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非系世界上第三大生物多樣性國家,是超過9.5萬已知物種的家園。然而,國家紅色名錄評估表明,南非 10% 的鳥類和青蛙、 20% 的哺乳動物和 13% 的植物受到非法捕獵、氣候變化等因素的威脅。猖獗的破壞野生動植物資源犯罪活動,導致南非野生動植物保護工作面臨極大窘境。
一、破壞野生動植物資源犯罪情況
(一)現狀
破壞野生動植物資源犯罪,是指通過盜獵、非法運輸和販賣瀕危物種及其制品,危害物種生存和破壞自然資源。南非是世界上保護野生動植物最成功的國家之一,但該國保護野生動植物的實踐正遭遇挑戰。根據《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第十九屆締約方大會發布的《非洲與亞洲犀牛一現狀、保護和貿易最新情況》,截至2021年底,全球非洲犀牛數量為23432頭,南非黑犀牛占全球比例為 32.06% (6413中的2056頭),白犀牛占比為 76.21% (17019中的12968頭)。2018年至2021年期間,非洲共記錄了2707起犀牛偷獵事件,其中 90% 發生在南非。2021年12月,僅兩周南非就發現了24具犀牛尸體,可見,南非打擊破壞野生動植物資源犯罪任重道遠。
(二)影響犯罪的獨特驅動因素
貧窮、腐敗和貪婪是南非破壞野生動植物資源犯罪連綿不絕的重要成因。據國際野生動物貿易研究組織(TRAFFIC)對南非偷獵者的調查,多數偷獵者來自保護區周邊的貧困社區,受教育程度低且失業率高。南非經濟衰退加劇了貧困問題,促使部分人為利益鋸而走險。

2022年11月15日,在《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第十九屆締約方大會上發布了有史以來第一份《世界野生動植物貿易報告》
腐敗是破壞野生動植物資源犯罪滋長的溫床,它是大規模、大范圍野生動植物販運的關鍵因素之一,也是有效執法面臨的最大障礙之一。犯罪集團采用誘騙、暴力威脅或脅迫等各種手段使官員和保護區工作人員參與犯罪活動,據估計,克魯格國家公園多達 40% 的執法人員涉嫌協助偷獵集團,犯罪網絡甚至利用直升機、AK-47等專業工具作案。保護區工作人員、職業獵人等群體被腐蝕并成為活躍者,形成南非獨有的犯罪生態鏈。
(三)合法狩獵造就南非破壞野生動植物資源犯罪來源國地位
南非的野生動植物資源極其豐富,且允許合法狩獵及野生動植物制品貿易,客觀上為犯罪提供了便利。1968 年恢復白犀牛狩獵后,種群數量一度增長,戰利品狩獵非但沒有阻礙種群增長,反而被認為是一股有助于生物管理、擴大保護范圍和創收的積極力量。但政策逐漸被濫用。從2003年開始,偷獵數量悄然增加,犯罪分子故意利用南非法律漏洞來獲取狩獵野生動植物,在亞洲重新興起野生動植物制品交易市場。最典型的就是犀牛角交易,從被麻醉犀牛身上取下角可以有效阻正偷獵者在未獲得許可的情況下割下活犀牛角,因此保護區工作人員會定期取角并登記入庫,然而南非卻存在未登記犀牛角通過保護機構流向亞洲中轉國最終進入消費市場的特殊渠道。南非合法狩獵與交易制度使非法活動得以混入正規商業體系,犯罪組織通過合法外衣掩蓋非法行徑,這種監管漏洞導致野生動物犯罪呈現隱蔽化、產業化特征,嚴重削弱保護成效。
二、打擊破壞野生動植物資源犯罪的制度體系
南非在生物多樣性的保護、管理和可持續利用方面建立了一套多方位的制度體系,這一體系不僅體現了南非對生物多樣性的高度重視,也展現了其在法律體系、執法模式、保護模式以及國際合作四個層面的綜合努力。
(一)打擊破壞野生動植物資源犯罪的法律體系
