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東臨黃海,大運河、淮河、長江縱橫其中。
不同的水域造就了不同的地理空間,不同的區位優勢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帶,“淮河文化帶”“長江文化帶”“濱海文化帶”“運河文化帶”孕育了古代江蘇的地域文明,譜寫了水韻江蘇的華麗篇章。
一、淮河文化帶的農業文明
淮河自西而東橫貫江蘇,淮河流域的徐州、連云港、宿遷、淮安、鹽城與揚州、泰州、南通的北部屬淮河文化帶,淮河文化帶的農業文明為中華文明作出了杰出貢獻。
距今10000年前后,人類由采集野生谷物發展為有意識地栽培谷物,從而產生了農業。水稻、小麥、玉米是世界三大糧食作物,中國是水稻的起源地。
農業起源是人類社會發展中出現的重大事件,農業起源導致了以定居為主的生活方式和聚落的出現,農業的發展促進了人口的大幅度增長和人類社會的加速發展,為古代文明的形成奠定了最重要的物質基礎和經濟基礎,因此,農業的起源與文明的起源一脈相承。
《周禮·夏官·職方氏》載:“東南曰揚州·其谷宜稻。”我國古代的糧食作物有粟和稻,新石器時代的農業分為粟作農業文化區和稻作農業文化區,淮河文化帶為稻作農業區。稻作農業又分為粘型稻作農業和粳型稻作農業:北緯32度左右為偏粳型一粳型稻作農業分布帶,北緯30度左右為粘粳混雜型稻作農業分布帶,北緯30度以南為偏燦型一型稻作農業分布帶,淮河文化帶為偏粳型一粳型稻作農業分布帶。[2]
稻作農業起源于原始先民對野生稻的栽培馴化使野生稻的原始種質從量變到質變,即野生稻一“栽培的稻”一栽培稻的馴化過程。栽培稻是由野生稻經過人工栽培,逐漸演化成適用于栽培的稻種,野生稻的馴化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栽培的稻”即馴化過程中的稻,目前我國發現的稻作農業遺存絕大多數為馴化過程中的稻,即“栽培的稻”。
稻作農業的研究對象主要為炭化稻米、水稻植物硅酸蛋白石、水稻稃殼的雙峰乳突植硅體等,這些都包含在遺址的土壤中。炭化稻米的獲取是按地層對遺址土壤進行浮選,利用水的浮力浮選出炭化稻米;水稻植物硅酸蛋白石的獲取是利用沉降速率去除遺址地層的土壤膠體,洗漂干凈后,干燥制片,在光學顯微鏡下觀察、測量水稻葉片機動細胞硅酸體的形態;雙峰乳突植硅體的獲取是將種子樣本放入凈水中,用超聲波洗凈表面,晾干后在掃描電鏡下觀察、測量水稻稃面的雙峰乳突,判別雙峰乳突的模式和特征。
淮河流域是我國重要的稻作農業起源地,江蘇與稻作農業相關的重要遺址有泗洪順山集和高郵龍虬莊,從順山集到龍虬莊濃縮了淮河文化帶的農業文明。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在順山集遺址的土壤中發現了距今9000一7000年之間的扇形植硅體、雙峰乳突植硅體、水稻剛毛植硅體等稻作農業遺存。3順山集的稻作農業延續了1500年之久,不僅將我國稻作農業文化區的北緣推至北緯33度以北,而且將我國淮河流域稻作農業的起源時間推前至距今8500年之前。
距今10000年前后的湖南道縣玉蟾巖,江西萬年仙人洞、吊桶環和浙江浦江上山遺址稻作遺存的發現標志著我國稻作農業起源,標志著我國出現了粗放型的拋種捋收的稻作農業;距今8500年前后的湖南澧縣彭頭山、八十檔,浙江蕭山跨湖橋、嵊州小黃山,河南舞陽賈湖、鄧州八里崗等遺址發現稻作農業遺存和稻作農業生產工具標志著我國出現了以農耕為主的、循農時作業的稻作農業。順山集遺址的稻作農業遺存的發現表明距今8500年前后淮河下游已出現以農耕為主的、循農時作業的稻作農業。
龍虬莊遺址的第8層到第4層浮選出顆粒完整的炭化稻米4000余粒,江蘇省農業科學院對稻米粒型、水稻植物硅酸蛋白石進行了分析研究,結論是炭化稻皆為偏粳型一粳型稻,第8層至第6層的稻米粒型小于現代農家品種,屬“栽培的稻”;而第4層的炭化稻的粒型突然變大,達到現代農家品種相似的水平,已具有無芒、耐脫粒性強、稻米大粒化等栽培稻的基本特征,已成為名副其實的栽培稻(圖1)。4中國農業大學植物遺傳育種系還在炭化稻米中成功提取了單粒炭化稻的DNA片段[5],這是我國第一次在炭化稻中成功提取了單粒炭化稻的DNA片段。
