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弘揚革命文化,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鞏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不斷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數字時代,信息呈爆炸式增長。作為各類新媒體新技術的主要受眾群體之一,大學生的思想觀念在多元信息影響下變得更加開放。同時,也面臨著信息碎片化干擾認知、傳播娛樂化沖擊嚴肅性等挑戰。
一、數字化背景下大學生傳承弘揚革命文化的價值意蘊
(一)筑牢文化自信根基,激活紅色基因的時代生命力
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認為,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辯證關系決定了文化傳承必須與生產力發展動態適配。革命文化作為無產階級意識形態的歷史積淀,其數字化傳播本質上是精神生產的物質化實踐,通過技術理性重構紅色符號的“感知一實踐”鏈條,在代際斷裂中實現文化認同的連續性生產。數字媒介以虛實融合的場景敘事打破歷史文本的時空壁壘,將革命精神從抽象觀念轉化為具身認知的感性對象,通過算法適配與交互設計,使紅色基因的集體記憶轉化為青年可參與的數字實踐。
數字技術賦能的深層意義在于,其通過“祛魅一復魅”的雙重運動重構文化權威。一方面,數字解構消弭了傳統傳播的儀式距離,使革命文化擺脫“博物館化”的僵化標簽;另一方面,算法推薦與社交裂變重新錨定紅色符號的價值坐標,在青年亞文化場域中建構起“新感性認同”。這種辯證轉化實現了意識形態傳播的“軟性灌輸”,使青年在數字實踐中完成對革命精神的主體性解碼,讓文化自信從被動接受升華為主動建構。由此,紅色基因的激活超越了簡單的文化存續,升維為數字時代意識形態再生產的關鍵機制。技術邏輯與文化自覺的協同作用,不僅破解了代際傳承的“意義損耗”難題,更使紅色文化最終實現從“歷史遺產”到“時代生命力”的躍遷。
(二)革新育人范式,推動思政教育從單向灌輸到多維互動
“青年是整個社會力量中的一部分最積極最有生氣的力量。他們最肯學習,最少保守思想,在社會主義時期尤其是這樣。”[2然而,傳統課堂的單向灌輸模式常使思政教育陷人“教師講得累,學生聽得困”的尷尬境地,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較低。數字技術則通過虛擬實踐、智能互動等場景重構,增強學生的參與感。例如,在“VR重走長征路”中,青年學生通過自主探索、情景化任務決策,能夠沉浸式體驗“半條被子”等經典故事所蘊含的軍民魚水情。這種“做中學”的教育模式有效實現了革命精神從抽象理論到具身體驗的轉化,使學生轉變為意義的主動建構者。
AI智能系統通過分析學習數據,可識別學生的認知盲區,針對性推送口述史紀錄片、紅色劇情闖關游戲等,通過個性化引導,在尊重差異中筑牢價值共識。更深遠的意義在于,數字平臺構建起跨代際的對話場域一一老戰士的戰爭回憶通過全息投影重現,與新媒體時代的虛擬創作形成精神共振,使紅色基因在技術中介下實現代際傳承,讓革命文化教育從“黑板上的說教”變為“指尖上的觸動”。當青年在元宇宙中與革命先輩“對話”,在數據可視化中理解信仰的力量時,思政教育即完成了從知識傳授到價值內化的質變。
(三)抵御意識形態風險,構建主流價值觀 的數字堡壘
數字化場域中的意識形態博弈本質是技術權力與話語的重構[3]。算法資本通過數據主導與流量分配機制,將文化傳播異化為“注意力操控”工具一平臺算法以用戶畫像為靶點,通過情感計算與行為預測,不斷再生產符合資本增殖邏輯的消費主義價值觀,如“娛樂至死”“歷史虛無”。這種“算法霸權”的實質是數字時代主導權爭奪的技術具象,平臺通過數據捕獲與算法規訓,將青年認知馴化為資本增殖的“數字勞工”
