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時期,南京造船業達到鼎盛,至今仍存有大量與古代造船相關的歷史遺跡和文化遺產。南京也是中國首批“海上絲綢之路保護和聯合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城市聯盟”的城市之一。有明一代,共有4部影響深遠的有關造船的著作,《南船紀》是其中出版最早且最有價值的。該書以船為綱,對明代南京木船的結構、工料定額、船政管理等做了較為詳盡的記載,是后人研究中國古代造船技術的重要文獻。
一、沈啓與《南船紀》
《南船紀》的作者為明朝官員沈啓,字子由,號江村,江蘇吳江人。他生于弘治四年(1491),在嘉靖十七年(1538)考中進士,后到南京擔任工部營繕司主事,同時兼管龍江都水分司。沈啓從政時期積累了大量技術管理經驗,著有《吳江水利考》《南船紀》《南廠志》等著作。《南船紀》是一部重要的造船技術典籍,重點整理了明代前中期造船技術與管理制度。嘉靖十八年(1539),沈啓奉命負責整頓南京地方船政的廢弛狀況,旨在減少造船資源的浪費,并將造船所用的工料繪制圖樣并登記造冊。沈啟仔細調研后即著手編制《南船紀》,他在前人研究基礎上加入了新的內容,“將舊冊附以新編”[22,豐富了全書的章節體例。編撰完成后再同營繕、都水、屯田等各司稽查校對,最終訂正定稿。《南船紀》成編后,沈啟自捐俸祿刊印樣本,留存工部,以備稽核。嘉靖二十年(1541),該書第一版刊刻發行,現已失傳。第二版為清乾隆六年(1741)由沈八世孫沈守義根據家藏版本重新刊印,《四庫全書》存目,現藏于國家圖書館和南京圖書館。
《南船紀》共有4卷,是中國古代流傳至今最為完備的造船專書之一。內容大致如下:卷1為“黃船”“戰巡船”“后湖金水河船”“快船”“裁革船”5類船舶的圖樣,這一部分篇幅最多,將上述五類船舶細分為26種子船型,系統收錄了各船的外形、尺寸、工料等內容。卷2列舉了“黃船”“匾淺船”“戰巡等船”“后湖金水河船”“馬快船”“裁革各船”6種船型的修造規定、沿革變化以及配備數量。卷3記載了南京工部都水司和龍江提舉司這兩個主管機構的人員設置和職掌情況。卷4說明了造船、收船、處置余料的做法以及稽考的章程條例。
總體而言,《南船紀》在內容上詳略得當、點面俱到,格式上圖文并茂、相得益彰,不僅詳細記錄了明朝南京的造船技術,也為后世其他船政專著的撰寫提供了參考依據,是明朝船政專書的奠基之作。
二、《南船紀》的主要內容
《南船紀》一書以船為綱,不僅重點介紹了各類船舶的造船技術,還對修造船工料、管理制度等各項事宜作了規定。既是當時修造船舶的參考標準,也是官方的船政管理手冊。深入研究《南船紀》,本書具有以下主要特點:
(一)繪制了各類船型的外形圖
本書歸納總結了南京地區建造的5大類共26種船舶,包括:預備大黃船、大黃船、小黃船(匾淺船同)四百料戰座船、二百料戰船、一百五十料戰船、一百料戰船、三板船(劃船同)橋船、四百料巡座船、二百料巡沙船、一百料一顆印巡船、九江式哨船、安慶哨船(大勝關哨船)輕淺便利船、后湖一號樓船、后湖二號樓船、后湖平船、金水河漁船、快船、海船、蜈蚣船以及兩頭船。各類型船只均配有手繪圖樣,船圖共有兩種類型,一類是各船的整體樣式圖,占多數;另一類是船體結構圖,僅對黃船的結構作有繪制。其中,整體樣式圖重視對各船形制作全面展示,類似于當代工程制圖中主視圖的樣式,較好地遵照當時所造實船比例,對各船的整體造型、局部構件和裝飾紋路均作繪制,少數圖樣對部分上層建筑構件配有簡要文字介紹;船體結構圖重視對船舶內部結構作細致展示,在樣式上類似于前者,共兩幅。一幅對黃船的船殼板、艙壁、肋骨、側板等下層結構有詳細的描繪,另一幅對黃船的舷側板、板、槍桿夾、船柱等上層建筑有細致展現。相比于整體樣式圖,船體結構圖配有更多的文字介紹,詳盡標注出各構件的位置和名稱。上述配圖以直觀、寫實、詳略得當的構圖風格,呈現出當時所造船舶的外形和構造,加深了讀者對當時船舶構造和用料情況的整體理解。