龍虬莊遺址發現的距今6500一5500年之間炭化稻粒型的演變反映了龍虬莊先民在水稻栽培過程中,從無意識的馴化到有意識的馴化,并經過長時間的選擇育種而產生顯著效應的全過程,龍虬莊遺址第8層至第4層的炭化稻不僅完整闡釋了淮河流域“栽培的稻”—栽培稻的馴化過程,而且第一次發現了我國最早的栽培稻,將我國出現栽培稻的時間提前至距今5500年之前。
二、長江文化帶的古國文明
長江自西而東橫貫江蘇,沿江的南京、鎮江、常州、無錫、蘇州與揚州、泰州、南通的南部屬長江文化帶,長江文化帶的古國文明開創了中華文明的新紀元。
文明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的產物。生產力的發展與社會財富的積累是文明社會的經濟基礎,貧富分化與等級分化是文明社會的政治基礎,國家的出現與民族共同體的形成是文明社會誕生的標志。
文明社會的發展具有階段性和遞進性,古國、王國、帝國是國家文明的三個發展階段。古國是人類歷史上最初出現的國家形態,古國文明要素有三:一是出現具有“王都”性質的中心聚落,二是出現具有“王陵”性質的大型墓葬,三是出現共存的象征王權、神權的禮儀用器。
崧澤文化距今6000一5300年,張家港東山村是等級最高的崧澤文化遺址。
東山村1號房址的平面呈長方形,南北長14.7米、東西寬5.75米,加之附屬建筑,建筑面積達97平方米。西部有緩坡門道,房屋四角有大柱洞,中間有方形或長方形土柱礎,內有小柱洞,房屋內部有墻壁倒塌后形成的大面積紅燒土堆積。《周易·系辭下》載:“上古穴居而野處,后世圣人易之以宮室。”它為崧澤時期面積最大、等級最高的單體建筑,它既是聚落內部的核心建筑,更是具有“宮室”性質的特大型單體建筑。特大型建筑的出現反映了建筑與聚落、建筑與社會之間的關系,反映了特大型建筑在聚落中的位置與社會中的地位。
東山村特大型墓葬集中分布于東山村遺址的西區墓地,墓坑長度大于3米的墓葬有90號墓、91號墓、92號墓、95號墓,墓葬皆有十分豐富的隨葬器物,90號墓的隨葬器物多達65件,陶器有鼎、豆、壺、、罐、盤、盆、尊等,石器有鉞、斧、鐸、鑿等,玉器有璜、玦、環、瑪等,是長江文化帶隨葬器物最多的崧澤文化墓葬(圖2)。
東山村特大型墓葬的隨葬器物中,出現了象征王權、神權的禮儀用器鉞和尊(圖3)。
鉞,本作“戈”,《說文·戈部》載“戈,大斧也”。鉞或用于“殺”,《禮記·王制》載“賜弓矢然后征,賜缺鉞然后殺”;或用于“伐”,《史記·殷本紀》載“湯自把鉞以伐昆吾,遂伐桀”。“殺”用于族群內部秩序的治理整頓,“伐”用于族群外部的討伐征戰,《孟子·滕文公下》載“殺伐用張,于湯有光”,鉞象征著墓主為擁有殺伐權的酋,鉞是王權的象征。
尊,本釀酒之器,《說文·酉部》載“尊,酒器也”,《周禮·天官冢宰·酒正》載“凡祭祀,以法共五齊三酒,以實八尊”。巫在蔡祀時需雙手捧酋向神靈薦酒以示虔誠至極的崇敬,即“尊”的象形;巫在飲酒后產生與神靈溝通的既視現象或幻覺重現,即“尊”的效應。尊象征著墓主為擁有祭祀權的巫,尊是神權的象征。
反映墓葬等級的要素有墓葬位置、墓葬規模、隨葬器物等,其中最基本的要素是隨葬器物。隨葬器物既是墓主生前社會地位的直觀反映,也是墓地等級的直觀反映。以10件隨葬器物為一個級差,以隨葬器物最多的頂級墓葬作為墓地等級的代表,長江文化帶的崧澤墓地可分為五個等級:第一等級墓地的頂級墓葬有東山村90號墓,第二等級墓地的頂級墓葬有武進烏墩15號墓、常州圩墩122號墓,第三等級墓地的頂級墓葬有江陰南樓12號墓、張家港徐家灣13號墓,第四等級墓地的頂級墓葬有常州新崗5號墓,第五等級的頂級墓葬有張家港許莊1號墓。
東山村聚合了周邊的烏墩、圩墩、南樓、徐家灣、新崗、許莊、寺墩等族群,構成東山村聚落群,它是太湖流域唯一具有都邑性質的聚落群,東山村遺址是凌駕于東山村聚落群諸遺址之上的中心聚落。
