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erchtheatooaiiaoeestiotstnd
LIU Zhongping (Guangxi Police College, Nanning , China)
中圖分類號:F259.27 文獻標志碼:ADOI: 10.13714/j.cnki.1002-3100.2025.09.024
Abstract: Guangxi is making every effort to promote the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of the land sea new channel, build a diversified international hub system, and focus on improving the transportation efficiency and business environment of the channel. Howeve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hannel still faces problems such as incomplete open cooperation mechanisms,incomplete infrastructure, low integration between channelsand industries,and uneven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digitization. Guangxi should actively explore the development of new qualityproductive forces,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digitalinfrastructure, promote the deep integration and upgrading of channels and industries,promote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digitalization and intelligence,and create good talent ecology to accelerate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western land sea new channel. Thisstudyaimsto deeplyanalyze the internal mechanism of digital economy empower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new land sea channel in western Guangxi, and propose effective paths to provide theoretical support and practical guidance for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Guangxi and even the wider region.
Key words: digital economy; western land sea new corridor; digitization; industry convergence
作為聯結中國西部地區與東南亞乃至全球市場的重要橋梁,西部陸海新通道的建設對于深化區域協調發展、強化對外開放戰略聯動具有重要意義。廣西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廣西重大方略要求,加快共建西部陸海新通道,全力打造國內國際雙循環市場經營便利地。數字經濟是繼農業經濟、工業經濟之后的全新型經濟形態,其廣泛的滲透力、強大的驅動力正引領全球要素資源重組、經濟結構重塑和競爭格局的深刻變革。在此背景下,西部陸海新通道的建設不僅需要基礎設施的完善,更需要數字技術的深度融入,實現通道建設、運營、管理的智能化、精準化、便利化。因此研究數字經濟賦能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的機理及路徑,對于推動通道高質量發展、增強區域經濟競爭力、構建新發展格局具有重大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1數字經濟賦能廣西加快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的機理
1.1數據為鑰,激發新動能
