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書的修纂模式主要分為三種:創修是指此前此行政區域沒有修過志書,或作為新增設的行政區域而第一次修志;續修是指承接前志的下限而續編,其記述的內容不是貫通古今的志書,而是切斷式的續志;而重修是指前志修成之后,又重新編修貫通古今的志書,而非承接前志的下限而續編。我國歷代修志和20世紀80年代啟動的首輪新方志編修,主要是創修和重修,續修的很少。21世紀初啟動的第二輪修志則以續修為主,重修的很少。本文試以46部二輪重修志書為例,探析志書重修的原因。
一、二輪修志以續修為主
二輪修志中,續修志書的占較大比例,創修的較少,重修的在全國范圍內不超過 5% 。許多省份沒有重修志書。浙江省是二輪重修志書最多的省份:省志為重修,市、縣(市、區)志98部,其中續修67部,占 68.4% 創修16部,占 16.3% ;重修15部,占 15.3%
二輪志書以續修為主有多方面原因,主要是有政策支持。中國地方志指導小組《關于第二輪地方志書編纂的若干意見》(中指組字[2007]1號)指出:“二輪志書編纂的主體形式是續修。”此外,還有諸多其他因素。如首輪修志結束與二輪修志啟動的間隔時間短,重修貫通古今的志書過于勞師動眾;續修志書的工作量比重修志書的要少,也容易操作,為大多數修志者接受;續修的內容上下限,正好是改革開放時期,可以較好地記錄社會發展與變革,等等。
盡管續修20年左右內容的續志模式成為二輪修志的絕對主流,但出于種種原因,仍有部分地方選擇重修志書。中國地方志指導小組《關于第二輪地方志書編纂的若干意見》提出:“行政區域、管理系統發生變化的,或前志質量不高的地區,可以重修。”從“可以重修”不難看出,重修并不是硬性規定。對于前志的質量,也沒有統一的衡量標準。實際上,筆者收集的46部重修志書,不完全是因為行政區域、管理系統發生變化或前志質量不高而重修。如其中的24部首輪志書都獲得了國家級或省級的榮譽,質量應該不算低;有29部所在市縣沒有發生行政區域、管理系統上大的變遷,在二輪修志時,也選擇重修志書。可見重修志書的原因仍需探析。
二、部分二輪志書采取重修形式的客觀原因
筆者收集了46部已出版的重修志書,其中浙江13部、甘肅11部、陜西6部、江蘇6部、河北5部、山東1部、黑龍江1部、河南1部、遼寧1部、江西1部,對重修的原因進行分析,大體可分為客觀原因與主觀因素兩種。
(一)首輪未完成通志編修
全國首輪修志,只有西藏和浙江沒有編修省級通志。2008年底,浙江省委、省政府決定重啟《浙江通志》編纂工作,并于2011年發文正式啟動編纂工程,于2022年6月全面完成出版任務,歷時11年。新修《浙江通志》總計113卷(其中公開出版的111卷)131冊,計1.31億字。這是自清雍正十三年(1735)編成《浙江通志》287年來,第一部新編的貫通古今的《浙江通志》。
有的市縣,首輪啟動修志,至第二輪才完成編纂,合起來編纂出一部貫通古今的新志。如甘肅省隴南地區于1998年啟動修志,中途因主編調離,修志工作陷入停頓,后撤銷隴南地區改為隴南市,于2011年改編纂《隴南地區志》為《隴南市志》(發端—2012),至2019年出版。部分地區一級的志書編纂工作啟動晚,是因為1985年中國地方志指導小組對“地區一級是否修志,不做統一規定,由各省自治區自行決定”。直到1997年中國地方志指導小組《關于地方志編纂工作的規定》首次明確要求省、地、縣三級修志,要有常設機構。因此,《酒泉市志》(發端一2004)《武威地區志》(發端—2001)《平涼地區志》(發端—2002)《定西地區志》(發端一2003),都是1998年后啟動編纂,至第二輪才完成出版的貫通古今的新志。
有的縣市是因為經費不足等多方面因素而沒有出版首輪志書,二輪修志在首輪志稿的基礎上重修,合并編出一部貫通古今的新志。如隴南市《兩當縣志》慶陽市《正寧縣志》定西市《漳縣志》陜西省《佳縣志》屬于這種情況。
(二)建置多變缺乏統貫古今之志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一些地區行政區劃變更頻繁。如杭州市的余杭區、蕭山區,臺州市的黃巖區、椒江區,麗水市的蓮都區,紹興市的上虞區等,先是撤縣設市(縣級市),后又撤市設區。有的則是縣、市升格,撤地設市等。如金華市及其下屬縣市建置變遷較大:先是撤金華地區,原金華縣級市升為地級市,金華市下增設婺城區、金華縣,同時撤蘭溪縣設蘭溪市(縣級),后又撤義烏縣設義烏市(縣級),撤東陽縣設東陽市(縣級),撤永康縣設永康市(縣級),撤金華縣設金華市金東區。上述列舉的行政區劃變更的市區,除了杭州市蕭山區、金華市金東區的二輪修志是續修,金華市婺城區的二輪修志是創修,其余市、縣(市、區)二輪修志都是重修。
