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第十四屆江蘇書展上,蘇州市地方志辦公室、廣陵書社共同舉辦了[康熙]《蘇州府志》點校本新書發布會,標志著這部330年前編刻成書的名志有了全新的整理版本,也是江蘇地方志舊志整理的最新成果。
一、蘇州地方志書編撰的優良傳統
蘇州是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之一,歷史悠久,經濟發達,文化璀璨?!捌渖酱ㄇ迨?,人文萃聚,衣冠林立,民物殷盛,商旅輻,皆甲于江左?!保╗乾隆]《蘇州府志》安寧序)蘇州歷代文人學士輩出,具有深厚的學術傳統,地方史志的編撰也有悠久的歷史和突出的成就,素有“方志之鄉”之譽。成書于漢代的《越絕書》《吳越春秋》為古代地方史典范之作,堪稱地方志之雛形。唐代著成的《吳地記》,舊題吳人陸廣微撰,記古吳國事,后散佚頗多。北宋吳人朱長文所撰《吳郡圖經續記》,因事立目,分門別類,雖與后世地方志嚴謹的標準尚有距離,仍可稱為蘇州現存較早富有特色的地方志書,《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簡稱《四庫提要》)贊其“征引博而敘述簡,文章爾雅,猶有古人之風”。南宋著名大臣、詩人、學者范成大編撰的《吳郡志》,50卷,是首部體制謹嚴的蘇州志,“條章粲然,成一郡巨典,辭與事稱”(宋趙汝談序),向稱名志?!端膸焯嵋分^其“征引浩博,而敘述簡核,為地志中之善本”。歷代有關吳地之史志名著,何其多也。
明初,改平江路為蘇州府,遂有第一部名副其實的蘇州府志,即時任吳縣教諭盧熊編纂的[洪武《蘇州府志》,50卷,傅增湘《藏園群書題記》贊其“翔實淹雅,蔚然為五百年來不刊之作”。此后有王鏊所纂[正德]《姑蘇志》,60卷,“繁簡得中,考核精當,在明人地志中,尤為近古”(《四庫提要》)。明代,有關蘇州地方志著述,還有嘉靖間楊循吉所編《蘇州府志纂修識略》6卷(并非嚴格意義的府志),以及崇禎間王志堅所輯府志稿(大部散佚不傳)。清代,[康熙《蘇州府志》之后,乾隆、道光、同治間,曾三修府志,皆流傳至今,各有特色。
蘇州的繁華,從古至今,從未間斷。蘇州的人文精神、學術傳統同樣綿延不絕,歷久彌新。守護著豐富而珍貴的地方志舊志資源,蘇州地方志系統的領導、專家有守有為,持之以恒,精心籌劃,積極實施,推動舊志的整理、保護和利用。像蘇州的許多工作一樣,地方志整理工作也走在了全國的前列,成果豐碩。府志整理的代表性成果為[洪武]《蘇州府志》,整理規范,校勘豐富,編印精良,有精裝、線裝,簡體、繁體等版本,獲得第十九屆華東地區優秀古籍圖書獎及蘇州市優秀版權獎等獎項,產生了良好的社會反響。《吳中小志叢刊》系列、《蘇州舊志序跋匯編》系列及《常熟鄉鎮舊志集成》《昆山歷代鄉鎮舊志集成》《昆山歷代人物志》等典籍的匯編整理出版,為地方歷史文化研究提供了基礎的史料,為城市文脈傳承提供了重要的示范。為了使地方志整理工作有序開展,蘇州市地方志辦公室率先制定了舊志整理工作實施方案,部署較長時期內的舊志整理出版工作,確定由點到面、統分結合、循序推進的方針,為地方志整理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可行的路徑。
二、[康熙《蘇州府志》編纂的時代背景及成書過程
明清易代之際,江南一帶軍民頑強抵抗清兵的過程中,經歷了揚州十日、嘉定三屠等悲慘的事件,江陰、蘇州、昆山等地因抗拒清朝的剃發令,奮起反抗,也付出了慘痛的代價。隨著時間的推移,清朝的統治逐漸穩定,江南社會日趨安定,經濟文化發展的潛力再次被激發??滴醯劾^位后,展現了其對文化、對儒學、對人才的重視,開設博學鴻詞科,網羅人才,推行滿漢一體政策,鼓勵漢人入仕,編纂刊行文化典籍,行“稽古右文”之策,數度南巡,安撫江南。