在數字經濟時代,數據已成為重要的生產要素,充分發揮數據要素的價值,有助于加速推動西部陸海新通道高效、智能與可持續建設與發展。海量數據匯聚于中國(廣西)國際貿易“單一窗口”,如紐帶般將海關、海事、邊防、交通運管等相關部門緊密聯結,窗口與港口、碼頭、場站、港航、銀行、稅務等信息系統數據對接,打通了海關、海事、港航、碼頭、商務、船代、貨代、理貨等部門數據,數據資源的融合與共享為構建跨部門協同監管體系奠定了堅實基礎。繁瑣的涉稅手續和單證處理一直是跨境貿易企業面臨的難題,在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中,通過電子證照、電子單證的廣泛推廣和應用,實現了跨部門之間的“零證明”流程。這意味著企業無需再為繁瑣的紙質單證和證明文件而煩惱,可以更加便捷地完成跨境貿易的相關手續。這一變革不僅提升了通道的整體運營效率和服務水平,還有助于吸引更多企業參與到西部陸海新通道的建設中來,推動西部地區的對外開放和經濟發展。
1.2數字技術深度融合,催生物流新業態
數字技術是數字經濟的支撐和核心,數字技術的創新應用催生物流新業態。通過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的應用,可以實現對物流全過程的實時監控和智能調度等;通過無人駕駛技術、無人集卡與智能配送車輛的協同工作,構成了港口物流領域的新業態。在物流金融領域,廣西北部灣港集團推出了“‘一單制’動產質押
‘提單’轉‘倉單’ + 全程物流監管的全新業務模式,打造“物流 + 金融”綜合融資的方案,依托數字提單,辦理電子提單動產質押登記,為客戶提供融資支持,有效解決了客戶在預付、銷售、庫存等環節中的資金需求,降低了融資成本,為客戶帶來極大便利。區塊鏈技術的深度應用成為該模式的一大亮點,它不僅實現了全程運輸數據的實時監控與不可篡改記錄,還通過智能合約機制確保了貨物控制權的安全轉移與精準管理,從而降低銀行在提供融資服務時面臨的風險。物流新業態的引入和應用,為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提供了更多元化的物流模式選擇,有助于推動西部陸海新通道物流服務的升級和轉型。
1.3以“智”馭“質”,推動產業轉型升級
建成高水平的西部陸海新通道,不能僅靠投資拉動,更需創新驅動。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的應用,構建“智慧海關、智能邊境、智享聯通”的現代化管理體系,將極大地促進跨境貿易的便利化與標準化,通過智能對接國際標準、共享風險信息、實現AEO互認,有效削減貿易壁壘,為廣西乃至更廣泛區域的貿易暢通鋪設了智慧快車道。依托 AI技術,物流行業得以加速實現協同創新與資源共享,有效推動物流業的數字化轉型與智能化升級。如構建覆蓋全供應鏈的智慧物流網絡,涵蓋原材料采購、生產制造、成品配送等各個環節,打破信息孤島,實現物流作業的一體化、智能化、無人化及可視化管理。強化 AI與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和應用促使本地企業接受智能化改造,顯著提升其產業競爭力,還針對東盟、中東等特定市場需求,打造機電產品、智能微投、智能安防、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等差異化產品。全面提升廣西在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中的產業影響力與輻射效能,最終驅動區域實現高質量、可持續的發展。
2廣西推進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的現狀
近年來,在推進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過程中,廣西聚焦建設“一區兩地一園一通道”,以高水平共建西部陸海新通道為牽引,著力強基礎、拓貨源、優服務、深合作,推動西部陸海新通道基礎設施網絡持續完善,運行質量大幅提升,綜合服務功能不斷增強,成為帶動西部地區開發開放的重要引擎。
2.1全面推進通道基礎設施建設
歷經五年奮力建設,廣西顯著提升了西部陸海新通道的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效能。當前,該通道的核心項目——平陸運河正步入全線建設的關鍵階段,2024年平陸運河完成投資超111.3億元。同時,貴陽至高鐵、防城港至東興鐵路已相繼投運,欽州港東站電氣化及柳州鐵路樞紐的改造工程亦圓滿收官,黃桶至百色鐵路廣西段的隧道施工全面鋪開。吳圩機場改擴建工程和T3航站區及配套設施建設穩步推進,將為持續暢通面向東盟的空中走廊提供基礎設施保障。作為暢聯機場、直達港口、通往東盟的重要交通動脈,吳圩-上思高速通車運營后,與已建成的上思-防城港高速公路、正在建設的上思-峒中高速公路相連,推動加快建設西部陸海新通道,促進中國—東盟區域經濟發展。廣西基礎設施建設進度不斷“刷新”,持續推進“公鐵水空”立體高效聯通網絡建設,推動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邁上新臺階、取得新突破。2024年上半年,廣西推進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重大項目完成投資378.7億元,占年度投資計劃的 47.3% 。