(二)記載了明代造船工料定額
明朝,造船工料在國家財政中屬于一筆較大開支,且沒有統一的規范,“或制異而料同,或制同而料異,稽查無證\"2,造船工料定額則對各船規格作了明確規定。《南船紀》首先記錄的一般是船舶設計尺寸和參數;其次是以木材為主的構件尺寸,同時也是主要構件;最后是其他造船用料,即次要構件,甚至精確到石灰、白麻、染料等用量較少的造船工料數量。在對船舶的各部位構件的記述上,《南船紀》耗費一半以上的篇幅進行了系統全面的介紹,具體包括以船底板、龍骨、船底肋骨等組成的船底結構部件,以艙壁、舷側、船首、船尾、肋骨組成的橫框架結構部件,以桅桿、蓬座、風帆、鼓組成的上層建筑構件,以槳、櫓、篙、纖、插水板等構成的操縱工具,以及船鼓、船旗、油飾彩畫等裝飾品。《南船紀》對上述構件的用料情況均作有尺度、重量、數量等形式的闡述,較先前記述造船技術的典籍均更為完備。因兩頭船裁革已久,無法得見其樣式,故本書共記載了26種船舶的造船工料定額。這些數據不僅為各類型船舶所用工料提供了參考依據,也為朝廷堵塞船政漏洞制定了稽查管理的范本。
(三)闡明了南京船政管理體系
此前,“因革之制,典司之體,尚未之詳”[2。漢武帝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始設置水衡都尉,此后隨著改朝換代,官名和官品也屢次變更。明朝,凡在兩直隸者,“悉屬之工部都水司,郎中司其總。其在外河埽之治,造船之役,差主事一員監之。故龍江關有工部分司云”[2]。說明此時已形成一套較為系統的管理體制。本書從兩個方面詳細闡述了南京地區造船廠的情況。一方面由工部都水司統領南直隸和北直隸的水利工程建設,下設龍江等分司。南京工部都水司設郎中一名為總管,下設注選主事一名,均駐扎提舉司督造船舶。另一方面設置提舉司管轄造船廠的管理人員,內有提舉一員,副提舉一員。此外,對于工匠、幫工、司吏等不同工種的具體分工與人數都有著明確的規定。最后,《南船紀》對龍江提舉司下轄土地的用途與田畝數量也進行了詳細說明和記載,其中閑置土地多用來種植經濟作物供“提舉司征收貯庫”[3]。
總體而言,《南船紀》一書以明代南京地區的造船技術和船政管理為核心,全面記錄了船舶設計、工料定額及制度規范,為當時的船政實踐提供了重要指導。其系統性體現在圖文并茂的船型設計、詳盡的數據記錄以及對造船管理體制的清晰梳理。這不僅反映了明代造船技術的高度發展,也凸顯了造船業在明代國家經濟體系《南船紀》與《龍江船廠志》中的部分船型對比圖(楊柳提供)中的重要作用。作為技術與制度的結合體,《南船紀》奠定了后續船政文獻的基礎,是理解明代造船業整體格局及其歷史價值的重要依據。
三、《南船紀》的獨特價值
《南船紀》作為明朝官修4部造船專著中最早成書的一部,擁有很高的史學價值,成為研究明代造船史、手工業史的經典文獻。
(一)《南船紀》是《龍江船廠志》的重要參考文獻
《龍江船廠志》是李昭祥于嘉靖三十二年(1553)修撰而成的船政專書,成書時間晚于《南船紀》。此書是李昭祥任南京工部都水清吏司主事且督理龍江都水分司時所編,與沈密有著相似的任職經歷。王亮功在其1999年點校出版的《龍江船廠志》中明確指出“其資料來源:吸取了前人的成果,主要參閱沈啓的《南船紀》”[4]。仔細對比兩書插圖可以發現,《龍江船廠志》幾乎全部直接采用《南船紀》中的各類船型樣式圖,二者圖形基本一致。在《龍江船廠志》文本內容中,共有八處直接引用《南船紀》原文記載且標注了出處,此外還間接引用了大量《南船紀》的內容,在原文基礎上進行增刪。