順治二年(1645)六月,“大兵駐城,撫定地方”。同時即沿明舊制,設立蘇州知府,河南孟津人王鏌首任知府。其后,直至康熙二十九年(1690)任職的盧騰龍,擔任蘇州知府者二十余人,皆為北方人,主要是奉天(今沈陽)人。其他府縣各級官員,亦于同時次第設立。而清代省級行政長官的江蘇巡撫,系改明代后期的應天巡撫而設,仍駐于蘇州,是清廷對于蘇州特殊政治經濟地位的認可。
為加強對江南地區的統治,康熙帝于康熙二十三年(1684)首度南巡,檢閱河工,治理水患,觀風問俗,安撫民心。十月,駕臨蘇州,接見耆老,曉諭地方官員體恤民情,用心治理??滴醵四辏?689)正月第二次南巡,再到蘇州,其間還召見了在籍養病的翰林繆彤。
順治三年(1646),清廷為穩固統治,開始開科取士,以使“讀書者有出仕之望,而從逆之念自息”。自順治四年(1647)丁亥科蘇州人顧予咸等考中進士,至康熙二十四年(1685),三十多年里,蘇州一地考中狀元者七人,探花六人,科目之盛,冠于天下。
順治十七年(1660),河南巡撫賈漢復督修《河南通志》成書奏進??滴跏荒辏?672),詔令各省“纂輯通志”,將該志“頒諸天下,以為式”。同時采納大學士衛周祚建議,令各地設局修志,以備編纂《大清一統志》之需。次年因三藩亂起,修志之事暫時擱置。康熙二十二年(1683),禮部奉旨檄催各省加快纂修通志。此時蘇州府志距上次明正德志刊成,已經過去一百七十余年,續修府志實屬迫在眉睫,于是仍采用地方官員、士紳通力合作的模式,由官員主修,鄉賢主纂,編修清代第一部《蘇州府志》。
兩江總督王新命于康熙二十三年為業已完稿的[康熙]《蘇州府志》作序,稱其任職未久,蘇州知府趙祿星即請求其為志寫序,說明此時志稿已編定。又據江蘇巡撫宋犖康熙三十二年(1693)所撰序稱,是書至康熙二十一年(1682)“僅能屬稿”,“又閱十余年,更三守,而今始觀厥成”。據此判斷,是志編成于康熙二十三年,至三十二年始刊刻成書。考志中記事,上起上古,下訖于康熙三十年(1691)。各卷所記內容,截止時間各不相同,如《祥異》記至康熙十九年(1680),《水利》記至康熙二十年,《雜記》記至康熙二十七年(1688)等。卷25《田賦三》所記最遲,至康熙三十年十二月,康熙帝為蠲免各地錢糧給戶部的上諭。人物部分,卷34《選舉六》錄載進士、鄉貢、貢生、武舉,最遲至康熙三十年辛未科。卷18《職官三》所錄各級官吏,亦有記至康熙三十年閏七月者。說明成稿后至刊刻時,又補充了一些最新的內容。
參與本志纂修者頗多,主纂者兩人。一是沈世奕,字韓倬,號青城,吳縣人。順治十二年(1655)進士,授翰林院編修,官至詹事府太子洗馬,無意仕進,乞歸鄉養母,杜門著述,府志編成不久未及刊刻即辭世,著有《留余堂集》等。一是繆彤,字歌起,號念齋,學者稱雙泉先生,吳縣人,康熙六年(1667)狀元,授翰林院修撰,官侍講學士,丁憂歸,遂不復出,創辦三畏書院,潛心教書,著有《雙泉堂集》。主修者數人,為蘇州府知府等主政官員。寧云鵬,字霽飛,奉天人,康熙十一年四月任蘇州知府,十二年九月去職。府志中記載有他捐俸重修官衙、寶帶橋及垂虹橋等事。趙祿星,字在中,奉天義州人,康熙二十二年四月任知府,二十四年二月去職。為修志事,“先之捐助,佐以贖緩”,捐出了自已的俸祿,加以官府的贖金補充。盧騰龍,字天御,奉天人,康熙二十九年十月任知府?!霸攽椩O法,益以捐俸,晨昏董篤,始克竣工?!保╗康熙]《蘇州府志》高承爵序)
三、[康熙]《蘇州府志》的內容與特點
