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此時,我們都會按時發布新一版《新一線城市魅力排行榜》。媒體按時發布的榜單,既是自己對自己的承諾,也是和公眾之間的一個約定。在很多年的時間里,我們都為此做了線下發布會,不過這兩年,我們轉移到了線上,今年的5月28日,新一線榜單如約而至。接下來也會出現我們熟悉的網絡熱議主題:我的家鄉,排在第幾名?伴隨著理解和爭議,這份榜單已經走過了12年的光陰。
表面來看,最近10年來,榜單上的名次變化并不大。在4座一線城市上海、北京、深圳、廣州之后,《2025新一線城市魅力排行榜》的15座新一線城市依次為:成都、杭州、重慶、武漢、蘇州、西安、南京、長沙、鄭州、天津、合肥、青島、東莞、寧波與佛山。甚至,我翻出了2013年的第一份新一線榜單—當時這本雜志還叫作《第一財經周刊》,年輕的采編團隊首創“新一線”概念—入選的10個城市看起來和今年的榜單高度重合:杭州、天津、成都、蘇州、武漢、重慶、青島、南京、沈陽和大連,值得關注的還有廈門和西安。
但就在相似的排名背后,新一線榜單至少經歷了3輪較大的內在規則調整。2013年概念初創期,采編團隊歷時半年,調研全國398個城市,根據11個類別、140個消費品牌數據、相關經濟指標,及各種調研采訪作出篩選。2016年,新一線城市研究所正式成立,在原有基礎上納入互聯網數據,并設置全新評選體系:含商業資源集聚度、城市樞紐性、城市人活躍度、生活方式多樣性和未來可塑性五個一級維度,以及19個二級維度和79個三級維度。而就在去年,新一線榜單再次升級評選體系,將“生活方式多樣性”替換為“新經濟生產力”,組成新的一級維度,綜合評價城市在最近一年中的發展與變化。
以人能感受到的尺度看待我們所生活的城市,這是新一線有別于其他城市評選體系的最鮮明特點。但在此基礎上,我們堅持對評選體系微調,從海量的互聯網大數據中,動態觀察城市中發生的每一次微小的變化。我們意識到,每一次調整,其實正是一次重新發現的過程。正如城市本身,自誕生以來,其發展歷程也是人類的不斷“發現”之 旅。
因此在今年,在重新發現上海之后,我們想在新一線城市榜單發布之際,提出“重新發現中國”—第一財經2025年推出的全新跨界內容IP,更是一種對全新視角的期待,我們自認為熟悉的習以為常的事物,一座城市、一片麥田、一個產業、一家小店、一個人、一則故事,其中都可能蘊藏著未知之 境。
這種視角同時也代表著一種態度:不犬儒,不投機,不隨波逐流,也不墨守成規—在這個信息和思維能被輕易固化的時代,拒絕墨守成規變成了一項更為困難的工作。盡管不現實,我們還是希望,在新一線榜單發布12年之際,讓大家的關注點不再局限于榜單名次,而是更多集中在我們為337個地級及以上城市繪制的五維煙花圖上。
這一次,我們詳細報道了3個城市:武漢、深圳,以及小城澄海。武漢重新回到疫情之前的位置,那個區間的角逐最為激烈;深圳為擺脫教育洼地已付出十余年努力;澄海則是中美對等關稅摩擦中一個具體而微的戰場—它們的五維圖和去年相比都有變化,但擺脫不了參差失衡的形態。
應該說,不存在任何一個平衡的規整的五維煙花圖,每一朵煙花都有自己的短長,在自己可能的尺度上,一毫一厘地努力綻放。但正是這一毫一厘的努力,以及收效甚微的可量化結果,值得我們以新的眼光去“重新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