(二)《南船紀》是考據中國古代船型的基礎史料
現代學者也多采用《南船紀》一書考證古代船舶的船型樣式。譚玉華通過考據認為,蜈蚣船的原型現有兩種說法,但都采用汪《奏陳愚見以彌邊患事》中的記載,其記敘不僅籠統還存在大量錯誤,通過與《南船紀》中的翔實記載相比對,可以確認蜈蚣船應源于對東南亞蘭卡槳帆船的引進與仿制。5龔昌奇、張啟龍、席龍飛根據《南船紀》中所記載的船底板與舷側外板列數,認為2010年9月在山東菏澤發現的一艘木船為150料船,并對其進行全面測繪與復原。]
(三)《南船紀》是研究鄭和船隊的珍貴資料
永樂三年(1405)至宣德八年(1433),鄭和率領船隊七下西洋。此舉不僅是中國航海史,更是15世紀初世界航海史上的偉大成就。可惜的是,關于鄭和下西洋的全部原始檔案并沒有得到完好地保存,至今仍下落不明,后代學者只能在其他書籍中搜尋有關鄭和船隊的記錄。現有學者多以《龍江船廠志》為研究鄭和船隊的重要史料,但此書在內容和形式上多有借鑒《南船紀》。鄭和船隊所用船舶,大多造于龍江造船廠。《南船紀》對當時南京地區的造船業,特別是龍江造船廠有著完整而系統的記載。因此,可以說《南船紀》是研究鄭和船隊船型的第一手資料。
李約瑟曾說:“中國的海軍在1100年—1450年之間無疑是世界上最強大的。”[7]《南船紀》不僅是中國造船史上的瑰寶,更是同一歷史時期世界范圍內造船技術達到巔峰的記錄。《南船紀》作為明代造船技術與管理的集大成之作,彰顯了中國古代工匠精神與科技智慧的輝煌成就。其內容翔實、體例完整,不僅為明代船政提供了制度化保障,還為后世研究中國古代造船技術提供了寶貴的文獻依據。從這一角度看,《南船紀》不僅是造船技術的重要史料,更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生動體現,為后人探索技術進步與文化傳承提供了寶貴的實踐范本。
*本文系2023年江蘇省研究生科研與實踐創新計劃項目(項目編號:KYCX23_3806)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楊柳,江蘇科技大學科學技術史研究所碩士研究生;甄曉燕,江蘇科技大學科學技術史研究所碩士研究生。)
欄目編輯:計欣然
參考文獻
[1]沈著.王亮功點校.南船紀:欽定四庫全書提要[M].南京:南京出版社,2019.
[2]沈著.王亮功點校.南船紀:卷3典司之一[M].南京:南京出版社,2019.
[3]沈著.王亮功點校.南船紀:卷3典司之二[M].南京:南京出版社,2019.
[4]李昭祥著.王亮功點校.龍江船廠志[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9
[5]譚玉華.汪《奏陳愚見以彌邊患事》疏蜈蚣船辨[J].海交史研究,2019(1):28-44.
[6]龔昌奇,張啟龍,席龍飛.山東菏澤元代古船的測繪與研究[M]//上海中國航海博物館.航海—文明之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7]李約瑟.李約瑟文集——李約瑟博士有關中國科學技術史的論文和演講集(1944—1984)[M].陳養正,等譯.沈陽:遼寧科學技術出版社,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