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朝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白居易曾說:“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這句話強調的正是文藝的時代性。時至今日,文藝在時代中的作用變得尤為突出,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2014年召開的文藝工作座談會就創作、方向、責任等問題提出了一系列要求,并強調文藝要為人民創作,為歷史畫像,為時代明德。這就要求新時代的藝術工作者要緊跟時代脈搏,把握時代導向,用藝術語言為時代放歌,深刻理解并把握中華文化在當代的主體性。
文化主體性是中華民族主體性的重要文化表征,體現了在推動文化發展過程中自主性、能動性等價值理念和存在狀態。這種主體性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質和獨特的價值體系,與其他民族文化有明顯區別,并且根植于社會時代的主旋律之中。文化主體性凸顯出一個民族對自身文化的自覺意識和自信程度。任何文化要立得住、行得遠,要有引領力、凝聚力、塑造力、輻射力,就必須有自己的主體性。堅持中華民族文化的主體性,就要始終把文化建設權和創制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要從百姓出發,關注百姓的需求和期盼,以貼近百姓的審美視角創作文藝作品,構建有助于中國人民幸福生活的文化制度和文化環境。在潛移默化中,讓黨的理論方針、紅色歷史、價值追求和具有時代性的思想內容通過文藝形式在百姓心中生根發芽。筆者結合自身的創作實踐,試圖剖析如何用藝術語言唱響時代的主旋律。
一、以喜聞樂見的形式唱響主旋律的時代呼聲
曲藝被稱為“文藝輕騎兵”,以其短平快的藝術特色、風趣幽默的語言風格和貼近生活的表現內容,深受百姓喜愛。在創作中,筆者通過緊扣曲藝審美特征,發揮快板、評話、小品等藝術形式的自身優勢,創作了大量反映黨的理論方針、典型事跡和先進人物的作品。
例如,筆者創作的群口評話《有事好商量》,其創作背景是為保護長江流域生物基因庫,我國自2021年1月1日起在長江干流和重要支流實施十年禁捕計劃,相關省市已設立完成了路線圖。面對這一變化,揚州長江沿岸某村的漁民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擔憂,他們既不理解也難以接受,表現出強烈的抗拒心理。政府工作人員帶著好政策,卻得不到積極回應,禁捕工作難以推進,存在諸多困難。為了解決這一問題,鎮政協聯絡委主任譚敏通過“有事好商量”工作機制,將相關部門和漁民代表召集在一起。然而,召集容易,談起來難。各方有不同的猜測和目的,許多人打著自己的算盤和主意。比如,有一位自稱年僅28歲卻有30年漁齡的打漁專家小倪,還有一個背后出主意的挑事專家康康。雙方展開了激烈的交鋒,幽默風趣的語言中透露著對未來擔憂的矛盾心情,而輕松睿智的答復則承載著對美好未來的承諾。逐漸地,大家敞開了心扉,共同探討解決漁民們關心的住房、社保、上學及再就業等問題。最終,漁民變成了村民,打漁專家變成了護漁專家,不僅解決了漁民再就業問題,還為江豚及長江生態保護提供了人力支持。該作品不僅宣講了國家政策,也樹立了漁民上岸的人物典型,并在演出后推動了相關問題的解決。
小品《藥到病除》講述了文昌社區居民老丁因加裝電梯而突然生病,丁老太稱她得了急性電梯過敏綜合征,病得下不了樓,甚至不肯在安裝同意書上簽字。按照文件要求,本棟樓三分之二的居民同意即可加裝電梯。然而,社區書記鄭翔認為,雖然文件是硬性規定,但人心是軟的。即便按程序安裝了電梯,老丁心里仍可能留下疙瘩,未來免不了會出現鄰里矛盾。為了解決這個問題,鄭翔決定親自上門解決。丁老太雖然做了充分的準備,但面對鄭翔“一個都不能落下”的為民理念,她的辛辣言辭也顯得蒼白無力。最終,在鄭翔的耐心勸說和協調下,老丁的困難得以解決,顧慮被打消,心病也得到了治愈,順利推動了老小區的電梯加裝工程,充分展現了鄭翔等社區工作者為民服務的精神風貌。
此外,筆者還陸續創作了音樂快板《點贊》《老黨員遇上了新問題》《有事好商量齊心奔小康》、揚州彈詞《第一書記》等作品,這些作品通過百姓的語言、視角和接受習慣,演繹鄉村振興、生態環保和揚州建設中的方針政策、先進事跡和典型人物,講述了一個個百姓身邊的故事,樹立了鮮活立體的人物形象。相比傳統的宣教形式,這些作品更加生動活潑,百姓更容易接受和信服。
