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的季節,我與一群少年不期而遇,我與秦潭湖不期而遇。
初冬的秦潭湖,水面平靜,波瀾不起,沒有一絲喧囂,一只白色水鳥從湖面掠過,沒有留下絲毫的痕跡。靜靜的秦潭湖,像一位洗盡鉛華的女子,人淡如菊,靜默不語。
一群少男少女響亮的歡聲笑語,打破了寂靜的秦潭湖,原來由姚嵐老師帶領的“小作家采風團”來了。“小作家采風團”由九位朝氣蓬勃、求知欲正旺的小小少年組成。這群小小少年,從10歲到14歲不等,五個女生,四個男生。我戲稱他們分別是“五朵金華”“四小天王”。小小少年們笑音響亮,他們在湖岸邊,追逐奔跑,嬉戲玩耍,他們為初冬的秦潭湖,帶來了歡聲笑語,也帶來了蓬勃生機。
初冬的秦潭湖,水落石出,湖灘上一個個大小不等的石頭露了出來,經常年湖水的沖刷,這些石頭,早已沒有了棱角,都變成了光滑圓潤的模樣。
就在這些石頭上面,有孩子們的信手涂鴉之作。一個金發碧眼的美少女。一棵綠樹,綠樹的枝丫間,沉甸甸的果實隱約可見。一個藍色的小精靈,笑容滿面,張開雙臂。小精靈,你張開雙臂想擁抱這個繁華盛世?擁抱你那尚未開啟的美好人生?畫中你那燦爛的笑容,治愈了我。你的童年,一定是快樂幸福的。到底是誰創作了這幅“藍色小精靈”作品?看到了落款:“24李梓逸。”一塊石頭上,知名不具的孩子,畫了一個淡藍色的房子,房前有臺階,房子有大門、窗戶,甚至還有后門,原來這是一所獨棟別墅。孩子,你想表達什么?“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開?”還有一幅唐老鴨,畫中的唐老鴨,扁而寬的黃色大嘴巴,一件藍色的外套,胸前系著一個鮮紅的大大的蝴蝶結,充滿了天真童趣。所有的涂鴉之作都顯得稚嫩,這些畫作的創作者中,也許會誕生畢加索、梵高,小小少年,未來無限。
初冬時節,湖岸邊的蘆葦頭頂雪白的蘆花,在風中低低地吟唱,它們仿佛是大自然最悠揚的琴弦,被無形的手指輕輕撥動。每一根蘆葦都搖曳生姿,那蘆花如同冬日初降的雪花,輕盈純潔,點綴在發黃的稈莖之上。隨著微風的輕撫,蘆葦叢中傳來沙沙的響聲,那是大自然最質樸的樂章,低吟淺唱中蘊含著季節更迭的哲理。
我漫步在湖畔,耳畔似乎還能聽到蘆葦與風的對話。心靈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平靜與洗滌,仿佛所有的煩惱都隨著那輕輕搖曳的蘆花,飄散在了這無邊的初冬之中。
遠遠望去,綠色的草地上,蕭瑟的初冬里,有一棵火紅的樹,格外醒目,讓人心生暖意。我被那一抹火紅的色彩所吸引,忍不住向一棵樹慢慢靠近。走近一看才發現,那一樹的火紅不是楓葉,而是烏柏樹葉。我立刻想起了南朝樂府民歌《西洲曲》:“采蓮南塘秋,蓮花過人頭。低頭弄蓮子,蓮子清如水。”這是一首少女懷春之作,“蓮”乃取諧音“憐”。閨閣之情,相思之意,綿綿情意,哀哀心聲。《西洲曲》是南朝樂府民歌中最長的抒情詩篇,五言三十二句,堪稱千古情詩絕唱,歷來被視為南朝民歌的代表作。
走了許久,乏了,少年們圍坐在一起,開始了飛花令,小作家詩詞大會開始了。“我家洗硯池頭樹,朵朵花開淡墨痕。”“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
小小少年,正在成長。“桐花萬里丹山路,雛鳳清于老鳳聲。”
作者簡介:吳文英,安慶作家協會會員,安徽省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安徽省民俗學會會員。曾在《中國石化報》《中國旅游報》《西南商報》《信息日報》等紙媒發稿兩百多篇。近幾年在《同步悅讀》網絡平臺發稿多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