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持續關注城市商業的演進,不僅因為品牌和商圈是最能捕捉消費端變化的風向標,更因為它們總能最鮮明地反映城市之間的分化。在日常消費習慣趨于穩定的當下,商業資源正在以一種更精細的方式被重新組合,并在不同城市展露出各具特色的面貌。
這一輪分化的起點,源自品牌選址邏輯的重建。過去幾年,品牌在城市中的擴張不再單純只是數字的增長,而是在經營密度、門店效率和城市選擇上變得更為講究。
進入中國市場超過20年的優衣庫,在過去3年間結束了它的快速擴張。品牌在武漢、蘇州、長沙等城市中采用了“開大店、關閉虧損店”的策略,從總體上收窄了門店規模。與此同時,同類型國產品牌URBANREVIVO,自2020年起加速了市場擴張的進程,尤其在成都、重慶等頭部新一線城市,其門店數量現已直追優衣庫。
商圈之間的發展節奏也在拉開。日均客流達37萬人次的長沙五一廣場已是全國頭部的成熟型商圈,它的挑戰在于如何保持優質的內容供給并穩定客流;相比之下,青島萬象城則處于快速上升期,過去一年日均客流超過5萬人次,同比漲幅達7成,成為頗具名氣的打卡式目的地。熱鬧的背后,是傳統商圈與新興商圈在人群流動和場景更新上的此消彼長,這也將在未來持續影響商圈的成長路徑。
我們嘗試用“時間差”的方式去描繪城市商業發展階段的差異。具體做法上,選擇52個具有代表性的全國性品牌,從它們在不同城市達到一定門店規模的時間節點出發,與一線城市達到該水平的時間作對比,計算出每個城市在品牌擴張路徑中的“時間差距”。這一差距不僅反映出擴張節奏的快慢,更指向一個城市是否具備快速承接品牌、支撐新業態持續運轉的綜合能力。
數據結果顯示,從20 05年到2025年,新一線城市與上海之間的品牌布局時間差大幅縮小。其中,成都從將近10年縮短到1.5個月;杭州、南京分別縮小至1.8個月和5個月;西安、合肥、長沙等地也從過去落后十余年,到如今只剩半年的差距。
可以看出,商業品牌擴張的路徑正在去中心化。品牌們不再以一線城市為絕對優選,而是更加關心這個城市能否提供穩定增長的消費群體、多樣化的場景和可控的經營成本。霸王茶姬在西安和武漢的門店數在兩年內翻倍,斯凱奇在合肥從2020年的不足10家增長至如今的30家左右,喜茶、MannerCof fee等也已在鄭州和蘇州實現與一線城市幾乎同級的門店規模。這批頭部新一線城市已成為品牌在全國網絡中的關鍵節點,很多時候它們并不是“補位”,而是“并行啟動”。
在一些新興消費品類上,新一線城市甚至更快一步。以運動戶外代表的高頻出街品類為例,成都的lululemon門店數量已與廣州持平,安踏旗下的迪桑特和始祖鳥也在西安核心商圈開出旗艦級門店。咖啡店方面,杭州的星巴克門店數量已超過廣州和深圳;而無論是主打精致路線的Peet’s Coffee,還是聚焦性價比的瑞幸,都在當下的新一線城市隨處可見。這些新興業態不再依賴傳統商場的場景提供能力,而是扎根街區、服務本地人群,更強調日常、社交與生活方式的融合。
支撐這些變化的,是城市基礎設施層面的持續補足和優化。新一線城市生活服務類商業設施的數據已達到全國領先的水平:人均餐飲門店95.1家、便利店20.5家,分別高于一線城市的91.8家和18.3家。
城市文娛配套也呈現出更多元的地域特色:成都的影院數量全國領先,武漢、西安的書店文化具備獨特的辨識度,杭州則在展覽館、書店與影院三項指數中都保持了較高的供給水平。這些設施構筑起了城市居民日常的生活圈,也從細節處體現著城市的“逛感”和“生活感”。
商業從來不只是交易的場所,它連接的是人們日常的需求、情感的承載和生活的質量。從品牌的選擇到空間的更新,每一次變化都在重塑著城市的面貌。在越來越多的城市中,正在發生著那些或宏大或微小的變化,它們真實而生動,是我們重新理解這片家園最具溫度的切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