革命文化的數字化傳播有助于突破這一技術異化困境,其核心在于構建“算法正義”的價值操作系統。通過開發定向語義分析模型,如基于BERT(基于轉換器的雙向編碼器表征)架構的紅色內容識別系統,可在海量信息流中精準定位并強化主流價值觀的傳播節點。例如,對“躺平”“佛系”等亞文化符號進行反向語義編碼,將其嵌入革命敘事的解釋框架。這種“算法反寫”策略既保留了青年亞文化的表達形式,又通過意義重置完成意識形態的柔性引導,更有助于重構數據主權的生產關系。通過區塊鏈技術建立去中心化的紅色文化數據庫,如延安精神數字賬本,以分布式存儲打破平臺巨頭的數據主導。在此過程中,技術不再是價值中立的工具,而轉化為爭奪文化領導權的“物質武器”。技術邏輯與主流價值觀形成共軛關系,最終在數字空間筑起抵御意識形態侵蝕的“精神防火墻”。
二" 數字化背景下大學生傳承弘揚革命文化的三重困境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我國通過系統保護紅色資源、建設國家文化公園、打造文藝精品等舉措,推動革命文化傳承弘揚取得顯著成效。同時,也面臨國外意識形態滲透與網絡時代信息碎片化等挑戰,導致歷史虛無主義蔓延,部分青年對革命文化認同弱化,出現戲謔英雄、解構歷史等現象[4]。
(一)主體認知困境,革命文化傳承存瑕
1.資本增殖邏輯對文化生產場域的滲透性影響文化經濟學視閾下,資本通過“流量一收益”
的閉環機制重塑文化生產規則。影視工業將革命敘事降維成“IP開發”,如《覺醒年代》衍生出“飯圈化應援”,李大釗形象被解構為“民國時尚ICON”;短視頻平臺通過算法推送,使黃繼光堵槍眼與美妝帶貨同屏并置,導致革命精神的崇高性被消解為15秒的視覺奇觀,歷史縱深感被壓縮成即時消費的符號碎片。據相關數據統計,2024年革命題材內容僅占娛樂版塊流量的 3.7% 且 78% 呈現輕量化改編傾向。
2.后現代解構主義與集體記憶的認知錯位
大學生在虛擬與現實交織的“數字巴別塔”中,形成認知革命文化的三重斷裂:時間維度上,抖音將百年黨史切割為孤立的“名場面”;空間維度上,“VR重走長征路”與即時滿足形成價值悖論;意義維度上,“躺平即正義”的話語狂歡消解艱苦奮斗的精神內核。這種認知困境的本質是資本制造的“文化失重”—當個體生存被簡化為“點贊一變現”的數字勞動,革命文化的精神重量便難以在價值天平上獲得位置。
3.消費主義異化機制下的價值坐標系扭曲
資本通過欲望生產和符號消費的精密控制,重構青年的價值評判體系。在直播電商構建的“即時滿足”生態中,董存瑞舍身炸碉堡的壯烈事跡被折算成“打賞排行榜”,江姐的堅定信仰被戲仿為“帶貨話術”。這種消費主義異化不僅導致價值量化和意義空心化,更使得精神崇高性淪為可交易的數字資產,革命文化的傳承便陷人“能指狂歡,所指消逝”的符號危機。
(二)客體環境挑戰,革命文化弘揚有憂
革命文化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高校、社會、家庭等客體層面的傳承實踐中,面臨著系統性困境。這些問題既涉及傳播機制的結構性矛盾,也折射出時代變遷中的價值認同危機。
在革命文化教育數字化進程中,高校正面臨技術應用與內容建設的雙重瓶頸。一方面,基礎設施與資源配置不均問題突出,部分高校受限于網絡帶寬、數據中心等硬件制約,難以支撐沉浸式數字課程開發,如VR、AR技術應用。另一方面,課程內容更新緩慢,許多數字化課程僅將傳統教材電子化,未融入最新研究成果。此外,教師數字化素養不足也制約了技術賦能的深度。部分教師對數字工具的應用僅停留在PPT展示層面,難以實現革命文化資源的動態整合與精準推送。
社會層面,革命文化的數字化傳播存在形式單一、交互體驗不足等問題。具體表現為:實體場館數字化展示維度單一,多數革命遺跡場館官網仍以圖文展示為主,缺乏三維建模、虛擬漫游等沉浸式體驗設計。同時,新媒體平臺運營效能低下,部分場館官方賬號內容同質化現象嚴重,未結合年輕受眾的偏好及媒介使用習慣,開發短視頻、互動游戲等傳播形式。
家庭層面,革命文化教育的代際傳承斷裂。從教育重心的偏移來看,多數家庭過度聚焦學業成績,忽視革命文化教育與傳承。同時,“數字鴻溝”加劇斷層,年長家長對在線資源庫、虛擬展館等數字工具的認知有限,難以引導子女深度參與革命文化體驗;而年輕一代依賴網絡獲取碎片化信息,導致革命文化傳承的系統性弱化。此外,傳統家庭儀式逐漸式微,而數字化互動形式尚未普及,削弱了革命文化的日常浸潤效果。