南非通過憲法確立環境保護與社會經濟平衡發展的原則,保護野生動植物不受侵害,以此鞏固人類的生存環境,打擊破壞野生動植物資源犯罪,并制定《野生動物盜竊法》《國家環境管理法:生物多樣性法》等法律,明確野生動植物保護級別及標準。在行政規章方面,頒發《南非狩獵方法規范與標準》《犀牛及犀牛角交易市場規范》等細化管理措施,要求犀牛角交易需許可證,并通過芯片植入、數據庫追蹤強化監管。此外,作為《瀕危野生動植物物種國際貿易公約》的締約國,南非積極履行國際義務,將公約的相關規定納入本國法律體系中。在涉及跨國走私犀牛角等瀕危野生動物制品時,南非可以與其他締約國進行合作,對走私犯罪進行聯合打擊,各締約方可以提供包括證據交換、聯合調查在內的多方面協助。
(二)專門 + 多部門合作執法模式
1.國家公園管理局。
1956年,南非依據《國家公園法》設立了南非國家公園管理局(SANParks),負責對國家公園、野生動物保護區等重點區域進行日常巡邏,密切關注野生動植物生存狀況,細致檢查非法獵殺跡象。南非國家公園管理局設有環境犯罪調查部門(ECI)負責調查保護區內的破壞野生動植物資源犯罪案件,與南非警察局(SAPS)共同捕捉相關犯罪嫌疑人。每個保護區都配有野外護林員,負責巡視和發覺異常情況。通過游騎兵部隊來增加地面布防,再由航空部門和K9部隊支持招募人員擴充??丈疥牐⊿EAM),構建了牢固的打擊和預防破壞野生動植物資源犯罪防線。此外,一些國家公園還會采取其他手段,如桌山國家公園與南非警察局、開普敦市達成合作關系,建立安全和安保論壇,共享情報和資源,使得桌山國家公園的犯罪減少;阿多大象國家公園通過智能算法監控犀牛的行為,在發生事件時發起警報,并通過全球定位系統查明犀牛位置,可以實地有效地調查可能的偷獵事件。同時,南非國家公園管理局還與科研機構合作,采用先進的野生動物相機追蹤技術,對珍稀野生動物個體進行標記追蹤,以便及時發現野生動物偏離正?;顒臃秶蛘叱霈F不明原因的傷亡等異常情況。除了打擊盜獵外,南非國家公園管理局設立了野生動物獸醫服務部門(VWS),該保護部門的核心職能之一就是支持反偷獵,對偷獵者射殺的個體進行治療以及從野外收回孤兒犀牛,還通過法醫尸檢和樣本分析調查中毒案件。

2.國家野生動物犯罪反應組。
21世紀以來,南非逐步加大了打擊破壞野生動植物資源犯罪的執法力度。2009年3月,成立國家生物多樣性調查員論壇。2010年2月,在環境事務部設立了國家野生動物犯罪反應小組(NWCRU),以加強省級和國家級執法官員之間的數據收集、信息交流和合作。該反應小組是南非21世紀以來首次建立的一個跨省有效運作的國家執法協調機構,它力求與社區、私人動物所有者和其他利益相關者進行積極互動和聯系,以促進高效的信息交換,并嘗試配備一支訓練有素、資源充足、裝備精良的隊伍。還推動建立專門的環境法庭,以確保破壞野生動植物資源犯罪得到有效處理。
3.南非警察局。
重點犯罪調查局(DPCI,又稱“Hawks”)是南非警察局的一個專門部門,主要負責預防、打擊和調查國家重點犯罪。由于犀牛偷獵和非法犀牛角貿易已被確定為嚴重威脅國家生態資源安全的犯罪,這些犯罪由調查局有組織犯罪科內的瀕危物種科負責。南非警察局為每個省指定了瀕危物種協調員來監督犀牛犯罪調查。此外,各省還培訓了由省級協調員和調查人員組成的工作組,以調查破壞野生動植物資源犯罪現場;為偷獵事件現場制定標準操作程序,并針對此類情況提供培訓,以確保調查人員掌握盡可能多的信息和證據,并確保犯罪分子受到起訴。
4.多部門合作執法模式。
南非國家檢察機關(NPA)是刑事司法系統的重要合作伙伴,在確保犯罪分子受到指控并對其犯罪行為負責發揮著關鍵作用。國家檢察機關將破壞野生動植物資源犯罪列為優先事項,到2010年底,九省都任命了專門的破壞野生動植物資源犯罪檢察官,以規劃和執行更廣泛的法律戰略,這樣,除了基本的破壞野生動植物資源犯罪外,敲詐勒索、洗錢、欺詐、腐敗和逃稅指控也加入了其中。南非林業、漁業和環境部、海關和邊境保護局等部門也加入到打擊犯罪的隊伍中。林業部負責制定和實施國家環境政策,還負責協調各級政府和非政府組織的保護工作。海關部門負責監測和查處野生動物和植物制品的走私,相關工作人員經專門培訓能夠識別各種野生動物制品,一旦發現疑似走私的動植物制品便會立即啟動緊急應對機制,及時通知野生動植物保護執法機構和警察部門,共同開展調查和執法行動。
