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超奎( 1907~1941 ),四川武隆(今重慶武隆)人,國民革命軍陸軍第二十軍第一三三師第三九八團二營營長。1928年,加入楊森部隊。1937年,升任陸軍第二十軍第一三三師第三九九旅第七九八團三營九連連長。淞滬會戰爆發后,參加收復上海陳家行的戰役,在戰斗中右臂負傷。1939年9月,在第一次長沙會戰中率一連戰士攻克湘鄂贛邊區的苦竹嶺,升任第三九八團二營營長。1941年9月,第二次長沙會戰中,率隊切斷日軍后援補給,重創日軍。1941年12月,率隊奮勇抵抗日軍第三次進攻長沙,斃敵500余人,后陷入日軍包圍,壯烈犧牲。

王超奎
王超奎犧牲后,湖南省岳陽縣修建抗日英雄王超奎紀念碑,并將其犧牲地點相公嶺更名為王公嶺,將新墻鄉更名為超奎鄉,以慰忠魂。
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之際,筆者依據重慶市武隆區檔案館(中共重慶市武隆區委黨史地方志研究室)多年來收集整理的武隆籍抗日英烈王超奎相關史料,撰寫此文,以紀念這位“報定宗旨、以身殉國”的抗日烈士。
從巴蜀子弟到抗日戰士

王超奎出身于武隆廟埡鄉的一個農民家庭,自幼胸懷報國之志,學習勤奮,成績優異,后來考人涪陵縣立小學。參軍后,王超奎從士兵做起,接受嚴格的軍事訓練,遞升排連營長。1932年,王超奎畢業于第二十軍干部大隊,1940年畢業于中央陸軍軍官訓練班第十期,歷經淞滬會戰、淮南戰役、贛北鄂南戰役等重大戰役,作戰英勇、治軍嚴明。1939年9月,第一次長沙會戰打響,陸軍第二十軍第一三三師奉命由湖北崇陽側擊日軍,王超奎連一舉攻克湘鄂贛邊區的苦竹嶺,因功獲頒海陸空軍乙種一等獎章。1940年冬季攻勢中,為策應六戰區作戰,第一三三師奉命攻打城外圍日軍據點。三九八團二營營長胡慧里攻擊不力,被調職,王超奎升任該營營長。1941年1月,通城戰役中,王超奎率隊切斷日軍后勤補給,因功獲頒干城乙種一等獎章。