(三)載體傳播受阻,革命文化弘揚遇礙
短視頻平臺通過“15秒歷史課”的形式解構了革命文化的完整性,長征精神被拆解為“飛奪瀘定橋”“半條棉被”等獨立敘事單元,導致歷史事件的時空邏輯斷裂。這種去語境化傳播使大學生群體形成“記憶拼圖”式認知。同時,“算法繭房”的隱性過濾與傳播孤島影響,使智能推送通過隱性參數筑起傳播壁壘,最終構建出內容傳播的“數字圍城”。據統計,革命文化內容的推薦權重系數僅為娛樂內容的0.33,“歷史興趣”標簽覆蓋率不足 12% O
此外,泛娛樂化浪潮下出現價值消解危機,革命歷史敘事面臨異化困境。網絡平臺B站(bilibili)數據顯示,鬼畜類革命文化視頻播放量達23億次,其中 37% 存在細節失真,如將“黃繼光堵槍眼”改編為節奏說唱,用飯圈化語言重構江姐形象等。更值得警惕的是,抗美援朝精神被簡化為萌化表情包,黨史教育淪為快消品,淺層刺激對深度認知的替代率較高。
三、數字化背景下大學生傳承弘揚革命文化的實踐進路
(一)沉浸式歷史還原:打造可感知的革命文化教育場景
傳承弘揚革命文化的核心在于其精神內核的具象化傳遞。沉浸式場景的構建是對歷史記憶的活化與情感共鳴的深層觸發。通過實地研學與場景重構,革命文化的傳承可突破傳統課堂的時空限制;校地合作整合革命遺址、紀念館等實體資源,構建“歷史現場 + 數字孿生”的雙重教育場域,可強化革命文化的具象表達,激發學生的價值認同,將紅色精神內化為行動自覺。例如,井岡山革命博物館通過三維掃描、VR等技術對革命文物進行數字化建模,打造“重走挑糧小道”等沉浸式體驗項目,使大學生在虛擬與現實的交織中感知“堅定信念、艱苦奮斗”的井岡山精神。借助虛擬仿真“矩陣”技術賦能,可為革命文化傳播提供“超時空”的媒介載體。例如,重慶郵電大學“紅色通信”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通過雷達識別、全息投影等技術構建“‘半部電’Cave沉浸體驗系統”“雷達多媒體畫冊一立體勾勒紅巖烈士英雄事跡”“老校長講思政課全息投影”等,使革命文化從靜態陳列轉向動態敘事,實現“歷史可觸、精神可感”的傳播效果。
同時,沉浸式技術應用需警惕歷史虛無主義的潛在風險[5。一方面,通過區塊鏈技術對革命文物數字資產進行確權存證,確保場景還原的史料真實性。另一方面,建立歷史學家、技術團隊、教育專家協同審核機制,對虛擬場景中的符號表達進行意識形態把關。
(二)課程與教學創新:推動革命文化教育專業化與融合化
馬克思認為,“批判的武器當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質力量只能用物質力量來摧毀;但是理論一經掌握群眾,也會變成物質力量”[]。課程與教學創新是推動革命文化教育專業化與融合化的關鍵路徑,其核心在于通過系統性重構知識生產與傳播模式,將革命精神轉化為青年群體的價值自覺。
一方面,開發特色課程和學科交叉。少數民族地區高校開發民族團結與革命精神課程,如通過彝海結盟事件分析紅軍與少數民族的互動機制,揭示“平等團結”原則的歷史實踐,并延伸至當代民族工作的現實觀照;理工科教育則通過科學史、方法論、價值觀的滲透路徑,借助科學家手稿的數字化檔案,可視化呈現“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邏輯,使專業教育與國家戰略形成深層共鳴。另一方面,教學模式數字化轉型有助于重構“教”與“學”的關系網絡。利用翻轉課堂“紅色微課 + 小組研討 + 數字實踐”的三段式設計重塑認知鏈條,課前推送《長征中的地理智慧》等微課,運用GIS技術動態標注行軍路線與氣候數據,以空間可視化降低歷史認知門檻;課中組織“革命精神當代性”辯論,借助數字白板實時聚類觀點,引導學生發現紅色基因與科技自立、鄉村振興的內在關聯;課后通過虛擬策展平臺提交革命文物數字策展方案,3D建模復現文物的歷史語境,使技術應用成為價值內化的實踐載體。
(三)實踐與傳播協同:強化行動化革命文化育人效果
