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文明綿延傳承的生動見證,是連結民族情感、維系國家統一的重要基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遵循“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十六字方針。
近年來,江蘇省宿遷市宿城區先后公布四批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名錄,共計66項,構建了完備的“國家、省、市、區”四級非遺保護體系。國家級非遺項目1項,是蘇北大鼓;省級非遺項目4項;市級非遺項目22項;區級非遺項目39項。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1名;省級代表性傳承人現有2名;市級代表性傳承人32名;區級代表性傳承人56名。宿城區作為宿遷市非遺保護傳承的先行區,通過構建“機制+載體+融合+品牌”四位一體的實踐,探索出非遺保護傳承創新實踐的新樣本,成為江蘇省乃至全國非遺活態傳承的典型范例。
一、機制創新為支撐制度保障筑基固本
出臺政策保障制度。區委區政府高度重視非遺傳承保護工作,以兩辦名義印發了《關于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實施方案》。連續7年將非遺保護相關事項納入全區民生實事項目清單、連續5年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并納入區委區政府重點督查考核事項,逐步成為宿城區群眾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節目。
制定《宿城區文化發展專項資金使用辦法》《宿城區“梧桐引鳳”人才引進辦法(2023-2025)》《宿城區“鐘吾優才”人才培養辦法(2023-2025)》,持續優化人才引育扶持辦法,明確加強文藝家隊伍建設的政策規定。
落實人才激勵機制。多渠道培育老中青三代琴鼓傳承梯隊,實現文化傳承薪火相繼。近年來,通過本土培育扶持、專項編制引進等形式,新招錄多名琴書大鼓專業人才,培育琴鼓藝術國家級非遺傳承人1人、省級非遺傳承人2人、市級非遺傳承人7人。其中,1人榮獲第九屆江蘇省文藝大獎曲藝獎“終身成就獎”,1人榮獲中國曲藝牡丹獎表演獎,1人獲江蘇省文藝大獎新人獎。實施“名師帶徒”工程,設立曲藝傳承制度,通過購買公共文化服務對傳承人進行獎勵扶持,激發創作熱情。
為適應人民日益增長的公共文化服務需求,要求文化部門工作人員打鐵要自身硬,需要不斷學習新思想、新理念和個性專業技術知識,加強藝術修養,勝任文化惠民各項活動工作。目前區文化館有高級職稱6人,高級職稱在單位占比達到60%,在全省文化館系統遙遙領先。
完善陣地設施建設。積極爭取區財政投入1000余萬元,在全市率先建成非遺專題展館,弘揚民族傳統文化,展示非遺保護成果,成功入選全省“最美公共文化空間”打造對象。
加強與曲藝協會和高校的合作,2018年獲評“中國曲藝之鄉”,2021年江蘇省曲協琴書大鼓藝委會落戶宿城,2022年成功承辦第十二屆中國曲藝牡丹獎系列活動。與宿遷學院共建“傳統文化藝術研究院”,開展主題文藝作品研討、聯合演出等活動。建成新區實驗小學、陳集中心小學等4個琴鼓非遺傳承保護基地。開展“曲藝進校園”行動,組織非遺傳承人開設暑托班、傳承班,培養非遺小學員萬余人。
二、載體創新
惠民書場常態化。做強非遺文化惠民系列品牌,不斷拓展品牌內涵和外延,“周末書場”聚焦社區與景區版塊、“送戲下鄉”涵蓋15個鎮街、“琴鼓村村行”覆蓋全區140個行政村(社區),全區累計演出12000余場。“周末書場”榮獲2020年度江蘇省群眾文化“百千萬”工程優秀活動品牌,“琴鼓村村行”理論進萬家獲批省委宣傳部、省文明辦等4個單位頒發的優秀志愿服務項目。蘇北琴書、蘇北大鼓活態保護與傳承入選江蘇非遺保護傳承優秀實踐案例。“鄉村書場”經驗做法被市委宣傳部采納并在全市推廣。