長沙會戰英勇作戰
1941年,第二次長沙會戰結束后,奉命駐守新墻河防線的中國軍隊在新墻河后方的傅家橋、下高橋至相公嶺一帶修建第一道防御工事,同時在主要道路上埋設地雷,配合野戰部隊,做好死守殲敵的準備。然而,由于戰事緊張,當時各據點的武器裝備、后勤補給等條件都十分欠缺。
同年12月,第三次長沙會戰爆發前夕,王超奎向三九八團團長徐昭鑒表示:“新墻河為九戰區門戶,更為敵必爭之地,全國上下,類能知之,際此大敵當前,風云變幻,迫在眉睫,奎誓愿竭我全力,負死守據點之責,設不幸而為敵乘,是奎亦死得其所,且與寶山之姚子高,湘陰之曹克仁,鼎足而三,誠屬畢生之幸。”戰斗打響后,日軍在新墻河北岸集結。一三三師駐關王橋,沿新墻河配備警戒。左從洞庭湖邊的鹿角、榮家灣鐵橋、新墻,右至下高橋一線布防。一三三師的部署為:三九九團負責鹿角至龍風橋一帶,三九八團負責龍風橋至新墻、下高橋一線。根據進一步部署,三九八團一營、三營沿河警戒,二營為團預備隊。
日軍渡河前兩天,徐昭鑒給王超奎下達命令:“該營以排為單位,占領九個排據點,從開戰起,死守三天,完成任務后,到關王橋集合。”王超奎同副營長楊羲臣研究后,以第四連守下高橋據點,第六連守謝子其據點,第五連及第六連一個排加上營直屬部隊守新墻、相公嶺據點,三九九團派第三連守黃沙街據點。整個師正面只留4個連,其余部隊均撤至關王橋一線。
24日下午6點,日軍第三師團及第六師團由新墻河分頭搶渡,兵力達4萬人以上。突破新墻河防線后,日軍即以主力向南突擊,企圖拔除汨羅江以北據點,掃清其南下長沙的障礙。敵軍向各據點進攻時,各據點將士均英勇作戰、堅持抵抗。當敵軍接近王超奎據點預定的前沿范圍時,四號甲雷(地雷)爆炸,爆炸聲傳到距陣地40里的關王橋。戰斗中,王超奎通過電話報告指揮所:“敵所經各地,地雷均已爆發,斃敵人馬五六百,痛快已極,目前左右各據點槍聲濃密,已呈緊張態勢,但無論任何艱危,奎絕本初志,始終不渝。”25日早上7點,王超奎再次通電,報告稱“敵人傾已將相公嶺傅家橋各據點突破,守兵完全殉國,我野戰部隊,犧牲極大,已失戰斗能力,此時奎處亦陷于重重包圍中,士兵傷亡殆盡,正督率傅令及炊事兵數名,死力抵抗,在奎未陣亡前,絕不以據點讓給敵手,請余放心”。
激戰兩天一夜后,由于日軍用燃燒彈摧毀據點的防御障礙,戰士們被燃燒彈燒傷過半。最終,王超奎下令突圍。他首先跳出戰壕,讓傳令兵通知楊羲臣:“營長在外壕等你。”楊羲臣立即撤出。會面后,王超奎對楊羲臣說:“你領幾個士兵在后面高地掩護我,我在外壕掩護士兵撤退。”然而,楊羲臣帶領戰士尚未到達高地時,王超奎就被敵人機槍射中,壯烈殉國。
為國捐軀名留史冊
在戰斗據點配備不足、敵我力量懸殊情況下,王超奎始終以任務為重,并以“放心”是請,為抗擊日本侵略堅持戰斗。即使身負數傷,他也仍堅守在原陣地,并以電話報告其團長與師長,稱“數小時內,雖將永決,然本人生命能延續一小時,陣地即可保持一小時”。王超奎犧牲后,其師長脫下衣服,為他裹埋。戰友也紛紛以衣服投其墓穴陪葬,以示哀悼。關于王超奎戰斗及犧牲情況,《抗戰紀實(第三冊)》“第五卷第三次長沙會戰”記述:
先是我楊軍既奉命于第一線,堅強拒敵,士卒咸與奮,誓死守各據點,營長王超奎更與傅家橋戍卒共誓:“茍一息存,絕不使敵前進,即戰至一人一槍,亦不輕棄寸土。”故敵騎一再猛撲、重層包圍,始終屹立不退。及敵以大炮猛轟,我陣地全毀,王營長以下多戰死,余眾百數人,仍利用殘垣彈穴頑抗,申刻競全部殉國,但已完成阻滯敵軍行動之任務矣,其忠勇壯烈,洵足以動天地、泣鬼神,而勵我三軍同仇之敵汽,故戰后政府特令改新墻鄉為超奎鄉以示表揚,并資紀念。
王超奎犧牲后,1942年,國民政府議將新墻鄉更名為超奎鄉,以紀念烈士。資料記載政府中央機構與地方政府機構文件往來如下:
案查前準行政院秘書處三十一年三月十八日教字第八六四二號通知單,“關于軍事委員會函請轉飭湖南省政府將新墻鄉改為超奎鄉一案”,奉諭交“內政部議復”,抄同原函通知到部,當經本部核議,以查第三次長沙會戰,第二十七集團軍夏師三九八團第二營營長王超奎,率領全營官兵,奉命死守新墻河沿河各據點,致被敵層層包圍,全體壯烈殉國,所請將新墻鄉改為超奎鄉一節,系為紀念先烈,似可照準,如蒙核定,擬侯奉令后由部咨請湖南省政府查照辦理等語,呈請行政院核示在案,茲奉行政院三十一年四月十七日順壹字第六八八九號指令內開:“呈悉,準予照辦,仰即轉咨湖南省政府照辦理,此令!”等因奉此,相應抄同軍事委員會原函,咨請查照辦理。
岳陽縣政府呈復遵令于民國三十一年八月一日起,將新墻鄉改為超奎鄉。
為緬懷英烈、銘記歷史,1988年2月8日,四川省人民政府追認王超奎為革命烈士。5月3日,民政部追認其為革命烈士。2020年9月2日,王超奎入選第三批全國著名抗日英烈。
作者單位:重慶市武隆區檔案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