“革命文化,對于人民大眾,是革命的有力武器。”[7]要利用好這把武器,就必須在新的時代進行創新。革命文化的傳承需構建實踐轉化、傳播擴散、價值內化的協同機制,通過具身化實踐激活歷史記憶,依托數字化傳播重構意義共享,最終實現革命精神從認知認同到行為踐履的躍遷[8]
1.建立社會實踐協同育人機制
舉辦革命文化主題展覽,學生為參觀者講解珍貴史料背后的革命故事;組織學生赴革命老區開展田野調查,在口述史采集中,通過“老黨員生命史訪談”挖掘個體敘事與革命進程的交織邏輯,運用社會學編碼技術提煉“艱苦奮斗”“群眾路線”等精神符號的實踐形態。在調研報告撰寫中,引入SWOT分析法評估革命文化資源在鄉村振興、基層黨建中的轉化潛力,形成兼具學術價值與社會效用的實踐成果。
2.傳播矩陣與算法賦能生態化協同發展
數字化傳播需突破單向灌輸模式,構建“內容生產一精準觸達一互動反饋”的閉環生態。在平臺建設層面,高校紅色IP賬號需依據平臺特性和用戶習慣的適配原則差異化運營。例如,抖音側重“15秒蒙太奇敘事”濃縮革命事件的核心沖突,B站開發“彈幕互動黨史課”,增強青年參與感。在算法賦能層面,基于知識圖譜技術構建革命文化語義網絡,將延安精神、紅巖烈士等核心概念與歷史事件、地理坐標動態關聯,通過圖神經網絡挖掘用戶興趣路徑,實現從“信息找人”到“價值浸潤”的升級[9]。
3.實現UGC傳播與價值引導的雙向平衡
UGC(用戶生成內容)模式需建立創作自由和價值規約的動態平衡機制。一方面,通過“紅色故事我來講”等話題激發創作活力,利用AI輔助工具生成敘事要素提示。另一方面,引入BERT模型檢測文本中的價值偏差,識別將革命浪漫主義解構為言情敘事等的風險表達,實時推送權威史料進行糾偏。“技術引導 + 人工審核”的雙重機制,既保障意識形態安全,又通過“參與式傳播”構建青年群體的集體記憶,使革命文化在數字時代煥發新的生命力。
四、結語
數字化浪潮重塑了革命文化傳承弘揚的生態格局,既為青年群體提供了創新的歷史機遇,也使意識形態安全面臨復雜挑戰。未來,傳承弘揚革命文化要始終服務于鑄魂育人的根本宗旨,在技術應用中強化歷史本真性守護,在創新轉化中深化精神感召力,構筑革命文化抵御虛無主義、凝聚民族共識的“數字堡壘”,為培育時代新人提供不竭的精神動能。
參考文獻I
[1]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N].人民日報,2022-10-26(001).
[2] 毛澤東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466.
[3] 胡劍,張曉洪.微傳播時代革命文化話語體系建設研究[J]青海民族研究,2022,33(02):109-114.
[4] 劉亞男,王振波.歷史虛無主義對歷史和人民“四個選擇”的全面解構及其治理路向[J].思想教育研究,2021(01):88-93.
[5] 陳紅桂.革命文化的賽續傳承及其新時代創新發展[J].云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4,23(03):5-14.
[6]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9-10.
[7] 毛澤東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08
[8] 邵艷梅.新時代大學生革命文化教育:價值意蘊、現實審視、推進理路[J].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3,48(02):131-139.
[9] 胡伯項,侯世偉.信息化賦能革命文化資源傳播的價值分析[J].江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4,57(03):3-15.
作者簡介:
楊欣慧,研究方向為中國近現代史基本問題、科學社會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