杭州市《余杭通志》在《凡例·宗旨》稱,因建置多變缺乏統貫古今之志而重修:“余杭歷史悠久,建置多變,其間興廢變革多有不同,所纂地方志書雖種類繁多,缺乏統貫古今、橫及各方之內容,故重修通志型志書,名《余杭通志》。上考余杭歷代諸志,升華充實;下承現狀,增華踵事。\"《邯鄲市志》在《編纂始末》稱:“1993年7月邯鄲地、市合并以后,社會各界迫切需要一部‘綜覽邯鄲市情’的‘大邯鄲’市志,也從那時起,編纂一部新的《邯鄲市志》,成為邯鄲方志人難以釋懷的情結。”
(三)前志體例框架難以續用
比起舊社會千年不變的社會結構和單一的農業經濟,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的方方面面都發生了根本性的變革。區劃不斷調整,人口加速流動,城鎮化持續推進,經濟結構日趨繁復,人民生活方式發生深刻變革,新編志書的內容也隨之變得新穎豐富起來。一些修志者主動重修貫通古今的志書反映滄桑巨變,浙江省《龍游縣志》便是典型。
首輪《龍游縣志》曾獲全國新編地方志優秀成果一等獎,但二輪所修《龍游縣志》在《編后記》稱:龍游縣是浙江省二輪修志創優工程試點單位,開始時準備編修續志,并先后于2006年11月、2007年4月,由衢州市地方志辦公室、浙江省地方志辦公室對續志綱目進行論證。論證中大家感到,雖然龍游縣行政區域沒有變化,但是隨著改革不斷深化,社會經濟快速發展,新興事物層出不窮,二輪志書內容很難套用1991年版縣志的體例框架。為此,縣志編纂委員會決定,改續修為重修,另行制訂綱目。業內認為,二輪續修正好集中反映改革開放的變化和成果。其實,編修貫通古今的志書也有利于突出改革開放的發展與成效。無論編修貫通古今的志書還是編修20年左右的續志,二輪志書對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記述均為重點,但是放在歷史的長河中來記述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更能體現其全面性、重要性和必要性,有縱向比較,才知古今之天壤之別。
(四)首輪志書有缺憾需彌補
首輪修志成果豐碩,但也難免有美中不足之處。浙江大學教授倉修良曾對全國首輪新編地方志進行總結和評價,指出首輪新編地方志存在的一些問題,如民國時期的內容記載太少且篇自設置不合理,對“大躍進”等副作用很少記載,十年“文化大革命”在許多新修志書中是個空白,對改革開放后的新事物記載仍有疏漏,對傳統藝文志的編撰不夠重視等。這主要是由于當時初次修志沒有經驗,思想尚未解放,修志初期有些領導意圖不太明確,各省修志領導水平不一,包括對篇幅字數的控制等都不同程度地影響了志書質量。從已出版的二輪重修《常熟市志》《宿遷市宿豫志》《江寧區志》看,這些問題的確都予以補正了,這與志書顧問倉修良的精心指導是分不開的。第二輪續志承接前志而續修,對首輪志書的缺憾難以全面地修補,重修就可以在續新的同時,對前志進行拾遺、補缺、糾誤,更加完美地呈獻在世人面前。
首輪修志面世最早的幾部縣志:《呼瑪縣志》(1980年版)《萬年縣志》(1982年版)《如東縣志》(1983年版)《華池縣志》(1984年版)等,在二輪修志時均選擇重修,這幾部志書的序言中皆闡明,為補遺糾偏,彌補前志體例不夠完備、資料缺乏等缺憾而選擇重修。二輪重修《永康市志》在《序》中提出補缺正謬之必要:“1991年出版的《永康縣志》在之前縣志的基礎上,做了大量糾偏查漏、補缺充實的工作,但受限于時代、歷史環境等因素,難免有所偏漏。為了補缺正謬,續無更新,在20余年后的今天,新編一部《永康市志》已成為社會的急需、民眾的共識和歷史的呼喚。”筆者收集的46部二輪重修志書,都不同程度地對前志進行了拾遺、補缺、糾誤、增廣。這是繼承傳統、錘煉精品佳志的表現。
(五)首輪志書有嚴重失誤或異議而重修