2.2逐步健全多層次國際樞紐體系
廣西正以其獨特的區位優勢,在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逐步健全多層次國際樞紐體系。北部灣港作為關鍵節點,其吞吐能力持續提升,航線網絡日益密集,已覆蓋全球主要港口,2024年集裝箱吞吐量達到901.5萬標箱,連續8年保持兩位數增長。吳圩國際機場的不斷發展,加密了國際航線,加強了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航空聯系,截至2024年12月8日,機場口岸國際貨郵吞吐量為10.03萬噸,再創歷史新高,同比增長 26.7%① 。中越班列的常態化開行,更是打通了通往東盟國家的鐵路大動脈,提升樞紐國際輻射能力。廣西還充分利用數字技術,推動智慧港口、智慧物流建設,提高樞紐運營的智能化水平。在政策支持下,各類產業園區蓬勃發展,吸引了眾多國內外企業入駐,形成了產業集聚效應,為國際樞紐體系的健全提供了強有力的產業支撐。
2.3持續提升通道運輸質效
2024年是《西部陸海新通道總體規劃》實施的第五年,廣西強基礎、拓貨源、優服務、深合作。積極推進降費提效服務優化行動,深化多式聯運“一口價”收費機制。同時,引人國際頂尖港航企業參與北部灣港的建設與運營,攜手建立陸海新通道跨區域綜合運營平臺,采取“運營中心統一調度,區域公司協同合作”的模式,促進了港口、航運、鐵路等領軍企業的深度合作,顯著降低了通道整體物流成本,增強了貿易與物流的便捷性。廣西北部灣國際門戶港現已能夠通行和???0萬噸級集裝箱船,且滿足30萬噸級油輪滿載??啃枨?,綜合吞吐能力突破3.5億噸,集裝箱航線增至76條,全面覆蓋東盟主要港口。2024年上半年,北部灣港海鐵聯運班列累計開行5536列,同比增長 22.7% ;集裝箱吞吐量達到432萬標箱,同比增長 19.8% 機場國際貨郵吞吐量達到5.4萬噸,同比增長 50.3% 。北部灣港海鐵聯運的一體化運作,使得新通道班列貨物能在港區內實現快速中轉,達成“海鐵無縫銜接”的目標,即海運貨物“直抵上船”、陸運貨物“即卸即裝”。2023年,廣西口岸的進口整體通關時間較2017年縮短了41小時,出口整體通關時間減少了13小時,在全國名列前茅②
2.4持續優化通道營商環境
營商環境是市場主體生存發展的土壤,環境優則企業興。2024年以來廣西大力推行“營商廣西·桂在便利”服務品牌,各市持續推動營商環境建設走深走實。以高質量服務保障平陸運河建設是市持續提升營商環境的一個縮影;此外還在全區首創“輕量化網絡市場監測”數字化監管新機制,推動跨部門綜合監管能力的提高;國際機場優化外籍來桂人員“一站式”支付服務,進一步增強面向東盟開放合作的國際化大都市的核心競爭力。欽州市圍繞打造“營商廣西·桂在便利”服務品牌這一核心目標,不斷提升跨境貿易便利化水平,推動高質量實施 RCEP,提升西部陸海新通道海鐵聯運集裝箱水平,助力“一區兩地一園一通道”建設。2023年,欽州港進入全球集裝箱大港前30強,“十四五”期間,欽州市外貿進出口總額年均增長 62.4% 。防城港市推進實施促進營商環境大提升專項行動‘ 2+1 ”工程,全市形成重實效、強實干、抓落實的發展氛圍。此外,不斷加強與東盟的貿易聯系,2022年防城港市人選中國城市外貿競爭力50強。2024年前10月防城港市招商引資新簽約項目投資額495.98億元,新引進優強企業15家。
2.5廣泛應用智能創新成果
應用場景是科技創新成果落地轉化的重要平臺。北部灣港積極融合大數據、人工智能、5G 通訊、云計算等前沿科技,向智慧化、綠色化轉型,致力于打造智慧、綠色、安全的“世界級港口”。北部灣港欽州自動化集裝箱碼頭是全國首個實現海鐵聯運的自動化集裝箱碼頭,該碼頭配備低能耗軌道吊及全國首創的柔性智能充電機器人等創新技術,使得自動化碼頭岸橋單機平均效率達到32.5自然箱/小時,船時效率高達178.5自然箱/小時。這一自動化碼頭的啟用,為西部陸海新通道的共建提供了關鍵支撐。為加快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在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中的應用和推廣,2024年廣西發布了應用場景創新“機會清單”,涉及平陸運河船舶智慧化、智慧口岸、氫能應用、數字政府基礎底座等領域應用場景。依托平陸運河江海聯通和聯通區域流域開發需求,基于廣西造船現有基礎,進一步探索建成完整的智能船舶運營體系。廣西系統布局氫能產業發展,全力打造“氫新廣西”,加快構建現代化綜合交通運輸體系,隨著載貨汽車、船舶、環衛車、公交等氫能替代,將促進高水平共建西部陸海新通道。
3廣西推進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面臨的問題
