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牧場》英文版由英國漢學家JackHargreaves(中文名沈如風)與中國翻譯家嚴嚴合作完成。沈如風憑借其深厚的漢語功底及對中國文化的深刻理解,能夠精準地捕捉到原著的精神,在確保譯文流暢和地道的同時傳達出原文的核心意義,使《冬牧場》這本譯作受到國際讀者青睞,并在全球范圍內產生了廣泛的影響。嚴嚴女士憑借其高超的翻譯技巧和卓越的文學修養贏得了廣泛的認可。她在文學作品翻譯領域深耕細作,在跨文化交流過程中,尤其擅長處理微妙的文化差異,確保翻譯作品不僅能夠忠實反映原文的精神實質,同時適應目標語言讀者的閱讀偏好,特別重視保留源文本的文化特質與美學價值,精心挑選詞匯和調整句子結構,使譯文既能保留原作的獨特風格,又能展現自身獨特的語言美感。《冬牧場》這部譯作不僅在國內受到了高度認可,在國際上也贏得了廣泛關注與好評,為中國當代文學“走出去”做出了顯著貢獻。
《冬牧場》英譯本中句法結構的對等性重構成為翻譯學界研究的重點之一。這一研究根基在于翻譯學及語言學領域的廣泛探討,特別是在追求譯文準確性和流暢性的過程中顯得尤為重要。通過對句子結構的靈活調整,譯者使譯文更加貼合目標語言讀者的表達習慣,從而在語法和表述層面上達到更好的效果,進而提升翻譯作品的質量與可讀性。也有研究從翻譯美學的角度對《冬牧場》的英譯本進行了深人探討。這項研究不僅關注審美主體與客體在轉換過程中的再現手法,還詳細分析了實際應用的各種翻譯策略。譯者通過采用多樣化的翻譯技巧,成功地保留了原文的藝術美感,并豐富了翻譯美學理論的研究內容。同時,運用文本世界理論作為分析工具,研究者細致考察了讀者閱讀《冬牧場》時所經歷的認知活動及其對文本風格的影響。這不僅揭示了該作品如何構建出生動逼真的生活場景,還為文學批評領域提供了新的探索方向。張建平和劉慧敏在研究中指出,《冬牧場》的英譯本通過運用巧妙的翻譯策略,成功再現了原作中的生態與人文景觀。該譯本語言表達得體且富有美感,在文體上也與原著保持了高度一致。它生動描繪了哈薩克族牧民對自然環境的敬畏態度及他們獨特的生活方式,為翻譯研究領域提供了一個極具價值的研究實例。根據美國著名翻譯理論家尤金·奈達的功能對等理論,翻譯工作的核心在于利用目標語創造出一種既自然又貼近源語文本信息傳遞效果的語言形式,首先要求內容上的忠實再現,其次是風格上的精準匹配。
一、奈達的功能對等理論在紀實性散文中的應用
奈達功能對等理論的核心在于,譯文應讓目標語言讀者獲得與源語言讀者相似的閱讀體驗,不拘泥于形式對應,更注重內容的功能性表達,力求在信息、文化、審美等層面,使譯作與原著達到等效。在句法對等方面,他提出了“動態對等”和“形式對等”的概念。動態對等強調的是在不同語言之間傳達相同的意思和功能,而形式對等則強調句法結構上的相似或對應。
奈達的功能對等理論在紀實性散文的翻譯中被廣泛應用。比如朱自清《背影》的英譯本由中國著名翻譯家張培基和楊憲益合作完成,和谷的《照金往事》英譯本由中國譯者石春讓獨自完成,在這些紀實性散文的英譯本里,該理論均有體現。該理論強調,在翻譯過程中不應僅僅追求字面意義的一致,而應致力于使兩種語言在表達效果上達到相當水平,從而使目標語言的讀者能夠獲得與源語言讀者相似的情感體驗。這類文學作品強調真實經歷和個人情感的傳達,即作者通過細膩描繪,展現對周圍世界的獨特見解和個人感悟。
在《冬牧場》英譯本中,譯者運用了奈達的功能對等理論,尤其是句法對等,翻譯時,要重視譯文在功能上與原文保持一致。這一理念貫穿于《冬牧場》翻譯過程的多個方面,包括詞匯選擇、句子結構設計、段落組織及文體風格呈現,旨在確保譯本能夠準確傳達原作的文化特質和美學價值,讓目標語言的讀者也能感受到作品的獨特魅力。因此,在奈達功能對等理論的指導下,《冬牧場》英譯本從語序、句式、詞匯等方面實現句法層面的對等重構,不僅提高了翻譯內容的準確度,同時也增強了譯文的獨特韻味。

二、《冬牧場》英譯本中的句法對等重構策略
(一)調整語序
中文與英文在句子結構上存在明顯差異,例如漢語傾向于采用“主語-謂語一賓語”的順序排列,而英語的句法更為靈活多變。《冬牧場》英譯本中,譯者根據英語語法特征對原文中的句子順序進行了適度調整,力求使譯文與原文在語義和表達效果上保持一致。比如,在描述復雜場景或事件時,會將較長的中文句子拆分成幾個較短的英文句子,并通過連詞保持邏輯上的連貫性,以此更好地適應英語讀者的表達習慣,增強讀者的語感,吸引更多人閱讀《冬牧場》的英譯本。