(三)保護區 + 私人參與模式
南非大量國有或私人保護區的規劃和建設是打擊破壞野生動植物資源犯罪制度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保護區黑曼巴成員在社區開展保護野生動物教育根據地形地貌,采用物理屏障如圍欄、壕溝等與技術監控手段相結合的方式進行邊界設置,提高邊界安全性。南非積極探索私人參與保護區管理的模式。許多保護區周邊的社區居民被吸納到保護區的管理工作中,由他們擔任護林員,在保護區內巡邏,檢查是否存在偷獵等行為。國際野生動物貿易研究組織發布的《南非野生動物非法貿易供應鏈》報告指出,大約一半偷獵犀牛的罪犯是通過身邊的社交網絡招募。因此,這些社區居民就是最好的信息員,當身邊出現偷獵者時,可以為執法人員提供線索。居民護林員的存在,也能降低失業率,降低居民因為貧窮參與破壞犯罪的概率。此外,南非職業獵人協會(PHASA)、私人犀牛所有者協會(PROA)等私人組織能加強南非犀牛私人所有者和獵人之間的協調與合作,以應對日益嚴重的犀牛偷獵威脅。

(四)國際合作與聯合行動
1.建立情報共享網絡。
破壞野生動植物資源犯罪是具有跨國性的有組織犯罪,為有效整治相關犯罪行為需開展廣泛國際合作。南非與肯尼亞、坦桑尼亞等周邊非洲國家建立了緊密的情報共享網絡,當南非發現有偷獵者在其境內獵殺犀牛并走私犀牛角時,便會迅速將偷獵者的相關信息、可能的走私路線等情報分享給另外兩國。鑒于兩國可能作為犀牛角走私的中轉站,肯、坦兩國執法部門接到情報后,可以在邊境口岸、交通要道等關鍵位置加強監控,從而增加攔截走私貨物、抓捕犯罪嫌疑人的機會。
2.開展聯合行動。
南非是全球犀牛數量最多的國家, 75% 的非洲犀牛都生活在南非境內,盡管自2015年以來,隨著保護區打擊偷獵行動的力度加強,南非的犀牛偷獵總數一直在下降,但據估計,南非每天仍有近三頭犀牛因犀牛角被殺害。基于野生動植物及其制品的原產國和消費國不同,需要同時號召中轉國和消費國共同努力,減少對非法動植物制品的需求、供給和中轉,才能從根源上消除對野生動植物的傷害。南非積極參與多個國際聯合執法行動,與國際刑警組織、周邊國家和世界自然基金會等密切合作。國際刑警組織利用其全球資源和網絡協調各國執法力量,南非提供本地情報和執法人員的實地支持。博茨瓦納和納米比亞等周邊國家則與南非共享邊境地區的監控信息,共同對可能的走私路線進行封鎖。世界自然基金會在這個過程中提供資金支持、技術援助以及在國際上進行宣傳倡導,提高公眾對犀牛角走私危害的認識。
3.同野生動植物及其制品的消費國展開合作。
南非亦與中國、越南等國在打擊非法野生動植物貿易上展開合作。中國、越南曾一度是犀牛角、象牙等野生動植物制品的主要消費市場。南非與中國建立了雙邊執法合作機制,雙方定期舉行會議交流情報,共同開展針對犀牛角走私的專項打擊行動。在一次聯合行動中,南非提供了犀牛角走私源頭的信息,中國海關根據這些信息在人境口岸加強檢查,成功截獲了一批走私犀牛角制品。
4.參與國際保護野生動植物項目。
南非是監測非法捕殺大象計劃(MIKE)、Rhino項目等國際保護野生動植物項目的積極成員。作為大象棲息國,其加入監測非法捕殺大象計劃(MIKE),通過追蹤偷獵動態并提升分布國的大象種群管理能力,同時定期向大象貿易信息系統(ETIS)提交本國數據,支持全球象牙貿易監管。在犀牛保護領域,南非于2012年聯合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啟動了Rhino項目,依托全球環境基金資助,重點強化保護區法醫技術應用。將資金用于建設專業法醫實驗室,通過犀牛角等生物樣本的DNA快速檢測,為起訴野生動物犯罪提供科學證據,并促進區域內執法機構的信息共享與協作協同。非洲的其他分布區國家也參與了合作,努力將更多來自非洲大陸的犀牛DNA樣本納人犀牛DNA索引系統數據庫。