3.1開放合作機制待健全
相較于東部沿海地區,西部地區經濟基礎相對薄弱,且在逆全球化趨勢、后疫情時代全球產業鏈重構及地緣政治局勢動蕩的背景下,其面臨的開放環境更為復雜。缺乏跨國的高層合作機制,盡管中新互聯互通項目已建立起中新兩國的合作框架,但尚未能與緬甸、越南、老撾等東盟發展中國家形成高層對話機制。此外,通道沿線不同省區市因發展理念、利益訴求的差異,常態化合作機制尚待健全。盡管各省區市政府均對陸海新通道的發展給予了高度關注,但各自的建設重點與基礎設施改善程度不盡相同,發展難題相互交織。政府功能的強弱、執行效率的高低,以及行政流程的繁簡差異等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陸海新通道合作共建的進度。
3.2仍存基礎設施短板
盡管近年來廣西在鐵路、公路、港口、航空等方面取得了顯著進展,但相較于建設目標及區域經濟發展需求,仍存在基礎設施短板。例如,廣西河池市、崇左市、來賓市等鐵路線路網絡覆蓋面不足,導致運輸能力相對不足;廣西地形復雜,山區較多,一些偏遠市縣存在公路等級低、路況差、運輸能力不足的問題;與發達地區港口相比,廣西北部灣港口吞吐能力和集疏運體系仍有待提升,2024年前五個月,廣州港的貨物吞吐量達到了2.64億噸,而北部灣港的吞吐量約為1.8億噸。此外,物流園區、冷鏈倉庫等配套設施建設也相對滯后,難以滿足快速增長的物流需求。這些問題制約了西部陸海新通道的高效運行和物流成本的降低。
3.3通道與產業融合度不高
由于新通道總體建設仍處于規劃落實與提質增效階段,通道與產業融合度不高成為了一個亟待突破的瓶頸。欽州港、防城港等港口是西部陸海新通道的重要節點,本應依托港口優勢發展的汽車制造、精密儀器加工等高端制造業,但當前該類項目稀少,物流、供應鏈、金融等現代服務業也未能在港口區域形成集群效應,港口物流的增值服務和輻射能力較弱,限制了港口物流的增值服務和輻射帶動作用。隨著跨境貿易需求的日益增長,廣西服務業與跨境貿易融合度不足的問題也日益突出。例如,跨境支付、融資擔保、法律咨詢、市場信息等服務的缺失或不完善,使得企業在開展跨境貿易時面臨諸多不便和風險,限制了跨境貿易的規模和深度。
3.4區域數智化發展不均衡
目前通道建設數智化趨勢明顯,不同地理區域間仍存在數智化發展不均衡的現象,較大程度上影響著企業間的合作效率如北部灣港及其周邊區域在物流信息化、港口智能化等方面取得了顯著進展,但通道沿線的部分內陸城市的數智化基礎設施建設相對滯后,信息化程度低,難以滿足現代物流發展的需求。從企業層面來看,大型物流企業和平臺公司擁有較為完善的信息化系統和智能化設備,能夠高效處理海量數據,優化物流流程,提升服務質量。對于眾多中小物流企業而言,數智化轉型的步伐相對緩慢,難以享受到數智化帶來的紅利。這種企業間的數智化發展不均衡,不僅影響了企業自身的競爭力,也制約了整個物流行業的數智化進程。
4數字經濟賦能廣西推進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的路徑
4.1深化對外開放,發展新質生產力
首先,深化對外開放是激活西部陸海新通道沿線區域發展的關鍵一步。數字經濟時代,廣西應充分利用大數據、云計算等數字技術構建高效便捷的跨境貿易服務平臺,促進貿易便利化。通過舉辦高層次經貿論壇、博覽會等活動,進一步拓寬與東盟國家的合作領域,吸引更多外資和技術進人,為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注人強勁動力。
其次,以智慧交通、綠色交通等新興產業為引領,是推動廣西經濟轉型升級的重要路徑。廣西應積極發展新質生產力,推動新能源汽車、智能網聯汽車等綠色交通產業的發展,減少碳排放,促進可持續發展。這些新興產業的崛起,不僅能夠帶動相關產業鏈的發展,還能為西部陸海新通道提供更加高效、環保的運輸方式,增強通道的吸引力和競爭力。
最后,強化區域協同,推動西部陸海新通道主通道沿線地區經濟一體化發展,是實現共同繁榮的必由之路。廣西應加強與云南、貴州、重慶等西部省份及廣東、海南等沿海地區的合作,共同推進交通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優化物流網絡布局,提升物流效率。同時,依托數字經濟平臺,推動產業協同發展,形成優勢互補、錯位發展的產業格局。通過區域協同,廣西可以更好地發揮西部陸海新通道的戰略作用,促進沿線地區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實現互利共贏的局面。
4.2加大數字設施投入,夯實數智化基礎