原文:“冬宰是每戶牧民入冬前的重大戰備行動。在接下來漫長的整個冬天,以及再接下來的整個春天和大半個夏天里,香噴噴的肉食是貧瘠生活的最大安慰。”
譯文:“For every herder family,thewinter slaughter isacrucial part of preparingfor the winter.Through the long winter,all spring,and half the summer that follows, this fragrant meat isthe greatest consolationinalife of scarcity.”
在原文中,作者采用并列結構來展現哈薩克族牧民的生活規律以及他們與自然界的密切聯系。英文翻譯時保留了這種并行結構,不過將“每戶牧民”的部分,放在了句首“Foreveryherderfamily”,用以修飾后面的句子,使得句子更加緊湊且易于理解,這不僅保持了原作中的活力感,還維持了其原有的節奏美感。
通過這個案例可以看出,在翻譯過程中為了使目標語言中的文本顯得更加地道易懂,往往需要基于源語言與目的語言之間的差異以及對后者特性的深刻理解來進行適當的語序調整。
(二)重構句式
為了實現句法層面的對等,譯者通常需要調整原文本的結構。在《冬牧場》英譯時,譯者充分考慮句子構造對故事開展的烘托作用,對句式結構進行重構,這樣的處理生動再現了哈薩克牧民獨特的自然觀與別致的生活觀,以及游牧生活的艱辛勞頓。在《冬牧場》這部作品中,作者大量采用了富含中國文化特色的語言表達及修辭手法,比如排比和對仗。翻譯這類具有獨特風格的語言元素時,譯者需充分考慮英語的特點,通過改變句子架構或適當增刪內容等方式,以確保目標語版本的信息傳達既流暢又自然。具體來說,當處理中文中的排比句時,譯者或許會選用并列或從屬復合句的形式來重構;而對于對仗句,則可能通過嘗試用對比鮮明或者平衡感較強的表述方式,從而有效地跨越語言障礙進行交流。
原文:“太陽未出時,全世界都像一個夢,唯有月亮是真實的;太陽出來后,全世界都真實了,唯有月亮像一個夢。”
譯文:“Before the sun emerges,the whole world is a dream, the only real thingis the moon.After the sun emerges,the whole world is real,only the moon fades intoa dream.\"
原文通過對日出前后兩幅畫面的細膩刻畫,營造了一種富含詩意的語言氛圍,以此傳達時間流逝及現實變遷的主題。英文版本延續了這種對比結構,利用“Before...After...”句型設計,賦予譯文以同樣的韻律感和強烈對比。同時,譯者通過運用“only”引導的補充性短語,進一步強化了這一對比效果。
《冬牧場》英譯本通過調整句式結構,使其更加符合英語表達習慣的同時,也保留了原文中的詩意和對比效果。這種句式的轉換不僅增強了英譯本的語言流暢性,還更有效地傳達了原作的情感與內涵。
(三)轉換詞匯
詞匯是構建句法結構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在翻譯活動中,譯者必須根據目標語言的特點對原文中的詞匯做適當調整。此過程包括但不限于詞性轉換、詞義選取以及詞匯量的增減。比如,在面對含有豐富文化內涵的詞語時,為了提高讀者的理解程度,譯者可能會采取意譯的方法或者是在直譯的基礎上增加注釋說明;而針對那些描述性質較為突出的詞匯,則可以通過增強修飾語或是改變組合方式來優化表達效果。
例(1):原文:更多的時候,餐布上只有馕塊、黃油碟子和羊油碟子。其情景簡單得似乎幾百年從未改變過。
譯文:More often than not,there was only nan on thetablecloth,paired with smalldishesofbutter andmutton fat.This simple combination must have gone unchanged for hundreds of years.