象征王權、神權的禮儀用器的共存現象表明長江文化帶已出現集王權、神權于一身的族群首領,已出現具有眾酋之長與群巫之首雙重角色的族群首領;東山村聚落的發現標志著太湖平原出現了“酋巫一體”社會管理模式的“崧澤古國”。
“崧澤古國”是原生古國,誕生于距今5800年前后的崧澤早期,“崧澤古國”的年代早于巢湖平原的“凌家灘古國”、西遼河流域的“紅山古國”、海岱地區的“大汶口古國”和中原地區的“河洛古國”,“崧澤古國”的出現表明我國的古國時代濫觴于長江文化帶的太湖平原。[]
三、濱海文化帶的鹽業文明
江蘇東臨黃海,連云港、鹽城、南通屬濱海文化帶,濱海文化帶體現了我國古代的鹽業文明。
食鹽的種類有海鹽、井鹽、礦鹽、湖鹽、土鹽等,海鹽是用海水曬成或煮成的鹽。《說文》載“鹽,咸也…古者,宿沙初作煮海鹽”。段玉裁《說文解字注》曰:“鹽,鹵也。天生曰鹵,人生曰鹽。”鹽是烹飪中最常用的調味料,是儲存食物的防腐劑,也是人類賴以生存的最重要的食物之一。
新石器時代的食鹽不僅是人類日常生活的必需品,而且是社會經濟的基礎產業。夏商周時期的食鹽不僅是國家的經濟支柱和官府的專控產業,而且是重要的戰略資源。春秋時期,管子將“官山海”的“鹽策”作為齊國的基本國策。
江蘇自古有漁鹽之饒,鹽業歷史悠久,規模宏大,有文字記載的鹽業史可上溯到春秋時期的吳國和西漢初年的吳國。
《史記·貨殖列傳》載:“夫吳自闔廬、春申、王濞三人招致天下之喜游子弟,東有海鹽之饒,章山之銅,三江五湖之利,亦江東一都會也。”西漢初年,江蘇已有大規模鹽業,《史記·吳王劉濞列傳》載“招致天下亡命者鑄錢,煮海水為鹽,以故無賦,國用富饒”。《越絕書·吳地傳》載“高皇帝更封兄子濞為吳王,治廣陵”,吳王劉濞治廣陵,其“煮海水為鹽”之地當在今鹽城、南通沿海。
江蘇的鹽業遺存眾多(圖4),與制鹽相關的遺跡有鹽場、鹽灶、鹵水井、淋鹵坑、儲鹵坑、攤場等,主要分布于贛榆至海門的沿海地帶。除此之外,在淮安、泰州、揚州等地也發現了鹽業遺存。已發掘的重要的鹽業遺存有商代的連云港葫蘆山遺址,周代的連云港尤莊遺址群、石河遺址、新莊遺址,戰國至漢代的連云港李莊遺址,漢代的鹽城沙井頭遺址,唐宋時期的大豐丁溪村遺址、后北團遺址、東臺繆杭遺址等,鹽業遺存的年代從商周時期至明清時期。
尤莊遺址群有數十處鹽業遺址,呈帶狀分布,面積約300萬平方米,尤莊遺址發現的文化遺跡有鹽灶和制鹵坑(圖5),出土的文化遺物有陶高、陶罐等生活用器和制鹽的厚胎紅陶釜和陶支具等,年代為西周晚期。鹽城沙井頭遺址發現漢代的管式建筑基址、道路、水井,成規模排水設施,出土的文化遺物有筒瓦、瓦當、陶水管等,推測沙井頭遺址為西漢臨淮郡鹽瀆縣縣治所在。
江蘇有著得天獨厚的鹽業優勢,江蘇的鹽業考古有著廣闊的前景,江蘇鹽業遺存的發現有可能將我國鹽業的歷史上溯到距今4000年前的史前時期,江蘇濱海文化帶的鹽業文明對中華文明的產生、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
四、運河文化帶的王國文明
江蘇是隋唐大運河與京杭大運河的交匯地,是運河文化最發達的省份,徐州、宿遷、淮安、揚州、鎮江、常州、無錫、蘇州都屬運河文化帶。
運河是人流物流的大通道、國家經濟的大動脈。元明清時期,運河的主要功能是鹽運和漕運,揚州有兩淮都轉運鹽使司,淮安有漕運總督府,然江蘇開鑿的運河的歷史可追溯到春秋時期。
吳國是春秋五霸之一(圖6),其先后開鑿了“胥溪”與“邗溝”,成為中國運河的發源地。
運河是用以溝通地域或水域之間的人工水道,通常與自然水道相連,胥溪運河是“中江水道”的一段。
中江即長江。《尚書·禹貢》載:“岷山導江,東別為沱,又東至于澧,過九江,至于東陵,東迤北會于匯;東為中江,入于海。”《漢書·地理志》曰:“蕪湖,中江出西南,東至陽羨入海。”陽羨,今宜興。伍子胥為了伐楚,巧妙地利用古丹陽湖解體后的河流湖泊和泄洪水道,通過人工開鑿的“胥溪運河”溝通了水陽江與荊溪,開通了太湖與長江之間距離最短、最安全的“中江水道”(圖7)。