地方志的纂修,自宋代初步定型,經元明時期的發展,至清代初期,體例已基本成熟。[康熙《蘇州府志》首卷置《蘇州府城圖》等繪圖14幅,次列卷首《巡幸》,其后為正文82卷,分為50門。卷1古今沿革表、古今沿革詳節;卷2分野星晷、祥異;卷3疆域、形勝;卷4城池;卷5官署、倉驛;卷6鄉都,附市鎮、村;卷7坊巷;卷8橋梁,附關津;卷9山阜;卷10水道;卷11河形;卷12至15水利;卷16至19職官;卷20戶口、人??;卷21風俗;卷22物產;卷23至26田賦;卷27徭役;卷28學校;卷29至34選舉;卷35兵防;卷36至37祠祀;卷38至40寺觀;卷41第宅;卷42園林;卷43冢墓;卷44古跡;卷45藝文;卷46至53宦跡;卷54吳世家,附封爵、氏族;卷55至79為人物,其中卷55至66列傳;卷67孝友;卷68忠義;卷69至70文學;卷71武略;卷72流寓;卷73獨行;卷74隱逸;卷75后妃;卷76至77列女;卷78藝術;卷79釋道;卷80至82雜記,末附錄舊序。大體府志應有的門類,基本齊全。
本志的特點,一是承前啟后,體例規范??滴踔旧铣忻鞔衅诘腫正德《姑蘇志》,下啟乾隆、道光、同治三部府志。地方志的一大特點是“匯集舊書,剪裁新事”,明代中期以前地方故實,參考或摘錄明代及之前志書的記載而成,并對前志簡略的部分作了適當補充。自正德至康熙百數十年間史事,則根據各種文獻史料加以增訂完善,使得史志記載先后銜接,完整呈現蘇州府在這一段重要歷史時期的發展面貌。對于其后編纂的幾部府志,亦多有啟發。如本志新創的《巡幸》一門,乾隆志曾舍棄,道光、同治志恢復,并增補了乾隆帝南巡的內容。每一卷前有概括性的提示語,往往言簡意賅,頗稱精到。如《田賦》:“秦廢井田,唐行兩稅,古今病之。然賦挈之重,未有甚于我蘇今日者。計東南賦稅當天下之半,而蘇賦幾當江南之半。民力幾何,無惑乎官苦催科而民多逋欠也。”《人物·藝術》:“吳人多巧,書畫琴棋之類曰藝,醫卜星相之類日術,梓匠輪輿之類曰技,三者不同,其巧一也。技至乎此,進乎道矣?!?/p>
二是規模宏大,內容豐富。全書200余萬字,皇皇巨著,體量大大超過同時期編纂的其他許多府志,其規模與蘇州府的地域、地位相當。如王新命序所云:“俾方隅城市、武備兵防、科名學校、物產土宜、民生盛衰,以及忠孝節烈、天文藝文之類,遠采舊聞,近摭逸事,上下古今,了然心目?!迸c許多府縣舊志相比較,本志如此大的體量,卻并沒有在《藝文》卷收錄詩詞、文賦、碑刻、序跋等而僅錄書目。部分詩文以雙行小字附錄于相關各卷中,更多的則因篇幅已大,未予收錄,不能反映蘇州文獻之邦的特點,這或許應算本志的一大缺憾。
三是重視人物,突出重點。地方志書注重對于賢官良更的表彰傳揚,除重要人物有列傳外,其他分門別類,各有名目,以彰顯教化、借鑒的作用。本志之人物包括《選舉》6卷、《宦跡》8卷、《人物》25卷,另外《封爵》《冢墓》等卷也以人物為主,其他卷中涉及人物者尚有不少,總篇幅占全書幾近一半。按照清代學者章學誠《修志十議》中“例取蓋棺論定,不為生人立傳”的原則,本志《人物列傳》所載最后一人為康熙十八年(1679)狀元歸允肅,康熙二十八年卒,初稿纂成時尚在世。吳人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卷19載,蘇州府“枕江而倚湖,食海王之饒,擁土膏之利。田賦所出,吳郡常書上上”。王新命序又謂:“土地賦稅、水利兵農諸大務,尤為作志之切要。況東南之財賦甲于天下,而姑蘇之財賦又甲于東南?!惫时局居谔镔x、戶口、徭役等涉及財賦盈縮、有關國計民生者,亦不憚煩瑣、不吝筆墨,詳細記載。再如春秋時吳越爭霸,是蘇州歷史上的重大事件,志中有《吳世家》和《吳越事紀》兩篇記之。
四是彰顯特色,經世致用。蘇州地處水鄉,江河貫通,水網縱橫,密布城鄉,各朝為方便出行而建的橋梁眾多,“誠澤國之盛觀”。本志中記錄橋梁達600余座,其興廢承載著豐富的歷史信息。太湖占蘇、湖、常三府,以其對于江南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性,《水道》卷作了重點介紹,還收錄了王同祖《太湖考》一文,對于太湖之名稱、面積、源頭、支流等有詳細描述。而《水利》4卷則可視為吳中地區治水興利避害的專門論述,其中收錄大量有關治水、治田、浚塘的記、書、疏、論等文章,極具實用價值。蘇州園林名聞天下,《園亭》卷收錄蘇州地區園、亭、軒、圃、別業、山莊等100余處,并錄有關記文及吟詠詩作,如南園、樂圃、滄浪亭、拙政園等?!白苑鹄现膛d,梵剎仙宮,所在多有,吳中為甚?!薄端掠^》3卷記載吳地佛寺、道觀數百所,可見吳中佛道之盛?!讹L俗》《物產》各1卷,記載吳中民風、習俗、節日、花果、特產等,反映了蘇州自古以來文教彬彬,風俗澄清,土物豐饒,貨貿繁榮。