在這段描述中,諸如“鑲塊”“黃油碟子”“羊油碟子”這樣的詞語所描述的場景生動地展現了哈薩克牧民日常生活中的簡樸與精致。這些富含地方特色的術語,在英文版本中被精準地翻譯成了相應的表達方式,比如“nan”(鑲,一種在中亞地區普遍存在的面食)、“dishesof butter”(黃油碟子)以及“dishesofmuttonfat”(羊油碟子),使得非本地讀者也能深刻理解并感受到原文所傳達的文化場景。由于英語中難以找到一個完全對等的詞匯來準確表達此概念,譯者通常會選擇使用諸如“nan”這樣的詞語來進行翻譯。這種方式不僅有效地保留了原詞的核心意義,也順應了英語的語言習慣和表達方式。
例(2):原文:等羊油煉出一碗后,嫂子撈出油渣,再用鍋勺舀了一勺面粉直接灑進滾油里!再炒一炒,拌一拌,邊炒邊添面粉,直到油和面混合得恰到好處為止。
譯文:Afterabowl’sworthof fathadbeenrendered out,sister-in-law took over,scooping out the chitterlings thenaddinga scoop of flourdirectlyintothebubblingoil! She stirred it,mixed it,adding more flour as she went along until the flour and oil reached just the right consistency.
在烹飪行業中,“油渣”“鍋勺”“滾油”等詞匯頻繁出現,但在不同文化背景下,這些術語的表達可能會有所變化。譯者巧妙地將這些專業術語轉化為英文中相應的概念,比如“chitterlings”用來指代中文里的“油渣”,“scoop”(根據具體情境,“spoon”或“cookingspoon”可能更貼切,但在該實際應用場景中,“scoop\"也是一種可接受的文化適應性翻譯選擇),以及用“bubblingoil”來表示“滾油”。運用這種翻譯方法,不僅讓原文細節得以保留,而且英語讀者也能更加容易地理解烹飪過程。
《冬牧場》英譯本中詞匯的轉換或調整體現了功能對等理論。實際上,在翻譯過程中,譯者可能會根據具體情況以及目標讀者群體的喜好來進行更為細致和靈活的選擇與調整。因此,最終完成的譯文可能會存在一定的差異。
三、結語
《冬牧場》英譯本生動細致描繪了哈薩克族牧民的生活畫卷,這部譯作不僅在國內受到了高度認可,在國際上也贏得了廣泛的關注與好評。《冬牧場》英譯本中句法結構的對等性重構成為翻譯學界研究的重點之一。文章從調整語序、重構句式和轉換詞匯方面探討了《冬牧場》英譯本中的句法對等重構策略,通過對句子結構的調整使譯文更加符合目標語言讀者的習慣,在語法和表述層面達到更好的效果,進而提升翻譯作品的質量與可讀性。奈達的功能對等理論在紀實性散文的翻譯中被廣泛應用,其核心在于確保譯文與原文在意義、風格和文化層面上達到高度的一致。《冬牧場》英譯本中的句法對等重構策略,展現了奈達功能對等理論在文學翻譯中的實際應用。譯者成功地將原文信息、文化意蘊及美學特質有效地傳達給了目標語言讀者。這一過程不僅體現了譯者的專業素養與高超技藝,同時也為后來的研究者積累了寶貴的翻譯經驗,提供了有益的啟示。隨著翻譯理論的發展及其實踐的不斷深化,展望未來,在跨文化交流的過程中,句法對等重構策略將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
基金項目:自治區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項目“新時代西部邊疆文化‘走出去’的路徑研究”(XJEDU2024P061);新疆當代文學“走出去”的英譯研究(24BRTSB005)
作者簡介:趙小珍(1998一),女,漢族,甘肅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為英語翻譯。舒進艷(1984一),漢族,四川開江人,副教授,文學博士,研究方向為英語翻譯與英語教學。