革命時期、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改革開放時期到社會主義新時代4個時期的精神歷練和不懈奮斗為主要內容,以歌頌新時代偉大成就與人民群眾幸福生活為主題,主要采用常德絲弦與陜北說書融合創新的表現形式。在音樂表現上,常德絲弦部分曲牌音樂占比較大,凸顯常德絲弦俏麗靈動、溫婉雅致的音樂形象,以及湖南人熱情澎湃的個性,與陜北人大氣豪邁的風格形成鮮明對比。統籌考慮作品整體的藝術性與觀賞性,將經典民歌《東方紅》旋律作為靈魂融入其中,作品中既有陜北民歌《東方紅》原汁原味的清唱,又巧妙地與常德絲弦音樂融合。配器方面,使用了三弦、琵琶與當代搖滾音樂元素的碰撞。在唱腔表現上,既保留了兩種曲種的特點,又實現了南腔北調的有機融合與互生共榮。陜北說書開場便將氣氛渲染得熱火朝天,“信天游”曲調旋律奔放,常德絲弦則選用了【剪剪花】【鮮花調】等輕快俏麗的曲牌進行銜接,陜北說書的野性粗獷與常德絲弦的婉轉柔和形成鮮明對比。緊接著,陜北說書“那一道道峁梁,一道道嶺”以“平調”開場,“嶺”處轉為“武調”,使紅色景點介紹的唱段更富有藝術趣味。例如,陜北說書“嗡嗡嗡嗡嗡嗡,棗園傳來了紡車聲”,對應常德絲弦“滴水洞,泉水清清叮咚叮咚叮咚響”,“紡車聲”與“泉水聲”相對,“嗡”與“咚”合轍押韻、對仗工整。尤其是常德絲弦的【剪剪花】曲牌,在該作品的開頭和結尾運用,既可抒情亦可俏麗,體現了同一個曲牌在不同唱段中的演唱方式可以各異。
(三)與快板的融合—《粒米蘊廉風》
該作品以廉潔主題為主,通過兩種曲藝形式演繹大米與廉潔文化的融合與升華。快板屬于韻誦類曲藝,常德絲弦屬于唱曲類,二者的共性在于“說唱融合”,但各自側重點有所不同。常德絲弦表演中也包含說表和數板的部分,常德絲弦的數板與快板節奏相似,因此二者融合時,可以將快板融入數板節奏,并運用說表、對白以及人物的跳進跳出進行銜接。在創作中,做到融合融洽,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快板表演靈活,能夠很好地融入絲弦中。在該作品中,常德絲弦的音樂部分使用了【川路一流】【采花調】【疊斷橋】等板腔體和曲牌體音樂。作品淋漓盡致地展現了兩種曲藝的詼諧靈動,互動感強。根據演出需求,作品以米為話題切入,從古至今展開,故事情節豐富,時間較長,加入快板后,提升了節奏感,避免了枯燥冗長。
(四)與說唱Rap的融合—《0736常德YOUNG》
說唱Rap起源于西方的流行音樂形式,而常德絲弦是中國傳統民間說唱曲藝。Rap的句式每句詞數通常較多,而常德絲弦的句式則多以傳統的七字句為主。二者的結合形成了跨界的碰撞,既具時尚感,又保有地域特色。在較短的時長內,豐富多樣的音樂元素叩響聽眾的感官,帶來動感十足的體驗,讓傳統文化煥發時尚感,讓流行音樂展現民族性。以《0736常德YOUNG》為例,該作品創作中,Rap主導Verse部分(類似主歌部分),搭建起主要骨架;常德絲弦替代并承擔Hook部分(類似副歌部分),將作品劃分為三大段。在短短的時長內,展現常德絲弦的多樣化音樂特點,開頭和結尾將【銀紐絲】原有的曲牌結構拆解運用,打破了傳統曲牌一氣唱完的唱法,巧妙融入作品之中。開頭的清唱先聲奪人,古風盎然,營造了老常德的氛圍,接著銜接強節奏的Rap音樂,形成鮮明對比,既醒脾又不違和,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中間部分使用【剪剪花】曲牌,貼合曲詞意境,采用含蓄簡潔的曲詞,為不同Verse部分之間起到總結前文和承上啟下的作用。常德絲弦部分的配器也融入了現代流行音樂,與整體Rap音樂完美融合。整體上,熱烈奔放與清麗雅致的音樂色彩交織,在結尾處用【銀紐絲】曲牌的末兩句收尾,首尾呼應,形成貫穿始終的“神”韻。
(五)與國風流行音樂的融合—絲弦版《青花瓷》
周杰倫的《青花瓷》是廣受歡迎的國風歌曲。這首作品是筆者早期嘗試將常德絲弦的曲牌音樂和唱腔與《青花瓷》融合的作品。《青花瓷》是五聲調式古風流行音樂的代表,音樂和歌詞充滿濃郁的中國風。該作品采用了獨特的方式進行融合,在不改變原詞原曲的基礎上,采用常德絲弦的唱腔和常德方言演繹原作,形成截然不同的風格和意境,與原版歌曲的男聲部分形成“古今對話”的超時空交流感。結尾處,轉調后,重復“天青色等煙雨,而我在等你”的歌詞,將作品推向高潮。此處使用了【銀紐絲】曲牌,與原作副歌部分同步演唱,形成復調形式。從曲式分析來看,常德絲弦的【銀紐絲】曲牌音樂與《青花瓷》同屬于五聲調式,和聲契合,在結尾形成復調后,令人耳目一新。首先由男聲演唱原作,再由女聲以絲弦唱腔和常德方言演繹,隨后進入對唱部分,和聲互動,相互伴唱,接入琵琶Solo,凸顯古風古韻。最終轉調后,使用【銀紐絲】曲牌與全新唱詞同步演唱,形成復調,最后男女聲共同用常德絲弦的襯字“依兒喲”收尾。整體上,既保留了歌曲原作的精髓,又融入了常德絲弦元素,各具特色。
三、結論
常德絲弦音樂作品的融合創新,是新時代背景下傳承和發展這一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途徑。在融合創新的創作與演出實踐中,既要保留各種藝術形式的原始風格,又要突出常德絲弦的獨特性,這一點尤為重要。堅持守正創新,無論與何種藝術形式融合,常德絲弦部分必須保持其原汁原味的傳統音樂風貌。在此基礎上,根據作品需求及其他藝術元素,尋找契合點,實現共性與個性的和諧融合。
通過與長沙彈詞、陜北說書、快板、Rap、流行音樂、民謠等多種藝術形式的融合創作實踐,借助新媒體的傳播力量,將這些創新作品帶入人民群眾的生活中,讓常德絲弦煥發新的生機與活力。在融合創新的過程中,始終要堅守常德絲弦的精髓,保留其獨特的藝術特色,以創新為動力,持續推動常德絲弦在新時代的發展,使其成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與發展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