不可否認,由于時代的局限,舊志中也存在不少糟粕,尤其是其中的星野、列女、孝義、釋道、祥異等門類中夾雜著大量糟粕,魯迅對此已有尖銳的批評。[康熙]《蘇州府志》也不例外,如其中所記尸解、求雨、割股療親、禱天損已益親壽、婦女貞節等事,或荒誕不經,或空洞無物,或泯滅人性,閱讀時需加注意。
四、[康熙《蘇州府志》的整理出版及其意義
[康熙《蘇州府志》的點校整理出版,是蘇州舊志整理工程的重要內容,由蘇州市地方志辦公室委托廣陵書社具體組織實施。廣陵書社在蘇州地區的舊志整理出版中,與蘇州市地方志辦公室等開展了長期的、良好的合作,展現了專業的素養和務實的服務。聘請南京大學歷史學院知名學者張學鋒教授主持整理工作,張教授學風嚴謹,身為蘇州人,對家鄉既有感情,又十分了解,于是參閱典籍,核對舊志,廢寢忘食,終于按時完成點校工作。點校整理過程中,蘇州市地方志辦公室、廣陵書社和張學鋒教授保持著密切聯系和良好溝通,及時解決參校文獻、編輯規范等實際問題,并延聘專家進行審稿。2023年12月6日,在南京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高級研究院召開[康熙]《蘇州府志》點校本專家審稿會,南京大學徐興無、省地方志學會張乃格、南京師范大學江慶柏、東南大學王華寶等四位評審專家參會,在事先審閱部分書稿的基礎上,提出了不少具體的意見和建議。會后,整理者據此修訂完善。廣陵書社及時安排得力的編輯和審稿力量,認真進行編校工作,保證了圖書的出版時間和編印質量。
整理者選擇《江蘇歷代方志全書》影印本作為整理底本的同時,首度挖掘日本內閣文庫藏本的彩色膠卷版,以與底本比對,彌補其不足。舊志大多存在文字訛誤闕漏等問題,整理時??惫ぷ黠@得非常重要。此次點校,整理者在核校二十四史及蘇州地方文獻等相關史籍的同時,主要是本著“以志校志”的原則,參校宋、明至清初纂修的蘇州府志及各屬縣縣志,或者參考本書前后文,修訂了大量文字錯訛,并出校記加以說明。如《物產》卷中,“吳威王”改“吳桓王”一條,參閱了《吳郡志》《記纂淵?!贰恶壷尽贰稄V群芳譜》《廣博物志》諸典籍,考訂縝密可信。同卷錄王禹偁詩,底本空缺“擎露”二字,據《姑蘇志》補上,使之完整。舊志中許多內容都是枯燥乏味的,比如《田賦》,多是干枯的數字;《選舉》,通篇為人名、職官名;而以雙行小字附錄于正文之下的詩詞文賦等,篇幅甚至大大超過正文,連續幾頁的小字,校讀時難免有傷目之虞。因此整理舊志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僅需要了解古漢語、歷史文化、地方掌故,熟悉古籍整理的規范,還需要嚴謹認真、耐心細致、一絲不茍的精神。閱讀此書,感受更深。
南宋鄭興裔《廣陵志序》說:“郡之有志,猶國之有史,所以察民風、驗土俗,使前有所稽,后有所鑒,甚重典也。”地方志對于存史資治、鑒往知來、教化民眾、延續文脈具有獨特的作用,故歷代統治者多重視,地方官員視為本職工作,才有本志的數任知府接續、捐俸纂修,成此巨制。
本書采用簡體橫排的形式,開本闊大,印裝精美,甚便讀者閱讀收藏。其豐富的內容、廣博的資料,對于了解和研究蘇州歷史文化,具有重要參考價值。其嚴密的體例、簡潔的文風,對于后來修志者亦具有一定的啟發意義。
(作者簡介:曾學文,廣陵書社原總編輯、編審。)
欄目編輯:計欣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