二、以寓教于樂的形式演繹主旋律的時代價值
未來屬于青年,青年是時代的主人,是中華民族文化主體性的建構者、承載者和傳播者,希望寄托于他們。然而,青少年正處于認識世界、感知世界、改造世界的關鍵時期,他們積累了一定的知識和見解,但同時也充滿了反叛精神和對世界的質疑。如何讓廣大青少年厚植家國情懷、涵養進取品格,激揚奮斗姿態,不辜負時代的召喚,不負青春的使命,成為擺在文藝工作者面前的一項重要課題。
在創作生態環保題材的大型兒童劇《布羅鎮的郵遞員》時,筆者采用了寓言式的故事結構和朗朗上口的唱詞。以與孩子們同齡的孤兒阿洛為故事切入點,展現小鎮與森林的關系,將勇氣、善良和堅持的價值觀傳遞給孩子們。教會他們在面對困難與挫折時,如何克服與化解,讓他們相信戰勝苦難的力量不僅源于身體的強壯,更源自內心的真善美,從而激發對生活的思考、辨別與追求。
筆者創作的大型人偶劇《勇敢的馬可波羅》以馬可波羅的東行為背景,講述了一場在紀念館內展開的冒險之旅。這次冒險打破了時空的界限,讓菠蘿球回到700多年前,與前往東方尋龍的馬可波羅相遇。他們途經干旱的沙漠、威嚴的皇宮、繁華的揚州和洶涌的大海,時刻面臨酷熱、貪婪、猶豫和膽怯的考驗。他們相互鼓勵、包容、依靠、成長,最終突破重圍、戰勝困難,展現出最勇敢的自己。古今中外,盡管存在觀念交鋒和思維差異,但面對困難時的勇氣、善良與堅毅,是跨越時空、國界與人種的共同品質,值得我們深入挖掘與呈現。
這些作品通過寓教于樂的方式,巧妙地傳達了價值觀和方法論,潛移默化、潤物無聲地讓青少年在觀看故事的同時,獲得教育與啟發。
三、以借古載今的形式擦亮主旋律的時代色彩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也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堅實根基。在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始終在天地人與自然的關系中進行著深刻的哲學探討。在宇宙觀上,倡導萬物一體、天人合一;在社會觀上,強調與人為善、推己及人;在道德觀上,主張厚德載物、克己復禮;在處世觀上,推崇自強不息、剛健有為。這些價值觀念逐漸積淀,形成了解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自身等關系問題的獨特智慧,代表了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也構成了中華民族的獨特精神標識。
然而,文化的傳承不能食古不化。當前,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主體是當代中華民族,我們所創立的文化必須符合歷史的現實,適應時代需求,回應當代中華民族的文化訴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新時代的傳承,必須超越時空的局限,彰顯其持久的精神價值。
在創作大型木偶劇《哪吒傳奇》和《嘻嘻……西游記》時,筆者重視傳統文化的現代化表達,通過加入時代元素,重新詮釋經典故事。劇中的哪吒鬧海、孫悟空西行取經等人物與情節承載了當代人對社會的思考,并對原有故事中的價值觀和行動邏輯進行了反思與重構,探討了“我們猴活著到底為了什么”的問題。劇中大量融入了游戲、國潮、積木、魔術等現代元素,使傳統文化和時尚因子交相輝映,喚醒了傳統元素中所蘊含的“東方美學”,同時增強了舞臺的豐富性和吸引力。兩部作品還專注于大型劇目的精致化發展,創作初期就考慮到小劇場展演的需求。例如,在人員配置和舞美設計上都做了備份,經過微調即可適應小劇場展演。這不僅是傳統文化的現代化創新,也是在實踐省市小劇場建設工作中的一次全新嘗試。
中華民族的藝術是絢爛多彩的,它們有的活躍于市井鄉土,有的屹立于世界之巔,但是無論哪一種,都是深深地扎根于中華文明5000多年歷史血脈里。它們與中華文明同生共長,它們與時代脈搏同頻共振,它們用各自特有的語言唱響著時代的呼聲。也正因為如此,中華文明才如此青春永駐、朝氣蓬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