三、強化打擊破壞野生動植物資源犯罪的方向
南非系國際上保護野生動植物、打擊破壞野生動植物資源犯罪的重要力量,CITES和國際野生動物貿易研究組織等國際組織發布了一系列有關南非野生動物保護的報告。相關報告指出,南非在加大保護力度、肅清體制貪腐問題和修補執法體制方面還有待強化。
(一)繼續加大保護力度
南非打擊犯罪執法實踐中存在有待改進的方面。首先是增加保護區尤其是偏遠地區執法人員的數量,保護區占地面積較廣,存在大量無保護死角,使得犯罪防控十分薄弱。其次是加強國家公園和保護區監管?!赌戏桥c越南犀牛角貿易關系》報告表明保護區工作人員如護林員、獸醫等可能參與相關犯罪。最后是利用現代科技提升保護能力(包括保護區的條件和執法人員的執法能力)??唆敻駠夜珗@配備相機追蹤和植入電子芯片的模式可以推廣;南非應積極配合國際組織倡導建立野生動物DNA數據庫,以便從數據上更加全面地保護野生動物;同時,加大對執法人員的培訓力度,提高他們在復雜地理環境下的執法能力。
(二)肅清體制貪腐問題
根據歸案犯罪嫌疑人供述,政府官員、私營部門人員以及當地社區成員是非法野生動植物貿易活動的直接或間接推動者。在接受國際野生動物貿易研究組織采訪時,近四分之一的犯罪嫌疑人提到南非野生動物非法貿易中的腐敗行為,包括賄賂機場或邊境檢查站的政府海關官員,以便野生動物制品能從一個國家運往另一個國家。除非腐敗問題得到解決,否則打擊破壞野生動植物資源犯罪問題將永遠得不到根治。此外,《作為跨國有組織犯罪形式的犀牛角販賣(2012-2021):2022年全球威脅評估》報告指出,除了南非等國,在犀牛角供應鏈上的其他關鍵國家和地區幾乎沒有發現逮捕和定罪的腐敗行為者,這表明人們對這一問題嚴重缺乏關注。因此,南非還需與周邊國家和中轉國、消費國等國家協商,共同肅清保護野生動植物體制內的貪腐問題。
(三)完善執法體制問題
南非在執法體制層面存在定罪率低、拖延訴訟、保釋等問題,相關犯罪發生后,很難將相關犯罪嫌疑人繩之以法或者是難以判處應有的刑罰。根據第十九屆締約方大會(CoP19)發布的報告,各國關于野生動物犯罪的定罪率明顯偏低。一級定罪率為 32.1% ,二級定罪率為 7.1% ,三級定罪率為 4.3% ,這表明罪犯級別越高,指控就越困難。刑事案件在較低級別偷獵逮捕中可能有明確的法律策略,如被定為非法持有槍支。若要與更高級別的破壞野生動植物資源犯罪案件建立聯系,則要深入調查并采取其他策略,比如通過資金交易行為發現相關上下游犯罪人員。盡管起訴了案件也不一定能夠有更進一步的進展,因為破壞野生動植物資源犯罪一旦未能當場抓獲犯罪嫌疑人,那么此后的偵查十分困難。一旦犯罪嫌疑人或者野生動植物轉移,都可能會牽涉其他國家,存在訴訟拖延的情況。南非憲法賦予罪犯保釋的權利,在一些情況下,被保釋的人在保釋候審期間仍繼續從事破壞野生動植物資源犯罪行為??傊?,這些問題都可能為打擊破壞野生動植物資源犯罪增加障礙,相關法律規定亟須完善?!?/p>
【作者簡介】譚柔勍,女,江西九江人,南昌大學法學院研究生,研究方向:國際法、刑法。
張承先,男,江西余干人,南昌鐵路公安局教育訓練中心副主任,美國佐治亞大學訪問學者,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兼職碩士生導師,江西警察學院公共安全中心特約研究員,2016年被評為“最受歡迎的中央國家機關法治人物”,研究方向:刑法、行政法、公安管理、公安教育。
熊文君,女,江西南昌人,法國里昂第二大學互聯網編輯管理、計算機多媒體集成設計雙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互聯網編輯管理、多媒體集成設計。
(責任編輯:古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