加大大數據中心、云計算平臺、物聯網等新型基礎設施的投資與建設,促進數據資源的快速流通與高效利用。針對通道運輸行業,通過部署智能感知設備、建立物流信息平臺,實現物流全程可視化、可追溯性,提升物流效率與安全性。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對通道運營服務平臺進行智能化改造,為貨主、承運商、金融機構等各方提供一站式、全方位的服務。結合廣西的地域特色與產業發展需求,積極引入和應用自動駕駛卡車、智能集裝箱、無人機物流等設備,提高運輸效率、降低運營成本、減少操作失誤、增強運輸安全性。提升對特色農產品的冷鏈運輸能力,保障食品質量與安全,進一步鞏固廣西作為重要農產品出口基地的地位。加強與東盟及國內其他地區的合作,拓展通道的服務功能,從單一的物流運輸服務向產業鏈整合、貿易促進、金融服務等多元化服務延伸,形成集物流、信息流、資金流于一體的綜合通道。新型基礎設施還能為智慧交通、智慧城市等領域的發展提供有力支撐,推動廣西經濟社會全面邁向數字化、智能化。
4.3數字賦能,通道產業融合升級
利用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技術提升港口的運營效率和管理水平,吸引汽車制造、精密儀器加工等高端制造業項目人駐,促進物流、供應鏈、金融等現代服務業在港口區域的集聚,形成產業集群,產生集聚效應,提升港口物流的增值服務和輻射能力。提高冷鏈運輸、儲存的技術水平,減少農產品在保鮮、運輸、儲存過程中的損失,可與國際冷鏈物流企業進行合作,拓展農產品出口渠道,提升廣西農產品的國際影響力。同時,優化跨境貿易信息服務平臺,提供市場信息、政策咨詢、法律支持等一站式服務;優化跨境貿易流程,推動跨境支付、融資擔保、法律咨詢、市場信息等服務的數字化、智能化發展。加強與東盟及國際金融機構的合作,為跨境貿易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金融服務。
4.4提升均衡性,促進數智化協同發展
實施區域數智化均衡發展戰略,加大對欠發達地區的數字基礎設施建設投入,縮小區域間數字鴻溝。通過政策引導和市場機制,鼓勵內陸城市及偏遠地區對數字技術的廣泛應用,推動數字資源、技術、人才等要素的自由流動和優化配置,形成區域協同發展的良好格局。鼓勵和支持中小物流企業進行數智化轉型。通過設立專項基金、提供技術培訓和咨詢服務等方式,幫助中小物流企業解決數智化轉型中遇到的資金、技術和人才等問題。推動大中小型物流企業之間的合作,共享數智化成果,提升整個物流行業的數智化水平。建立區域間和企業間的合作機制,共同研發數智化技術,推動技術成果的轉化和應用。加強與國際先進企業的交流合作,引進先進的數智化技術和管理經驗,提升廣西在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中的競爭力和影響力。
4.5多維度謀劃,多層級發力,營造良好人才生態
要滿足通道建設中的人才需求,需從政府、院校及產業屆三維度發力,營造良好人才生態。政府應注重優化人才政策環境、強化人才合作等舉措,實現人才的優化配置,為通道建設注入強勁動力。廣西的高等院校應積極調整人才培養計劃,強化人工智能、數字技術、智慧物流等關鍵領域的人才培養。鼓勵跨學科學習,深化產教融合,推動校企合作,培養既懂理論又具實踐能力高素質人才,為通道建設提供智力支持。產業界則需激活人才引擎,建立以人才為中心的發展模式。企業要完善人才管理體系,創新激勵機制,激發員工創新活力,特別是加大對青年人才和創新團隊的扶持力度。構建全方位培訓體系,提升員工技能水平,適應通道建設的新趨勢。同時,營造開放包容的企業文化,增強員工歸屬感,吸引并留住更多優秀人才,共同推動廣西在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中的高質量發展。
注: ① 機場口岸國際貨郵吞吐量突破10萬噸再創新高,央視網,2024-12-28。② “海陸空”基建并進廣西推動西部陸海新通道運行質效提升,中國新聞網,2024-07-29。
參考文獻:
[1]張植凡,鄧府.廣西部署2024年推進交通強區建設工作[N].武漢:中國水運報,2024-08-09(01).
[2]譚慶紅.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的機遇、問題及路徑[J].社會科學家,2022(8):88-95.
[3]張安梅.數字經濟賦能濟南市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機理及路徑研究[J].中國商論,2024(8):45-48.
[4]杜人淮.數字經濟賦能經濟高質量發展:動能、邏輯和進路[J].思想理論戰線,2024(2):77-87.
[5]劉嫻.建設西部陸海新通道:中國廣西的現狀、問題及對策[J].東南亞縱橫,2019(6):67-76.
[6]楊耀源.“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推進西部陸海貿易新通道高質量發展的關鍵路徑[J].商業經濟研究,2021(7):145-150.
[7]石福才,李光輝.新形勢下加快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成就、挑戰與新思路[J].廣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4(3):193-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