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氛圍帶來的前瞻視野、人才吸引力帶來的智慧資源,以及城市規模所代表的要素基礎,共同決定了一個城市贏得未來的能力。
每一座城市都在努力營建自身的科創生態。在硬件設施方面,武漢以54家科研機構領跑新一線城市,48家的西安、45家的南京緊隨其后。創新資源配置仍高度依賴高校體系的背景下,重點院校數量、專業學科的實力以及產學研轉化的能力,將在很大程度上持續影響城市的科創競爭力。
專利數量直觀反映了技術成果轉化和市場應用的效果。截至2025年3月,上北深廣四大一線城市由重點企業產出的專利數量約占全國總量的1/3。從一線城市到新一線城市,再到二三線城市,各線級城市的專利產出規模依序大幅縮減,高質量、高密度的科研產出依然被頭部城市壟斷。
值得一提的是,低線城市在創新領域依然擁有機會。依據鯨準的一級市場投融資數據,在一線和新一線城市以外,其他城市中關于新興產業的融資占比正快速增長。伴隨著頭部城市熱門賽道的日漸飽和,部分投資熱點開始向這些低線城市轉移,將有助于激活它們的創新氛圍。
可持續的創新始終離不開高質量的人才資源。根據智聯招聘的統計,最新一屆畢業生的就業意向呈現出兩大特征:一是青睞經濟大省,廣東全省吸引了全國約14%的應屆畢業生,大幅領先其他省份;二是向中西部省份的省會城市集中,典型的西安、武漢、銀川、成都等中西部省會城市已成為其所在省的就業核心,聚集了全省70%以上的就業生源。
除薪酬、崗位等因素,城市的公共服務水平也是年輕人選擇城市時的重要考量。吸納人才在很大程度上等同于吸納人才身后的整個家庭,其中,城市的教育質量關系著他們子女的成長,而醫療條件則直接決定了長輩的康養。如果以城市的綜合魅力排名為參照,杭州、武漢、南京等新一線城市的醫療資源相對表現出色,深圳、重慶、青島等城市的醫療競爭力還有較大的追趕空間。
數字化治理水平亦是城市軟實力的體現。今年,各地依然在持續推進“數字政府”的建設,線上可辦事項相比去年均有顯著的增長。與經濟發展水平基本一致,廣東、江蘇、浙江等省份在數字治理方面同樣領跑全國。
城市規模指數繼續采用GDP、常住人口等公開統計數據與手機信令數據相結合的方式測算。近年來伴隨經濟動能的轉換,人口增長的趨勢在不同梯隊城市間也有一定分化。
在GDP“萬億俱樂部”中,廣州、深圳、成都等城市以穩定的綜合競爭力,持續吸引著人口的流入;武漢、合肥、東莞等城市則通過產業體系的升級,有效承接了周邊地區的人口轉移。
二線城市中,202 4年年末溫州常住人口增加9.1萬人,達到976萬人,濟南增加8萬人,達到951.5萬人。積極培育新興產業、改善安居環境,是這些城市吸引人才持續流入的核心策略。
受益于畢業生回歸家鄉、產業下沉加速等新趨勢,中原、長江中游、成渝3個城市群在過去一年中獲得了最多的新增外來工作人口。相比較而言,粵港澳、京津冀、長三角這三大傳統優勢城市群的增長并不突出,在就業人口總量上保持平穩態勢。
人才與資金的流動不斷更新著城市的產業生態,也在更大程度上重塑著區域經濟的格局。未來,伴隨著這些創新要素的梯度擴散與大量新興產業的崛起,更多城市的潛力將被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