“中江水道”由皖江蕪湖段出青弋江、水陽江,經高淳的固城湖入胥河,再經溧陽的南中河,宜興的荊溪、西沈、東沈入太湖,其中溝通固城湖與南中河的胥河段為人工開鑿,故名“胥溪運河”。[8]
“中江水道”溝通了長江和太湖,變長江下江段的逆水行舟為順水行舟,成為吳國最重要的軍事交通要道和經濟命脈。公元前506年,吳王闔閭率伍子胥、孫武等在柏舉大敗楚軍后,一舉攻占楚國的郢都。柏舉之戰是春秋時期一場規模宏大、影響深遠的戰爭,柏舉之戰奠定了吳國爭霸中原的基礎。“中江水道”縮短了吳國運送兵員、運送糧草的距離,在吳楚爭霸戰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中江水道”比秦國的都江堰、靈渠和韓國的鄭國渠早250一300年,“中江水道”兩岸既有春秋時期的鳩茲城、固城等吳國都城,[9-10]也保存著大量的土墩墓,從而形成我國最早的運河文化帶和江蘇最早的王國文明。
邗溝原為淮河支流,在春秋之前已成為一條溝通南北的重要水道,江淮東部發現的文化遺留表明有虞氏部族曾沿邗溝南徙(圖8)。
作為運河的邗溝開鑿于吳王夫差時期,是江蘇第二條人工開鑿的運河,也是隋唐大運河、京杭大運河的初始河段。
《左傳》哀公九年(前486)載:“秋,吳城邗,溝通江淮。”《水經注·淮水》曰:“昔吳將伐齊,北霸中國,自廣陵城東南筑邗城,城下掘深溝,謂之韓江,亦曰邗溟溝,自江東北通射陽湖。”吳王夫差為北上爭霸,開鑿邗溝,溝通了長江與淮河。公元前484年,吳國敗齊師于艾陵。公元前482年,吳王夫差率軍沿水路北上,會晉定公于黃池(今河南省封丘縣境內),爭霸中原。
隋唐至明清時期,江蘇的運河文化達到鼎盛。“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頭”,汴水是隋唐大運河的一段,泗水是京杭大運河的一段,汴水、泗水交匯后經邗溝流向江南。《資治通鑒》卷259載:“揚州富庶甲天下,時人稱揚一益二。”隋唐大運河與京杭大運河交匯于江蘇,留下了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形成江蘇特有的運河文化帶。
*本文是根據作者在2024年11月13日江蘇省人民政府參事室(江蘇省文史研究館)江蘇省社會科學院、江蘇省地方志工作辦公室、揚州市人民政府主辦的“傳承水韻文化·共謀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的發言整理而成。
(作者簡介:張敏,江蘇省文史研究館館員,江蘇省考古研究所原所長。)
欄目編輯:王魁詩
參考文獻
[1]張敏.淮河下游的史前農業文明[J]中國農史,2023(3)
[2]張敏,等.江淮東部的原始稻作農業及相關問題的討論[J].農業考古,1996(3).
[3]羅武宏,等.江蘇順山集稻作農業的植硅體證據[M]//南京博物院,等.順山集——泗洪縣新石器時代遺址
考古發掘報告.北京:科學出版社,2016:363-373.
[4]湯陵華.龍虬莊遺址稻作遺存的鑒定與分析[M]//龍虬莊遺址考古隊.龍虬莊——江淮東部新石器時代遺址發掘報告.北京:科學出版社,1999:441-448
[5]李晨,等.龍虬莊遺址單粒炭化稻DNA片段的提取與RAPD擴增[M]/龍虬莊遺址考古隊.龍虬莊——江淮東部新石器時代遺址發掘報告.北京:科學出版社,1999:458-460.
[6]張敏.俯瞰太湖:太湖北部文明化進程的宏觀研究[J].東南文化,2023(1).
[7]王青.《熬波圖》海鹽生產工藝的考古學輯證[J].考古,2023(12).
[8]朱誠,等.蕪申運河所經古中江流域環境考古研究[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22.
[9]張敏.吳國都城初探[J].南方文物,2009(2).
[10]張敏.鳩茲新證 一兼論西周春秋時期吳國都城的性質[J].東南文化,20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