二輪《靖遠縣志》就是因為首輪縣志有嚴重失誤而重修的。其《序》言:“由于志書中存在對個別人物及事件的記述與事實不符等問題,一經發行便引起很大反響,省市史志工作主管部門責令停止發行,要求重修《靖遠縣志》以糾正錯誤。”該志《文化》篇《方志》節也做了詳細記載。2004年,靖遠縣委、縣政府研究決定重修《靖遠縣志》,經過十多年的努力,終于2019年11月出版發行。
首輪《合水縣志》也存在質量問題,縣委、縣政府立即決定禁止發行,銷毀重修,于1990年7月組織人員修訂,于2005年7月將縣志下限時間由1985年延至2005年,對原志稿進行全面修改完善,糾錯補漏,刪繁續新,最后于2008年11月出版發行。
首輪《本溪縣志》因為有人提出嚴重異議,縣委、縣政府決定收回原書并銷毀。二輪重修《本溪滿族自治縣志》于1999年啟動,2009年11月出版。
三、部分二輪志書采取重修形式的主觀因素
縱觀筆者收集的46部二輪重修志書,為推動修志為用、提升志書質量、秉持修志傳統而選擇重修的也不在少數。比如浙江省內重修的15部市、縣(市、區)志,有11部的前志獲得浙江省新編地方志優秀成果獎項,有3部的前志獲得全國新編地方志優秀成果獎項,有的行政區域也沒有變化,但他們不畏艱難,重修志書,在傳承首輪志書好的體例、內容、形式和做法基礎上,創新發展,同時修補首輪志書的一些缺憾。這是對歷史負責,對讀者負責的態度,是值得稱道的,也是重修志書的主觀因素。
(一)修志致用的主旨
修志是手段,用志才是最終目的。絕大多數方志人,包括二輪續志者,想方設法為廣大讀者用志考慮,有強烈的打造精品、修志為用意識。如《蕭山市志》運用注釋來銜接前志,承載上下限以外的內容,并在交代歷史背景、諸說爭議、觀點憑據、資料來源、補充說明等方面廣泛運用注釋,部分分志如政區、人物、民俗、宗教、方言等貫通古今,這是該志的特點之一。
全面、系統地記述一地之古今全貌,反映事物發展始末,最大限度地滿足用志者的需求,這一特色在重修志書中更為凸顯。一志在手,便可知古今全貌,不用再翻閱舊志、首輪志書等,可謂更加實用。二輪重修《象山縣志》在《凡例》中明確:“保證志書最大化、最優化的存史價值和文化內涵,滿足用志者了解地情、休閑閱讀、檢索查用、學術研究等不同需求。”在《修志始末》又闡述“追求滿足讀者用志多樣化的需求”是志書編修的終極追求。二輪重修《海門市志》《戶縣志》《敦煌市志》《子洲縣志》《登封市志》等分別在序言或后記中說明了為滿足廣大讀者用志需要等而選擇重修貫通古今的志書。
除此之外,首輪志書隨著時間的推移,庫存量越來越少,而人們對貫通古今的志書的需求比續志的需求意愿更高。編修貫通古今的志書,更便于比較與研讀,一志在手,可縱覽古今,免去新舊兩志銜接之煩。
(二)修志環境的改善
首輪修志為二輪重修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修志環境也越來越好。眾所周知,首輪修志理論準備不足,大多修志者是“摸著石頭過河”,諸多修志規定也有一個逐步完善與改進的過程,能自主創新生產出這么多優秀的成果已屬不易,加之在修志實踐中,成長起來一大批修志專業人才,寫出一大批方志理論研究著作,這為新一輪修志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時過境遷,人們已經從“左”的觀念中解放出來,認識水平和觀察判斷能力不斷提高,加之《地方志工作條例》的頒布實施,地方志工作地位不斷提高,各方力量包括專家學者大力支持,這都是二輪重修志書的重要保證。
(三)修志傳統的繼承
縱觀二輪重修志書的市、縣(市、區),歷史上都是多次重修志書:江蘇省常熟市,自南宋至1990年,修縣級志書有26部之多;杭州市余杭區,自北宋至民國時期修有縣志24部;義烏市,自宋以來見于著錄的縣志修纂就達15次之多;永康市,自宋代至民國時期修縣志13次;邯鄲市轄內,現存的宋代至民國時期的地方志書多達99種,另有72種遺失于兵贅與災亂中。新編二輪志書,一些修志者對地方歷史又有了新的認識,不修續志修通志,力求超越前輩,以全新的視角和勇氣,繼承傳統,又穩健創新,成為他們重修志書的共識。
綜之,二輪重修志書,主客觀條件兼而有之:讀者的用志需求,修志者的主觀意愿,修志經驗與理論支撐,修志傳統與傳承創新,修志環境與時代變遷等,這些條件共同促成了高質量的二輪重修志書。
(作者簡介:莫艷梅,浙江省杭州市蕭山區人民政府地方志辦公室副研究員。)
欄目編輯:計欣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