立足全區三級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建成率達100%的陣地基礎,聯動“馬陵放歌”“鐘吾梨園”等文化四季品牌活動,完善“訂單式”“菜單式”公共服務機制,變“我要送單”為“群眾點單”,將精彩的文化生活送至群眾家門口,人均接受公共文化服務場次連續多年位于全市前列,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獲批市級試點。
數字傳播現代化。宿城區在非遺曲藝保護的數字化實施方面,主要圍繞基礎建設、傳播創新、技術應用及人才培養四個維度展開,數字化基礎建設、構建非遺數據庫、建立國家省市區四級非遺保護名錄,按照“一檔一戶”原則對曲藝類非遺項目進行分級管理,并通過數字化手段對蘇北大鼓、蘇北琴書等曲藝文本、圖片、音視頻進行系統化存檔,走訪蘇魯豫皖等周邊省市錄制紀錄片《蘇北大鼓探源》,采用數字影像技術記錄非遺傳承人的核心技藝,并通過人工智能進行知識圖譜構建和數字修復,確保技藝的完整留存。依托宿城區非遺文化展館開展數字化存檔與展示。展館通過全息影像技術常態化展示蘇北大鼓等國家級非遺項目,并接入江蘇智慧平臺實現線上預約功能。
搭建線上傳播矩陣,利用融媒體平臺推廣曲藝文化,通過“速新聞”發布“宿遷非遺記錄”“情在宿城”系列專題報道,以短視頻形式展示蘇北大鼓、蘇北琴書等曲藝內容及傳承人的文藝生活。組織非遺傳承人學習短視頻制作、直播運營等技能,如國家級非遺傳承人牛崇祥通過直播積累超4萬粉絲,實現“非遺+新媒體”的有效結合。同時,非遺傳承人通過數字化手段突破地域限制,助力曲藝從鄉村走向更廣泛受眾,擴大傳播覆蓋面。通過“數字+文化”的創新舉措,成功讓非遺“活”了起來,也讓曲藝“火”了起來。數字與文化的融合,不僅保留了傳統文化的精髓,數字非遺還煥發出了全新的生命力,成為現代社會中最具意義的文化表達。
三、融合創新為突破跨界聯動釋放價值
文旅融合助力鄉村振興。實施“345優秀傳統文化弘揚工程”,探索非遺產業化保護新路徑。圍繞優化公共文化服務供給,打造立體多元琴鼓IP應用消費新場景,積極構建“1+X”文旅消費機制(培育“1個項目庫”、實施“X項保障措施”),深化無限定空間非遺進景區活動,在街區、景區常態化開展琴鼓微演藝活動,承辦兩屆市級“非遺大集”,新建設埠子書場、陳集書場等6個精品小劇場項目。以非遺蘊含的傳統文化精髓引領新時代鄉村美育,深化“跟著演藝來宿城”品牌,助力宿城區榮獲首批國家級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試點。
在黃河公園、印象黃河景區等文旅場所嵌入非遺展演,開發“非遺嘉年華”等文旅產品,最高單場活動吸引游客超8萬人次。開展非遺市集、民俗巡游活動,帶動鄉村旅游消費超千萬元。
精品創作結出累累碩果。堅持將高質量作為琴鼓曲藝作品的生命線,通過深入本土內涵挖掘、持續打磨提升、主題征集儲備、專家指導提升等形式不斷提升作品的精神能量、文化內涵和藝術價值,創作打磨的《高飛的風箏》等非遺作品深入人心,復排的長篇琴書《白綾記》獲得國家藝術基金資助,《植槐明志》等節目入圍全省小劇目巡演名單。多次獲得“群星獎”“牡丹獎”“山花獎”“江蘇省文華獎”“江蘇省五星工程獎”等獎勵,近年來共獲得省級以上獎項52個,結出累累碩果。
推出系列主題文藝作品,蘇北大鼓紅色作品三部曲《紅色墜胡》《紅色老酒》《紅色銀元》;蘇北琴書紅色三部曲《血奶》《烽火情》《牽紅線》;廉政三部曲《約法三章》《姑母求情》《姑母教侄》等題材曲藝作品,實現傳統文化與時代精神同頻共振,讓非遺作品更有質量內涵、更具時代特色。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在新的時代條件下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宿城區以“見人見物見生活”為核心理念,通過制度保障夯實根基、創新載體煥活形態、跨界融合釋放價值、品牌塑造提升影響,實現了非遺保護從“單一傳承”向“社會共建”的轉型,為新時代非遺保護提供了可復制、可推廣的“宿城經驗”,最終實現文化傳承與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的共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